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人 后做学问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感悟

先学做人后学做事感悟咱中国人常说,要做事,先做人。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头的道理可深着呢!你想想看,要是一个人连起码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那他做事能靠谱吗?就好比盖房子,根基都没打牢,那房子能盖得稳当吗?做人就是那根基呀!一个会做人的人,那必定是善良的。
善良就像阳光一样,能温暖周围的人。
你对别人好,别人也自然会对你好,这样一来,你在做事的时候不就有了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嘛。
就说在工作中吧,如果老是想着算计别人,那肯定干不长久,也干不出啥成绩。
但要是真心实意地和同事相处,互相帮忙,那工作起来得多顺畅呀!再说说诚信,这可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做到,不然就别轻易许诺。
你要是总说话不算数,那谁还愿意和你打交道呀?就像那个狼来了的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撒谎,到最后真有事儿了也没人信了。
做事也是一样,没有诚信,怎么能让人信任你,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呢?还有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呀。
要是别人不小心犯了错,咱得学着宽容点儿,别揪着不放。
这样自己也轻松,别人也会感激你。
要是在一个团队里,大家都能互相宽容,那这个团队得多和谐呀,做事的效率肯定也高。
会做人的人往往也很有礼貌。
见到长辈问声好,和朋友相处客客气气的,这都是基本的礼貌。
别小看这些,这能体现出你的教养呢。
一个有礼貌的人,走到哪儿都受欢迎,做事也更容易成功。
咱再说说做事。
做事得有责任心,不能马马虎虎的。
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要是不认真负责,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儿呀!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得用心去做,把它当成自己的事儿一样。
做事还得有耐心。
有些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得慢慢来。
就像学走路一样,得一步一步地来。
要是没耐心,那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咱平时生活中不也常遇到这样的人嘛,做人做得好,做事也漂亮。
这样的人谁不喜欢呀?他们的成功可不是偶然的,那是因为他们先学会了做人呀!所以说呀,咱得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先把人做好了,再去做事。
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别总想着走捷径,先学做人,这才是最实在的捷径呢!咱都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咱可不能小瞧了做人这事儿,这可是关乎咱一生的大事呀!。
先做人,再做学问

先做人,后做学问“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义坚”。
同窗之谊本是可贵的,可为何现在屡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士要是先学会做人,再做事,最后才能做学问。
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年来在大学校园发生的种种惨案都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一笔。
特别是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室友仅仅是为了生活琐事就能下此狠手。
复旦大学黄洋事件,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我们学生的品质是有待提高的。
还有我们自身的法律素养也是需要提高的。
只有先拥有好的品质,我们才能真正的学习知识。
人先要修身,正心才能不让自己跌入罪恶的深渊。
我认为这可以培养我们展示出谦虚、低调、美好的一面。
托马斯·穆勒是一位全满贯足球运动员。
他长的不帅,脚法也挤不进世界顶级球员之列,可他却能得到许多球迷的喜爱。
这源于他的性格。
在场上,无论你是不是他的朋友,甚至你推倒了他,他还是愿意面带笑容的和你交谈几句。
我认为穆勒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有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涵养。
它就是学会了做人,才能继续往上爬的典型。
不管是做学问,还是踢球,我们都需要平和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面对事业中的挫折,我们才能向前发展。
虽然近些年,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度日益增强,可由于社会的诸多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老师家长都把做学问放在第一位,却忽略了做人。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别人,而不是只知道在他人身上寻找缺点。
因为那个寻找缺点的过程可能会把你推向深渊,或许是因为嫉妒,或许是因为讨厌。
所以我们需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
总所周知,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反思这段历史。
于是格外重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特别是善良品质的培养。
而爱护小动物就是许多德国幼童的第一课。
在孩子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会特意让小孩子与小动物接触,让他们学会体贴入微的照顾弱小生命。
在幼儿园中则会由孩子们轮流喂养。
可反观中国的孩子,从一出生便被父母寄予厚望,从学会说话开始,就是各种各样的学知识,更甚者,在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到头来却丢掉了做人的本真,迷失了自己。
鬼谷子大智慧: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鬼谷子大智慧:先学做人,后学做事!鬼谷子说: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这句话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先学会做人,而后才能做事。
在与人交际中,与事切莫先做事,会做人才是第一位的。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拓展人生的大海。
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在选择别人时,也要让别要想选择自己,在考验别人时,也要让别人考验自己。
睁着双眼,不等于正视现实。
一个人如果抛弃他忠实的朋友,就等于抛弃他最珍贵的生命。
你真诚地自我肯定,你更有雅量肯定别人。
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念、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暗中劝戒你的朋友,一定是大庭广众中称赞你的朋友。
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里程碑,都刻着两个字:起点。
人际关系的天敌是猜测,破解密码是真诚。
鬼谷子认为,人言者,动也。
己默者,静也。
因其言,听其辞。
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友谊编制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但只要抽出一根主线,友谊之墙就会坍塌,这根主线就是信任。
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谄媚讨好别人,其实是缺乏自信。
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
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
有形的东西越分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只要肯开口赞美别人,你将会是最大的赢家。
挑选朋友要慎重,更换朋友要更慎重。
破裂的友谊虽然能恢复,但却再也达不到亲密无间的程度了。
一个人虽然可以选择许多路,但不能同时走两条路。
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第一次敢于嘲笑你自己的时候,你便成熟了。
要想得到别人的友谊,自己就得先向别人表示友好。
命运与时势紧紧相连,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发掘自己,就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文明带来和谐,亲善才能产生幸福。
能对你开怀直言的人,便是你的挚友。
对事不对人;或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教育孩子品德要比知识更重要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教育孩子品德要比知识更重要“先学做人,再做学问”,如果孩子连如何做人都不知道,那么他学再多的知识也只是空有其表。
没有一个正直的人格和优良的品德,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路上也会十分的坎坷。
教育的根本是孩子,而孩子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仅仅是需要知识更需要美德。
在网上曾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所中学,一位成绩是全年级排名靠前的学生,他在学校因为成绩好,家境优越而飞扬跋扈,甚至欺负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
有一次他欺负同学被校长看到了,校长责备他,他不服气向校长顶嘴说“我学习好比他强多了,我欺负他也是他无能学习不好。
”这位校长听了他这一番话后,对他记了大过处分,他的家长来学校与校长争辩,校长说:“如果一个学生连人都做不好,他学习再好,将来对社会只有坏处,没有好处!”许多家长将成绩作为标榜孩子好坏的准则,这是非常片面的,因为每个孩子的长处、优点各不相同。
有可能成绩好的孩子,他的性格人品上会有缺陷,而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反而做人做事尽职尽责,拥有良好的美德。
所以家长不可以将成绩作为标准来衡量,不管是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坏的孩子,我们都应该培养孩子一种,拼搏的精神和积极的态度,比成绩更优秀的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个孩子的教养,对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巨大,如果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他的工作再优秀,学习再好,也只会给社会带来害,而无法造福社会。
自私蛮横,只会毁了自己。
在学习的过程中,成绩重要,美德更重要,如果孩子只是学习了知识,而忽略了美德,那么这个学生将来一定不会受到重用,甚至会遭受别人的唾弃。
著名的《傅雷家书》中曾提到过,傅雷对后人的训诫,教会后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教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困难不气馁,更要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在赢得别人尊重的同时,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养是做人的根本,如果一个人博学多才,却没有教养,不会做人,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危害社会,危害别人安全。
文明公约

班纪文明公约
---学会交流、学会分享
1、先做人、再做学问。
2、严格执行学校作息时间。
班级约定,各时间段进教室时间均提前10分钟。
3、每门课程必须要有笔记本、纠错本,要有专有练习本。
4、上课不睡觉,困了,主动站起来听课。
5、校内不带手机,MP3等电子产品,如有需求,可向班主任借用。
6、无论何种原因,均不可顶撞代课教师。
7、如需请假,不分原因,均需告知家长,并让家长给班主任打电话或者发信息。
8、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诚信待人,杜绝欺骗老师,隐瞒家长的事发生。
9、不上网、不夜不归宿,不谈恋爱。
10、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并做好预习工作。
自我约束:
本人签字:。
先做人后做事的古语

先做人后做事的古语
1、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凡事先学做人,乃中国千年的古训。
考古学家贾兰坡小时家境殷实,但母亲要求他的穿戴不能与其他孩子有区别,“只比别的孩子多件内褂和内裤,外表仍是粗布衣裤”。
别家的孩子在玩的时候都背着扒篓,边玩边拾柴,母亲也让他背一个,不在乎拾多少柴,就是不能比别人家的小孩有特殊感。
母亲的教导影响了贾兰坡一生的为人原则:“对待他人,不管职位高低,都能一视同仁。
”
2、人道酬诚,它源于《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人要真诚,做事如做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从做事开始,后来发现还真是“事在人为”。
要想把事做好,先要把人做好。
渐渐地走到了“己成,则物成”,“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尊古训”道路上了。
成人,也就是古人讲的,真正的君子,或俗话说的德、才兼备的人。
如何培养一个“成人”?我们的古圣先贤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如下两个方面,即为成人之大本。
3、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做人要懂礼仪,懂得尊重人,懂得鄙人者人恒鄙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先做人后做学问

先做人后做学问————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绩的作用与影响我们平时说的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因素,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却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其中主要包括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
从心理学上讲,感情、意志、兴趣、性格、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有人形象的说,离开了非智力因素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能源。
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对中学生而言,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多方面的功能。
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多是那些智力中上而非智力因素较好的学生,一旦非智力因素发展较好即使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会在学习上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坚定的信念,不达目的不罢休。
因为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智力的培养只能开发一小部分智力的潜能,并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智力超常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智力正常范围内的。
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是后天“习得”的,是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来改善提高的。
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就应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自我意识等影响智力潜能发挥的心理因素着手,侧重学生的兴趣、情绪、情感、意志、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与感化。
“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

“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作者:田广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2期“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体现了孔子教书育人的重要思想,呈现了几千年中华文化做人用人的标准,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座右铭。
我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邮电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敬业、乐群”,很多大学的校训都有“德”字在里面,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德育也是衡量人才最基本的砝码和准则。
德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新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小学德育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应该如何做好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呢?我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学校德育常规建设常抓不懈第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好一支坚强有力的班主任队伍和全员抓德育的思想工作队伍,坚持做到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学校应该认真制定详实、具体、可操做性强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通过推行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培训学习制度,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开展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来提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二,开展定期检查评比工作。
包括对学生的仪表、卫生、“两操”纪律等的检查。
组织对各班的班容班貌进行检查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班级工作评估中。
坚持每日一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公布,每周一小结,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存在问题的,给予批评改进,并及时检查其改进情况。
第三,注重学生养成教育的。
学生的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养成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紧抓不放,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学生佩戴红领巾、见到师长主动问候,不随地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
二、建设学校德育阵地第一,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各学科教师都应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二,重视开展少先队活动。
通过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做人后做学问
码口中学赵庆发
(2012年6月)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先教学生做人,然后才教学生做学问。
现在的学生很多越来越不会做人,这决不是骇人听闻。
请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
事例一,码口乡高中生陈思(化名)考取云南理工大学,由于是第一次上省城,行李多,他父亲特担心,亲自送他到学校。
在理工大附近的小餐馆,陈思遇到了也考取大学的几个老同学,他们问陈思身边的老人是谁,陈思说是他请来搬运行李的农民工。
几个老同学热情的招呼陈思吃饭,那个“农民工”当然没有资格上桌,只有在门外空腹等侯。
陈思的父亲与我是老熟人,回家后和我谈及此事,还显得很气愤。
他说,为了供儿子读书,每年都把过年猪卖了,已经三年没杀年猪了,到头来,自己倒成农民工了。
才进大学就不认爹,大学毕业恐怕连妈也不认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他说。
事例二,码口中学一名初二学生,一天正在吃午饭,他母亲从四十里外走路冒着毒太阳到学校送钱给他,我亲自在场,这名学生没叫她一声妈,更没叫她吃饭,也没买水给妈喝,一句话,没和他妈吱吭一声,伸手接过他妈递来的50元钱便消失
在聚餐人群中了。
我很气愤,何况是他妈,就是别人也应打个招呼,说声谢谢才对。
事例三,气人的事竟会发生在我身上。
有一次,我从码口下县城去,那时码口还没有直达县城的车,需从茂林转乘昭通班车。
很快我下了码口车转乘了昭通车,让我没想到的是车上早没座位了,超载的十多个人都站着(那时交警管得不严,超载是常有的事)。
我从茂林一直站到连峰,还是没人下车。
我一直站在一个有座位的小伙背后,到水竹一带吃不消了,特想坐,特盼望有个熟人让我坐坐,便开始认真打量每一个人。
我眼睛突然一亮,我前面的小伙子就是我的得意门生,两年前考入警校,我就是他的班主任,他读初中时我对他特好,把他列入重点,精心培养他。
我在车上虽然站了两三个小时,或许他并没有发现我,我便主动与他打招呼,本想他会很惊喜,会立刻让我坐。
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他反应十分平淡,既没有惊喜,也没让我坐,仿佛我们不是师生,更没有那段情谊,是一般普通的人。
让我太失望,让我太伤心了。
我一直站到县城,他只字未提让坐之事,也未同我交谈,行同陌路。
站了五六个小时一百多公里,脚虽然很痛,但心更痛。
我一路扪心自问:老师,你教书为了谁?你怎样教的人?此后,我感慨万千,震动颇大,悟出一个道理:学生要有德。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不认爹、不认妈、不认师的事屡见不鲜,有的比这些还要严重,有的打爹杀妈骂老师。
媒体报道,上海
机场刺母案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2011年3月,上海留日五年的学生汪某在机场向前来接自己的母亲连刺数刀,致使毫无防范的母亲倒在血泊中,他没有抢救、没有报警,竟扬长而去。
还是一个外国人报警,才救了他妈的命。
汪某刺母原因很简单:他2006年到日本留学,每年花费20多万元。
他父亲忍受不了每年巨大的支出,只有同他妈妈分道扬镳。
从此供汪某读书的经济重担就落在其母顾女士一人肩上。
顾女士是一个下岗工人,没有经济来源,仅有的一套房屋也卖了供儿子,她没有房住,她的妈妈也就是汪的外婆叫她与自己同住。
就连生活也靠外婆供,为了节省一元的公交费,顾女士宁愿走路,就连顾老太太也十分可怜自己的女儿。
顾女士真的是没钱了,真的拿不出每年的20多万的天文数字,不得不对儿子说家里无钱了,供不起你留学了。
汪某以为母亲有钱不供自己,十分生气,下飞机就刺母亲。
汪某身为留学生,应该很清楚自己的贫困家境,按理应十分节约,十分体贴母亲、孝顺母亲才是。
可是,他认为他家是百万富翁,他妈在造钱,他妈存心与自己过不去。
何况他妈是下岗工人,就是真的是百万富翁,留学五年,每年多20多万元,不也早花光了吗?我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书,我不知道他是留的什么学。
留学生,我看他是畜生,甚至畜生不如,不是吗?俗话说,羊还有跪乳之恩,鸦还有反哺之义,而他呢,“儿有杀母之功”!不是比畜生还畜生吗!
不会做人的事例还有的是。
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的三年
级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人后,不但不立即送医院抢救,反而拔出刀子连捅数刀,将本可救活的伤者活活杀死。
这是人吗?这是大学生吗?
前几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为一点小事,杀害四名同舍学友,给几家人带来无穷的痛苦,他家也不例外,他父母多年的心血白流。
他会做人吗?这像大学生做的吗?
古代有一个人,才高八斗,他的才华惊动了皇上。
有一天,皇上就派一个重臣前去接请。
这个大臣到他家一看:满屋都是厚厚的灰尘。
大臣问他为什么不打扫?他说:大丈夫当扫天下,不足扫屋。
大臣回朝禀告皇上,皇上非常愤怒的吼道: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下令永不录用此人。
“人”字一撇一捺,书写很简单,但要做人就难了。
做人的核心就一个“德”字,就是做人要有德。
教师先教学生做人,就是先教学生积德,德高才望重,厚德才载物,无德便无才,无德就无能。
人生原本要不了多大的学问,更要不了多高的文凭,最重要的是要有德。
古人说的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你所拥有的一切,都靠“德”来承载,反之,无论你拥有什么,如果没有“德”,将会什么都没有。
不是吗?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高官,以权谋私,尽管捞了百万千万,因为缺“德”,肯定无力承载,最终都锒铛入狱,落得人财两空,遗臭万年。
毛主席仅是个师范生,雷锋小学未毕业,华罗庚初中未毕业……他们文凭都不高,但他们都很会做人,都很有德,都能
承载自己的一切,都成了伟人,流芳百世。
“德”小到关乎个人的成败,大到关乎国家的危亡。
“德”如此重要,遗憾的是现在很多老师忽视了学生的“德”,认为可有可无,都首选向学生灌“才”。
结果却培养出了汪某、药家鑫、马加爵等一批高“才”生。
蒋介石、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枭雄没有才吗?他们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带来了大灾难。
教师教学生做人,就是教他们有道德,有品德,有修养,高素质。
教他们心理健康,思想健康,身体健康。
教他们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教他们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教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他们爱国爱家……
中国的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获大奖,但当今世界的最高奖—诺贝尔奖,中国拿下了几项?国外媒体称中国学生是高分低能,是书呆子,是考试机器。
德和才,往往是有德的人都很有才,厚德更能出才,反之,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有才的人还得多积德。
为了个人的成败、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安危,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先教学生做人,然后再教他们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