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生物化学课件15:DNA的生物合成
合集下载
《DNA生物合成过程》PPT课件

复制因子A(replication factor A,RF-A)是单链DNA结 合蛋白
完整版课件ppt
34
ARS
完整版课件ppt
35
(二)复制的延长
亲代DNA
5
3
3 5
引物
核小体
完整版课件ppt
3 5
领头链
随从链
3 5
36
完整版课件ppt
37
完整版课件ppt
38
完整版课件ppt
39
完整版课件ppt
行聚合作用。即新进入的 dNTP 与引物 3´-OH形成磷酸二酯键,由5´3´方
向延长子链。
完整版课件ppt
13
3'
DNA-pol
5'
OH 3'
dCTP
dGTP
dTTP
dATP
模板方向3`→5`
5'
3'
dATP dCTP
dGTP
dTTP
合成需要引物提供3`-OH
合成方向5`→3`
底物是dNTP
完整版课件ppt
5'
完整版课件ppt
20
冈崎片段:
• 1968年日本生化学者冈崎用电镜及放射
自显影技术,观察到DNA复制中出现一 些不连续的片段,因而将这些不连续的 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 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为一至二千个核苷
酸,真核生物约为数百个核苷酸。
完整版课件ppt
21
随从链的合成
完整版课件ppt
22
目录
完整版课件ppt
完整版课件ppt
3
完整版课件ppt
4
2. 复制叉 (replication fork)
完整版课件ppt
34
ARS
完整版课件ppt
35
(二)复制的延长
亲代DNA
5
3
3 5
引物
核小体
完整版课件ppt
3 5
领头链
随从链
3 5
36
完整版课件ppt
37
完整版课件ppt
38
完整版课件ppt
39
完整版课件ppt
行聚合作用。即新进入的 dNTP 与引物 3´-OH形成磷酸二酯键,由5´3´方
向延长子链。
完整版课件ppt
13
3'
DNA-pol
5'
OH 3'
dCTP
dGTP
dTTP
dATP
模板方向3`→5`
5'
3'
dATP dCTP
dGTP
dTTP
合成需要引物提供3`-OH
合成方向5`→3`
底物是dNTP
完整版课件ppt
5'
完整版课件ppt
20
冈崎片段:
• 1968年日本生化学者冈崎用电镜及放射
自显影技术,观察到DNA复制中出现一 些不连续的片段,因而将这些不连续的 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 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为一至二千个核苷
酸,真核生物约为数百个核苷酸。
完整版课件ppt
21
随从链的合成
完整版课件ppt
22
目录
完整版课件ppt
完整版课件ppt
3
完整版课件ppt
4
2. 复制叉 (replication fork)
基因的遗传与表达—DNA的生物合成(生物化学课件)

DNA在代谢上的稳定性并非指DNA是一种惰性物质。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 (二)复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模板:母链DNA
原料:dNTP(包括dATP、dGTP、dCTP、dTTP) 酶和蛋白质因子: 引物:一小段RNA 能量(ATP)及某些无机离子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参与DNA复制的酶类与蛋白质因子及其主要作用 1.拓扑异构酶(Topo)
6.DNA连接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作用:在有模板指导的条件下,催化2个DNA片段(两片段间的距离 为1个3' ,5' -磷酸二酯键的键长)的连接。
原理:在一个DNA片段的3' -OH末端和另一个DNA片段的5'-P末端形 成3',5'-磷酸二酯键,从而实现连接。
特点:原核细胞:需辅助因子NAD+ 真核细胞:不需辅助因子NAD+,但需耗能(ATP)
解链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3.单链DNA结合蛋白(DNA结合蛋白)(SSB)
作用:防止重新形成双 链和防止单链模板被核酸酶水解,维持 DNA单链状态和完整性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4.引物酶 DNA不能从无→有合成,需在一小段RNA基础上合成DNA RNA的合成:需引物酶,它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复制起始阶段的特点 真核细胞:具有多个
起始位点
原核细胞:仅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但往往是双向复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链的延长
引物合成后,由DNA polⅢ(真核细胞为DNA聚合酶或)催 化,在引物3'-OH末端逐一添加与模板链对应互补的脱氧核苷 磷酸,使新合成的链不断延长。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 (二)复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模板:母链DNA
原料:dNTP(包括dATP、dGTP、dCTP、dTTP) 酶和蛋白质因子: 引物:一小段RNA 能量(ATP)及某些无机离子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参与DNA复制的酶类与蛋白质因子及其主要作用 1.拓扑异构酶(Topo)
6.DNA连接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作用:在有模板指导的条件下,催化2个DNA片段(两片段间的距离 为1个3' ,5' -磷酸二酯键的键长)的连接。
原理:在一个DNA片段的3' -OH末端和另一个DNA片段的5'-P末端形 成3',5'-磷酸二酯键,从而实现连接。
特点:原核细胞:需辅助因子NAD+ 真核细胞:不需辅助因子NAD+,但需耗能(ATP)
解链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3.单链DNA结合蛋白(DNA结合蛋白)(SSB)
作用:防止重新形成双 链和防止单链模板被核酸酶水解,维持 DNA单链状态和完整性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4.引物酶 DNA不能从无→有合成,需在一小段RNA基础上合成DNA RNA的合成:需引物酶,它是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复制起始阶段的特点 真核细胞:具有多个
起始位点
原核细胞:仅有一个复制起始位点,但往往是双向复制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项目一 DNA的生物合成 链的延长
引物合成后,由DNA polⅢ(真核细胞为DNA聚合酶或)催 化,在引物3'-OH末端逐一添加与模板链对应互补的脱氧核苷 磷酸,使新合成的链不断延长。
DNA的生物合成PPT课件

Basic Rules of DNA Replication
学习要求:
掌握复制及其基本规律、半保留复制、双向复制、 半不连续性复制、复制叉、复制子、领头链、随从 链、冈崎片段的概念。
熟悉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
2020年1月9日3时41分
4
复制的基本规律
半保留复制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指遗传物质的传代,是以母链DNA为模板,按 碱基配对的原则,合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链DNA分 子的过程。
复制
亲代DNA
子代DNA
DNA复制是一个由多种酶催化,多种蛋白因子参
与,并且受到精密调控的复杂过程。 E. coli 染色质
的复制涉及约30种蛋白质。
2020年1月9日3时41分
3
第一节
复制的基本规律
解链方向Biblioteka 3随从链(lagging strand)
2020年1月9日3时41分
5
14
半不连续性
复制过程中,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 链不连续复制的现象。
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指不连续复制的片段
原核:1000~2000 个核苷酸(nt) (相当于1个顺反子,即基因的大小)
熟悉DNA复制的化学反应、保真性的酶学依据。 了解DNA聚合酶的分子结构特点,复制中DNA分子的拓补 学变化。
2020年1月9日3时41分
16
参与DNA复制的物质:
底物(substrate): dATP, dGTP, dCTP, dTTP;(dNTP)
聚合酶(polymerase): 依赖DNA的DNA聚合酶,简写为 DNA-pol;
3’
DNA的生物合成

3′ 5′
3′ 5′ 3′
5′
5′
6. DNA拓扑异构酶 通过催化 拓扑结构的变化, 拓扑异构酶 通过催化DNA拓扑结构的变化,减少由于解链 拓扑结构的变化
形成的张力和合成的子代DNA形成双螺旋。 形成双螺旋。 形成的张力和合成的子代 形成双螺旋
解链
双螺旋存 在张力 DNA拓扑 异构酶 II 张力解除
聚合酶不同, (3)酶系统:①DNA聚合酶不同,原核细胞两条链是同一 )酶系统: 聚合酶不同 种聚合酶催化,真核细胞中是不同聚合酶催化。 种聚合酶催化,真核细胞中是不同聚合酶催化。 ②去除引物、填补缺口的酶不同,原核细胞中是DNA 去除引物、填补缺口的酶不同,原核细胞中是 聚合酶 I,真核细胞相应的酶还未找到。 ,真核细胞相应的酶还未找到。 ③因子不同
3. DNA连接酶 连接酶
功能:将复制过程中形成的 片段用3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功能:将复制过程中形成的DNA片段用 ′- 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片段用 -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A T P
T A OH P
G C P
C G
酶
ATP 或 NAD(部分细菌)
AMP
酶
PPi 或 NMN
AMP
A T P P T A OH P P G C C G A T P T A P G C P C G
DNA半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
用含 15 N氯 化铵连 续培养 许多代
用含14N培养 基培养1代
14 15
用含14N培养 基培养1代
14
N/ 14N N/ 15N
半 保 留 复 制 试 验
N/ N
15
N/ 15N
14
参与DNA复制的主要酶 第二节 参与 复制的主要酶
3′ 5′ 3′
5′
5′
6. DNA拓扑异构酶 通过催化 拓扑结构的变化, 拓扑异构酶 通过催化DNA拓扑结构的变化,减少由于解链 拓扑结构的变化
形成的张力和合成的子代DNA形成双螺旋。 形成双螺旋。 形成的张力和合成的子代 形成双螺旋
解链
双螺旋存 在张力 DNA拓扑 异构酶 II 张力解除
聚合酶不同, (3)酶系统:①DNA聚合酶不同,原核细胞两条链是同一 )酶系统: 聚合酶不同 种聚合酶催化,真核细胞中是不同聚合酶催化。 种聚合酶催化,真核细胞中是不同聚合酶催化。 ②去除引物、填补缺口的酶不同,原核细胞中是DNA 去除引物、填补缺口的酶不同,原核细胞中是 聚合酶 I,真核细胞相应的酶还未找到。 ,真核细胞相应的酶还未找到。 ③因子不同
3. DNA连接酶 连接酶
功能:将复制过程中形成的 片段用3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功能:将复制过程中形成的DNA片段用 ′- 5′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片段用 - 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
A T P
T A OH P
G C P
C G
酶
ATP 或 NAD(部分细菌)
AMP
酶
PPi 或 NMN
AMP
A T P P T A OH P P G C C G A T P T A P G C P C G
DNA半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
用含 15 N氯 化铵连 续培养 许多代
用含14N培养 基培养1代
14 15
用含14N培养 基培养1代
14
N/ 14N N/ 15N
半 保 留 复 制 试 验
N/ N
15
N/ 15N
14
参与DNA复制的主要酶 第二节 参与 复制的主要酶
生物化学课件第十二章 DNA的生物合成

解链方向
随从链 (lagging strand)
5
• 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
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 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 为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
(二)复制的延长
复制的延长指在DNA-pol催化下,dNTP以 dNMP的方式逐个加入引物或延长中的子链上, 其化学本质是磷酸二酯键的不断生成。
3' 5'
DNA-pol
OH 3'
5' 3'
dCTP
dGTP
dTTP
dATP
dCTP
dATP
dGTP
dTTP
3
5 3
领头链 (leading strand)
3 5
·· ·TGTGGATTA-‖-TTATACACA-‖-TTTGGATAA-‖-TTATCCACA
58
66
166
174
201
209
237
245
E.coli复制起始点 oriC
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
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
叉,称为双向复制。
复制中的放射自显影图象
的半不连续性。
领头链的合成
随从链的合成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阶段四
复 制 过 程 简 图
(三)复制的终止
• 原核生物基因是环状DNA,双向复制的复制 片段在复制的终止点(ter)处汇合。
ori
生物化学《DNA的生物合成》课件

三、DNA复制反应呈半不连续性
The Reaction of DNA Replication Exhibits 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参与DNA复制的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primer) ,
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 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 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RNA引 物的碱基顺序,与其模板DNA的碱基顺序相配对。
pol Ⅰ为具有三种酶活性 的单一肽链的大分子蛋白 质,可被特异的蛋白酶水 解为两个片段,其中的大 片段保留了两种酶活性, 即5'→3'聚合酶和3'→5' 外切酶活性,通常被称为 Klenow fragment。
Klenow片段的分子结构
➢ DNA-pol Ⅰ (109kD)
功能: 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校读,对复制和修复
3´ T C G A A G பைடு நூலகம் C C T A G C G A C 5´
• 3 5外切酶活性 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对,并将其水解。
• 5 3外切酶活性 能切除突变的 DNA片段。
(一)原核生物至少有三种DNA聚合酶
在原核生物中发现的DNA聚合酶至少有三种, 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Ⅰ(pol Ⅰ),DNA聚 合酶Ⅱ(pol Ⅱ),DNA聚合酶Ⅲ(pol Ⅲ), 这三种酶都属于具有多种酶活性的多功能酶。 参与DNA复制的主要是pol Ⅲ和pol Ⅰ。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构成了遗传学的 中心法则。
在RNA病毒中,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分子中。 因此,在这些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RNA 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 反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再由DNA通过转 录和翻译传递给蛋白质,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就 称为反中心法则。
DNA的生物合成课件

(五) 复制的过程 3.复制叉的推进-复制叉推进的过程
一.DNA的复制
② 随后链的合成
冈崎片段的连结:DNA聚合酶 Ⅰ一面以其DNA聚合活 性在上游冈崎片段的3'-OH末端添加 脱氧核苷酸,一面以其5'→3'核酸外 切活性切除引物,直至将引物全部切 除。 DNA连接酶将最后的缺口补好。
(五) 复制的过程 3.复制叉的推进-复制叉推进的过程
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
一. DNA的复制
复制部位:
真核生物: 细胞核 原核生物: 细胞质的核质区
(一) 复制的反应
一. DNA的复制
n1d
2TdP 3TdP 4TdPTTP
DNA聚合酶 DNA+ (
DNA模板
n1+n2+n3+n4)PPi
PPi随即被焦磷酸酶水解,从 而推动聚合反应的进行。
(二) 复制的方式 半保留复制
原核生物的DNA 上一般只有一个复制原点,但 在迅速生长时期,第一轮复制尚未完成,就在起 点处启动第二轮复制;
真核生物则有多个复制原点,可以同时启动 复制过程。
(五) 复制的过程
1. 复制的启动
一.DNA的复制
复制过程的调控主要取决于复制启动的频率, 而DNA延长的速度大体上是恒定的。由于真核生物 在多位点上启动复制,所以尽管其DNA比原核生物 DNA大得多,但复制的总速度反而比原核生物快。
(四)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质
4. 使DNA双螺旋解开的酶和蛋白质
一.DNA的复制
单链结合蛋白(SSBP): 与解链后的DNA单链结合,阻止其再次形成双
螺旋。大肠杆菌SSB为177 aa 多肽,以四聚体形式 存在,与 32 个 bp DNA 区相结合,结合后的 DN 分子僵硬,不易 弯曲,有利于单链DNA分子的稳 定,避免核酸酶进攻;同时降低了Tm值,进一步 促进DNA的解链。
DNA的生物合成生物化学课件

SSB曾被称为螺旋反稳定蛋白
(HDP)。在大肠杆菌,它是由177个氨
基酸残基组成的同四聚体,结合单链DNA
的跨度约32个核苷酸单位。
SSB与解开的DNA单链紧密结合,防
止
重新形成双链,并免受核酸酶降解。在复
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
43
3. DNA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
拓扑:是指物体或图像作弹性移位而又保 持物体不变的性质。 拓扑异构酶:是一类可改变DNA拓扑性质 的酶。对DNA分子的作用是既能水解、又
27
28
第二、3′→5′的外切作用(3′→5′exonuclease action)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除具有5′→3′的聚合
作用外,也能催化从3′-末端水解DNA链,而产
生游离的单核苷酸,称为3′→5′的外切作用。
其3′→5′的外切作用对DNA的聚合具有校正功
能。错位接上去的碱基C会被DNA聚合酶Ⅰ的
23
24
三、参与DNA复制的一些酶类和蛋白质
DNA链合成基本条件: dNTP Mg++ 3’-OH引物 DNA模板 酶和蛋白质因子
25
(一)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在有 DNA模板存在时,可催化合成DNA,因此, 又 称 为 DNA 指 导 的 DNA 聚 合 酶 ( D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 , DDDP )。 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原核生物) 1956 年, Kornberg 等人首次从大肠杆 菌的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能催化合成 DNA 的酶,称为DNA聚合酶Ⅰ。
52
(一)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1.复制的起始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聚合酶的活性
5′至3′的聚合活性
5′→ 3′方向
核酸外切酶活性
5′→ 3′外切酶活性
3′→ 5′外切酶活性
一、复制的化学反应
5′至3′的聚合活性( 5′→ 3′ )
N3 N1 N2 N3 OH 3′ OH + PPi 3′ OH
N1 N2 5′
5′
p
p
+
PPP
γ βα
5′
p
p
p
1、DNA拓扑异构酶
类型I拓扑异构酶:催化DNA双链中的一条链的断裂和 再连接,反应无需能量; 类型II拓扑异构酶:催化DNA双链的断裂和再连接,反 应需消耗ATP; 原核生物中拓扑异构酶只能消除负超螺旋,真核生物 中能消除正、负超螺旋。
2、解螺旋酶
领头链:rep蛋白沿模板链的3′→ 5′移动 随从链:解螺旋酶Ⅱ、Dna B沿模板链的5′→ 3′移动
3、复制的保真性
核酸外切酶活性和即时校读
pol I,pol II,pol III的ε亚基的3′→ 5′外切酶活性
复制的保真性和碱基选择
先形成氢键,再生成磷酸二酯键
遵守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规律 聚合酶在复制延长中对碱基的选择功能 复制中出错时有即时校读功能
依赖三种机理
三、DNA拓扑学变化中的酶
DNA聚合酶III(pol III):真正起复制作用的酶
由10种亚基组成的不对称二聚体,α、ε、θ组成核心酶。 活性:聚合活性、3′→ 5′外切活性。 α + ε + θ → pol III(核心酶) pol III + τ → pol III′ pol III′ + γ + δ → pol III*(全酶) α具有聚合酶活力,ε具有校对功能,θ是组建核心酶因 子, τ是二聚化因子,γ和δ是延长因子,β识别引物并 引导聚合酶结合,复制起始时被释放。 pol III只作用于有缺口的双链DNA,pol III′可作用于 有引物的长单链DNA,pol III*是天然的聚合酶。
1、DNA链的游离3′-羟基对进入的dNTP磷原子发生亲 核攻击,形成3′,5′-磷酸二酯键,并脱下焦磷酸。
N3 N1 N2 N3 OH 3′ OH + PPi
N1 N2 3′ OHLeabharlann 5′5′pp
+
PPP
γ βα
5′
p
p
p
2、形成磷酸二酯键的能量来自 α-与β-磷酸基之间高能 键的裂解。 3、聚合反应可逆,但随焦磷酸的水解可推动反应的完 成。 4、DNA链由5′向3′方向延长。 5、需要有游离的3′-羟基,即需要引物链。
拓扑异构酶 单链结合蛋白 解链酶 、rep蛋白 引物酶及引发体 DNA 聚合酶 DNA 连接酶 引物
冈崎片段 领头链 3′ 5′
随从链
3′
5′
五、DNA连接酶(ligase)
催化两段DNA之间的连接
HO P 3′ 5′ + NAD AT P NMN +AMP AMP +P P i 5′ DNA 连接酶 ligase 3 ′ 3′ 5′
D- 环式:单向复制。在固定点解开后一条链 先复制,待复制到一定距离时,露出另一链 的复制起点,才开始另一链的复制; 滚动环式:单向复制。共价闭环双链分子的 正链由核酸内切酶在一特定位点切开,游离 出的 5′- 磷酸基末端固定在细胞膜上,然后以 环状负链为模板,从正链的3′-OH末端延长形 成正链。
核酸外切酶活性
3′→5′外切酶活性 5′→3′外切酶活性
3′ 5′
5′ 3′
3′→5′ 外 切 酶 活 性 5′→3′ 外 切 酶 活 性
聚合反应
在 DNA 聚合酶催化下,四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 ( dATP 、 dGTP 、 dCTP 、 dTTP )被加到 DNA 链 的3′末端,同时释放出无机焦磷酸。
第三节 DNA生物合成过程
一、复制的起始
1、DNA解成单链:原核生物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 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的,称为双向复制——θ复制
起点
起点
起点
DNA复制叉的结构示意图
真核细胞染色体比较复杂,可能有多个复制 起点,同时形成多个复制单位。 复制叉:复制开始后由于 DNA 双链解开,在 两股单链上进行复制,形成在显微镜下可看 到的叉状结构,称为复制叉。 E. coli复制起始点oriC跨度为245 bp,包含有 三组串联重复序列和两对反向重复序列。
5′ 3′
NAD: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MN: 烟酰胺单核苷酸
3′ OH
O
′ 3
OH
DNA
ligase 聚合酶
O
3′ O
′
5 P
+ 5′ P
γ
β
P
O
P O α O-
5 P PPi
′
O P O-
OH
DNA连接酶
催化双链 DNA切口处的 5′- 磷酸基和 3′- 羟基生成磷酸二酯键。 1)形成酶-AMP复合物 NAD+ + 连接酶 → 连接酶-AMP + NMN(细菌中) ATP + 连接酶 → 连接酶-AMP + PPi(动物中) 2)形成A-P-P-DNA 连接酶-AMP + 5′-P-DNA → A-P-P-DNA + 连接酶 形成了焦磷酸键 3)生成3′,5′-磷酸二酯键 DNA-OH-3′ + A-P-P-DNA → DNA-O-P-DNA + AMP 相邻链3′-OH对活化的磷原子发生亲核攻击。
pol C, hol E, dna N, dna X, dna Z, dna Q, hol A ≥10 830,000 + +
5′→3′外切酶
聚合速度(核苷 酸/min) 持续合成能力 功能
+
1,000 3~200 切除引物,修复
2,400 1,500 修复
≥15,000 ≥500,000 复制
2、真核生物
pol I 切除冈崎片段 5′ 端 RNA引物
5′→3′核酸外切酶活力 DNA聚合酶活力
pol I的结构
单链多肽,用枯草杆菌蛋白酶进行有限水解,可得两个 大小不同的片段。 小片段:5′→3′核酸外切酶活性; 大片段( Klenow 片段):聚合活性、 3′→5′ 外 切活性(常用工具酶)
复制的起点
单个固定的起点: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和质粒、 真核生物的细胞器DNA都是环状双链分子,具 有单个固定的起点; 多个起点: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线性双链分子, 含有许多起点多复制子。
复制方向
直线双向式:单起点,双方向,有对称的和 不对称的; 多起点双向式:真核生物染色体 DNA的复制; θ 型双、单向式:环状 DNA 的复制。有双向 和单向(单向的形成一个复制叉,双向的形 成两个复制叉),有对称和不对称(一个叉 完成1/5,其余4/5由另一个叉完成);
生物化学
浙江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江 辉
第十五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半保留复制
第二节 DNA复制的酶学
第三节 DNA生物合成过程
第四节 DNA的损伤修复
第五节 逆转录现象和逆转录酶
有关DNA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大肠杆菌20分钟就可以繁殖一代,而生 长最快的动物小母家鼠生长40天才成熟? 为什么可通过DNA测序进行亲子鉴定?
3、半保留复制意义
DNA在代谢上的稳定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第二节 DNA复制的酶学
底物:dNTP(dATP,dGTP,dCTP,dTTP) 聚 合 酶 : DNA 依 赖 的 DNA 聚 合 酶 ( DNApolymerase) 模板:单链的DNA母链 引物:寡核苷酸引物(RNA) 其他酶和蛋白质因子:拓扑异构酶、解螺旋酶、 单链结合蛋白、DNA连接酶
DNA 聚合酶 α :与随从链的合成有关。需要以缺口双 链或带引物的单链DNA为模板,引物是DNA或RNA短 链,RNA引物由引物合成酶合成 DNA聚合酶β:核酸外切酶活性,与修复有关 DNA 聚合 酶 γ :存在于线粒体 。 以 RNA 为模板 ,以 DNA短链为引物 DNA聚合酶δ:与领头链的合成有关。具有3′→ 5′外切 酶活力 DNA聚合酶ε:与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有关
DNA聚合酶II(pol II):可能在DNA修复中起作用
以带有缺口的双链DNA为模板和引物,从5′→3′方 向合成DNA,同时具有3′→5′外切酶活力。
多亚基聚合酶 含有DNA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 不具有5′ → 3′核酸外切酶活性 反应需要NH4+ 激活 是一种主要起修复作用的酶。
中心法则
基因:是为生物活性产物编码的DNA功能片段, 这些产物主要是蛋白质或是各种RNA。
RNA复 制
复制
转录
DNA
逆转录
RNA
翻译
蛋白质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复制的要点
半保留复制
有起始点、终止点和方向
半不连续复制
第一节 半保留复制
当细胞分裂,DNA进行复制时,双螺旋结构解 开而成为单链,用于合成新的互补链。子代细 胞出现新的DNA双链,其中一股单链是从亲代 完整地接受过来的旧链;另一股单链是完全重 新合成的新链,且按碱基配对原则与旧链互补。
领头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