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与科技发展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与科技发展

中国近代史上的五四运动与科技发展近代中国历经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运动。

五四运动不仅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它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的核心诉求是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势力的侵略,同时也呼吁民主和科学。

这一运动的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现代科学的追求,为中国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的思潮中,科学和技术被视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

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希望通过科学的力量使中国摆脱外来侵略和落后状态。

这种观念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和科技产业的兴起。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科技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许多学校开始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开设科学课程,培养科学人才。

同时,一批留学归国的学者开始将西方科技成果引入中国,推动科技研究和创新。

这些努力为中国科技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还催生了一批科技组织和刊物,为科技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

例如,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等组织和刊物的成立,促进了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

这些组织和刊物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科技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许多学者和企业家开始投身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他们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农业发展。

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五四运动后的科技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的限制,中国的科技水平在当时相对较低。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产出和创新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

论述54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论述54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论述54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54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发生在中国的一系列抗议运动和示威活动。

这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腐败的双重打击下。

五四运动的爆发反映了广大中国青年对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社会进步的迫切渴望,真正展现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

其次,54运动是一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运动。

参与这次运动的群体主要是中国大学生和中学学生,他们发起了抗议和示威活动,向外国列强和国内反动势力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诉求。

这次运动中,青年学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力量。

第三,54运动是一次以文化为导向的运动。

运动的参与者关注的不仅仅是政治问题,更关注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改革。

他们主张推行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并以此来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观念。

五四运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充满爱国情怀、抗争精神和进步思潮的重要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青年群体的觉醒和行动,为中国的独立、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五四运动

反帝反封建——区别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高峰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地位 世界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后世界无产阶级 运动 领导 资产阶级革命派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 想的先进知识分子
主力 湖北新军士兵 工人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群众基础 缺乏 彻底性 不彻底
马克思主义 广泛 彻底(精神)
1、大革命时期(1924——1927):
中国人民——北洋军阀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
以国共为代表的国内阶级矛盾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中日民族矛盾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
3、五四精神、意义
1、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爱国、民主、科学、追求真理、 勇于解放。 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945年8月重庆谈判 1949 ● 1945 抗日战争 1937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国共十年 对峙 1927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924 1921 1919 ● 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 1927年10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4—1936年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
名称 旧民主主 义革命 性质 领导 任务 阶级 资产 阶级 反帝 反封 建 指导 思想 三民 主义 结果 资产 阶级 共和 国 人民 民主 专政 的国 家
群众 基础
前 途 资 本 主 义
资产 阶级 民主 新民主主 革命 义革命

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的性质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发生时间
1919年5月4日
历史条件
1.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直接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方式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
Hale Waihona Puke 口号和主张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21条,还我青岛等口号,一致主张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性质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拒签巴黎和约,至此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影响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5.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
7.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一次中国历史的转机点摘要“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件。

关键字:指导思想、转折点、启蒙运动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发生了许多的事件,基本上,这些事件都表现出,中国近代社会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而在这众多的历史事件中,“五四运动”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五四运动”带给近代中国的,是一个全新的转机。

从1840年后西方列强凭借着火枪洋炮,撕开了曾经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更随着外国资本注意不断入侵,使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当时广大人民生活在一边水生火热当中。

在饱受列强的欺凌下,国人逐渐明白落后就要爱打的道理,于是不断有新的思想出现,有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出现,代表就是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也进行过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同时还有浩大的辛亥革命,不过最终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除了当时政府的软弱和退让以外,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这就导致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①”,直到后来的二次革命,而“五四运动”恰恰是将一种新的思想浪潮引进中国。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过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过载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过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息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者等许多爱国团体纷纷站出来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但当时的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同意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合约》上签字,最终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国民呼声,在4月30日签订了《凡赛尔条约》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东给日本”。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变革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变革

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变革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事件之一。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初是学生抗议巴黎和会的结果,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它成为了一次寻求国家独立和民主的重要运动。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其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变革。

意义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面:1. 国家独立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

在这次运动中,学生们抗议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表达了对国家独立的渴望和决心。

这种独立意识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2.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生们发起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动了现代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3. 女性解放和妇女权益:五四运动对中国女性解放和妇女权益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次运动中,许多女学生积极参与抗议活动,争取平等和权利。

这为后来的妇女运动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

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变革,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1. 影响政治体制:五四运动使许多人开始反思和质疑传统政治体制。

这促使中国逐渐朝着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并为未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2. 推动现代教育: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学生们主张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的普及,呼吁建立现代教育体系。

这对中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促进文化创新: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诞生和发展。

学生们积极倡导新理念和新思潮,推动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创新。

这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结论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国家独立和民主运动。

同时,它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变革,推动了现代教育、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发展。

这些都使五四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青年爱国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五四运动的几个重要影响方面:1.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强烈呼声。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发起了抵制外国列强干涉和反对不平等条约的运动,表达了对国家利益的关切和对民族尊严的追求。

这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整个运动中得到充分激发,影响了后来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和社会发展。

2. 推动了新文化和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新文化和思想解放的起点。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批判封建旧文化,呼吁进行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

这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新思潮的兴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的思想启发和倡导为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和艺术奠定了基础。

3. 促进了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运动中的学生倡导民主与科学,提出了“科学救国”和“民主教育”的口号,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理念。

此后,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不断进行改革和进步,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

4. 加强了工人和农动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工人和农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关注社会不公和工人、农民的权益,积极支持和参与工人和农民的斗争。

这对于中国工人和农民的团结和自我认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工人和农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的影响远不止以上几点,它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可感知。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民主意识的觉醒,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运动,其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次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片新的活力和追求自由、民主的声音。

本文将从社会觉醒、文化革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影响四个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使得中国社会觉醒,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变革。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中,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呼声和抗议。

他们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实行现代化、建立民主政府等一系列诉求,为中国社会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五四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社会运动的广泛开展,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带来了文化革命。

这次运动中,一大批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并提出了传统文化的改革和创新。

他们主张摒弃陈旧的礼教观念,倡导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

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知识界对文化的反思,不断引进外来文化,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精英,对中国文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国家建设的进程。

作为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激发了独立和解放的愿望。

运动中的激烈抗议导致了《凡尔赛和约》的签署,使中国失去了在巴黎和会上应得的权益。

这次屈辱的签订使中国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尊严的渴望更加强烈。

因此,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国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蓬勃发展,国共合作逐渐形成,国家意识和民族觉醒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最后,五四运动对国际影响也是深远的。

这次运动使得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激励了全球革命运动。

同时,五四运动还为中国争取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中国青年积极参与抗议运动,吸引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支持愈发增加,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这次运动为中国争取到了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尊重,促使中国走向多边外交领域,为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五四运动是在逐渐的被忽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五四运动在他70年纪念日之后就鲜少被人们提及了,在80周年纪念之后,更是把黄金周长假延展,把五四纪念日生生地纳入假期里,它的符号意义更加淡漠,甚至都快移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了。

好在今年开始,五一长假变成短假,五四纪念日之时成为工作日,但是我还是不能确定人们会否还记得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恢宏的历史呢?通过他研究,他是如是对中国的那场重大的五四运动定义的:它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以及新式知识分子的种种社会和政治活动。

五四运动的促发因素:1、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的山东决议所激起的爱国热情;2、有一种学习西方、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从估中国的传统以建设一个新中国的企望。

我对这种观点是比较赞同的,它完整的概括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

另外,他还指出::“五四运动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是抛弃旧传统和创造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文明以‘拯救中国’。

”这概括的都是比较全面的。

因此,可以说,“五四”才是开启了一个时代,开“未来三千年之风气之先”,其价值和意义,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

因为有了新文化运动,文化,才不再是文人骚客装进笼子里,放在手中把玩的会唱歌的八哥,不再是提在鲁四老爷手中的那根隐形的锁链,而成为了培育一个新的中国人的土壤,成了普罗大众都可拥有的,可以支撑自己站起来,喊出要新生,支撑娜拉们自己走出家门,要成为自主新女性的力量所在!无论是创建“人的文学”,还是《新青年》同仁们的对封建文化的激烈鞭挞,其背后的诉求和指向都是: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是做新人,还是做旧人?如果要拯救孩子的话,那么,该给予孩子们怎样的文化环境?让他们读什么样的文学?帝制虽然已经结束,但只不过是揭开了两千年封建中国的一角,国人,四万万同胞仍然生活在帝制文化的黑幕之下,如果不全然地揭开撕碎,在黑幕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见不到阳光的。

五四运动,才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地开启了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自主意识,《南京条约》签订的时候,北京城的市民没有到紫禁城前抗议游行,因为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家事。

《马关条约》签订后,举人们去公车上书了,但举人都是有功名的老爷们,他们尊奉的主子只不过是从慈禧换成了光绪,且仍然是跪着的。

辛亥革命的革命党,在未庄的农民那里,被描绘为穿着“白衣白甲”,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的,人血馒头也是照吃不误的。

但是,巴黎和约签订的时候,青年学生涌上了街头,市民、工人也迅速加入了进来。

他们,要为中国的权力和尊严而抗争,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从下等舱里走出来了,对于中国向何处去,他们要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我想,上述这些,才是五四运动最伟大的价值和最深远的意义。

也是在今天,我们需要纪念的。

五四,并不仅是青年的节日,而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

倘若仅仅将其归为是一次青年的爱国运动,定为一个节日,只会缩小其内涵。

因为有了五四以及之前作为铺垫的新文化运动,中国人,才有了自主的“中国人”意识,才真正地与这个古老的国家一起同呼吸,共命运,才开始直面和思考“我的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些,在今天,仍然应当属于黄钟大吕,发出震惊乃至刺耳的声音,而不应该淹没进历史的尘埃中,成为时代的绝响。

在周先生的这本书中,我还看到了五四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争取个人解放、宣扬民主和独立思考的不懈努力,虽然后来遭到来自强调服从组织活动思潮的阻挡,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能低估的。

”长久以来,五四运动被赋予了太多的政治意义,一定程度上歪曲和夸大了它本来的面貌。

科学和民主,是他重要的内涵所在,也许我们现在明白了,但是却没有在现实中感受到。

另外,五四运动又一次证明了思想上的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知识分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兴中华:“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孙中山1894年在《兴中会宣言》中最早提出来的。

从那之后,大多数爱国志士无不以此为终生奋斗的最终目的。

可以说,中国从此之后的一切革命斗争,无一不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所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无一不是由于它的催动和鼓舞。

五四运动的发生,就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续。

爱国学生的奔走呼号,浴血奋斗,广大知识分子、市民、工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援,最根本的动因就在于此。

响遍全国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唤醒同胞,一致救国”等口号,最根本的含义也在于此。

有的人当时在思想上虽然还没有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纯粹为爱国热情所驱使,但他们爱国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中国的落后,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挽救中国的危亡,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民族。

爱国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广大学生之所以不顾高压,奔走呼号,他们的爱国行动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层人物和广大工商界群众的支持,就是由于爱国主义的有力号召,爱国精神的强烈感染。

今天,要胜利跨人21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真正使中华民族振兴起来,更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

“五四”给中国当代青年的启示“五四”是一首中华民族的青春之歌,革命之歌,战士之歌。

发生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用革命青年的命运改造中国,以青年的寄托创造未来,以青年的革命掀起中国新民主革命高潮的时代高歌。

“五四运动”的主力是青年,主体是人民。

北京大学为主要代表的北平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青年学生,集聚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一场声势空前的爱国求存群众运动。

这是一次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以《新青年》式的觉醒,领悟青年的社会责任,实践青年的社会担当,以革命的方式表达爱国主义热情,以人民主体的使命拒绝统治当局的腐恶,从而选择中国的未来,影响未来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运动。

从此,中国新民主主义发端起航,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革命大军,胜利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五四精神”感召下的一代知识青年,以横跨时代的主人公气派,为民请命、为国祚请命的大无畏风范,表现出最积极、最具革命精神,最富朝气的热血思想,时代责任,历史雄姿,完成了二千多年来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大飞跃。

“五四精神”如邀日报晓的雄鸡高唱,似映春傲雪的红梅妖娆,炸响了冬雪霹雳,卷起了莽原狂飚,驱散阴霾,摧腐拉朽,横扫千钧,荡涤污秽,冰清世事,玉成中国,奏响了一曲除旧布新,纪元新生的中国命运和中华民族的青春之歌。

他是托举中国命运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革命之歌。

“提倡民主,反对专治”;“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反对旧(封建伦理)道德,提倡新(个性解放)道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思想锋芒直指孔家老店,斗争所向直取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的思想根基——历史责任赋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灵性。

他是敢于向社会腐恶宣战的战士之歌。

“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卖国求荣”,“苟且偷安”,旗帜鲜明鲜明地提出了不畏强权“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战斗口号!提出了震撼山河的“内惩国贼,处争国权”的战斗目标,表现出较之义和团、红灯照等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更加坚定、更加彻底的、更加富于战斗精神的社会革命意义。

“五四”是一曲恸天地,泣鬼神的向旧中国的命运宣战的战斗之歌。

九十二年过去,中国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巨大变化。

中华民族的命运,随着“五四”激发的时代脉搏跳跃,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过渡;由土地革命建设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渡;由彻底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的一代革命知识分子,成为带领中华民族走出深重灾难,创造无限光明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民族英雄、社会精英、时代中坚——充分展示了“五四”对于人民中国解放大业的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历史大功。

“五四”高举的“科学民主”大旗,在每一个历史关头,总是以现实的方式,可靠的表达,明朗的姿态,启迪后来,作用当下,鼓舞人民去突破思想氛囿,选择革命进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厚基之上,扬民族精神之声,发奋勇向前之志,领世界风气之先,笃自立更生之行,并一步一步地将人类未来的命题一次次地交给中华民族,摆上了人民主体的前台。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五四精神”的正气、锐气、大气、豪迈之气,直面具有人类社会意义的深刻命题。

这就是,经过革命的胜利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向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体中国人民显示的时代关隘——传统的社会分工差别与社会主义制度平等的矛盾;——人民主体的国体性质与社会正义机制实际上必须依靠当权者实现的矛盾;——人民民主的政体性质与“执政方式”实际上将人民主权不断旁移的矛盾;——人民当家作主与社会化生活生产所规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必须依赖货币运作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地反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理想境界与制度操作相互分裂,社会主义社会导向与治理思维相互分离,社会动能与社会建设离异所形成的社会权力的自身矛盾,并从而形成社会成员的相互对立。

这些矛盾在“利益需求”的资本主义认知下,随时随地都要将人民的权力,变成愚弄社会权力的游戏机,牺牲人民根本利益满足资本欲望的表达器,实际上让政权的力量,成为保证特权既得利益为目的一切政治要求与政治利益——“五四”开启的“民主”之门,“科学”之路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一劳永逸的长治久安,人民主体的民主内涵一样必须靠人民自己去现实,已经为此融入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社会大循环的中国,自然承担着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双重历史使命;中国“第三世界”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大格局下,反帝反、封建、反殖民性,反资本主义化的任务,早已表现出现代国家安全、主权完整、领土完全的更加艰巨、更加复杂、更加富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些都集中地说明,“五四精神”没有过时,发扬“五四传统”,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伟大使命。

“五四”告诉人们,当统治阶级,屈服于外来侵略,不惜以出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去换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恩赐的“苟安”时候——人民的唯一选择就是奋起抗争,用革命运动去捍卫自己的主权,将公民的自身权力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坚定地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国家民族的基本权力去完成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权利和人格尊严!这一革命的要求与时代主题没有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的形式去丰富、去发扬、去实现。

“五四”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是由不断的革命进行的,而社会革命的历史使命,永远只能由人民来担当,历史的与现实的一切执着表明,社会腐败是国家民族的唯一杀手,腐败当道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危机、生命危急,一切以反对腐败为内容的革命斗争,就是富有时代精神,担负起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的使命的伟大旗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