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1

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1

曹汝霖,亲日派, 参与同日本谈判 “二十一条”和 多次向日本借款。
问题六: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①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问题七: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 运动。
的主旋律。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
问题三: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国际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以新的启示。 2.国内原因: A.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 B.“一战”期间,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二、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课堂练习
• • • • • • • • • • • • • • 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B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到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二十一条”的签订 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有(B ) ①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要求” ②取消“二十一条” ③收 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A、① B、①②③ C、②③ D、② 3、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的事件是( D ) A、北京爱国学生的游行示威 B、上海学生运动的开始 C、工人阶级的罢工浪潮 D、上海的“三罢”斗争 4、五四运动中参加“三罢”斗争的不包括( D ) A、学生 B、工人 C、商人 D、农民 5、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6、五四运动中的直接斗争目标基本实现的是( D )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内除国贼 C、还我青岛,拒签和约 D、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五四运动具备的新时代特点表现为( D ) A、由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B、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C、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无产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政治舞 台 8、1919年5月,北京学生发动了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纪念这次 爱国运动的节日是( A ) A、青年节 B、教师节 C、护士节 D、劳动节 9、五四爱国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B )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10、五四运动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主要指( A ) A、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C、“三罢”斗争体现的各阶层团结爱国 D、五四运动赢得的初步胜利

高一历史教案--五四运动

高一历史教案--五四运动
高一历史教案
五四运动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 动》浮雕
五四时期的纪念章:救国 雪耻
五四运动简介: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 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历史背景(国际):
①日、美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反帝 情绪高涨。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 胜利,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 向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 的游行队伍向天安门进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游行 示威中的女学生队伍
1919年5月4日,火烧赵家楼 的匡互生
1919年5月-6月,五四运动 日货情形
1919年5月9日,上海各界罢 市罢课的通告
1919年6月7日和6月9日, 上海罢工、罢课、罢市
1919年4月,巴黎和会会场
1919年4月,列强在巴黎和会 上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奉送给日 本
当时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 之一曹汝霖
当时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之 一章宗祥
历史背景(国内):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国内阶级 矛盾激化。 ②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其准备了阶级条 件。 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其准备了思想 基础
五四运动前夕的李大钊
五四运动时期的毛泽东
1918年,蔡元培、陈独秀参 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礼合影
1918年6月,北京大学哲学系 师生合影
五四运动时期的孙中山和 宋庆龄
1919年的漫画反映出当时的 民心所向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
第一阶段(1919.5.4~6.3)斗争中心在 北京,以学生罢课为主要斗争形式
感想:
继续发扬五四精 神,为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 而奋斗!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最能体现运动性质)、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签字”

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6

高一历史五四爱国运动6

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教法建议】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国际背景国内背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拨】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1.国际背景:①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权;对内掠夺土地和工矿业,增加赋税,人民负担沉重。

②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③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1.1919年1月至6月召开的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提出的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的正义要求,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

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

6日,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

学生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3.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和社会各界,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4.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1)从6月3日起,北京学生重新走上街头讲演。

北洋军阀政府残酷镇压,逮捕大批学生,激起全国人民掀起更大的革命风暴。

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

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

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罢市。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PPT课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PPT课件

(1840——1919——1949)
名称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 性质 任务 领导 主力 结果 阶级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前途 指导思 想
反帝 资产 人民 资产阶 资本 西方资 反封 阶级 群众 级共和 主义 产阶级 建 国 社会 政治学 说 反帝 无产 人民 人民民 社会 马克思 反封 阶级 群众 主专政 主义 主义 建 的国家 社会
释放,罢免,拒签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 •先锋:青年学生 •主力:中国工人阶级 •领导:先进的知识分子 •基础:中国社会各阶层 •功绩:启导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党成立准备思 想基础 •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思考: 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从鸦 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从 《南京条约》签订到《辛丑条约》 签订,均未引起大规模的国内反抗 斗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却引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这 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其间必有其 深刻的社会原因…
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 国 际
•帝国主义加紧侵略,民族意识的觉醒。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黑暗, 使阶级矛盾加深。
国 内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6月3日——7月初 上海 无产阶级(工人为主)
时间
中心 主力
5月4日——6月3日 北京 青年学生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罢课
口号
方式 结果罢课,罢工Fra bibliotek罢市被捕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广州
(3)内容: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同时 党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条件
①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②国民党:维护民主共和的运动失败,需要与共产党合作;
③翻译、宣传学说: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 说的翻译和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内部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
动相结合;
④组织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生 国民共享
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发展 明确反帝 民族平等
突出权利 的广泛性
节制资本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 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新 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一、五四运动
2、概况
口号:
➢ 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过程
结果
阶段 时间 主力 中心 方式
材料:学生罢课半月,政
府 严不厉前惟。期不乃理商,界5.且罢64对市.—3待不—日及益一学生
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 工人商界罢工不及五日,
而 —曹—后、《期章上、海陆学6.去联3。以告后同胞书工》人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共34张PPT)(1)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共34张PPT)(1)

国际风云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民族危机严重
十月革命,指引方向。
国内状况
材料一:(军阀们)经过哪里,就靠哪里的老百姓 供应,以苛捐杂税把他们管辖的省敲诈得光。…… 大河堤坝不维修,听任黄河泛滥;……此外还有滥 发钞票,通货膨胀。
——《伟大的中国革命》[美]费正清著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独裁, 且军阀混战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新民 主主 义革
反帝 无产 反封 阶级 建
人 民 群
资产 阶级 民主
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 家
社会 主义
马克 思主 义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表现在哪里?
新的领导阶级—— 工人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新 新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
新的群众力量—— 广泛群众基础
四、弘扬五四——学习五四爱国精神
“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 ——上海某理发馆
历次革命运动口号之比较
反封 反帝 反封 反帝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太平天国运动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辛亥革命

出 彻 底 的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口 号
中 国 人 民 第 一 次 旗 帜 鲜 明
问题:五四运动取得了什么成果? 表现:⒈五北四洋运军动阀取政得府初被步迫胜释放利被捕学生
权二 和
内十 约
除 国

上 签

杀 千
刀 的 曹
汝 霖 还
我 青
五四时期的上海
1919年5月7日,上海 各界两万多人在公共 体育场举行国民大会。
1919年6月“五四”运动 中上海工人的游行队伍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 南京路五芳斋门口 的罢市街景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15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15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 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学习目标】1.熟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

2.理解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预习案【重难点阐释】【预习自测】1.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实质指五四运动是()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专政向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开始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2.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喻指()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3.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

这充分说明了()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五四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4.“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对这段发生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队 B.商人是五四运动中的主力军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说明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5.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探究案材料一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2024五四运动说课稿范文

2024五四运动说课稿范文

2024五四运动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五四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并了解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历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主义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难点是: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历史学科中,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和影响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问题导入法,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探究历史事件;学法是讨论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表、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标志性图片和影像资料,我将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 五四运动是什么?你们对五四运动有什么了解?2.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3.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是什么?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发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

分析归纳“五四精神”。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

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

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

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

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

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

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

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
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游行队伍
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

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
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

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

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

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
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

讲演者“垂泪而道”,听众则“掩面而泣”。

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多人;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三天,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

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一步激怒了全国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

从5月6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大罢工。

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

这时,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罢市。

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别是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惧。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现,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教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
态度。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第三,五四运动最大的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区别。

对初中学生已熟悉的内容,
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采用观看电影后提问的方式略讲,对而对初中未涉及的内容或分析较少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应进行比较详细分析。

2、在讲“‘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一目之前,可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
会状况如何?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从而导入新课。

3、在讲“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建议教师结合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引导学生步
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

4、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

出示有关
运动的原始资料。

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

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5、在讲“五四运动的影响”时,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五四运动
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后,教师归纳小结。

6、讲完全课内容后,教师可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
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

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七、反馈小结
1、备课中是否正确、全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课
堂教学中是否很好地给予了贯彻、落实?
2、科书的内容是否准确、细致地钻研和理解了?课堂教
学内容是否坚持了历史学科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史论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否
依据课标要求,相对丰满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4、语言、板书、教态如何?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
八、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由于一战间日美加紧侵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等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由于领导力量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革命的目标和结果。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