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2课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明朝的兴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以及衰亡的历史过程,掌握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明朝兴亡的原因和明朝历史地位的评判,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辩证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明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明朝兴亡的原因,如何评判明朝历史地位。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师需要收集相关明朝历史的资料,制作PPT 课件,准备明朝历史的视频或图片素材。

2. 教室环境:教室应保持安静,整洁,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教学工具: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PPT课件和相关视频或图片素材。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明朝的兴亡》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兴亡的原因。

2. 介绍明朝历史背景,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1. 介绍明朝的建立与初期繁荣(1)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

(2)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强调明太祖与永乐盛世的贡献。

2. 讲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农民起义(1)太监专权与政治腐败的加剧。

(2)矿监、税使与民变的发生。

(3)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的覆灭。

3. 探讨明朝兴亡的原因与历史影响(1)分析明朝兴亡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讨论明朝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室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明朝兴亡的历史教训,包括如何应对腐败、如何珍爱民众利益等。

2. 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更多关于明朝的历史资料,深入探究明朝历史的发展脉络。

(四)安置作业1. 预习下一节历史课内容,准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 结合课本和课外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明朝兴亡的小论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兴盛和衰亡的历史过程,掌握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明朝的灭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7课明朝的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了一个王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

这本书主要描述了明朝发生的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

书中开篇说道:“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次岁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基本情况。

提示: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后果。

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17世纪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

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温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烽起。

2.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导致明末爆发农民起义。

提示: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

面对灾荒,官府催征如故。

3.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提示: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史料解读材料一: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粮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

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进行斗争,他高声问大家:“谁敢杀死知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敢杀。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1]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⑵分析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了解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⑶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以及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基本史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明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爆发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升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腐败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拓展,激发学生以史为鉴、借古鉴今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后期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表明明王朝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必然;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是农民起义的失败也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吴伟业《圆圆曲》的节选,请同学朗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解释:《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里的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情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

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吴三桂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⑴皇帝:沉迷享乐,属于朝政;⑵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⑶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结合史料和书本相关史事部分进行补充: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明朝的灭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灭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明朝的死亡》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明朝死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分析明朝死亡的过程和影响;3. 探讨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启迪。

二、导学内容:1. 明朝死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a. 内忧外患:明朝晚期,农民起义、太监专权、官员贪污等问题严重,加上外族入侵,导致国家内外交困。

b. 李自成起义: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明朝死亡。

2. 明朝死亡的过程和影响a. 李自成起义:李自成在山海关发动起义,攻占北京后建立大顺政权。

b. 清军入关:明朝死亡后,清军入关,建立清朝,结束了明朝270年的统治。

c. 社会动荡:明朝死亡导致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遭受严重破坏。

3. 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启迪a. 历史教训:明朝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内忧外患,对中国历史教训深刻。

b. 民族团结:明朝死亡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民族团结,才能保卫祖国和民族利益。

三、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明朝死亡的原因和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明朝死亡的历史过程。

3. 教室辩论:进行教室辩论,探讨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启迪。

四、导学评判:1. 参与讨论:小组讨论活动中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观看视频:观看视频后能够总结明朝死亡的历史过程。

3. 辩论表现:在教室辩论中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辩论。

五、拓展延伸:1. 阅读相关文献: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明朝死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考察历史遗迹:去参观明朝死亡时期的历史遗迹,感受历史的厚重。

3. 了解其他朝代兴衰:了解其他朝代的兴衰,比较不同朝代的历史教训。

六、反思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明朝死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了明朝死亡的过程和影响,探讨了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启迪。

希望同砚们能够深刻领会历史教训,珍惜此刻的和平稳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

2020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历史现象,包括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史实,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历史事实,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晚期的社会矛盾、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地图、历史案例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与明朝灭亡相关的史实案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灭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2.呈现(15分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操练(10分钟)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等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相关知识,对于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明朝的衰落和灭亡以及清朝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明朝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a.讲述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分析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b.讲述明朝的衰落和灭亡,分析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c.讲述清朝的建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4.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农民起义–原因:官僚腐败、地主剥削、灾害等–影响:动摇了明朝的统治基础2.明朝的衰落–原因:腐败、经济困难、军事衰弱等–教训: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加强军事建设3.清朝的建立–原因:明朝灭亡、民族矛盾加剧等–意义: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课标要求: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二、学情分析:此次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4班学生。

授课之前,该班已经顺利完成了“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等内容的学习,对明朝前期与中期历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可以顺利开展“明朝的灭亡”的教学。

由于学生活跃度相对较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趣味环节的设置以及有效提问的设计,积极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兴趣,高效完成基础知识的构建、历史思维的训练以及情感价值观的传递。

三、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明朝后期、明末农民战争以及清军入关这一历史时段中重要人物的相关事迹,准确说出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与满清入主中原的基本历史进程;通过分析和对比明朝灭亡以及李自成先胜后败的原因,构建明亡清兴这一历史大变局观;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回归学生,树立其自尊、尊人的品质,并为接下来理解清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好铺垫。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与李自成先胜后败的原因。

2.教学难点:明亡清兴大变局。

五、知识结构:六、教学思路:以景山公园的“罪槐”为视角,由一棵树讲述明亡清兴的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罪槐”之“罪”实非树之罪,乃人之“罪”,居于上层的统治者一旦遗忘民众,贪图享乐,便会失去民心,走向灭亡;底层民众在奋斗中不断向上时,如果忘记了民众,便会失去支持,走向失败。

身为治国者,应时刻谨记民众;身为民众,我们应重视自己的独立意志,履行责任,防微杜渐,保家卫国。

七、教学过程:明朝的灭亡原因 政治上 经济上:土地兼并,流民四起皇权腐化,宦官专权臣下结党,争权夺利 行政瘫痪,政治腐败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衰败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过程 李自成:从“闯将”到“闯王”——个人努力 错失民心边患内乱,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矛盾激化 “均田免赋”——赢得民心建立大顺政权 转折 满洲兴起,建立后金 清兵入关,李自成失败—原因 战略失误 脱离民众 失去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推翻明朝明亡清兴八、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灭亡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通过对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进行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的历史作用。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得认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探讨问题主动、深入,让我感到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三方面。

一、充分解读课本素材,提升历史图片探究
统编版教材相比于其他版本的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图、历史地图、历史遗址遗迹图、历史绘画、历史图表和文字史料。

这些内容与教材的文字内容相互印证、活化叙述内容,增强直观性的同时,更是增强了历史的信度和厚重感。

同时还能让学生从课本中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中,从而培养他们从图片和史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所以为了实现这些插图和文字史料的价值,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深入研究这些插图和史料的内涵和功能,从而在教学中通过设置教学活动等方式将插图和史料运用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将课本上的图片素材和文字史料充分利用。

首先,在本课开头的回顾部分,我利用了14课的《锦衣卫印》和《举子看榜图》引导学生回顾,明朝初期通过设置锦衣卫和八股取士等一
系列措施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但同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统治日益腐败黑暗。

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的同时,更是自然地过渡到了本课的第一子目“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其次,在第一子目“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部分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课本85页的《流民图》,展现了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等问题给明朝中后期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最后,在第二子目“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部分,我通过引用《李自成像》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了“闯王”英勇善战的农民领袖形象。

还通过运用86页的《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让学生结合课本文字叙述内容更加直观的了解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形势和过程,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了历史地图的作用。

除了图片素材之外,我还运用了课后活动部分的一段选自《陕西通志》的文字材料展现人民苦难,运用材料研读部分的两段史料设置问题,过渡到李自成起义,充分的锻炼了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和探究能力。

但是,为了充分的实现课本图片和史料的功能和价值,我认为还可以运用起84页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通过介绍明宪宗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耍等图片细节,让学生感受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同时还可对《流民图》的细节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解读,让学生观察形态各异的流民,在产生悲悯之心的同时感受人民的苦难。

二、合理运用影视资源,创新历史课堂教学
近年来,一些历史影视剧和历史纪录片的热播,
引发了广大民众对于历史的探究热情。

其中,中学生对于影视剧
和纪录片的喜爱则给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的利用影视资源对于我们创新历史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导入新课,优化教学环节。

可以将影视资源作为教学案例,甚至拓展至课外学习,对学生形成情感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还有助于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通过重新构建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

我在本课的第二子目“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部分利用了两幅影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赋税苛重和陕西的连年灾荒。

两幅影视图片拉近了学生与久远历史事件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为接下来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爆发作了充分的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但无论是历史影视剧还是历史纪录片,它们在历史教学中都属于再造性图像史料。

所以他们的史料价值是无法与反映历史原貌的照片、古画、拓片等原始性图像史料相提并论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影视资源时一定要辨伪存真,避免无选择的盲目运用,尤其要注意不能误导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所以,我们能在使用原始性图像史料实现相同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慎用再造性图像史料。

那么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在第三子目“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部分,可以向学生展现《清实录》中关于满族起源的一幅版画,介绍其中的传说“三仙女中的三妹佛库伦浴后吞果受孕,生一男孩,曰布库里雍顺,相貌异常,生而能言,是爱新觉罗的始祖。

”版画的展示
很容易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对满洲兴起的这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既而通过展现沈阳故宫的图片介绍女真族壮大、满洲建立的过程。

女真族的逐渐壮大、满洲的建立则与同时期明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么,最终明朝灭亡,清军入关也就成为了必然,使得学生在这段治乱兴衰的历史中得到思想情感的教育。

这样两幅图片的增设,也解决了本课第三子目的课件数量和前两个子目不均衡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农民起义,拓展学生历史认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达数百次之多。

历史学者秦晖曾经把秦以后农民起义的原因归纳为六个方面:官府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官府实行严厉的经济垄断;官府进行严厉的户口控制;官府吏治腐败,法外敲诈;官府和民间对组织资源的争夺;天灾与外患等非社会因素。

总之,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四个字——官逼民反,这是专制朝廷和民间社会矛盾的反应。

本课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则是官逼民反的典型。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展示列表、史料图片、文字史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由于明末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党派纷争,使得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最终导致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爆发。

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在中国古代,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一切财富的来源。

所以中国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演化为中国农民自身安土重迁的文
化。

但从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存在于历朝历代。

土地兼并问题的恶化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进而形成流民大军,而流民则成为农民起义的主力。

所以,我在介绍历次农民起义时,要启发学生从政治、经济等多角度分析起义爆发的原因,尤其是不能忽略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打击元末明初的地方豪强,采取过一系列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但到了明朝中叶,土地兼并问题异常严重,皇帝、王公、功臣、外戚、宦官设置的庄田数量超过了以往的各个时期。

所以我们在分析本课李自成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时,还应该从经济角度着重介绍土地兼并带来的影响。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同时,国家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重,所以政府不断加重农民的苛捐杂税。

在徭役方面,地方豪绅和地方官、衙役书吏相互勾结,将繁重的徭役转嫁于基层最贫困的农民身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起义,广大贫苦农民也就别无他途了。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以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对本节课所涉及的一些历史故事的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我没有给学生做进一步的透彻分析或适当延伸。

而老师老师对历史故事精彩、深入的分析点评有利于学生了解真正的历史事实及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针对这一缺点,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我将努力学习、不断实践,扬长补短,持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