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 端午节的由来2教案 语文S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0 端午节的由来语文S版【内容简析】:《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专门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热爱与怀念。
故事第一介绍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步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明白得、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为复述课文打下伏笔,促进语言的进展。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抓住屈原的言行,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具预备】: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文?(《“年”的来历》、《清明节的由来》《重阳节的传奇》)其中,《清明节的由来》这篇课文的结构还记得吗?课文先写了(清明节的习俗),再写了(清明节由何而来的),最后写了(保留至今的清明节习俗)。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文,是【贴课题】。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s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 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 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 30 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j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30 端午节的由来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展示课件第二屏)佩戴 措施 传颂 尸体 习俗 疏远诬陷 爱戴 粽子 屋檐 辅佐 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端午节的由来【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树立文化自信。
2、学会识别生僻字,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解读文本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培养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端午节的由来。
2、识别篆书生僻字。
【教学难点】1、掌握古代历史文化背景。
2、学习篆书生僻字,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1、《百家讲坛》《庐山谣》视频教材及宣传海报。
2、相关图片、资料配合教学。
3、学生准备水仙花、艾草等端午节习俗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内容(5分钟)1.张贴端午节海报,呈现端午节的主题以及一些习俗。
2.介绍了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踏青等。
3.激发学生探究端午节的热情,并对《庐山谣》进行讲解。
让学生了解到节日的知识起源于传说。
二、呈现篇章(10分钟)1.领读《庐山谣》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2.解释篇章中的生僻字,学习篆书,发现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和深厚底蕴。
3.通过表演的形式重现图中没有具体细节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情节,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
三、理解篇章(15分钟)1.培养课文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找出关键句,理解故事情节,并展开讨论。
2.解读篇章中的语言,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发展历程。
3.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拓展知识(10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各地的习俗。
2.介绍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体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3.学生通过制作端午节习俗用品来加深学习中的印象。
五、课堂布置(5分钟)1.布置一些小作业,让学生继续探究端午节的信息。
如: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制作端午节文化PPT等。
2.鼓励学生在端午节期间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地了解了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并且学会了如何识别生僻字、理解古代文化。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四种,其中以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阴历5月5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二、端午节的习俗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1、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最新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30、端午节的由来教案公开课说课稿(教学设计)t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以快乐开始上课, 一、导入新课 “百花园里知识多,百花园里真快乐! ”同学们,今 以快乐开始游览,激发 天又到了我们游览百花园的日子了,这次的百花园又给 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快 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 乐 中 进 行 知 识 的 训 练 二、走进“语海畅游” (一)读一读,比一比。 1.出示生字,读一读 (展示课件第三屏)
教学目标:
1. 能够分类积累词语,区分形近字。修改病句。 2. 3.
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 借 引导学生会观察家乡变化、描绘家乡的现在,或设想家乡的未来进行 习作
助工具书,自己独立阅读,理解古诗。 ,表现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修改病句,理解古诗,独立阅读文章。
2. 小组内讨论,交流字的注意点。 3.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说明
及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讨论、
(师提示:什么情况下有“点”,什么情况下没有 自主发现其规律,记忆 “点”?有“点”的字读音有什么特点,没有“点”的 将会被强化,老师在此 基础上进行小结,学生 字读音又有什么特点?)
1 2
读一读,结合字音字形找规律。
1 2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展示课件第三屏) 农历( )月( )日是端午节,端午 节的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 )国的( ) 。端午节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3
习俗有( ) 、 () 、 () 、 ()等。 已有( )年的历史。
语文(S)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30 端午节的由来
速找出来。
指名答。 ( 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 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 ( 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 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 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 。 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 “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 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 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 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 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 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 读一读。 (1) 长太息以掩泣兮, 哀民生之多艰。 ( 我 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 活充满了艰辛。 )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学生体 会如何 把句 子 写得生 (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 动、感人。 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 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语文教案

教学重难点: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语文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荐精品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端午节的由来》优质课教案2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教学重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难点: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教学准备: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
“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
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学生字。
(可以在文中画出要求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记一记。
不理解的词语也可以提出来。
)
2.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提醒学生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
“颂”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词语: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
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4.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
(1)端午节的由来。
(2)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即可,不做更细的要求,只是大致的了解。
)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是由何而来的呢?课文的中的哪部分作了简要的说明呢?
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
3.学生汇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
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端午节的由来你了解了多少呢?谁愿意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投江后人们是怎样做的?人们为什么要向江里投粽子?想一想、画一画,并做好批注。
2.围绕上面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3.组织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同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怀念之情。
]
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引导学生通过3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
(1)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从这句话中不但要体会到屈原的才干,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他爱国爱民,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们的疾苦。
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此处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一些屈原的爱国诗歌,进一步体会出屈原的忧国忧民。
)
●投江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4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
因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
屈原悲愤万分,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这部分内容写出了投江原因,也更突出了屈原的爱国精神。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屈原投江时的情景,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屈原的爱国之情。
)
●人们的做法:
(引导学生通过5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
(1)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想去就他。
(通过“放声大哭”“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就他的人很多。
)
(2)他们把船上的大米……想药昏江中的蛟龙,使它们无法张口。
(这些也都体现了对屈原的爱戴,指导学生读出百姓的悲痛之情。
)
●投粽子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6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
(1)因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
(2)……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句说出了人们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
“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一个好办法。
要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出这一点。
)
小结: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时候,人们都往水中投粽子。
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7自然段。
三、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1.通过同学们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诗人——屈原,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收获真是不小。
那么你能把端午节的由来复述出来吗?
2.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复述。
3.指名在全班复述。
四、总结全文,置留作业。
1.师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2.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30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百姓——爱戴——纪念屈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