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语上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附解析)

八语上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附解析)
八语上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附解析)

八语上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附解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附解析)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翘首(qiáo)不辍(chuò)勉强(qiáng)

B. 悄然(qiǎo)外甥(shēng)祖籍(jì)

C.规律(lù)溺死(nì)咆哮(xiào )

[答案]D

[解析]:A项中“强”应读“qiǎng”;B项中“籍”应读“jí”;C项中“律”应读“lǜ”。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溺死迁涉托辞瞩目

B.荣辱私塾碾转聊叙

C.劳碌衙门逊色通辑

D.慰勉妯娌竭力发髻

[答案]D

[解析]A项中“迁涉”应为“迁徙”;B项中“碾转”应为“辗转”;C项中“通辑”应为“通缉”

3. 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为幸福乡的农民建造并设计了新型阳光大棚。

将“建造”和“设计”调换位置。

B. 学生每天花上大约两小时左右的时间玩手机会影响学习。

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C. 阅读小说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它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丰富细腻的情感。

将“体会”改为“梳理”。

D. 梵·高在绘画中经常使用一种鲜明的黄色,被视为他的“艺术签名”之一。

在“被视为”前加“这种黄色”。

[答案]C

[解析]C选项为并列短语与前面的修饰语搭配不当,“体会”与“情节”搭配不当,“梳理”与“情感”搭配不当,因此只改动修饰语句子仍然存在语病。可以将“跌宕起伏的情节”删掉。

4.下面情境下,说话人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小明一家为爷爷庆祝七十大寿,儿孙团聚,多日不喝酒的爷爷来了兴致,想要畅饮一番。小明知道爷爷有高血压不能多喝酒,他想劝爷爷少喝一点酒,于是他说:

A.爷爷,您要是觉得酒好,就自己慢慢喝,喝不了的留着以后喝。

C.爷爷,您健康长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为了健康,还是少喝一点。

D.爷爷,嗜酒可不是好事情,作为长辈要给我们做一个好的示范。

[答案]C

[解析]A.没有起到劝爷爷少喝酒的目的,表达不准确;BD没有注意说话对象,批评指责,语气生硬,对长辈不够尊重,故表达不得体。

5. 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湖北黄石中考试题)。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____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一幅画卷来描绘它的火辣奔放。

[解析]扣住“夏天是个好节”这个中心句,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

6.文学常识填空: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_________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所回忆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______________。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一般采用第__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追求__________。

[答案]过去的生活经历抒情和评论实事求是,不虚构一朴素自然

[解析]初中阶段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本题考查对回忆录这一文体知识的把握,按照回忆录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二、阅读:

(一)阅读《回忆我的母亲》片段回答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1)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答案]议论兼抒情。

[解析]这部分文字以议论为主,在议论的同时,也流露着对母亲崇高品质的赞美,对母亲的离世感到无比悲痛、怀念之情。

8.简要概括“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答案]①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②母亲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提炼。语段中有标志性语言:“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据此找到答案。

9.最后一句加点字“这”指什么?

[答案]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代词都是承前省略的,找到“这”,向前检索,即可找到答案。

10.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加点词“创造了”和“创造着”重复吗?分别指出它们的含义。

的历史仍由人民继续创造着。

[解析]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一是要联系词语本义,再是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了”“着”两个助词分别表示“过去的”和“正在进行的”。再联系原文可知其含义。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试对这个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这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使文章的主旨与情感得到升华。

[解析]赏析句子,一般有如下步骤:首先明确修辞手法;其次明确具体内容;再次从表达效果及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二)老人与壶(山东聊城中考)

(1)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螯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2)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3)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4)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举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6)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 “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8)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9)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稚,紫黑中进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因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10)“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11)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12)“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13)老人依旧摇头。

(14)“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15)“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语,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16)文物贩子悻倖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17)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18)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19)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21)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22)老人微微一怔,摆摆,没有理会文物贩子。

(23)文物贩子再次悻悻离去。

(24)文物贩子走后,老人的心情极度糟糕,无緣无故发着无名的火,显得坐卧不宁。夜间的噩梦频频发生,夜不能寐,搞得筋疲力竭。

(25)大概过了一个月,文物贩子又来了。这次,文物贩子不是一人前来,而是把老人在另外两座城市里工作的俩儿子带来了。

(26)“你老爸的茶壶,我出四十万,你们弟兄俩—人可以分得二十万,在城里买房交首付不用着急了。”文物贩子指着茶壶小声嘀咕着。

(28)老人看了俩儿子一眼,没有说话,而是把壶抱进了怀里。

(29)“爸,喝茶用什么壶不可以?”大儿子发了话。

(30)“我们买房买车都需要钱。这茶壶卖了吧!”小儿子直接挑明话题。

(31)“这茶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敗在我的手里。这茶壶跟我几十年了,有了感情,自从你们到外面大城市里工作后,你妈走了,你们一年半载可曾回来几次?可曾陪我喝茶谈天?”老人气愤地嚷叫着。

(32)老人发完话,两个儿子意欲抢过父亲手里的壶。

(33)就在这时,意外事情发生了:老人从椅子上跌下来,手里的壶脱掉,磁撞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砰”的一声响,四分五裂,茶水满地。

(35)文物贩子和老人的两个儿子却目瞪口呆……

(36)之后,老人换了新砂壸喝茶,看着书,守着书店……

11.概述故事情节。(4分)

[答案]文物贩子看上老人的壶,多次登门高价购买,老人屡次拒絶出售,最后在儿子抢夺时壶碎。

[解析]概括情节时一般使用“人物+事件”句式,语言应简短,但还要表达明确。本题在提炼情节时容易有遗漏,所以可以适当地参考一下分值。

12.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答案]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壶,安静(或为老人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埋下伏笔)。

[解析]分析语段作用,首先考虑该段为什么描写,再明确所描写内容,最后分析在情节和结构上的作用。

13.说说笫⑨段详细介绍壶的用意。(4分)

[答案]既写出了壶的古朴典雅、有灵气,突出其贵重,又为下文文物贩子多次上门买壶做铺垫。

[解析]文段中作者借文物贩子的眼对壶进行细致描写,可以看出这意在突出壶的贵重。文物贩子看到如此贵重的壶,自然想买到手,再联系下文文物贩子多次登门求购,可以看出有做铺垫的作用。

14.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19)段的画线句.(2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老人矛盾痛苦的心理状态。

内容。

15. 老人为什么“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4分)

[答案]壶碎后老人先是感到吃惊与心痛,但一想到从此摆脱困扰,内心释然,表情平静。

[解析]要抓住老人两个神态描写:“一愣”“安详”,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这样贵重的文物打碎了,显然是吃惊、心疼,但壶没了,与之相关联的困扰也没了,所以会释然。

16. 小说为什么以“老人与壶”为题? (4分)

[答案]交代了主人公为老人,点明了线索是壶,故事围绕老人与壶展开。说明:本题4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一般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线索、

17. 文中老人、文物贩子、两个儿子的表现反映了各自的人生追求,选取其一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示例:老人爱壸拒绝售壶,表现了老人对亲情的珍视与渴望,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传统的继承与坚守。文物贩子出于职业需要,想千方设百计买壶,表现出他的职业敏感与坚持。两个儿子劝父亲卖壶未果进而抢壶,表现了他们为了物质追求,漠视甚至不惜伤害亲情的自私与麻木。

[解析]此题为主观表达题,观点要正确,表达要言之成理。

(完整版)《回忆我的母亲》重点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 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段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母亲的本质特征,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永远回忆”,既直接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课后问答题 一、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 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2-7自然段],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 3: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 4: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 5:“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 6: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7: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8-13自然段],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 8: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9: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 10: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11: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12: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13: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 二、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14—15自然段】 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 三、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 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回忆我的母 亲》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作者:朱德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

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

5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doc

《回想我的母亲》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母亲普通巨大的终身,学习劳动公民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韧刚强的优 秀道德。 2、了解要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文章言语朴素,爱情真诚的特色。 4、感触作者对母亲的赞扬、酷爱与思念之情。 [ 学法点悟:] 学习本文要在朗诵中领会作者对母亲的爱情,并感触文章言语朴素美丽的魅力。通 过自学归纳朱德母亲的特色,然后组织沟通评论,在了解文章内容的一起,知道文 章选材典型的特色。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全体感知: ]]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逝世的音讯后,以极端沉痛的心境写的一篇回想母亲的 文章,是一篇爱情真诚、文笔朴素的散文。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 些优秀质量?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这便是咱们 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分要侧重考虑的问题。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疑问解析: ]] 质疑:课文选取了哪些资料?体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质量? 解惑:课文环绕“勤劳”精选典型案例,杰出了母亲的优秀质量。如烧饭、种田、 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等体现了母亲的勤劳简朴;没有打骂过咱们,没有 同人吵过架体现了母亲的宽厚;周济和照料比自己更穷的亲属体现了母亲的仁慈; 在家庭遭受不幸时不悲观体现了母亲的刚强;对“我”从事的工作的了解体现了母 亲对革新的支撑,??这些案例普通而又典型,体现了母亲作为“我国千百万劳动 公民中的一员”的优秀质量。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许多的资料有条有理地组织为一个全体的? 解惑:课文环绕母亲“勤劳终身”这一叙事头绪,标明工作的时刻并按次序组织记 叙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6 回忆我的母亲

6回忆我的母亲 1.知识链接 回忆录 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作者把回忆中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虚构。回忆录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语言表达上力求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为《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3.重点突破 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勤劳”一词是全文叙事的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值得我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引起下文。 4.考点链接 分析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 (1)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形象。 (3)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的性格基因。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答题格式】 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6。 01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佃.农(diàn)劳lù(碌)私塾.(shú)和ǎi(蔼) 溺.死(nì) wèi(慰)勉妯.娌(zhóu) 和睦.(mù) 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勤劳勤奋)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艰苦贫苦)的。 (3)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隔离隔绝)了。 (4)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吓倒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上《回忆我的母亲》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作品梗概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回忆”点明本文是一片回忆性的文章,“我的母亲”指出本文的叙述对象。标题简洁明了,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叙述对象。 二、作者简介 朱德(1886一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朱德选集》中。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溺nì:①淹没;②沉迷不悟,过分。 辍chuò:停。 佃diàn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妯娌zhóu 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劳碌lù: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仁爱慈善。 慰wèi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二、主题概述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鉴赏品读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她的勤劳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第?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7.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新词。 2、学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揣摩质朴、真挚的语言特点。 4、感受朱德母亲的高尚品德,体会作者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检查生字和新词学习情况,读音和默写都要正确。 溺佃农劳碌私塾周济宽厚仕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请学生点评课文朗读情况。 2、把握全文结构。文章共有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文章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思念母亲,表达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先自己读课文,再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再选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母亲是个好劳动,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母亲乐于助人) 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3、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4、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回忆我的母亲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6 回忆我的母亲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仪.陇(yí)溺.死(nì)私塾.(shú) B.勉强.(qiáng)调.料(tiáo)和蔼.(ǎi)旱灾.(zāi) C.和睦.(mù)衙.门(yá)横蛮.(mán)瞒.着(mán) D.不辍.(chu?)妯.娌(zh?u)周济.(jì)豌.豆(wā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藉劳碌红薯饭无可耐何 B.害病分派捣蛋鬼任劳任怨 C.慰勉继续吃大户勤劳简朴 D.聊叙隔绝标本式结衣缩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 ....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B.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 C.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 十里,哭声动天 ....。 D.母亲沉痛的滔滔不绝 ....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4.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 (3)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 5.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中照应题目的语句是“”,表明全文叙事线索的语句是“”,表达全文感情基调的语句是“”。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 ..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优秀实用教案(附板书)

6 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大家都知道朱德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之所以能有今天 的成就,和他小时候受的教育分不开。他的母亲教给了他很多东西,他在《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就讲述了这些事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怎样的。 导入二(问题导入):同学们,母亲对儿女的爱深沉、博大、无私。让我们一生一世都难以 报答。现在我让同学们听一首有关母亲的歌,(播放《妈妈的吻》或《烛光里的妈妈》请大家听后说说母亲为我们做了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看看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留给儿子怎样的回忆? 导入三(俗语导入):自古就有民间的俗语:“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孟 郊的一首《游子吟》更是道出了母亲的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近朱德的母亲,去感受和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吧! 1.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 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同志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领袖,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本文是作者为纪念母亲去世而写的。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交流背景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忠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 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1944年3月25日《解放日报》上,曾刊载过这位英雄的母亲的传略。 3.知识链接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主要属记叙

6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母亲的诗词 1.怀念母亲 棘人远在异乡客,诀别娘系已五期。 淮岸濮山空缱绻,巴陵湘水共伤悲。 西风回转相愁绝,血雨冰心同泪飞。 今跪地门三叩首,连天春草也凄凄。 2.清明节 人在清明远故土,巴陵湘水共凄楚。 天公有泪满瑶池,化作飘飘万里雨。 3.西江月 风送金幡银练,云乘仙鹤神騋。 清明时节向天开,雨漫边庭湘岱。 游子一心伤别,相思千里成灾。 惟将飨酒岳阳台,北向娘亲叩拜。 4.怀念母亲 夜雨潇湘灯火昏,清明时节鹒(gēng) 声闻。伤魂最是家千里,泪看高堂少一人。 5.虞美人·端午节忆母 去年端午全家悦,做妹家中客。

玉盘锦食对瑶醇,午赏端阳夜赏月临门。 而今又把菖蒲贴,少个人来也。 独把离觞到黄昏,梦到南山深处见娘亲。 6.浣溪沙·端午节南山祭母 诀别娘亲一百天,几回梦里泪流干。今携粽子祭南山。一处新居三尺内,数莺低泣短阶前。端阳幽晦楚云盘。 7.南山祭母 连天秋雨骤,世路鸦声瘦。 人在短松冈,寸心冰冷透。 8.南山祭母 秋雨连绵近月半,四城八镇水成泛。 南来迁客行难通,北往骚人眉不展。 我去南山飨酒来,竹鸣孤冢把娘喊。 风鸦知意同相悲,恨满长天肠寸断。 9.七歌之二(悼母) 吴嘉纪 尝见里人称母寿,抆泪即思我慈母. 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 我昔抱疴母在时,千里就医不相离. 谓儿形容一何瘦?涕洟落入手中糜.

只今灾荒生计拙,茅檐卧病对风雪. 昔日食中母泪多,今日病里晨炊绝. 呜呼!二歌兮歌辛酸,孤身无倚海天宽. 10.七歌之二(悼母) 郑燮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儿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随啼起. 婉转噢抚儿熟眠,灯昏母咳寒窗里. 呜呼!二歌兮夜欲半,鸦栖不稳庭槐断.

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理解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本文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4.体会课文质朴而又真挚的语言,体会以母亲的勤劳为线索,以爱为感情基础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母亲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教学重点:分析母亲的形象;认识本文选材的典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情境导入】 同学们,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在《母亲》中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母亲,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去认识他的第一位老师。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讨论,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加以适当抒情和评论。 2.让学生默读课文,在生字词处标上记号,思考课文的段落层次。 明确: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5段):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8段):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第二层(9~13段):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 第三层(14、15段):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

回忆我的母亲课文的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母亲课文的阅读理解 回忆我的母亲 【疑难解析】 1.快速阅读全文,认真想一想:这篇课文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件? ·记叙了母亲煮饭、种田、喂猪、养蚕、纺纱、挑水、和气待人、周济穷人等小事。·记叙了母亲同情革命、支持儿子的事情。 2.这些事件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甲生: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 乙生:表现了母亲的宽厚仁慈。 丙生: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 丁生:表现了母亲深明大义、识大体、耐大劳的特点。 3.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件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事件来写呢?这些事件又是 如何串连起来的? 思路: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剪裁技巧、揣摩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作者精选的这些 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 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 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是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看一看哪 些地方有议论?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课文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 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 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重点品析】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有很多事 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这一段首先交代写作缘由和自己的心情,然后用“我爱我母亲”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表达对母亲真挚的敬爱之情,最后用“勤劳一生”点明全文叙事线索。

人教版(2017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 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孟郊《游子吟》,田世国) 二、认识作者。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1955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三、明确文体。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A、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B、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C、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四、检查预习。 1、注音 (1)佃农(diàn)(2)祖籍(jí)(3)妯娌(zhóu li)(4)勉强(qiǎng)(5)迁徙(xǐ)(6)慰勉(wèi miǎn) (7)溺死(nì)(8)衙门(yá) (9)私塾(shú) (10)瞒着(mán zhe) 2、词语积累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 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 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 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 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 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五、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结构。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学习本文所运用的夹叙夹议手法,感受该手法运用的效果。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朱德是谁,你们一定不陌生。朱德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重大战役无数;他有颇为杰出的文学才能,能作诗词文章,留《朱德选集》于世。最重要的,是他有坚定的革命意志,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一生。请同学们想象,是怎样的家庭,才能造就这样一位伟人呢?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大胆揣测、猜想,带着对此问题的疑问进入本文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链接资料,把握写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朱德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领会作者由热爱母亲推而广之热爱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崇高思想感情。 二、领会本文感情真挚、语言简明平实的特点;学习本文从小处着眼、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精心选材和巧妙布局。 三、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 二、检查预习:指导学生朗读,给生字正音。 三、划分段落,写段意。 四、学习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中的第一层(2-8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老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太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检查预习 1.指导学生朗读。要求画出课文"预习提示"中的字词及需要补充的字词。试说出文章叙事的顺序和线索。 2.听写下列字词并给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仪陇(lǒng)溺死(nì)劳碌(lù)私塾(shú)衙门(yá)横蛮(hangmán)不辍劳作(chu?)饱尝(cháng妯娌(zh?ulǐ)和睦(mù)差役(chāiyì) 3.提问:谁能说说本文叙事的顺序和线索?(能说出按时间顺序来写即可;线索说不出,留待后面讲析。) 三、研习新课 1.划分段落提示:本文是朱德同志回忆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录。文中所列举的事例都是过去的事。那么,在写回忆往事之前,应先交待写回忆录的原因。在回忆完往事之后,又应从对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写一写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归纳明确: 本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沉痛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2-15段)回忆母亲一生主要事迹,歌颂她的美德,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指导研讨分析第一部分 1.结合"理解·分析"题一,研讨该段中的两句话写了哪几层意思。 归纳明确: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课题:《回忆我的母亲》 课型:新授课 学情分析:应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加强师友合作。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并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 2.整体感知,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3.学生能够品味本文朴实动人的语言特色。 4.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感受母亲的高尚品德,使学生了解作者对母亲深沉的爱。 5.引导学生理解母爱的伟大,感恩母爱。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写人的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教学策略、方法: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师友自主讨论教学法。 课前预习: 查阅作者简介,疏通字词,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知: (一)新课导入: 1.引用有关的诗词导入本课。 2.用多媒体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掌握课文新字和词语;了解回忆录的一般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议论、抒情;整体感受,概括事例,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合理布局谋篇、突出主旨的结果特点;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的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 3.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先后参加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活动。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 4.写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怀着崇敬之心一起走进朱德的内心世界,回忆母亲的一生。 (二)师友互相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1.师友朗读课文,给下列红字注音,并解释成语。 溺辍私塾劳碌和蔼管束慰勉 为富不仁: 节衣缩食:

回忆我的母亲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母亲平凡伟大的一生,学习劳动人民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能告诉我这世上对你最好的那个人是谁吗?是呀,是妈妈。我们每个人都在妈妈编织的爱的摇篮里长大,我们的血管里流着妈妈的血,我们的言行中有妈妈的教导和叮咛。不管我们长多大,走多远,都会感念母亲的深恩,不管她在身边还是在远方,我们会记得,记得她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记得她给我们的点点滴滴的影响,因为妈妈永在儿女的心中……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今天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一同走进伟人朱德的情感世界。 (二)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 (三)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1955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2.写作背景 朱德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朱德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3.文体常识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 (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 4.读准重点字的读音。 韶(sháo)关仪陇(lǒnɡ)祖籍(jí)妯娌(zhóu li) 溺(nì)水私塾(shú)佃(diàn)农横蛮(hènɡ mán) 勉强(qiǎnɡ)和蔼(ǎi)不辍(chuò)管束(shù) 5.重点词语注释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回忆我的母亲

6、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回忆录的特点:写真人真事,记叙中可穿插抒情、议论。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重点) 3.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这堂课我们学习新课《回忆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回忆录。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5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当年就写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文章真实而细致入微地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了母亲对他的深刻影响,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与感激之情。 二、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佃农(diàn)祖籍(jí)溺死(nì) 私塾(shú) 衙门(yá) 劳碌(lù) 妯娌(zhóu) 和睦(mù) 差役(chāi yì) 横蛮(hèng mán) 不辍劳作(chuò) 3.理解词义。 好劳动:劳动好手。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为富不仁:贪财好利,没有好心肠。不仁,不同情别人。 节衣缩食: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这里借一借,那里借一借,表示千方百计地维持家庭生计。 聊叙:姑且谈谈。聊,略微。 不辍劳作:劳动做活的事从不停止。 慰勉:安慰勉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是回忆录?回忆录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回忆录,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运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回忆录在写法上的特点是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表达上追求朴素自然,不求过于华丽。 (2)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回忆我的母亲 复习要点

06 回忆我的母亲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佃(diàn)农韶(sháo)关溺(nì)死劳碌(lù)私塾周济宽厚仁慈连夜慰勉不辍(chuò)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二、文学常识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主要作品被收录在《朱德选集》中。 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病逝,朱德作此文寄托哀思。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简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同时表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深深地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四、知识点 1、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 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到晚年

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些都揭示了母亲勤劳的性格。母亲把本来不好吃的东西做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叔伯、妯娌相处都很和睦”,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品质。 2、借助广阔的社会背景来烘托人物形象 本文是1944年作则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作者没有孤立地回忆母亲,而是把母亲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写,如文章第8段中展示了1900年前后四川的社会背景:连年受灾,豪绅地主加紧剥削,农民走投无路,起来造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结果遭反动政府镇压,“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作者在这个大背景下,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在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把母亲当成“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来写:母亲的不幸遭遇,正是千百万穷苦人的不幸遭遇;对母亲勤劳简朴的品质、朴素的阶级意识和支持革命的行为的歌颂,也正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歌颂。 3、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全文紧扣母亲的特点来选材,以母亲勤劳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记叙和描写,后进行概括,兼以议论、抒情。文章第1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中间部分,以写母亲的勤劳为主,同时写了母亲多方面的特点,各层之间相互照应,衔接自然。最后几段重在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全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4、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