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doc

合集下载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 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等特点。

2、 观察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特点,认识黄赤交角的存在,探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绘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与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总结四季更替的成因和五带划分的方法。

4、 识别几种常见的光照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算,培养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活动1:阅读课本“地球的公转”图,借助三球仪或Flash 动画课件,认识地球公转的规律,填写表1-3-1中的空白部分:表1-3-1 地球公转的特点的轨道- 面与地球公转轨道- 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目前角度为 。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纬 度之间往返移动。

阅读课本“黄赤交角”图和“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然后在图1-3-1中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曲线,注明A 、B 、C 三点处的日期,并在各点间画箭头表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2)在图1-3-1中标出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并画箭头表明其移动方向。

(3)如果黄赤交角为0o 或30o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将会有什么变化?活动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 和 作有规律的变化。

(1)阅读课本“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图,借助数学知识,推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图1-3-1(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 ,从直射点向 递减。

所以: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 值;反之,达最 值。

阅读课本“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可知:①夏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②冬至日时: 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地区达最小值;③二分日时: 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实际分析问题。

3、通过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
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4、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树立唯物主义理念,培
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过程】
【激趣导入】2010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金谷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2011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一、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
(1)、什么是太阳高度?
(2)、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
(1)地球上总有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且以直射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

(2)某条纬线与太阳光直射纬线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差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计算楼距
一般而言,纬度越低,楼距越短,纬度越高,楼距越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地理一班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理解四季、一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2、能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H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在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变化状况.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教学过程引入: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夜长,为什么冬天的昼比夏天短?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口|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I可移动。

图示,加深学生记忆。

教具演示教学:1、让学生分析,如图示,太阳直射点在哪里,昼夜长短的情况,是哪个日期。

学生观察后,整理清楚答案: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把纬线圈分成相等的昼弧和夜弧,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此时北半球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2、提问: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往哪移动?教具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北半球昼夜的长短变化。

学生观察分析后,整理:春分日后,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北半球昼越来越长,而且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赤道昼夜平分,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则相反。

总结,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3、夏至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又如何移动?观察分析地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教具演示,学生分析。

整理:夏至过后,昼越来越短。

到了秋分日,昼夜再次平分。

秋分过后,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赤道依旧昼夜平分,南半球昼长夜短。

总结:冬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昼夜长短的一般规律: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所在半球的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4、回答引入问题。

布置作业这节课的作业是,理解消化这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差异;2.会判断、描述某一节气(或某一季节)全球昼长的分布状况,并学会绘制和判读昼长分布的直角坐标系图;3.理解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阅读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直角坐标系图。

【知识整理】一、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绘图区:二、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绘图区:三、涉及的公式:1.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或区时)2.日出时间=12—昼长/2(即正午地方时...12时减去昼长一半(上午)的时间,因此所算时间为地方时)日落时间=12+昼长/2(即正午地方时...12时加上昼长一半(下午)的时间,因此所算时间为地方时)3.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此公式中的日出日落时间都为地方时)【例题演练】例1: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1)—(3)题。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3)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例2: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该城市的经度为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课后巩固】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2课时导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2课时导学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1、2课时导学案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目标导航】:1、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2、理解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其规律【学习重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自主学习】一、地球的公转1、概述:(1)方向:自向(2)轨道:接近正圆的圆(3)速度: 1月初——近日点——较7月初——远日点——较(4)周期:1恒星年,其长度是2、黄赤交角:(1)概念:赤道平面:地球运动形成的平面黄道平面:地球运动形成的平面黄赤交角:平面和平面之间的夹角(2)大小:(一定时间内视为定值)(3)意义:引起了点的南北移动3总结规律:阅读上图,回答下列五个小题:(1)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是(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是(3)在图上标出两分两至及日期(4)在图中标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5)写出一年中分别有两次、一次、无直射的纬度范围【合作探究】1、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2)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3)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4)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次阳光直射的机会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次阳光直射的机会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有无阳光直射机会?3、一月份日地距离近,七月份日地距离远,而我们感到七月气温要比一月气温高得多,为什么距日近时反倒比距日远时气温低呢?4、思考:黄赤交角大小与回归线、极圈纬度的关系?5、南北极发生极昼、极夜的天数各为半年吗,为什么?【检测反馈:】一、选择题1.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C.公转周期为365天或366天D.公转速度是均匀的2.关于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轴与黄道的夹角B.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C.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D.其大小约为66°34′3.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太阳直射点 ( )A.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B.先向南移,再向北移赤道面66034/ 23026/地轴黄道面图1-3-1C .一直向北移D .一直向南移 4.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B .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日C .地球在远日点比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D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5.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正午物体的日影朝北的地区是() A.赤道以南地区 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 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当晨昏线所在平面与赤道平面成66°34′的交角时,太阳直射在()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C .赤道D .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二、综合题7.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图1-3-1),回答:(1)黄赤交角是指与的交角。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docx

高中地理必修I《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望城县第一中学何清华【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直射点回归移动的规律。

2、分析归纳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读图,增强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通过讨论与合作探究,增强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判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讲授为辅。

【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入』以学生起床时间的变化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规律:『讲授』昼夜长短的变化包含时间和空间变化两个方面。

在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判读。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二分二至时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B夏至口全球的忙长和疋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昼短于 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A 冬至日全球的壮长和正午太阳庙度角%^冬至日:北半球昼短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有极夜;南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南极圈内有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归纳总结』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太=丿 66。

34‘ 12时00分-P12时00分光、66。

34,12时00分:;::阳 |~190。

12时00分 12时00分—— I2WOO 分' 12时00分】 12时005J — 12时00分二40*J~~' '丁 潇m4^^^23°26z南极 旷-C 存分H 和秋分13全球的厘泾和正午太阳岛度佈•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通用4篇)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1高一地理导学案课题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时间总学时课程目标: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分析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2.分析说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成因和运动规律。

学习重点: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学习难点:学会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学习流程☆前置补偿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情景导入“斗转星移”这是说每一年间,星座的位置在不断变动着,在人们看来,天空是一个球面,星星似乎是一样遥远的,它们都像是在球面上运行。

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太阳,好像每天绕地球东升西落。

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预习交流 1 公转的轨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公转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公转的周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公转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黄赤交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间太阳直射点☆自学研读及探究探究一:为什么7月初太阳经过远日点附近,但我们这里却是夏季?探究二:黄赤交角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黄赤交角的变化能引起回归线的变化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什么规律?绘制下图: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延伸拓展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0-/φ -δ /h——某地正午太阳高度;φ——当地地理纬度;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当地冬半年取负值)如:求北京(400n)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课堂专练snab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1)此图所示日期为,北半球的节气为。

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高一()班姓名▁▁▁▁▁▁▁2015.12.30.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的时(季节)空(纬度)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季节)空(纬度)变化规律。

2、掌握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原因和五带划分的依据。

重点、难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二、基础知识梳理:(自学教材P18~20课文内容完成)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下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②秋分至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递减3、四季的更替:①天文四季:。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划分的四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4、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

三、分组合作探究:1、在下图中填注甲、乙、丙、丁处分别表示的日期和节气(北半球)。

2、读P19 图1.23完成下列思考问题:(1)在图1.23a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2)在图1.23b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3)在图1.23c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还有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吗?(4)通过以上3题,你能否得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在下图中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轨迹图;填注回归线、极圈;五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3地球的运动学案
第3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记住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计算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学习重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习过程]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1、读图填空,在横线上填出各点所代表的节气、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日落时间
(-)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正午太阳
高度的变化 2、读教材P19图1.23,结合上图,完成下表
时间 太阳直射点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
春分-夏至 从 _______ 向北移。

昼—夜 ______ 并且 _____ 渐长, _____ 渐短 夏至 ______ 最长 _____ 最短,北极
圈 以及以北地区出现 ___ 现象
夏至-秋分 从 ______ 向南移。

昼渐—,夜渐—,但仍昼—夜
秋分
秋分-冬至 从 _______ 向南移。

昼—夜 ______ 并且 ____ 渐长, ____ 渐短 冬至 ______ 最长 _____ 最短,北极
圈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____ 现象
冬至-次年 春分
从 ________ 向北移。

昼 ____ 夜 ____ 并且 ____ 渐
长,
_____ 渐短 ★应该记住: ①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二
%1 与晨昏圈相切的纬线圈(极昼/极夜的最小纬线圈)的纬度二
%1 计算某地点某日昼(夜)长:
昼长二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日出时间)X2/ (24-日落时间)X2
夜长=24-H 长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各12小时,6:00 H 出,00 H 落
极昼区昼长24小时,极夜区昼长0小时
%1 某地点某日昼长2x 小时,则该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尺为:
日出时间 12:00-x
12:00 12:00+x
上午x 小时 下午x 小时 1、读图总结(右图):同一时刻,正 午太
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四立为起点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获得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季节 〈冬
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获得太阳辐射量最少的季节 〔春秋为
过渡
气候四季:
春(3、4、5 月)、夏(6、7、8 月)、
秋(9、10、11 月)、冬(12、1、2 月)。

(-)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写出五带的范围:
热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带:
[课堂小结]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
地球公转=> 黄道平 昼夜长短变化
时间分布不均——四季更替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 纬度分布:同时亥U, 。

春秋分,由 向南北递减;
夏至日,由 向南北递减;
冬至日,由 向南北递减。

(2) 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最大值,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最大值,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 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生活中的地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计算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等。

•=>热量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分布不均——五带划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反馈练习]
1 .当地球上极昼或极夜范围最大时,则必然
A.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垂直
B.晨昏圈平面与地轴交角最大
C.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D.晨昏圈平面与地轴交角最小
3.某地(40°N, 120°E)安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得到最多的太阳光热,需根据太阳高度角
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那么以下组合不正确的是
A.夏至口为16。

34,
B.冬至日为63。

26,
C.秋分口为40°
D.春分日为23。

26,
4.图上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
S,T,为极圈。

读图回答: (1) H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 ZXOF
B. ZTOF
C. ZFON
D. ZTON
⑵ 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
动到MN的过程中,在S,T,及其以南范围内,有极夜现象出
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
(3)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
为0°,这时,在地球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项选择)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C各地
气温都无口变化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E无大气环流现象F自然地理环境
无区域差异
(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5°,这时,地球上北半球夏至口正午太阳高度将自
(纬度)纬线向南、北降低;在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中, 的是。

与现在相比,范围将扩大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的半球是半球。

⑵ 这一天是月口前后,太阳直射在
上,北半球是季,昼夜长短状况是O
(3) A地的地方时是点钊七昼长达小时;B 地是点钟,昼
长达小时;C地是点
钟,夜长达小时;D地是点钟,昼长达_
小时。

(4) A地位于B地的方向,C地位于B地的方向,D 地位
于A地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