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范蠡身后评论的评论

合集下载

范蠡评价

范蠡评价

春秋传奇范蠡范蠡,字少伯,又称陶朱公。

世人说到范蠡,就会想起他那出名的尊称“商圣”。

但这只是范蠡的一个片面,真正的范蠡,远远不止这些。

因此,我更愿意用“传奇”来形容范蠡。

凡传奇之人,其智必有过人之处,范蠡(下文称范公)在年轻的时候就显现出了非凡的才气。

助越王兴越灭吴,务农成名,经商积资成巨富,这些哪是普通之人能为。

当然,其传奇之处,并不全在于其智慧。

古代智慧的人很多,但少有能取得像范公这样成就的人。

看来,范公必有其它优异之处。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这三迁,可谓是奠定了其传奇的一生。

越国最危难之际,他与勾践出生入死忍辱负重。

当上越国“上将军”,却急流勇退,选择逃离越国,还和文种说:“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

”改名换姓,到齐国务农。

务农有所成就,受到齐王的注意,此时他又选择急流勇退,到陶地经商。

经商后又有一番作为。

传奇,就意味着与众不同。

范公的许多做法,都是反其道而行。

在越国最落败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坚守,甚至选择与勾践一起去吴国吃苦,此异一也;在自己官做到最大的时候,说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同享乐,冒着被杀的危险出逃,此异二也;中国古人安土重迁,范公务农致富成名,却不留恋功名,速速又离开务农之地,此异三也;中国自古贬低商人,范公却选择成为一名商人,反潮流而行,此异四也;经商致富后,把大量钱财分与大众,不留过多家产,此异五也。

从范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太多太多。

把握住事情的度,适可而止。

与越王相处到一定阶段就断然离去;名气到了一定程度就归隐或离开,不求出名;钱赚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散财,“物聚必散,天道使然”。

这些,都可以看出范公把握度的智慧。

拿得起,放得下。

放弃官位,保住了他的性命;放弃齐王的邀请,放弃已大有成就的农务,使他没有从商的机会。

拿得起,放得下,是对人的一种考验。

眼光长远,眼界开阔。

范公能预见到留在越国的危险,说明其眼光长远。

他能把握商机,选择陶地这个最佳经商之地,说明其眼界开阔。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

道商范蠡:道家思想成就千古商圣*导读:陶朱公范蠡是中国的商圣,也是道商的始祖,曾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称其三迁而有荣名。

近日,看到不少地方政府及范蠡文化研究学者,言及范蠡功业成就时,给范蠡理所当然的戴上了儒商始祖的高帽子,虽可谓用心良苦,却实在是大谬。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

儒商的始祖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

史载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假如范蠡是儒商之祖,不但范蠡会不好意思,子贡肯定也满腹牢骚吧。

目前社会上广为认可的范蠡学术思想传承关系为:老子计然范蠡猗顿。

范蠡的老师计然,原姓辛,名文子,又名计研,是当时天下闻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为老子门下玄元十子之一(尹喜、庚桑楚、南荣趎、尹文、计然、崔翟、柏矩、列御寇、士成绮、庄周)。

国际道商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王振川先生经过考证后认为,范蠡不但是计然的弟子,而且在他的人生中,应该也得到过老子的亲自指教。

范蠡跟老子有直接的传承关系。

范蠡所学为《计然七策》,其核心是如何发展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学,属于贵生之学,是正统的老子道学思想。

范蠡在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之时,其劝谏之词多为阴阳盈虚定倾之道,俨然有老子遗风。

道家思想成就了范蠡,而范蠡无疑是老子思想的最完美诠释者。

范蠡一生奉行老子道学思想,其进退取予无不洋溢道气玄风。

老子道家思想在范蠡的人生中主要表现为:大智若愚:范蠡青年时代,居于政治黑暗的楚国,深感无出头之日,恐被埋没而无人识,于是超脱佯狂,被俗人视为疯子,后三试文种,终结为挚友。

体现了老子思想中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在不得时,不遇人的前提下,和光同尘、韬光自晦,圣人愚之的智慧。

好战必败:老子《道德经》强调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天下共富:范蠡的“道商”思想

天下共富:范蠡的“道商”思想

天下共富:范蠡的“道商”思想范蠡,字少伯,楚国宛邑人,又名鸱夷子皮、陶朱公,他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学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是黄老学派的创始人与奠基者。

范蠡被司马迁高度评价为“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称其“三迁而有荣名”,后被公认为“中国道商”始祖,商界尊其为“商圣”、“文财神”。

范蠡是老子道学思想体系第三代传人,他少年时代就追随文子学习中国最早的经济商业理论——《计然七策》,即如何发展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学。

他的道商思想主要体现在“富国”与“富家”两大领域。

对于富国之道,范蠡认为:“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持盈,”即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即如何在原有国力强盛的发展基础上继续保持平衡稳定与良性发展。

“定倾”,就是当国家政局或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状态,甚至面临倾覆的重大危机时,该如何拨乱为治,转危为安。

而“节事”之道,就是在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点掌控,如何识别提取管理中的要素环节,面对发展问题该如何保持与自然规律相符合的“节制”。

范蠡并把这三点与天地人结合,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范蠡的守持盈之术,实为他对老子“戒盈”思想的技术性补充。

范蠡分析了古往今来从天子以至诸侯的成败功过,他认为无论是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还是夏桀、商纣的劣迹暴行,都离不开一个总规律,那就是:但凡灭亡者,他们都是无一幸免地沾染了嗜好美味的恶习,沉溺荒废于声色娱乐之中,迷恋那些珍奇贵重的所谓宝贝器物。

当他们一旦沾染了这些不良嗜好,总想满足自己的私欲怎么办呢?那就要与民夺利,千方百计从老百姓的手中捞钱。

他们用整个国家不断加剧的贫富悬差和民众的困苦,来换取自己短暂的快乐,到最后国库越来越空虚,百姓越来越贫穷。

“渐渍乎滋味之费,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

历史人物品评之五:深谙人性,善做正确选择的楷模

历史人物品评之五:深谙人性,善做正确选择的楷模

历史人物品评之五:深谙人性,善做正确选择的楷模出身于平民之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范蠡,之所以能成为最善于明哲保身,而又名垂青史的谋略家、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全在于他审时度势,深谙人性,通晓人情,低调做人,正确选择,举止有度。

一、身为草根一族,对时事政治了然于胸,正确选择自己的活动舞台范蠡于公元前536年出生于楚国的宛地三户,即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浙川县滔河乡。

成长于楚平王兄弟争当皇帝及其儿子楚昭王执政时期,也是政局动荡,战乱频繁,腐败堕落时期。

楚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楚平王弟兄五个,他排行老五。

他父亲楚共王当了31年皇帝后,于公元前560年去世,传位于大儿子楚康王。

楚康王在位15年去世,传位于他的儿子楚郏敖,楚郏敖在位四年,就被他二叔子围杀掉了,自立为君,是为楚灵王。

老三见此情景,立即逃到晋国躲起来。

楚灵王看到老四老实,对他的权位构不成威胁,也就不理他了。

看到老五弃疾还有点本事,就把他派到新打下的陈蔡地负责。

而被消灭的原蔡国国王的儿子观从在逃到吴国后,想报仇,就假传其信给在晋国避难的老三子比。

说“立即来蔡,有要事相商”。

老三来了后,观从对他弟兄俩说明了情况。

老三也正想当皇帝,于是就订立盟约,带兵返回郢都。

先杀了楚灵王的太子子禄,然后就拥立了老三子比为楚初王。

楚初王就封四弟子晰为令尹,封五弟为司马,算是对他俩的报答。

但老五是带兵的人,有军权就有力量,他是想自己当皇帝,拥立老三只是权宜之计。

于是他就先造舆论说楚灵王从外边组织了军队来夺权,又派人直接给老三说,老五也从陈蔡带兵回来要当皇帝,你的皇位怎么也保不住了,还是趁早了结吧,不要自取其辱了。

老三老四这两个没有军权的老实人,就被吓得自杀了。

楚平王就是这样以耍阴谋、施无赖的手段于公元前528年夺取了皇位。

此时范蠡8岁。

楚平王在位12年,正是范蠡的青少年时期。

这里还要叙述一下楚灵王的情况。

楚灵王得知老三与老五带兵来夺皇位,并且已经把他的太子杀了,就秘密乘船到了鄢城,但老百姓没人敢收留他。

范蠡:“激流勇退”——官场红人的自保之道

范蠡:“激流勇退”——官场红人的自保之道

范蠡:“激流勇退”——官场红人的自保之道范蠡:“激流勇退”——官场红人的自保之道小白简单等级:狐长老送礼物发消息楼主范蠡:“激流勇退”——官场红人的自保之道作者: 黄进华在《红楼梦》里,有一支曲子——《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唱这首曲子的是贾元春,她虽然入宫做了贵妃,贾家也成了皇亲国戚,真是风光无限,但她却有一种“如临深渊”的感觉。

在临死前,她给父母托梦,让他们赶快激流勇退。

那些置身权力场的人,应该把眼光放远一点。

当你的权势达到顶峰时,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稳如泰山,要清醒地认识到“福兮祸所伏”,在锦绣荣华的背后可能早就隐伏着危机。

也许,你正坐在即将喷发的火山口上,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所以,许多聪明人(比如范蠡),就是因为认识到这种“祸福相倚”的关系,才能早做安排,及早抽身退步,避免灾祸。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宛县(今河南南阳)人。

年轻时,他曾师从奇人计然。

对于范蠡的才学,越国大夫文种非常敬佩,便把他推荐给越王勾践,成为勾践的主要谋士,开始走上了“平吴霸越”的坎坷之路。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会稽。

于是,勾践采纳了范蠡的计谋,向吴国称臣纳贡,并亲自去吴国做人质。

当时,吴王夫差听说范蠡很有才能,便对他说:“听说聪明的妇女不会嫁给即将破亡的家庭,有才能的人不会去辅佐即将灭亡的国家。

现在,你们君臣都是我的奴仆,我准备赦免你的罪过,让你改过自新,弃越归吴,你看怎么样?”这时,越王勾践担心范蠡真的会离他而去,只好伏地哭泣。

可是,范蠡却“不卑不亢”地回答:“我也听说,已经亡国的臣子没有资格议论朝政;已经战败的将军,也不配谈什么勇敢。

过去,我没能好好地辅佐越王,以致得罪了大王,幸亏大王宽厚、仁慈,给我们留了一条命。

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哪还敢奢望荣华富贵?”就这样,范蠡陪着勾践在吴国当了几年人质。

范蠡伟大的一生

范蠡伟大的一生

范蠡伟大的一生范蠡: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大商人。

他的一生既大起大落、经历坎坷;又大智大勇、声名显赫。

青少年时代,他虽生活在“衰贱”之家,却饱读典籍,胸怀大志,但又愤事嫉俗,性情怪异,被人误称“狂人”,“疯子”。

后受宛令文种拜访,二人结为挚友,共同离楚赴越,共创大业。

到越国后,他先受命越国上大夫,后任上将军,担任相国(丞相)要职,从政率军,二十年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瞻前顾后,励精图治,以文韬武略,深谋远虑襄助越王勾践发奋图强,兴越灭吴,功绩卓著,名炳史册。

范蠡勇而善谋、能屈能伸、克敌制胜、胸有成竹,是一个卓尔不群、颇有个性的历史人物。

范蠡的后半生急流勇退,辞官经商,适齐称“鸱夷子皮”,举家飘泊齐宋两国,置身于山林乡野,混迹于平民之间,至陶又称陶朱公,自食其力,先后经营农林牧渔工商医药,通过劳动发家致富,并“三致千金”,富甲天下,且富行其德,救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商界美名远扬,被世人尊奉为“财神”。

范蠡被称为“一代名相”,“千秋商祖”,他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科学诸多领域里出类拔萃,多有建树。

特别是他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干,高瞻远瞩的军事谋略,择人任时的经济理念,行德济众的商业道德,稳操胜券的处世哲学,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令人为之扼腕,赞叹不已。

清代诗人徐公修诗曰:艳色吴王嗜好投,苎萝村内美人求。

居陶业振工牟利,霸越功高早退休。

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

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

范蠡经济思想漫谈物价贵践,在于供求关系变化。

要稳定谷价,就应有官府于谷贱时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

一般人可能想不到,这一经济思想,竟是两千多年前的政治家范蠡的主张。

权威的《辞海》和《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在介绍范蠡生平时,都很明确地提到了这一点。

社会有了分工,就有商品,有了交换,有了价值,有了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的价格。

有了价格,就有了高低,俗称“贵贱”。

市场“求”大于“供”,价格就“贵”,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就“贱”,小范围的市场是这样,全局性的经济发展也是这样。

范蠡的经商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

范蠡的经商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
该公司掌握了顾客真正的需求,终于开发出满足相关船舶规范的7.6万吨巴拿马新型油轮,解了顾客的燃眉之急。短期内订单居然达到44条之多,总吨位达到了325万吨,企业也因为这项产品开发而获得了显著的绩效。
工业如是,商业如是,各个行业都如是,只有识别顾客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来满足顾客需求,才能创造顾客,才能取得优异的绩效。
他把别人不要的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竹子买下来,把粗的做成农具的柄,细的削薄做扫帚。他把别人不要的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芦苇买下来,把芦花扎成扫帚。芦杆编成芦帘,拣粗的压扁织成芦席。他把别人不要的货劣价低的树桩买下来,把小的树桩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据说他还是酱的发明者;还曾改进了陶器制作技术,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带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
5.诚信经营质量为本
自古以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经商就是为了获利,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范蠡经商,讲究诚信为本,所谓诚信为本,首先要货真价实,价实就是薄利多销和买卖公平。货真,就是商品要有适用的使用价值,具体体现为质量。范蠡非常重视商品的质量。
但是美国的发展历史只有两百多年,再往上追溯,就什么都没有了。中国则不同,上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不乏具备上述美国专家三个特点的管理大师,其中春秋战国时代的范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本文根据《史记》等历史资料的记载,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就范蠡的经商之道、身体力行、高龄善举及其对后人启迪等内容,做一深入的探讨,以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3.贱买贵卖薄利多销
经商之道在于贱买贵卖薄利多销,而这一原则的感悟和把握,也经历了很长时间。范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了“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史记·货殖列传》)的道理。

浅谈范蠡

浅谈范蠡

儒道互补进退有据——浅谈范蠡的人生与感悟11级博物馆专业王欣然1112357对这个历史人物的最初印象,说实话,是电视影视作品的演绎。

对于屏幕上淡眉星目,颇有远见,才干超群又进退有据的范蠡,范少伯敬佩有加。

上了大学后在课堂和讲座中,多次听闻孙教授对范蠡这个历史人物的赞扬,又对比现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群的种种现象,不由得引发了思考,借此良机,从范蠡一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简单阐述范蠡的作为,更重要的,浅谈我内心对于范蠡的拙见,感受以史为鉴的重大力量。

一.政治部分:卧薪尝胆周敬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五千兵卒逃入会稽山。

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

”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

归国后,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访到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

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范蠡的政治仕途无不体现着他儒学的思想抱负,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他还提出了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的治国策略,无不体现着他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治国方略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也体现了天人地相结合相和谐、处处占据主动,稳操胜券做事的品格。

隐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但他思考,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蠡是春秋 末 期 中 国 政 治 舞 台 上 一 个 功 业 盖世 、 智 谋 超 群、 思 想 卓 异、 性格 独 特的 人 物, 因 也一直没有淡出政治家 、 思想家 、 历 而在他身后 , 史学家和文 学 家 的 视 野 。 不 仅 政 治 家 和 思 想 家 对他的评论连篇累牍 , 历代诗人歌咏他的诗词积 而且更被文学家, 尤其是戏剧家以各种 案盈 箱 , 剧种和剧目不断推到舞台上 , 使他与那个可能并 不存在的绝代佳 人 西 施 姑 娘 演 出 了 一 幕 幕 荡 气 回肠 、 缠绵悱恻的爱情佳剧 。 这种情况之所以屡 原 因 在 于, 一是范蠡的确是春秋末期中 屡出 现 , 国政治舞台上顶尖级的人物 , 他的活动构成了时 代的热点 , 影响着当时历史的走向 。 二是范蠡事 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奇性 , 有着巨大的想象空 间, 文 学 家, 尤其是戏剧家可以在这里放胆驰骋 自己形象思维的不羁之马 。 一 唐朝以前 , 思想家和史学家对范蠡的评价基 本上是肯定 和 赞 扬 的 。 如 司 马 迁 就 将 他 与 勾 践 并列 , 作为主明臣忠的双子星座加以歌颂 :
禹 之 功 大 矣, 渐 九 川, 定 九 州, 至于 太史公曰 : 今诸夏艾安 。 及苖裔勾践 , 苦身焦思 , 终灭强吴 , 北 观兵中国 , 以尊周室 , 号称霸王 。 勾践可不谓贤 哉! 盖有禹之遗烈焉 。 范 蠡 三 迁 皆 有 荣 名 , 名 垂 后 世, 臣主若此 , 欲毋显得乎 ① ?
通乎盛衰之时 , 明乎成败之端 , 察 贤人君子者 , 乎治乱之纪 , 审乎 人 情 知 所 去 就 , 故虽穷不处亡国 之势 , 虽贫不受汙君之禄 。 是以太公年七十而不自 达, 孙叔敖三去相 而 不 自 悔 , 何 则? 不 强 合 非 其 人 也 。 太公一合于周而侯七百余岁 , 孙叔敖一合于楚 勾 践 赐 死 于 前; 李 而封十世 。 大夫种 存 亡 越 而 霸 , 斯积功于秦而卒被五刑 。 尽忠忧君身危安国 , 其功 或 以 赐 死 而 被 刑, 所慕所 一也 。 或以封侯而 不 绝 , 由异也 。 故箕子弃 国 而 徉 狂 , 范 蠡 去 越 而 易 名, 智 过去君 , 弟而更姓 , 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 , 势以避 萌生之祸者也 ② 。
《 , 史记 · 越王勾践世 家 》 中华书局1 第1 9 5 9年 版, 7 5 6 页。


为《 史记 》 做补 编 的 褚 少 孙 更 是 赞 扬 范 蠡 功 成 身
《 , 刘向 : 说苑 》 卷一七 《 杂言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2 8· 相承担义务的观念还占有一席之地 , 对君主绝对 忠诚 , 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一死报君王的伦理观念 还没有生根 , 死扎下去 。 司马迁等人能够如此认 是因为汉代去古未远, 春秋战国思想界 识范 蠡 , “ 百家争鸣 ” 的流风余韵还影响着相当一部分知 “ 识分子的思维 , 士为知己者死 ” 的观念还盘踞在 可以 不少人的头脑中 。 君主作为一个服务对象 , 是知 己 者 , 也可以是非知己者, 非知己者的君主 勾践 就不是臣子为之而死的对象 。 在他们看来 , 还不 是 范 蠡 的 知 己 者 , 至 少 在 越 国 灭 吴 后, 他已 经不再是范 蠡 的 知 己 者 。 范 蠡 在 勾 践 最 艰 难 的 时候不仅没有离他而去 , 而且还尽上自己最大的 努力帮助他完成了复国灭吴的伟业 , 就算他是知 己者 , 范蠡也不欠他一分一毫 。 何况此时的勾践 已经被灭吴和北上争霸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 变得 暴戾恣睢 、 刚 愎 自 用、 拒 谏 饰 非, 听不进逆耳之 甚至滥杀 无 辜 , 达 到 不 可 救 药 的 程 度。当 范 言, 蠡意识到这个 “ 只可共患难 , 不可共安乐 ” 的君王 随时可能将他这 个 功 高 震 主 的 臣 子 送 上 不 归 之 路时 , 毅然离去就不仅是一个明智的决断, 而且 也是一个道 德 无 愧 的 选 择 。 司 马 迁 等 人 向 他 送 上深情的颂歌是顺理成章的真情流露 。 然而 ,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 化, 臣子绝对忠于君主的观念作为头号伦理信条 便不断被强化和神圣化 , 由此使得臣子对君王的 愚忠被愈来愈多的人视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加强 , 为臣子的美德 。 这样一来 , 臣子的权力必然被日 益挤压 、 缩小 , 最后 就 剩 下 “ 只有一死报君王” 的 义务了 。 请看 唐 宋 八 大 家 之 首 的 韩 愈 是 如 何 评 论范蠡的吧 :
显然 , 在司马迁 、 褚少孙和刘向的心目中 , 臣子有 着自己的独立人 格 和 自 由 意 志 , 他们有权“ 择木 , 而栖” 可 以、 而且应该有权选择自己适意的君 , 主 。 对君主是 “ 智 忠” 而非“ 愚 忠” 合 则 留, 不合 。 在司马迁等人 则去 , 没有必要 “ 一棵树上吊死 ” 的潜 意 识 里 , 孟 子 君 臣 对 等、 君臣各有权力和互
这里 , 苏轼尽管没 有 像 韩 愈 那 样 将 范 蠡 视 为 “ 为 人谋而不忠 ” 的典型 , 甚至赞扬 “ 春秋以来用舍进 , 退未有如范蠡之 全 者 ” 这可能与苏轼自己屡屡 “ 忠而见疑 , 信 而 遭 谤” 的 人 生 经 历 有 关。但 是, : “ 苏轼又认定范蠡 与 勾 践 不 过 是 “ 一丘之貉” 以 ” 吾相蠡 , 蠡亦 鸟 喙 也 。 因 为 在 他 看 来, 范蠡并不 , 功成名遂身 退 ” 如 果 勾 践 始 终 用 他, 他不会 是“ “ , 清静无为以老于越 ” 不得已而离开越国的富贵 利禄 , 却又从事种植业和商贸活动 , 以发财为务 ,
《 , 《 韩愈 : 范蠡招大夫种议 》 郭预衡主编 : 唐宋八大家散 文总集 》 卷 1, 河北人民出版社 1 第6 9 9 5 年版 , 8页。

《 , 《 苏轼 : 论范蠡 》 郭 预 衡 主 编: 唐宋八 大 家 散 文 总 集》 卷 6, 第4 6无所取 ” 的鲁仲连相比 , 就不 “ 可同日而语了 。 在苏轼的价值观念中 , 好货 , 天 , 下之贱士 ” 而范蠡恰恰是一个孜孜追求财富的 好货者 , 所以范蠡 也 就 只 能 是 一 个 “ 才有余而道 不足 ” 的令苏轼 “ 深悲 ” 的人物了 。 在范蠡的评价 问题上 , 苏轼比韩愈高明的地方是没有谴责他离 但他对范蠡 “ 好货 ” 的指责却显然 开勾践的举动 , 是不切实际的苛求 。 范蠡离开官禄 , 从事种植业 他和他的家族 和商贸活动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 要生 活 下 去 , 必须有衣食之源, 他自力更生解决 不 偷、 不 抢、 不 乞 食 于 权 贵, 其从事种 衣食之 源 , 植业 和 商 贸 活 动 , 既 对 己 有 利, 又能促进社会经 济的 繁 荣 , 不仅不应该受到谴责, 而且应该得到 赞扬 。 要知道 , 被苏轼颂扬的鲁仲连虽然拒绝了 平原君千金的封赏 , 但他的衣食之需还是靠达官 贵人的赏赐 。 与范蠡的自力更生相比 , 谁更值得 这位东坡居士中年以后的遭际实 赞扬呢?不过 , 在太差 , 他头脑中的老庄意识日益引导自己向范 蠡靠拢 。 有三首诗正是这种心境的自然流露 :
“ 退的大智慧 , 在《 史 记 · 田 叔 列 传》 中, 他 说: 夫 月满则亏 , 物 盛 则 衰, 天 地 之 常 也。知 进 而 不 知 久乘富贵 , 祸积文祟 。 故范蠡之去越 , 辞不受 退, 官位 , 名传后世 , 万岁不忘 , 岂可及哉!后进者慎 ” 戒之 。 刘向同样赞颂范蠡以义合 、 以义退的人生 决策 :
范蠡 以 谓 勾 践 为 人 长 颈 鸟 喙, 可与 越既灭吴 , 共患难 , 不 可 与 同 安 乐, 乃 以 其 私 徒 属 浮 海 而 行。 “ 以书遗大 夫 种 曰 : 飞 鸟 尽, 良 弓 藏, 狡 免 死, 走狗 ” 苏 子 曰: 范 蠡 独 知 相 其 君 而 已, 烹 。 子可以去矣 。 以吾相 蠡 , 蠡 亦 鸟 喙 也。 夫 好 货, 天 下 之 贱 士 也。 以蠡 之 贤 , 岂 聚 敛 积 实 者, 何 至 耕 于 海 滨, 父子力 以营千金 , 屡散而复积 , 此何为者哉?岂非才 有 作, 余而道不足 , 故功成 、 名 遂、 身 退, 而心终不能自放 者乎! 使勾践有大度 , 能 终 始 用 蠡, 蠡亦非清静无为 蠡亦鸟喙者也 。 以老于越者也 。 吾故曰 : 鲁仲连既退秦军 , 平原君欲封连 , 以千金为寿 , “ 连笑曰 : 所贵于天下士者 , 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 ” 也 。 即有取 , 是商贾之事 , 连不忍为也 。 遂去 , 终身 “ 不复见 , 逃隐于海上 , 曰: 吾与其富贵而屈诎于 人 , ” 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 使范蠡之去如鲁仲连 , 则去 圣人不远矣 。 呜 呼! 春 秋 以 来 用 舍 进 退 未 有 如 范 蠡之全者也 , 而不足于此 , 吾是以累叹而深悲焉 ② 。

投勾践之剑也 , 勾践何过哉?予所谓为人谋而不忠 其在于此也 ① 。 者,
这里 , 范蠡 被 韩 愈 认 定 为 “ 为 人 谋 而 不 忠” 的典 型, 原因就在于范蠡违背了“ 君 存 与 存, 君亡与 亡” 的臣子道德 , 是一个“ 有 匡 君 之 智, 而无事君 的大 义 有 亏 的 臣 子 。 按 照 韩 愈 的 逻 辑 , 范 之义 ” 蠡一旦做了勾践的臣子 , 他就是一劳永逸地卖身 任 凭 勾 践 生 杀 予 夺, 范蠡都应该甘之如 于勾 践 , 他也只能甘心情愿地 饴 。 勾践最后要他的脑袋 , “ , 引颈就戮 ” 口中还要高唱 “ 臣罪当诛兮 , 天王圣 。 看来 , 明” 在韩愈心中 , 臣子的奴隶道德意识何 简 直 是 必 须 沦 肌 浃 髓, 渗 止应 该 融 化 在 血 液 里 , 透到骨节中 了 。 另 一 个 唐 宋 八 大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对范蠡有一番有别于韩愈的评论 : 苏轼 ,
乃移书文种 , 亦令云去 , 以逃其 蠡既辞越到齐 , 长颈之 难 。 遂 使 种 假 疾 不 朝 , 竟 承 赐 剑 之 诛。 悲 夫!为人 谋 而 不 忠 者 , 范 蠡 其 近 之 矣。 夫 君 存 与 君亡与亡 。 备三才之道 , 未有不显然而自知 矣 。 存, 勾践 奋 乌 栖 之 势 , 申 鼠 窜 之 息, 竟 能 焚 姑 苏, 虏夫 差, 方行淮泗之上 , 以 受 东 诸 侯 之 盟 者, 范 蠡、 文种 有其力也 。 既有其力 , 则宜闭雷霆 , 藏风云 , 截断 三 叱开四方 , 高提 霸 王 之 器 , 大 弘 夏 禹 之 烈, 使天 江, 知越有人矣!奈何反未及国 , 则背君而 去 。 下徘徊 , 既行之于身 , 又移之于人 , 人臣之节 , 合如是耶? 且 臣之于君 , 其道在于 全 大 义 , 宏 休 烈, 生 死 之 际, 又 何足道哉!况君 者 , 天 也, 天 可 逃 乎? 君 以 长 颈 之 难以同乐 , 则举 吴 之 后 , 还 越 之 日, 泛轻舟游五 状, 湖者 , 岂惟范子乎? 静 而 言 之 , 则知范子有匡君之 智, 而无事君之义 明 矣 。 其 所 以 移 文 种 之 书 , 亦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