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准备:图片、动画、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投影出示生字词)2、边读边想,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实在不明白的一会儿可以提出来。
三、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说说,集体讨论。
(其实从这几个句子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已经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中写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经过结果又是哪些?2、组成小组分别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利用刚才出示的词语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几个比较难写的生字:侯、禀。
2、指名读。
3、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容易出错。
4、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2023最新-《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7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
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
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故事过渡: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了血鱼腥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1、出示故事,指名读。
(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留意描写蝉、螳螂、黄雀动作、神态的字词,想一想,它们在想些什么呢?3、交流(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精选14篇)六年级《螳螂捕蝉》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
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
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
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篇2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2024最新-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4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4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案篇一言语智慧哲理人生--解读《螳螂捕蝉》资源提供: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刘齐丰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样式应是开放的、多元的或给人以丰富的知识积累,或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体验,或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文以载道,书以传情,我们在充分发挥好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展示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
所以教者,作为文本的探路者,教学前他是文本的忠实读者,教学过程中,他又是一位高明的导游,是学生阅读实践的引路人。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悉心钻研文本,让教者的心、作者的心、学生的心走得更近些,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领略无限风光,所以教者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要学会把书读薄、把书读厚。
把书读薄即单刀直入,去其枝蔓,深入文本内涵;也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统筹把握。
把书读厚,即对文章外延的补充,对文本开发性的阅读,酿百花而后方成佳蜜。
今天我谨以《螳螂捕蝉》一文为例,对文本解析作一探索与尝试。
一、文本概述《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典出西汉刘向的《说苑》。
故事讲述了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非常危险的。
故事中的少年利用譬喻的手法,巧妙地采取智劝的策略,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章采用对话,叙述故事生动传神。
注意前因后果的交待照应,脉络分明,如果说吴王攻楚是因,那么少年智劝是果;如果说少年智劝是因,那么吴王取消攻楚又是结果。
文章前后勾连,一线贯通,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文本特色1、多重的性格,丰满的形象在《螳螂捕蝉》一文中,故事比较集中,人物并不复杂,但人物刻画却不单一,形象也较为丰满。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精选14篇)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篇1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薛法根老师在上《螳螂捕蝉》第二课时,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③)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篇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六年级2,学科:语文2.课时:两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第十课:螳螂捕蝉教学方面: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1.学习课文,了解、复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吴王放弃攻打楚国,了解故事与现实的联系。
3.学习少年勇敢、机智的品质和吴王的知错能改。
重点: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过故事劝服吴王放弃攻楚。
难点:了解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代表现实中的何方,弄清利害关系。
课前准备:有关历史资料,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复习: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掌握。
(出示词语1)谁能读准这些词语?(学生读词)二、学习课文:1.导入: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呀,可是一意孤行,还下了死命令,说谁去劝他,他就处死谁。
命令一下,大臣们可都不敢作声了。
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向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听完了请你们也讲讲这个故事。
2.老师的故事讲完了,请你给同桌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记不好,可以参考刚才的词语。
(出示词语2,学生讲故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5篇《螳螂捕蝉》教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授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会写了。
3、先请同学们听写五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三个词,同学们要认真听、用心记,想想每组三个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老师依次念四组词,每组只念一遍:(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5)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4、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
(学生对照出示的词语,进行自我批改。
)全对的学生举手。
有味地齐读五组词语。
二、师讲故事、学生复述1、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
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
这是怎样一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待会儿请你来讲这个故事。
2、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内容都记住了。
不过,为了让大家讲得更好,老师还是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自己来练讲一遍,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
(学生大声地练讲故事。
)3、现在谁愿意来讲这个故事?4、指名讲述、师边听边评。
5、故事听完了。
谁来评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6、这个故事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设疑披文、揭示寓意1、少年侍卫为何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2、那个少年为什么不直接劝吴王,而要用讲故事的方式?3、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4、谁来做一做楚王读好这一句话。
(指名读,评价。
)5、大臣们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说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呢?从这个对比中,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教材简解: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1、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学生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反复的文本诵读中,探究、感悟、交流、积累、体验,从而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设计思路:1、面向全体学生,以读促悟,以读促学,用反复的、逐层深入的读的指导和训练中,串联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2、创设情景,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努力建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背景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分
内容?
1. 思考: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利益及身后 的祸患是什么?填写表格。
眼前的利益 身后的祸患
蝉
螳螂
黄雀
板书:蝉←螳螂←黄雀
2. 少年观察地仔细吗?你从哪些语句看出
来?(吴王的夸奖)
3. 出示句子体会吴王夸奖少年的原因,找出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词,体会少年的机
智勇敢并进行习作指导。(仔细观察)
活动二 1、根据要求读课文。
二、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情况,
2、齐读、个别读生字、独自完成练
(1).出示生字、词语让学生读写完成练习以 习、描红生字。在文中找到相关的
及指导“螂、侯”书写。
词语填空。
táng láng bǐng bào zhū hóu
(
)(
)(
)
( )果 蟑( ) ( )子
( )螂 槟( )诸( )
4. 拓展小练笔:少年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我们也要像少年那样细心观察。出示图,仔
细观察描写这只小动物。
小松鼠真是可爱极了。你看(
)。
— 1、再读课文,完成表格。
2、个别回答。
3、找神态、动词,说体会。 4. 先观察,画导图,再说写。
抓
举
张
嚼嘴
爪子
可爱
毛色
耳
眼睛
5. 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吴王明
胸( ) 新( )咽( )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熟生字、词
语。
(3).根据意思写词语。 三、理清课文脉络,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学生给课文分段后,并用自己的
话说每段的段意和内容。
活动三:理清螳螂、捕蝉、黄雀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
过渡:课文哪些段落具体的描写了这幅图的
课件
三、合作 探究,拓 展应用
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题
10.螳螂捕蝉
年级 六年级 上/下册
下册
单元 第 3 单元
1 读通读顺课文。
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新词。
教
学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新词。
目
难点
1.理清课文脉络,边读课文边想象螳螂捕蝉的画面, 理清利害关系。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少年 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之处。
标
3
理清课文脉络,边读课文边想象螳螂捕蝉的画 面,理清利害关系。
课时
第一课时
4
日期 2018.4.6
主 备 刘பைடு நூலகம்兰 人
用时 教学环节 (分)
教师调控方式
学生活动
资源 准备 教师评议
一、 导入 (5)分
活动一:激趣导入 一、导入 1、 什么是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
言故事?(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 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 今天我们学习寓言故事——螳螂捕 蝉。(板书课题)
活动一: 1、 学生个别说。
2、 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螳螂是怎样捕蝉的?这则寓言故事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 检查 自学情况
(10)分
活动二:检查自学情况 一、出示自学要求: 13、、回自想读以课前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自3 学揭生示字课、题新。词。 2、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朵
白了吗?(恍然大悟)它的近义词是( ), 5.说说吴王明白的道理。
你能用箭头表示各国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
6.分角色朗读。
四、评价 小结
五、检测 反馈
(2)分 (3)分
6. 指导朗读。 7.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故事?让吴王明 白了什么?大臣的劝说和少年的劝说有什么 共同之处?他们带来的结果各是怎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 活动四:布置练习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少年 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
活动四:完成练习
回顾 反思
我的 收获:
我的 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