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之五四运动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研究 论述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研究论述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纲要研究:论述五四运动
概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次群众性反帝反
封建运动。
此次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最初是由北京的学
生倡导的,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
运动的核心要求是废止不平等条
约并推动中国的民主进程。
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动因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引发了中国学生的愤慨。
这也打破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对外国列强
的崇拜和依赖。
运动特点
五四运动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五四运动是一次具有
地理和社会范围广泛的运动,不仅局限于北京,还波及到其他城市
和学校。
其次,这次运动展现出了中国学生的热情和勇气,他们通
过示威游行、罢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
运动还表明了中国青年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并且对外国文化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
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激发了对国家独立和民主的追求。
其次,此次运动促进了科学、思想和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运动还推动了中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结论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格局,同时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次运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意志和奋斗精神,为中国的崛起铺就了道路。
以上为中国近代史纲要研究中对五四运动的论述。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五四”运动观论文

中国近代史之我的“五四”运动观摘要: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的、工人阶级发展的“五四”运动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孕育了中国新生的革命力量、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工人阶级一、“五四”运动的起因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侯将相、风流人物、雕栏玉砌、红墙朱阁在岁月的轨道上被碾成尘埃,却总有一些精神不朽,至今犹如明灯高挂于华夏上空,激励、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五四”精神就是这些明灯之一。
还记得九十一年前的五月四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响彻着一种声音:“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夫至于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则是二十世纪之贱种。
无可语于人类者矣。
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
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
危机一发,幸共图之!”句句呐喊,声声铿锵,响彻云霄!三千爱国热血学生,由天安门前出发,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只为巴黎和会上那不公正的决定,只为唤醒深藏于国民内心深处那股热烈的爱国情怀!自此,影响深远的“五四”爱国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
二、“五四”运动的发展学生的爱国运动展开之后,却受到了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当其时,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的舞台。
自六月五日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而先后自动举行大规模的罢工。
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扩展到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区、一百多个城市。
从一开始时那些英勇的学生群众,慢慢的,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狭隘的氛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
斗争的主力有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有北京转向了上海。
三、其过程的重要事件五月三日下午,以林长民为首的北京国民外交协会召开会议,决定阻止政府签约。
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谈五四运动于历史的意义

近代史纲要论文浅谈五四运动于历史的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体性抗议运动,对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探讨五四运动的
历史意义。
首先,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在运动中,广大
学生和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表示强烈不满,并倡
导建立民主国家和独立的国际地位。
运动期间出现了国共合作的初步迹象,中国共产党也在此时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和人民基础,为后来的革命奠
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
次运动中,许多学生和知识分子接触到了西方先进思想,如民族主义、民
主主义和科学思想等,学习了现代科学和文化,培养了对中国问题的独立
思考能力。
这些思想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
在这次运动中,广大学生和
知识分子声援劳工运动,要求改善工人待遇和保障劳动权益。
五四运动的
呼声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思,促使劳工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社
会的和进步。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次抗议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社会变革和
文化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五四运动也具有
重要的国际影响,推动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五四运动不仅是中国近
代历史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延安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毛泽东倡导大力加强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近代史研究必须有组织地进行。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篇一《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摘要: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她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
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
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五四精神孕育而出。
五四精神代表着积极、进步、平等、和平、自由等,她留给后人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如周策纵所说的“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他而推动。
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
”[1]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丰富的精神内涵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
(一)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曾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中国近代史纲要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内容,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生动教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篇一《浅析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摘要】五四运动史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
本文从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的爱国运动为背景,探讨那个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方式、特点、及对妇女解放的贡献。
青年女性的这种意识不仅关系到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五四运动;青年女性;男女社交公开;男女教育平等;女子经济独立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女性爱国运动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全民族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国民众普遍投身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当中。
在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女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和坚定地斗争勇气。
对绝大多数的青年女性来讲,猛促她们觉醒的是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
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受到异族凌辱时就变得格外的有力量。
因此当山东归属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由于美英法等国操纵而划归日本,中国外交彻底失败的消息传来时,当北京学生在1919年5月4日齐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掀起惊心动魄的反帝爱国运动时,各地女学生便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的羁绊,战胜了自轻自贱的心理障碍,昂首挺胸投入到群众运动的洪流,显示出新女性的战斗英姿。
她们提出,“救国不能后人”、“爱国不分男女”的新口号,率先投入战斗。
这些口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辛亥女知识分子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子岂能无责”的口号。
不仅意味着女子同男子是平等的人,而且意味着女子要与男子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在反帝反封建精神的感召下,男性与女性的利益与国家的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将爱国主义精神升华为一种神圣的理想。
这个政治口号的提出,不是某个人瞬间之际提出来的,而是有着艰辛的斗争历程和痛苦的认识过程,表明青年女性觉悟的进一步提高。
关于五四运动的论文(精选5篇)

关于五四运动的论文(精选5篇)关于五四运动的论文篇1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去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20xx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20xx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消息传入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
1920xx年5月4日下午,北大等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聚集天安门广场,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游行队伍到东交民巷使馆区请愿未果,就前往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
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北洋政府与日本具体交涉的亲日派官僚。
当时,曹已吓得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就将在曹宅的章宗祥痛打一顿,并放火焚烧了曹宅。
这时,大批军警赶到,当场逮捕了32名学生。
在广大学生针锋相对的斗争下,在各界的强烈声援下,被捕学生很快被释放了,但运动的目的并未实现。
5月19日,北京大中学校2.5万多人举行总罢课,并进行大规模的爱国运动。
6月3、4、5日,更多的学生走向街头,抗议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800多名学生被捕入狱,当局甚至用北大校舍作临时监狱来关押学生。
”骇人听闻的六三大拘捕激起全国各地更强烈的反抗。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群起响应,正义凛然、不畏强暴的爱国斗争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据统计,全国有20多个省区,100多个大中城市卷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洪流之中,尤以上海爆发的六三运动规模最大。
五四运动的意义800字议论文

五四运动的意义800字议论文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性运动,持续时间从1915年到1920年。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中国的文化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和文化沉沦。
然而,五四运动中的一些思想家、学者和学生开始关注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思想,并积极倡导这些新观念,在社会舆论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如民主、科学、人权等,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铺平了道路。
其次,五四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困境。
五四运动不仅对政治体制进行了挑战,呼吁民主与平等的政治制度,而且在社会改革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废除家族制度、革命建设共产主义等。
此外,五四运动还对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呼吁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工业化建设,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再次,五四运动在文化领域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五四运动中的一些文学家和学者开始追求新文化,发展了现代文学和新文艺运动。
这其中包括了运用白话文写作、讲述新时代故事、揭示社会问题等,以及推动戏剧和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五四运动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四运动中的一些学生与社会活动家开始关注国际形势,并推动了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参与。
五四运动的思想和理念传播到了国际社会,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四运动为中国争取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认可,加快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地位提升。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性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的文化觉醒与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探究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探究五四运动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五四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
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进行探究,以帮
助读者对该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由于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失败,引起了学生和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而爆发。
这场运动起初是一场反
对帝国主义和统治者不公的抗议,但很快转变为一场要求彻底改革
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民主与科学,追求民主政治和科学知识
的发展。
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废除儒家思想的束缚,提倡新思想,包括民主、人权、平等和科学。
这些理念对中国整个社会产生
了深刻的冲击,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
五四运动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运动期间,中国的成
立为中国政治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中国始终与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并且成为了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此外,五四运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运动的重要标志。
运
动后,中国文学开始追求新的形式和内容,注重表达个体内心世界
和现实社会的困境。
许多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为中国文化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促进了中国
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它
也引发了对民主、科学和人权的讨论,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
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并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五四运动论文题目:五四运动论文摘要: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五四运动革新意义争斗正文: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
在“五四”以前,学校与科举之争,新学与旧学之争,西学与中学之争,都带着这种性质。
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
“五四”以后则不然。
在“五四”以后,新的社会力量在不断成长、壮大。
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的人物。
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在这里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联系,是非常之显然的。
由于中国政治生力军即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个文化生力军,就以新的装束和新的武器,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摆开了自己的阵势,向着帝国主义文化和封建文化展开了英勇的进攻。
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中,不论在哲学方面,在经济学方面,在政治学方面,在军事学方面,在历史学方面,在文学方面,在艺术方面,又不论是戏剧,是电影,是音乐,是雕刻,是绘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九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
其动员之广大,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早在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李鸿章面对时局之变动,感慨曰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后的几十年,无论是康梁的维新,还是庚子事变,以及之后的清政府立宪、辛亥军兴、民国草创,袁氏复辟、北洋内乱等等,都可以放置到这“大变局”之下,是自1840以来时代剧烈嬗变的延续。
如果说1840年之前的中国,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那么,1840年之后的中国,这种自在的状态,则被外力所打破,而进入一种自为的状态。
在近一个世纪之内,内忧外患不止,动荡起伏不息,可谓是百年如恍然一梦。
虽有尝试和探索,但都是一种后置的、刺激下的反应,更像是巴普洛夫理论下的条件反射一样。
直到有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了五四运动的呐喊,古老的中国,才真正从梦中顿然醒来,开始直面现实,究竟“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怎样的一个中国人?”,开始主动地思考“中国该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之后又历经三十年,国共两党按照自己的诠释,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历经交锋与武斗,直到1949,一方胜出。
因此,可以说,“五四”才是开启了一个时代,开“未来三千年之风气之先”,其价值和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文化,才不再是文人骚客装进笼子里,放在手中把玩的会唱歌的八哥,不再是提在鲁四老爷手中的那根隐形的锁链,而成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中国人的土壤,成了普罗大众都可拥有的,可以支撑自己站起来,喊出要新生,支撑娜拉们自己走出家门,要成为自主新女性的力量所在!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无论是创建“人的文学”,还是《新青年》同仁们的对封建文化的激烈鞭挞,其背后的诉求和指向都是: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是做新人,还是做旧人?如果要拯救孩子的话,那么,该给予孩子们怎样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读什么样的文学?帝制虽然已经结束,但只不过是揭开了两千年封建中国的一角,国人,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帝制文化的黑幕之下,如果不全然地揭开撕碎,在黑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见不到阳光的。
如果说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一次在新坛子里装旧酒的旧式的农民起义,只不过是从红巾军,白莲教换成了西方的舶来品。
真正意义上的对于“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和尝试,还是从康梁的维新开始。
但无论是康梁的维新还是同盟会等人的会党活动,包括辛亥军兴,这些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尝试,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民众广泛参与的广场性的运动,而更像是一群人在屋子里的密谋。
换言之,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在当时的中国都属于少数群体,真正的青年、广大的工人、学生乃至普通的市民,是没有被唤醒的,也是没有加入到“历史推手”群体中去的。
改良或革命,都是一部分人,对于“中国”这艘大船的船长位置和航线的争夺,乘客仍然挤在下等舱内,看着“城头变换大王旗”,就像《茶馆》里所描绘的,在张勋复辟时,没有龙旗,拿纸做的来应付,辫子剪了,假辫子对付。
五四运动,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地开启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主意识,《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北京城的市民没有到紫禁城前抗议游行,因为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家事。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人们去公车上书了,但举人都是有功名的老爷们,他们尊奉的主子只不过是从慈禧换成了光绪,且仍然是跪着的。
辛亥革命的革命党,在未庄的农民那里,被描绘为穿着“白衣白甲”,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人血馒头也是照吃不误的。
但是,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工人也迅速加入了进来。
他们,要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他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在1919年上半年召开的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了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均遭到拒绝。
这个由几个西方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会议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德国掠去的天文仪器而已。
北洋政府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
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
其实,在1919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
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了。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经达到200余万人。
这样,五四运动就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中国人也受到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
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
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无疑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随后举行游行示威。
学界的宣言呼吁:“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北洋政府的严厉镇压。
正是这个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从6月5日起,上海六、七万工人为声援学生先后自动举行罢工。
工人罢工推动了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随后,这场反帝爱国运动扩展到了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五四运动开始时,英勇的出现在斗争前面的是学生群众。
这时,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
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向了工人,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6月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它具有辛亥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
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在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五四运动是一次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逐渐年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与资本主义的幻想。
瞿秋白当时就说:对于五四运动,绝不能望文生义的去解释他。
中国民族几十年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化的况味。
帝国主义的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
学生运动的引子,山东问题,本来就包括在这里。
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与社会主义。
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工界罢工不过五日,而曹、章、陆去。
正如邓中夏所说:““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到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他们发挥了某种先锋和桥梁的作用。
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为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结尾:我想,上述这些,才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价值和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