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2)
植物的叶和蒸腾作用2(wang)

(2)实验前要用纸先将上、下表皮上的水吸干
(3)选用同一张叶片做实验,目的是便于对照 实验现象:贴在上、下表皮上的氯化钴滤纸都变红色, 且贴在下表皮的滤纸先变红色且颜色较深 实验结论:
蒸腾作用时水是从叶上、下表皮中散发的;且下表皮 散失水较多且快 (因为下表皮气孔数量多于上表皮)。
观察气孔
取一片山茶树叶,浸在盛有热水(约60℃)的烧杯中, 上、下表皮有气泡产生,下表皮的气泡更多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初始左右液面在同一高度; (3)选材:阔叶植物(蒸腾作用强, 实验现象明显)。 实验步骤(P153):
如何检查该装置气密性? U型管左右两侧液面出 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 时间。
三、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的外界因素
——湿度、空气流通速度、气温、光照 观察到的现象 1 一侧液面下降 2 一侧液面下降变快 得到的结论 植物进行蒸腾作用
气孔张开,气温较高, 蒸腾作用较强
环境湿度大,蒸腾作用较弱 空气流速快,蒸腾作用会增强
3 一侧液面下降变慢 4 一侧液面下降变快
一般气孔周围的湿度小,空气流通速度大,气温高,光照强, 植物的蒸腾作用就强,反之就比较弱。
叶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
实验原理: 蓝色氯化钴滤纸遇水变红色 实验步骤:(书本P154) (1)呵气或滴水,证明蓝色氯化钴滤纸遇水变红色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土壤 的水 根 毛
根部 内侧 细胞
根 内 导 管
茎内 导管
叶 脉
叶 细 胞
气 孔
外 界
浓度差
吸水过程
蒸腾拉力 蒸腾作用
在移栽植物时,如何进行可提高成活率?
(1)带土移栽保护根毛,增强吸水的能力 (2)剪去部分枝叶,遮阳,尽量在傍晚移栽 ——减弱蒸腾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不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 它还能把茎内木质部的水往上拉,根部的水也随着上升, 促进了水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 的无机盐的运输。 蒸腾作用降低植物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的 照射而灼伤叶片。 因此,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究:蒸腾作用强弱与哪些环境因素有关
课后练习
2. 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空气湿润,凉爽宜人,主要原因是 ( C) A. 光合作用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浓度和空气湿度 B. 呼吸作用吸收了大量的热,降低了空气温度 C. 蒸腾作用降低了树林的温度,提高了大气湿度 D. 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水分,提高了空气湿度,降 低了空气温度
课后练习
3. 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后,晓东将刚摘下的叶片放在70℃的热 水中,很快就发现叶片表面产生许多小气泡,并且下表皮 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这种现象说明( D ) A. 叶片下表面的光照弱 B. 叶片上表面所含的气孔比下表面多 C. 叶片下表面产生的氧气多 D. 叶片下表面的气孔多
天竺葵 天竺葵是一种陆生植物,叶的上表皮照到的阳光多,蒸腾作用 快;下表皮照到的阳光少,蒸腾作用慢。为了防止水分过度蒸 发,因而叶的上表皮气孔分布少,而下表皮气孔分布多。
睡莲
水浮莲生活于水中,是一种浮水植物,水分和空气主要是从 叶的上表皮上的气孔进出的,因而叶的上表皮气孔数目多。
植物能通过气孔的开闭来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 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4. 用电吹风吹叶片,水柱会迅速下降。因为空气流动加快,水分散失快,蒸腾 作用会加强。
实验结论:大气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气流速度等因素都能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思考: 蒸腾作用的水分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检验水的存在:无水氯化钴、无水硫酸铜
5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2)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pptx

蒸
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而蒸发是 一个物理过程:①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③蒸发过程吸收热量,蒸发致冷。 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温度、湿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等。本节内容涉及的实验耗时较多, 只能在课前做好准备,无法在课堂上直接完成,所以课堂上侧重于实验设计,必要时以视频代替部分实验。观察气 孔与保卫细胞,直观认识气孔整体认识蒸腾作用概念、水蒸气散发出口、蒸腾作用的部位等。通过实验讨论,来认 识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因素读图帮助学生认识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结合前面知识,认识蒸腾作用的强弱外界因 素的制约,水分多少对蒸腾作用的强弱的调节经过讨论,学生自己认识到蒸腾作用的意义蒸腾与蒸发一字之差,容
课堂小结1、蒸腾作用:(1)概念: 水分从活的植物体
表面(叶)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大气湿度、温度、气流速度、光照 强度等。(3)意义:①有效降低叶片温度,使植物要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受害;②形成蒸腾拉力,是根尖吸水 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根部对水的吸收和运输;③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④利于自然界中的 水循环。2、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根毛一根内导管一茎内导管一叶内导管一气孔一大气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蒸
腾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三大生理作用之一。视频:蒸腾现象活动:观察植物中的水是从什么部位散发出来的1 )选取一片生长旺盛的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上的水分吸干。2)将A、B两张浸有氯化钻溶液的蓝色滤纸 ,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3)用口向另外浸过氯化钻溶液的蓝色滤纸呵气(或 直接在滤纸上滴一滴水),观察蓝色滤纸的颜色变化是 ;
植物的蒸腾作用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包括探究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部位、观察保卫细胞和气孔、气孔开闭机制、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四部分内容,是对叶结构所对应功能的进一步阐述,也是对植物体吸收无机盐和水分的原因解释。
对于蒸腾作用的散发部位、蒸腾作用的过程等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活动,气孔的开闭机制,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及演示模拟实验来显示气孔关闭和张开。
二、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于“蒸腾作用的门户气孔”结构的认识,以及“气孔的开闭机制”,学生难深层次理解。
学生乐于动手,但动手实验解决问题时,学生不善于描述实验现象,分享实验结果,语言表达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
对于气孔的开闭这一抽象的知识,在初学时,会有一定困难,但结合动画和模拟实验,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部位的方法;(2)知道气孔的组成、分布及作用;(3)能说出水、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4)掌握气孔开闭的机制。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动手实验,知道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部位方法及植物体发生蒸腾作用的结构;(2)通过读图,获取有效信息,能说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2)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气孔的组成、分布及作用;说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2.难点:气孔的关闭和张开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1.提问引题教师提问:什么是蒸腾作用?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提问:水从叶的什么部位散发出来的呢?2.探究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部位【活动1】认识氯化钴试纸。
用喷水壶向蓝色试纸喷水,试纸变红,说明蓝色氯化钴试纸遇水变成红色。
可以用来检验有无水分。
【活动2】先用吸水纸吸干新鲜蚕豆叶片表面的水分,然后用镊子夹起叶片并用试纸(试纸事先装在有封口的透明塑料袋内)包裹好后放入塑料袋中,再将袋内的空气从底部往出口处挤出,后封口,夹在课本中压紧后取出观察。
专题4.5.1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叶片的结构(原卷版+解析)

2020年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4章植物与土壤4.5-1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叶片的结构目录 (1) (2) (3) (4) (6)叶的结构1.叶的形态不同植物的叶的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与植物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生活在潮湿、阴暗环境下的植物,一般叶片较大且叶表面无角质层,以增加换气的面积;生活在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叶片一般较小甚至退化成针刺状或小鳞片状,叶表面多覆盖有蜡质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2.叶的结构叶是植物体和非土壤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
叶的形态虽然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基本结构却是相似的。
片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的(如图所示)。
(1)表皮:表皮覆盖在叶片的表面,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表皮是由大量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对叶内结构的保护。
表皮上有成对的半月形细胞,叫作保卫细胞,保卫细胞的里面有绿色的颗粒——叶绿体。
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中的水以气体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
气孔是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开闭由保卫细胞控制着(如图)。
【点拨】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叶片里的水分蒸腾出去以后,叶肉细胞缺水,就要吸收叶脉导管里的水分。
这样,就促使水分从根上升到叶里,同时,也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在水分上升的时候,进入根里的无机盐也随着上升,最终进入叶片。
(2)叶肉:叶肉在上下表皮之间,由含有许多叶绿体的薄壁细胞组成,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叶脉:叶肉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叶脉。
叶脉具有支持作用;叶脉内有输导组织,担负着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
3.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路径。
根毛从泥土中吸收水分→水从根部运输到叶→水从气孔中蒸腾而出。
探究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相对多少的方法方法Ⅰ操作:先制备两张带有氯化钴溶液的干燥试纸,向一份试纸上呵气或滴加水,观察其颜色变化。
植物的蒸腾作用减缓

2、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是( A A 无色透明 ,排列紧密 B 绿色透明,排列紧密 C 无色透明,排列疏松 D 无色不透明,排列紧密
)
——B ————A
3、以下是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片表皮的某一结构,图 气孔 中A是_______ ,B是 保卫细胞 , 它们分布在叶片的上下表皮, 气体 、 _______ 水份 进出的通道。 是_______
经环割处理的柳枝不定根生长状况较差。 在环割处切口上端的,有机物积累在 2) 那里,并且产生一些愈合组织,而切 口的下端却不会产生新组织。
2、实验结论:
1) 2)
输送有机物在韧皮 部中的筛管 运输方向自上而下。
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 期的阔叶植物,用一透明 的塑料袋将邻近的叶片包 扎起来,对该植物浇水后, 置于阳光下照射。过一段 时间,你将会看到哪些现 象?
练习
1、蒸腾作用进行主要在( A、叶片
A
) D、气孔
B、茎和叶 C、叶柄和嫩茎
2、移栽植物时,常摘掉几个大叶片,目的是 减少植物的( A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白天进行的是( D )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4.5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一、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实验】观察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1、现象:
1)横切枝条 茎中央的木质部变成了红色 。
2)纵切枝条 呈纵行排列,红色越往上颜 。
2、结论: 色越浅。 1) 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位于木质部的导管 2) 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进行
二、有机物运输实验
1、实验现象:
1) 未环割的柳枝,不定根生长状况较好;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4.5《植物的叶和蒸腾作用》培优训练(含答案)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一、叶的结构1. 双子叶植物叶表皮上的气孔,结构如图所示。
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出入及水分散失的门户。
当保卫细胞含水量多时气孔大,含水量少时气孔小甚至关闭。
下列正确的是 ( )A. 保卫细胞形状能改变是因为没有细胞壁B. 植物体光合作用强弱与保卫细胞含水量无关C. 保卫细胞通过吸水与失水控制气孔开闭D. 将叶片浸入浓盐水,气孔会逐渐增大2. 对下图所示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甲图 : 探究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实验中 , 实验前应先将实验用的土壤充分干燥。
B. 乙图: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某生物叶的下表皮时 , 观察到表皮细胞 a 中含有叶绿素。
C. 丙图:将刚摘下的叶片放入 70℃的热水中,发现叶片表面下表皮的气泡比上表皮的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面产生的氧气多。
D. 丁图:放大镜观察椴树枝条的横切面 ,c 处为质地坚硬的木质部。
3. 叶的结构包括()A. 表皮、叶肉、叶脉B. 叶柄、叶片C. 叶柄、叶片、叶脉D. 叶片、叶肉、叶柄4. 为适应特殊环境,某些植物叶子的形状和功能发生变化成为变态叶。
下列不属于变态叶的是()A. 甘薯B. 仙人掌的叶刺C. 豌豆的叶卷须D. 猪笼草的捕虫叶5. 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①⑤ 为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B. ②④ 为营养组织,能制造营养物质C. ③ 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D. ⑥ 为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窗口”6. 阵雨过后,莲宽大的叶面上常有水珠滚动,水分并没有渗入叶片的内部,其原因是()A. 叶肉细胞不需要水B. 上、下表皮的气孔关闭C. 表皮外有一层不透水的角质层D. 表皮细胞向外分泌水分7. 叶片表皮细胞的特点是()A. 无色透明,排列紧密B. 绿色透明,排列紧密C. 无色透明,排列疏松D. 无色不透明,排列紧密8. 降雨过后,荷花宽大叶面上常有水珠滚动,但水分没有渗到叶的内部,其原因是()A. 气孔关闭B. 叶表皮细胞排列非常紧密C. 细胞膜不透水D. 叶表皮上有一层不易透水的角质层9. 制作叶片的徒手切片时,正确的切割叶片的方法是()A. 刀片不沾水,刀口向着自己拉切B. 刀片沾水,刀口向着自己拉切C. 刀片不沾水,刀口向外拉切D. 刀片沾水,刀口向外拉切10. 用显微镜观察撕下的蚕豆叶下表皮装片和蚕豆叶的横切面装片,可以看到右面有关气孔的两个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 a 、图 b 都是气孔的侧面观B. 图 a 、图 b 都是气孔的上面观C. 图 a 为侧面观,图 b 为上面观D. 图 a 为上面观,图 b 为侧面观11. 下面是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几个方法步骤,正确的排序是()① 将新鲜的叶片平放在载玻片上② 横向迅速切割叶片③ 右手捏紧并排的双面刀片④ 选用最薄的一片制成临时切片⑤ 把切下的薄片放入盛清水的培养皿中。
4.5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2020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第4章植物与土壤4.5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要点1 叶的大小和形状1.不同植物叶的大小和形状差异很大.王莲漂浮于水上的圆形叶直径可超过2米,而浮萍的叶直径只有几毫米;枫香的叶宽大如拳,而松树的叶细如缝衣针2.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与植物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一般叶片较大且叶表面无角质层,以增加换气的面积;生活在干旱环境下的植物,叶片一般较小甚至退化成针刺状(如刺叶石竹)或小鳞片状(如麻黄),叶表面多覆盖有蜡质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要点2 叶的结构一片叶由叶柄和叶片组成,叶片是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等结构组成的.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叶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对叶起保护作用.叶中半月形的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间的小孔是气孔.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Δ基础题系列1.(中考眉山)“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森林对环境具有的作用是()A.制造氧气和净化空气B.过滤尘土和净化空气C.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D.降低噪音和调节气候【答案】C【解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根据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体现了森林对环境的影响.森林是大自然的保护神。
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在下雨时节,森林可以通过林冠和地面的残枝落叶等物截住雨滴,减轻雨滴对地面的冲击,增加雨水渗入土地的速度和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减小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林木盘根错节的根系又能保护土壤,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
如果土壤没有了森林的保护,便失去了涵养水分的能力,大雨一来,浊流滚滚,人们花几千年时间开垦的一层薄薄的土壤,被雨水冲刷殆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内讲练
1.蒸腾作用的意义
【典例 1】 夏季,树木由根系吸收来的水分主要用于 A. 植物的生长 C. 种子的形成 B. 果实的形成 D. 蒸腾作用 ( )
【点拨】 (1)本题考查蒸腾作用的意义。
(2)解答本题必须了解蒸腾作用所散失的水分占植物吸收水分的 大致比例。
按时完成B本课后训练相关内容
点此进入
(2)解题时需了解实验条件是如何控制的,为什么要这样控制。
【解析】 (1)植物体可以进行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 散失到空气中,由于用油膜覆盖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团封闭,所 以量筒里面的水不可能散失到空气中。由于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蒸腾作用的方式散发出去的,所以可以根据量筒中的失水 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 (2)实验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除了光照之外,其余 的条件均应控制相同,应选择②③两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其中② 为实验组, ③为对照组。 根据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 所以此实验属于定量实验。 (3)植物可以进行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 中,所以量筒中的水分会不断地减少,但量筒中的水分也可以由液 态变成气态散失到空气中,为防止量筒内水分的蒸发对实验产生干 扰,用油膜覆盖水面。 【答案】 (1)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 (2)②③ ③ 定量实验 (3)防止量筒内水分的蒸发对实验产生干扰
【跟踪练习 2】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 4.5-2 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叶的蒸腾作用。 取三 支试管,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 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条,甲、乙装置 枝条保留全部叶, 丙装置枝条去掉全部 叶,在三支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然后将甲、丙装 置放到 35 ℃环境中,乙装置放到 15 ℃环境中,两小时后观 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分为两组对照实验, 一组是甲和乙, 其变量是 , 实验结果是 液面下降幅度较大,得出的结论 是 ;另一组是 和 。 (2)加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
【解析】
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的水分的
99% ,故夏季树木由根系吸收来的水分主要用于蒸热的夏天,植物的叶不会因为气温太高而 ( )
受到伤害,这是下列哪一项生理活动的作用? A.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 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B. 呼吸作用产生热量 D. 蒸腾作用降低温度
名师指津
1.通过气孔蒸腾只是植物散失水分的一条主要途径(约占 90%~95%的蒸腾量),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水分也可以通过 茎枝上的皮孔和叶表皮细胞的角质层进行散失。
2.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气温越高,蒸腾速率越快。当光 照过强、气温过高时,比如夏季的午后,保卫细胞失水过多, 气孔闭合,蒸腾作用停止,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的氧气、二氧 化碳的交换也停止,出现所谓的“ 光合午休” 的现象。
【解析】
植物的蒸腾作用向外散发水蒸气能降低叶片温度,使
叶片在炎热的夏天也不至于因为受强烈阳光的照射而灼伤。
【答案】
D
2.探究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典例 2】 为了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取叶片数量 和形状大小相同的三株幼小的菊花,分别插入三个相同的量筒中, 量筒中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使油膜覆盖 水面, 量筒口用棉花团封闭, 将三套装置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环境(① 光照、潮湿;②光照、干燥;③黑暗、干燥)条件下,测出相同时 间内量筒中的失水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分析,可以根据 。 (2)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应采用 (填数字, 下同)环境条件下的两套装置进行实验。其中对照组是 , 此 实验属于 (填“ 定性实验” 或“ 定量实验” )。 (3)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是为了 。 【点拨】 (1)本题考查植物体的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
【解析】 (1)分析实验装置以及结合题意可知甲、乙除了温度不 一样,其他条件都一样,因此是一组对照实验。甲的温度高,乙 的温度低,结果甲的液面下降幅度较大,说明甲中的植物蒸腾作 用强, 可见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 甲和丙除了枝条的叶不一样, 其他条件都一样,因此甲、丙是一组对照实验。
(2)植物油比水轻,漂在水的上面形成一层油膜,能防止试管中水 分散失。 【答案】 (1)温度 甲 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 甲 丙 (2)防止试管中水分散失
课前预练
1.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 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 中的过程。
2.蒸腾作用的意义: (1)有效地降低叶片温度。
(2)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3)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大气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等。 4.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构成,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