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相关检测

合集下载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输血传播疾病等。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建立严格的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至关重要。

一、输血前检测(一)血型鉴定1、 ABO 血型鉴定采用正反定型两种方法进行 ABO 血型鉴定,以确保血型结果的准确性。

正定型是用已知的抗A、抗B 血清检测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反定型是用已知 A 型、B 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的抗体。

2、 Rh 血型鉴定对患者进行 Rh(D)血型鉴定,对于 Rh(D)阴性患者,还需要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弱 D 或不完全 D 抗原。

(二)交叉配血试验1、主侧交叉配血将患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进行反应,观察是否发生凝集或溶血。

2、次侧交叉配血将供血者血清与患者红细胞进行反应,同样观察是否有凝集或溶血现象。

3、特殊情况处理对于多次输血或有输血反应史的患者,应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必要时进行特殊介质交叉配血试验。

(三)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测1、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2、丙肝抗体3、艾滋病抗体4、梅毒螺旋体抗体5、谷丙转氨酶(ALT)检测这些检测项目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保障输血安全,同时也符合医疗法规和伦理要求。

二、输血前核对(一)患者信息核对1、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血对象正确无误。

2、核实患者的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判断输血治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二)血液制品核对1、核对血袋标签上的供血者姓名、血型、血量、血袋编号、采血日期、有效期等信息。

2、检查血袋外观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凝块等异常情况。

(三)交叉配血结果核对再次确认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确保主侧和次侧均无凝集或溶血现象。

(四)医嘱核对核对输血医嘱的内容,包括输血成分、输血量、输血速度等,确保与实际准备输注的血液制品一致。

输血血液质量检查内容

输血血液质量检查内容

输血血液质量检查内容
输血是一项常见的医疗行为,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需要对输血的血液质量进行严格检查。

以下是输血血液质量检查的内容:
1. 血型鉴定: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以确保输血血液与受血者血型相匹配。

2. 传染性疾病检测: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等病原体,以防止输血过程中感染病毒。

3. 质量指标检测: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以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4. 过敏试验:对于初次接受输血的受血者,需要进行过敏试验,以防止输血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

5. 贮存时间检查:检查血液的贮存时间是否超过规定的时间,以确保输血血液的新鲜度和有效性。

6. 质量控制:对于输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是输血血液质量检查的内容,只有在通过了以上检查的血液才能用于输血,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要求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过程,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必要进行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

以下是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要求:1. 病史采集和评估:- 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疾病史、手术史等信息,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输血。

- 对于既往输血过敏或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特别注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实验室检测:- 输血前应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鉴定、血红蛋白测定、凝血功能检测等。

这些检测结果可以为输血提供重要的参考。

- 对于特殊病例,如妊娠妇女或患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额外的实验室检测。

3. 核对输血品种和数量:- 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与输血品种和数量进行严格的核对,确保与医嘱一致。

- 输血品种和数量核对的过程应由至少两名医务人员独立完成,确保准确性。

4. 患者身份核对:- 医务人员在输血前应核对患者身份,以避免输错血。

- 核对患者身份时,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核对身份证件、调阅病历、询问患者等。

5. 输血前的安全措施:- 输血前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的完好和无污染。

- 医务人员应洗手、戴手套和口罩,遵守洁净操作要求,保证输血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以上是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要求。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要求,可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同时,医务人员应时刻更新相关知识,关注输血技术的最新进展,以便不断提升输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步骤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范和相关法规进行。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测及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为加强输血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本院制定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

输血前检验:一.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检查包括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血常规(血色素)转氨酶、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检测,阳性结果必须记录并告知患者家属。

二.为了充分落实输血相容检测的管理制度,做好相容性检测试验质量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血库每周做室内质控一次,输血前必须复查血型,检测受血者不完全抗体情况,进行交叉配血后,都符合要求后方可发血。

临床输血的核对:一、输血申请主治医师应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科别、病室、床号等患者识别信息,准确填写患者血型,认真填写临床诊断、输血指征,准确填写既往输血史,是否孕产妇,患者主要的血液化验指标,准备输入的血液成分和输入量等。

二、输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核对1、护士核对医生医嘱,根据《输血申请单》的信息准备标本采集试管,到床边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送检项目等,贴上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

2、血标本采集前应征得受血者知情同意,若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询问患者的亲属核对患者身份。

《临床输血申请单》的相关信息与受血者的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二者不一致时不得采集血标本。

3、用贴有正确无误标签的试管抽静脉血2-4ml血(用EDTAK抗凝),不准离开床边后再贴标签。

采集血标本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抽血护士在输血申请单的抽血人处签字。

未查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验的,要同时抽一管不抗凝血,填写输血前检查申请单送检验科。

4、血标本送交人员与输血科人员交接血标本时应对血标本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血标本信息与《临床输血申请单》是否一致。

确认无误后方可接收。

5、检验科要及时清理已溶血标本并将当天已发出血液的献血者标本与受血者检测标本,放在规定的试管架上,置2℃—6℃冰箱保留7天以便查对。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条例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条例

输血前检验及核对条例
一、目的和范围
本规定旨在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规范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流程。

适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输血中心等输血相关单位。

二、检验内容
1. 输血前必须进行全面的检验,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传染病筛查等。

2. 血型鉴定应确保配对血型一致,减少输血不匹配的风险。

3. 抗体筛查应能够检测到潜在的致敏抗体,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4. 传染病筛查应包括HIV、HBV、HCV等常见传染病,确保输血源的安全性。

三、核对流程
1. 输血前必须进行双人核对,以确保正确的血液配对。

2. 核对人员应分别核对病人身份、病历上的输血医嘱和病人的
血袋信息。

3. 核对时应采用独立的两人签名确认,确保核对过程的准确性
和可追溯性。

4. 核对结果应及时记录在输血记录表中,以便备查和追溯。

四、责任和监督
1. 医疗机构应确定专门的输血质控部门或人员,负责监督和执
行输血前的检验和核对规定。

2. 监督部门或人员应定期进行抽查,检查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

3. 对于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应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追
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附则
该条例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输血活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执行。

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

谢谢!
---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 further assistance.。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和减少感染风险。

在进行输血前,对献
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可以减少接收者暴露于潜在感染的风险,也可以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下面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乙肝病毒(HBV)感染标志物检测:
乙肝病毒是一种严重的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

输血前对献血者进
行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和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如果献血者出现阳性,说明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输血时需要
注意选择合适的血源,防止感染接收者。

3. 艾滋病毒(HIV)感染标志物检测:
艾滋病毒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造成人体易受感染。

检测献血者的艾滋病毒感染标
志物,包括HIV抗体和HIV核酸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艾滋病毒,不宜作为
血液供体。

5. 疟原虫检测: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献血前进行疟
原虫检测,可以排除可能感染疟疾的献血者,减少输血引起的感染风险。

7. 副丙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标志物检测:
副丙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一种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肝炎。

检测献血者的副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包括副丙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EV)和副丙型肝炎病毒核酸
检测。

阳性结果表明献血者可能感染副丙型肝炎病毒,不适宜作为血液供体。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为确保我院患者输血治疗的及时和安全,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制定符合我院的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凡新入院患者,除确定住院期间不输血外,必须提前进行输血前各项相关检查,包括血型(ABO、RhD系统)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查及血常规,出血病人根据病情做凝血检查。

1血常规检查结果作为是输血前评估及选择输血成份的客观依据。

2输血前检查血型(ABO、RhD系统)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标本和备血标本不能同时抽取(急诊用血除外)。

目的:2.1杜绝各种原因(如抽错标本等)导致的血型差错、提高输血安全性(备血标本血型检测结果与输血前血型检测结果核对及时发现错误)。

2.2保证Rh(D)阴性等稀有血型及时预约(中心血站Rh阴性等稀有血型的血制品库存很少或无)。

2.3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时血站或输血科有时间给患者筛选出交叉配血相符的血制剂,留存给该患者使用。

3输血前传染病检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并将结果填写到输血治疗同意书及输血申请单上。

门诊病人每次输血都应进行输血前传染病检查。

急诊用血先留取受血者血样,用血后及时将检查结果记录输血治疗同意书并存入病历。

输血前感染筛查不能以快速检测结果为准。

病人拒绝做检查的,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上亲笔写“拒绝做输血前检查,一切后果自负”并签字,以防日后发生医疗纠纷。

4输血科接收到输血申请单和患者血样本后,进行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ABO正反定型、RhD定型、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必须采用能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凝聚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5每次交叉配血前必须复查患者备血标本和献血者的血型,费用由患者承担。

前后血型结果不一致者,不得使用该备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立即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必须重新抽血标本复查血型,并记录在《输血科复查血型与初检血型不符记录表》。

输血前三大常规检测

输血前三大常规检测

输血前患者和献血者血型复检、患者抗体筛选实验、交叉配血实验被称为输血前的三大常规试验:
血型检测:对于输血患者和献血者的血型鉴定,用包含ABO正反定型和Rh血型定型,它们二者就如同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由于Rh血型是2000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才要求常规检测的,虽然此规范已颁布10年,但由于有些基层医院不了解此规范,也就忽略了对Rh血型的检测。从而出现了Rh阴性患者误输Rh阳性血液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输血反应和Rh阴性妇女不能正常孕育的后果。
抗体筛选实验:部分地区由于输血技术发展较滞后,从而导致了血型知识没有普及,认为输血只要ABO血型和Rh血型一样,输血就会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碰到患者和献血者ABO和Rh血型虽然一样,交叉配血却不相合的现象,这种情况是由ABO血型抗体以外的不规则抗体引起的配血不合,而抗体筛选实验就是用于筛查这类抗体的方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抗体筛选实验用于输血前检测,目的就是将患者血清中存在的不规则抗体早发现,提前准备相合血液,对危、重、急患者验:是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与献血者红细胞不相合的抗体和检测献血者血清中是否存在与患者红细胞不相合的抗体的实验,此实验是输血前检测的最后一项试验,也是实验室保障输血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所以在临床输血中应按规范要求,输血前常规的进行三大常规检测,即ABO正反定型和Rh血型复查、抗体筛选实验、交叉配血实验,这样才能确保输血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显降低输血后肝炎的感染率。
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HIV抗体阳性说明患者可能处于感染的潜伏期或隐性 感染期或艾滋病期。检测方法分为初筛试验(ELISA法、 胶体金快速试验、颗粒凝集法)和确证试验(免疫印迹 法)。医院一般进行初筛试验,初筛阳性者需经过有资质
的确认实验室来进行确证。献血员筛查时,初筛结果出现
输血前相关检测
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加强,特别 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 纷诉诸法律的事件屡有发生。输血是多种病原体经血液传播 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引起输血相关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因 此,输血前相关感染指标的检测为预防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发 生、保证输血安全、避免医疗纠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阳性即被取消献血资格。
梅毒螺旋体抗体(TP)
血清学试验:不加热反应素试验(USR) 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
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
明胶凝集试验(TPPA) 蛋白印迹试验(WB)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PCR技术
金标法
我院2013.11-2014.11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阳性率
蛋白中和;经右旋糖酐或聚乙酰吡咯烷酮(PVP)治疗的标 本应洗涤红细胞。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定型
(一)ABO正反定型 正定型:用抗A和抗B试剂检测红细胞膜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 反定型:用标准A细胞和B细胞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相应抗体
常规检测必须同时进行正、反定型,两者结果互相验证,若出现正反定 型不一致,应通过进一步试验确认血型。
的血型错正定型
的干扰 5、发现其他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
ABO亚型
亚型通常是在进行ABO血型鉴定时,发现正反定型不符 或凝集强度较弱,再进一步试验时发现的。 最主要的血清学特征是红细胞抗原数量减少,红细胞 与试剂血清表现为弱凝集或不凝集,大多与抗-H反应较强。 除常规试验外,正定型增加抗-AB、抗-A1或抗-H试 剂,反定型增加O细胞、A1细胞,此外还可加做吸收放散试 验或唾液血型物质检测。
8、抗体减弱:婴儿尚未产生抗体或老年人抗体水平下降,
反定型可出现异常结果;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会因机体免
ABO定型试验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技术或操作失误:试验器材不清洁、错加标本或试剂、 试剂污染或失效、细胞与血清比例不适当、发生溶血阳性 反应未能识别、漏加试剂、离心力不足或过度等
受血者红细胞或血清本身的问题
1、血清异常:脐血中的华通胶或血清高M蛋白引起红细胞 缗钱状凝集 2、红细胞致敏:红细胞被免疫球蛋白致敏,在含高蛋白介 质的试剂中,可发生凝集
甲流免疫血浆200ML,在一周后的化验中检测梅毒结果阳性,患者
家属认为是输血感染,形成纠纷。 调查发现,输血治疗同意书没有患者或家属的签字,输血前患者
没有进行梅毒检验;急诊大夫说输血前开了化验单,护士抽了血样让
家属送化验室,但患者家属和化验室人员均称没有见过化验单和血样。 患者家属既不交费,也不陪侍,要求医院负全部责任。
3、ABO 亚型会出现抗原表达减弱
4、近期输血:试验前输入过ABO非同型血导致“混合凝集外
观” 5、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白细胞急性发作期或骨髓增生异 常综合征,抗原在红细胞表面表达受抑制 6、获得性B:G-细菌导致红细胞获得“类B”活性,常见于肠 道 疾病的A1型受血者 7、血型特异性物质过高:一些卵巢囊肿病例,血液中过高的 血型物质可中和掉抗A及抗B试剂而出现假阴性,可通过多
一、受血者标本处理
标本采集:每次采集一位受血者标本,静脉采血,严禁从输 液管或输液侧静脉采血。 标本接收:仔细核对信息,了解输血史、妊娠史、药物史, 有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血清学问题。 标本要求:防止稀释和(或)溶血;血浆标本排除纤维蛋白
的干扰;血清标本排除补体干扰;经肝素治疗的标本用鱼精
项目
乙肝 丙肝 HIV TP
阴性
50431 55554 57030 55978
阳性
6389 1041 145 1222
总数
56820 56595 57175 57200
阳性率
11.24% 1.84% 0.25% 2.14%
李××输血后发现梅毒纠纷案
2009年12月23日,李××因感染甲流入住山医×院,急诊输血
输血传播疾病的临床意义
对人群:风险很小,但零风险不存在。
对个体:一但被感染,风险是100%。
输血前相容性检测
目的:使输入的血液与受血者血液在免疫血液学 方面“相容”,从而发挥其有效作用。 主要程序:受血者血液标本的处理 ABO血型和Rh血型鉴定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 交叉配血试验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sAg可早期出现在乙肝感染者血液中,可持续数月、
数年甚至终身,是乙肝诊断的最常用指标,也是我国献血员
筛查时必检的乙肝标志物。
丙肝抗体(抗-HCV)
抗-HCV有Ig-G和Ig-M抗体,其中Ig-M类抗体是近期 感染指标, 在慢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多为Ig-G类抗体。多 数感染HCV患者可无症状,但HCV感染可发展为慢性肝 炎、肝硬化,并增加患肝细胞肝癌的危险性。输血是 HCV感染的主要途径,对供血者进行HCV抗体筛查,可
新生儿和出生6个月之内的婴儿由于血液中尚未产生抗体或抗体很弱,该
人群可只做正定型。
正反定型不符分析的基本程序
1、重复试验,排除操作失误所致 2、重新采集标本,避免标本错误或标本污染所致 3、查询受血者既往病史及输血史和用药史 4、洗涤标本红细胞或试剂红细胞,更换新开启无污染的生理盐水洗涤 红细胞 5、应用抗-AB、抗-A1或抗-H检测红细胞
6、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排除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干扰正反定
型结果
ABO血型鉴定中反定型的临床意义
1、验证正定型结果的准确性,纠正漏检、误报 2、发现正定型时难以发现的具有若抗原的亚型,如AB2型 在正定型中,因其B抗原较弱而被忽略,常常误定为A型
3、纠正某些患者因疾病原因造成的红细胞抗原减弱而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