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 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2020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知识点梳理

2020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知识点梳理自转运动1、方向、周期、速度:(1)方向:三种方向(在北极俯视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侧视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

)(2)周期:两个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3)速度:角速度:每小时转过的角度。

ω=3600/24小时即150/小时或4分钟/10,南北极点除外处处都相等。

线速度:每小时转过的弧长。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V=2πcosΦR(周长)/24小时(时间)结论: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2、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作图判断:侧视、俯视、立体图、各种变式图等。

判断晨线和昏线。

(图略)(2)产生地方时差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也不同。

每隔经度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时区:国际上划分时区的方法。

规律:A、全球共有24个时区,东西各12时区,东西十二时区合为一个时区。

B、每个时区都跨经度15度。

C、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度D、东边的时区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E、算时区:经度数/150(四舍五入)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区时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

北京时间: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乌鲁木齐时间:新疆采用的东六区的区时。

世界时:0度经线上的地方时。

日界线:原则上规定1800经线为日界线,但实际的日界线是曲折的★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的分界线是1800和零时经线中国跨五个时区:(东五——东九)(730E——1350E)(3)产生偏向作图分析:北半球、南半球、赤道地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情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手写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手写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手写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以恒定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完成一次公转的时间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不仅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地球公转的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年,公转轨道为椭圆形。

公转周期是365.24天(或365天5时48分46秒),被称为一年。

地球的公转速度大约是每秒30公里,这个速度是一个恒定的速度,不会改变。

地球公转的原理地球公转的原理是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地球绕着太阳公转。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足够大,使得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且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轴之间的夹角是倾斜的。

这个倾斜造成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太阳照射角度发生了变化。

因此,地球的公转给地球带来了季节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太阳最靠近的地方时,这一时刻被称为地球的近日点,并且此时太阳照射角度最大,这时对应的半球经历了夏季;相反,地球公转到距离太阳最远的地方被称为地球的远日点,此时太阳照射角度最小,这时对应的半球经历了冬季。

地球公转与日历地球公转也对日历产生了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因此我们根据地球的公转周期来制定了日历。

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历法,但都是基于地球的公转周期来确定一年的长短,并以此来划分时间。

地球公转与气候地球的公转也对气候产生了影响。

地球不同位置受到太阳照射的时间和强度不同,造成了地球不同区域的气候差异。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不同经度和纬度地区的气候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这对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利用以及人类生活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地球公转与生物地球公转对生物也产生了影响。

地球的季节变化会导致不同植物的生长季节不同,动物的繁殖和迁徙也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因此,地球的公转对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系统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角(1)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①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地球公转知识点

地球公转知识点

地球公转知识点
地球公转指的是由于太阳系内行星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而围绕太阳系中心运动的一种现象。

由于太阳引力的存在,使得地球不断向太阳系中心旋转,从而产生公转运动。

地球公转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公转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指地球绕太阳系中心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一个公转周期的时间。

一般来说,地球每绕太阳系中心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365.2422天,即一年时间。

2、公转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指地球绕太阳系中心的运动方向,一般来说,地球绕太阳系中心的运动方向是从赤道面上北端开始,顺时针方向运动。

3、公转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是指地球绕太阳系中心每小时运动的距离,一般来说,地球每小时绕太阳系中心运动的距离大约是29.78公里,即每小时大约可以走完一圈。

4、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轨道也称为“轨道”,是指地球绕太阳系中心运动的路径,一般来说,地球绕太阳系中心运动的路径是一个椭圆形,距离太阳系中心的距离称为“椭圆轨道焦距”。

5、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季节发生变化,而这种季节变化又会影响气候变化,导致天气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6、公转带来的日夜变化:由于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的日夜发生变化,即太阳升起来,则昼夜变换,而太阳落下去,则昼夜又相反,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总之,地球公转是太阳系内行星受到太阳引力的影响而围绕太阳系中心运动的一种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我们了解宇宙的重要知识点。

地球公转知识点简单总结

地球公转知识点简单总结

地球公转知识点简单总结一、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公转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做运动的,公转轨道基本上是绕着一个叫做近日点的地方公转,这个地方叫做近日点,这个地方到太阳的距离是最近,整个椭圆轨道的长轴自然也规定了公转是逆时针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个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

在地球南半球的季节跟北半球是相反的。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呈一定的倾斜角,这个倾斜角是23.5°。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离太阳近的时候速度要快些,远离太阳的时候速度慢些。

地球公转轨道一周最大距离距离太阳约为1.52亿千米,最小距离约为1.47亿千米,所以地球公转速度有所不同。

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季节变化、地球昼夜交替和公转速度差异等。

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造成了地球在公转中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

在一个地区,当地球轴倾斜使得阳光照射更加倾斜时,冷暖空气的温度分布就不同,因此造成了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2. 地球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在公转过程中会交替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这种昼夜交替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

3. 公转速度差异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因此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公转速度有所不同。

地球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公转速度就越慢。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自然环境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产生的基础。

1. 生物生长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温和光照等自然条件有所不同,这种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有着重要的影响。

季节变化促进了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2. 天气气候地球公转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从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季节变化以及地球昼夜交替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二地理地球公转图知识点

高二地理地球公转图知识点

高二地理地球公转图知识点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是地球运动的基本运动之一。

地球公转图是用来表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图形,在地理学科中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地理中地球公转图的知识点。

一、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地球的公转轨道绝大部分呈近似椭圆形,其轨道形状接近一个椭圆,但并非完全是椭圆,而是近似椭圆。

地球的公转轨道也不是完全闭合的,因为会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的影响。

地球绕太阳公转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公转周期是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时间;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被称为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上有两个极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

二、地球公转图的表达形式及解读方法地球公转图通常使用二维平面图来进行表达。

在地球公转图中,通常使用椭圆形的轨道来表示地球的公转轨道,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椭圆的长轴被称为远地点线,而短轴则被称为近地点线。

在地球公转图中,通过标示地球在不同时间点上的位置,可以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公转轨道上的标尺可以表示不同月份或日期,而地球的位置可以通过一个箭头或圆点来表示,箭头指向的方向表示地球公转的方向。

三、地球公转图的解读与应用通过观察和解读地球公转图,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呈椭圆形,地球离太阳较近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强,这时候对应的地区会进入夏季;而地球离太阳较远的时候,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弱,这时候对应的地区会进入冬季。

地球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同,是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2. 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太阳的位置,太阳照射地球的一半,另一半则处于暗处。

太阳直射的地区是白天,而非直射的地区则是夜晚。

通过对地球公转图的观察,可以了解不同时间点上的昼夜变化情况。

3. 反映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地球不同位置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根据地球公转图可以观察到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六年级地球公转知识点

六年级地球公转知识点

六年级地球公转知识点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六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公转的原因、轨道特征和对生物和气候的影响等。

下面将分段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地球公转的原因地球公转的原因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

太阳是地球周围最大的物体,其大质量吸引着地球不断围绕其运动。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地球与太阳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

二、地球公转的轨道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被称为椭圆轨道。

椭圆轨道有两个焦点,而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处。

地球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为一年,即365.25天左右。

三、地球公转对生物的影响地球公转对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经历四个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达远日点时,地球离太阳较远,会使得气温较低,进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迁徙。

相反,在近日点时,地球离太阳较近,气温较高,适宜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

其次,地球公转还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收获时间。

不同季节,地球公转带来的阳光照射角度和时间长度都不同,这影响了地球各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进而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种植和发育。

最后,地球公转还会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公转引起地球表面的水体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的作用,形成了潮汐现象。

潮汐现象对于海洋生物和部分海岸地区的居民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对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特征,地球不同季节所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是不同的。

当地球某一地区正对太阳时,阳光照射角度较大,太阳能的辐射量较高,气温也较高。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赤道地区气温较高的原因。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地球不同纬度气候的差异。

地球近赤道地区因为阳光照射面积较大,温度较高,所以气候较热带。

而地球远离赤道的地区,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小,辐射量较少,气温也较低,形成寒带气候。

总结:六年级的学生应该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4 地球运动之地球公转
【知识梳理】
一、地球公转方向、周期、速度
1.概念:地球绕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恒星年:日时分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日时分秒(通常使用的日期)
4.速度:
近日点,月初,速度较
远日点,月初,速度较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地轴是字母
赤道面是字母
地轴和赤道面的夹角为(度)
黄道面是字母
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字母
黄道面与
赤道面的
夹角为字母,目前为(度)
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为春
分,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6月22日,太阳直射在,
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
9月23日,太阳直射在,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为,此后太阳直射点向移动;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太阳高度在正午时达到一天的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H)
(2)纬度变化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降低
(3)季节变化规律:
在任何时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并从直射点纬度处向南北两侧
2.昼夜长短的变化
(1)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全球昼夜等长
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且越向北越长。

当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且越向北越长。

(2)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移动,北半球昼渐夜渐
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移动,南半球昼渐夜渐
3.四季更替
在气候统计上,北半球的许多国家把:
月划为春季;月划为夏季;月划为秋季;月划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4.五带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