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 第一篇前奏
【优质文档】二战史观后感-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二战史观后感篇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跟随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的一次旅行——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极其严谨的笔墨描绘出二战的壮观景象。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上的较量,指挥官和部队的素质,作战双方的经济实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轴心国家节节败退的关键原因却是资源匮乏。
换句话说,经济资源发达谁就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德国经一战磨砺已元气大伤,又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尽管希特勒步入仕途后高度重视重振军备,军事及经济实力短时间内长足发展,但想要赶超欧洲列强,将地中海作为自己的内湖,拉锯战肯定吃不消,若是将战争打成了持久战,必败无疑。
另一方面是德国本土并未发现油田,只能依靠战前的储备亦或是从侵略国获取石油(罗马尼亚);德军依靠装甲部队的突击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油量补给跟不上,坦克丧失其机动性,只能任人宰割。
必须速战速决。
希特勒拉拢它在亚欧大陆上最强的敌人——苏联,也不无道理。
同盟国则恰恰相反,它们拥有比德军更强大的装甲部队及兵力: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从所属殖民地搜刮大量财产,几百年的沉淀使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英伦三岛虽同为岛国,但当时掌握着制海权。
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也应有所警觉。
但此时它们做的既没有奇袭德国,也没有对德国作钳形包围,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所事事。
这也为后期英法联军重大伤亡埋下伏笔。
丧失了消灭德军主力的大好时机。
同盟国是依靠长时间封锁轴心国资源使其兵粮寸断达到战胜的目的二战结束轴心国战败的原因很简单,原先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已被战线过长所抵消。
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停滞、资源日渐稀缺。
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导致美国宣战更使得同盟国加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第一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读后感跟随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的一次旅行——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作者李德·哈特用极其严谨的笔墨描绘出二战的壮观景象。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装备上的较量,指挥官和部队的素质,作战双方的经济实力等等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轴心国家节节败退的关键原因却是资源匮乏。
换句话说,经济资源发达谁就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德国经一战磨砺已元气大伤,又受《凡尔赛条约》制约,尽管希特勒步入仕途后高度重视重振军备,军事及经济实力短时间内长足发展,但想要赶超欧洲列强,将地中海作为自己的内湖,拉锯战肯定吃不消,若是将战争打成了持久战,必败无疑。
另一方面是德国本土并未发现油田,只能依靠战前的储备亦或是从侵略国获取石油(罗马尼亚);德军依靠装甲部队的突击每日需大量的石油,一旦油量补给跟不上,坦克丧失其机动性,只能任人宰割。
必须速战速决。
希特勒拉拢它在亚欧大陆上最强的敌人——苏联,也不无道理。
同盟国则恰恰相反,它们拥有比德军更强大的装甲部队及兵力:大名鼎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从所属殖民地搜刮大量财产,几百年的沉淀使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英伦三岛虽同为岛国,但当时掌握着制海权。
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入侵波兰后也应有所警觉。
但此时它们做的既没有奇袭德国,也没有对德国作钳形包围,而只是呆坐在自己的阵地上无所事事。
这也为后期英法联军重大伤亡埋下伏笔。
丧失了消灭德军主力的大好时机。
同盟国是依靠长时间封锁轴心国资源使其兵粮寸断达到战胜的目的二战结束轴心国战败的原因很简单,原先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出其不意的闪电战已被战线过长所抵消。
取而代之的则是经济停滞、资源日渐稀缺。
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导致美国宣战更使得同盟国加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
最终美国在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宣告着二战即将结束。
战后苏联与美国相继崛起,但战胜国英国呢?或许在大家心中都已有了答案,英国为这两次战争付出了太多太多。
学习二战史的体会

学习二战史的体会学习二战史是一次丰富而深刻的历史之旅。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深切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凶残,同时也反思了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首先,二战让我深刻认识到战争的破坏力。
战争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是一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残酷斗争的舞台。
在二战期间,各国不仅进行了规模庞大的陆地战争,还进行了空战、海战、化学战等各种形式的战斗。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和痛苦,让人们身心俱疲。
学习二战史,让我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鼓励我为和平努力奋斗。
其次,二战让我深入理解了人类的凶残本性。
战争中,人类展现出了最丑陋的一面,残害、虐待和压迫成为了常态。
集中营、大屠杀、强迫劳动等恶行频频发生,人类对人类的残暴程度让人痛心疾首。
同时,在这场战争中,使用了毒气、原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无辜民众进行了无情的屠杀。
这让我对战争深感恐惧和厌恶,同时也对人类的道德和良知产生了深思。
此外,二战为世界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二战史,我了解到二战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后,美国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苏联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欧洲各国重建了自己的国家,亚洲和非洲许多国家脱离了殖民统治。
世界重心由欧洲转向了美国和苏联,形成了两极世界的格局。
这种格局的形成,对后来的冷战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最后,学习二战史让我认识到历史重演的危险。
二战给人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灾难是多么可怕。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依然时有发生,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仍存在冲突和战争。
这让我反思历史重演的危险,也让我更加关注当前的国际局势,努力为和平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学习二战史是一次引人深思的历史之旅。
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凶残,反思了战争对世界格局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我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以和平为目标,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有感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有感《二战战史》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本描写二战的书籍,作者是英国军事战略学家李德.哈特。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这本军事著作。
这本书将二战分为8个阶段:前奏、爆发、狂澜、蔓延、转向、退潮、低潮、终结。
它对于每一场战役都有着极其细致的描述,同时也有对于全局的全面的表述。
由于作者对许多德军将领有过面对面的采访,所以他对于战争双方的战术与心理有着准确的刻画。
比如,在对苏德战争开始前两军的准备进行的介绍中,作者着重对希特勒的苏联威胁言论与苏联本身毫无准备的反差进行了细致介绍,从而使希特勒的野心一览无余;对隆美尔的非洲战场的描述中,没有太多的对于沙漠之狐的战略才能的直接赞美,而是更多的以德军与英军兵力、补给差距之悬殊与德军前期的巨大胜利做对比,从而突出其才能出众,同时又以此为后文中隆美尔在非洲的退潮做下铺垫,令读者更易理解。
这本书不仅仅对这场血腥战争本身有着详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于战略战术的理解和评价,能使读者更全面完整地了解二战。
作者自己是装甲兵作战的倡导者,所以对于装甲部队以及闪击战战术有着极大的偏爱,这在书中也有着极大的体现,例如作者对于德军的战术的描述在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一种敬佩,而对于盟军的战术即使在战争后期都鲜有赞美。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二战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一些感受。
首先,我觉得,和平是世界发展永恒的主题。
任何阻碍和平的人与国家都不会成功。
希特勒在战争之初多么不可一世,整个欧洲没有人能阻止他的脚步。
波兰、法国、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巴尔干半岛都成为他称霸的土地。
日军大本营在放出3个月征服中国的豪言时,拥有无尽的霸气,但是到了最后,他们都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遭受了毁灭。
现在,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想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形势,以追求利益最大化。
这会改变世界和平局势,最终影响他们自己。
另外,我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战争初期,德军的兵力总数与盟国总数有着一定的劣势,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源于其新的战术与理念,大量使用装甲兵并重视空军,从而在战争早期攻城略地。
二战全史读后感

二战全史读后感
读完《二战全史》这本书,我深感震撼。
这是一部描绘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影响最深远的战争的巨著,它让我对二战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书中详细地记录了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各国的政治动态、军事策略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我被其中的一些细节深深打动,比如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家园的人们,他们的坚韧和勇敢,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些都是我们在平静的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
同时,我也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战争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冲突,更是对人类精神和道德的摧残。
在战争中,无数无辜的生命被夺走,无数的家庭被破碎,无数的文明被摧毁。
这是多么的令人痛心。
我也对二战中的英雄人物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战胜邪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
《二战全史》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我们应
该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记住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发展自己,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二战中的英雄人物,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读《二战战史》有感-记叙文400字相关作文

读《二战战史》有感-记叙文400字相关作文
我看了《决战中途岛》后,我对二战很感兴趣,于是我把《二战战史》这本书买了回来。
《二战战史》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萨默维尔。
这本书里面主要讲了七十多年前,法西斯主义运动严重践踏了人类的尊严、自由与和平。
是人类历史上遭遇了一场空前浩劫。
战争最激烈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亿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战线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约9000余万人死亡;钱财损约4万亿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坏,工厂、农庄、铁路和桥梁的损坏则难以估计。
这本书汇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分为“上篇:全程纪实”和“下篇:专题解说”两个部分。
不仅详细描述了波兰闪电战、列宁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海战、偷袭珍珠港和抢占瓜岛等著名战役。
还对情报战、历史谜团和二战趣闻等做了具体介绍。
我觉得,战争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加重各国的矛盾,还会使各国经济倒退,而且会损失财产、大量的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让我十分气愤。
我希望,世界上不会爆发战争,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丘吉尔在《第二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讲到,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战争中被击败,不会屈从于被压迫接受的城下之盟。
只要有可能,它一定会尝试一切可能快速整顿军备。
这个近乎预见性地见解,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道理。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第二次世界战的指挥者。
丘吉尔亲历了两场人类近代史上最残酷的战争。
他以历史见证者沉痛地描述,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次易手的法国小镇,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废墟。
在书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说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
都是以大量的`伤亡作为惨痛代价。
因为战争中波及的每个家庭、每间农社,都无法避免被伤残或失去亲人。
从大量的伤亡数据,以及战后各国经济瘫痪,民众不得不忍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
这无异是一场由人类自己主导,走向自我灭亡的灾难。
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稳定和和平的强烈渴望。
通过丘吉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析,战争是可以被阻止的。
并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战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没有彻底执行,才导致了更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二战时期珍贵的照片和资料。
通过这些战争的影像记录,更能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必须避免战争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希特勒在这本书中,丘吉尔详细地记录希特勒偏执狭隘的推测出来战争背后的祸因,和对上层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领导纳粹分子如何成长、发展掌权,以及他和他的拥护者在这场大战中所犯下的罪行。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答案。
第2次世界大战读后感

第2次世界大战读后感导语:第2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一)实话,当我在书店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时,只是被一种莫明的想要了解二战的欲望所麻醉,所吸引,至于是否能读完这本72 万字的巨作,我连想都没想,但当我仔细地看了第一章之后,我知道,我已无法摆脱这本书的魔力,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无与伦比的军事知识,一本迄今为止描写二战史最好的书——伦敦时报这是英国伦敦时报给这本书的评论,是的,作为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学家,李德·哈特凭借著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当事人的访谈记录,用了22 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也是李德的遗作,但他并未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与1970 年1 月逝世。
但这本书却丝毫没有受影响,出版后便风靡全球,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被评为二战战史的权威性著作。
当然,一本好书,只靠这些还是不够的,当你真正打开书并阅读它时,才能发现它的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这本书内容严谨而不死板,作者用高超的笔下技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精彩激烈的战争,从战略的方向、方法、过程、结果以及胜利与失败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度剖析,使复杂的战争的关系在他的解说下渐渐明朗,也让我渐渐了解了二战。
虽然作者李德是英国人,在当时属于盟军势力,但这本书却绝没有一点偏向,英国做错的地方他就大胆指出,而纳粹做对的事或正确的战略思想他也毫不避讳的进行赞扬。
这让这本书更加的公正,客观。
所以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就评论道:“这是(一本)看了会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书”。
二战,这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及财产损失数最大的一场战争,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思考,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这本书便是你的梳子,好好利用它吧,让它帮你见往知今,在生活中更顺利的迈过一个个坎。
第2次世界大战读后感(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是在1939年的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是在1945年的9月2日,对战双方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组成的一方,以及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篇前奏
作者:(英)李德·哈特(Basil H Liddell Hart ) 译者:钮先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3-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苏台德地区属奥匈帝
国领土。
一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苏台德
地区归属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军事总司令希
特勒,一心想占领这一地区。
1938年9月29
日至30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首
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
慕尼黑会议上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
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除此外希特勒还想从波兰把一战遗失的但泽港夺回后,作为“波兰走廊”疏通前往东普鲁士的通道。
但波兰人似乎不买账,阻碍了希特勒的计划。
由于波兰和德国不停地威胁捷克的后方,1939年3月15日捷克总统向希特勒屈服,德国部队随即占领了这个国家。
这一举动引起了英法两国的反感,并担心德、苏两国不久会形成军事同盟,便先发制人,对德宣战。
而作为德、苏两国之间的缓冲国---波兰便成了替罪羊,1939年9月8日德军闪击波兰。
感想:希特勒作为元首具有极敏锐的军事嗅觉,对未来的预判很有见地。
2016年1月31日记录Eric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