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综合课程设计_朱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陆玉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陆玉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够运用陆玉版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2. 学习并掌握机械设计中的常见机构和零件的设计方法,如齿轮、轴、联轴器等;3. 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的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和稳定性计算等基本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能够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复杂的机械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a.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及方法(第1-3章)b. 常见机械零件设计(第4-6章)c. 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第7-9章)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a. 第1-3章: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共计6课时;b. 第4-6章:详细介绍齿轮、轴、联轴器等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共计12课时;c. 第7-9章: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共计6课时。
3. 教学内容列举:a.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力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摩擦与磨损等;b. 常见机械零件设计:齿轮设计、轴设计、联轴器设计等;c. 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拉伸、压缩、剪切、扭转等强度计算,以及梁、板、壳等结构的刚度计算和稳定性计算。
信息技术2.0先进教师主要事迹

信息技术2.0先进教师主要事迹信息技术2.0先进教师主要事迹11997年,我毕业于xxx学院,机械工程专业。
与在座的大部分教师相比,我是半路出家的,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教育教学素质可说是体弱多病的。
当年我连什么是备课,写教案都不明白。
记得第一堂课,学生被我弄得云里来雾里去,可这堂课却成了我的生活史中抹不去的一笔。
这样也好,它成了我的警钟。
每每上课之时,脑海中总能浮现出这一幕,同时告戒自我,我要成为学生课堂的朋友,让他们觉得在我的课堂上不是在啃书本,而是在品尝知识大餐。
挥手之间,十个春秋却在灰飞中烟灭了。
期间,我经过初中教师资格评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相继,又获得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证。
在我的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自我的汗水之外,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同事,关心职工的好领导,我每跨出一步,都离不开您们的鼓励与肯定,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
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县初中自然科学教师技能大赛中,我获得教具制作一等奖,综合素质三等奖,从此我挺起了胸膛,更加自信的站在讲台上。
记得带第一个初三毕业班,在自然科学的升学考试中,获得优秀率全县第一的优异成绩,得到同仁的好评。
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有一年参加全县初中自然科学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总成绩第二名,当时参赛的人员中有好几位是县里的重量级人物,使我有种“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
遗憾的是没有走出本县,去迎接更大的考验。
这可能与我的求知热情以及蓄力待发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从机械专业到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再到信息技术,可说是在不断地跳槽,把时间与精力都用来忙于充电了。
还好,每次跳槽都能平稳过渡,不会失去信心,比如从自然科学到信心技术,借助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和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
不然,就不会象此刻这样有幸与大家一齐公事了。
信息技术专业,我虽然才认教两年,但有了学生的支持(学生说下学年要继续教他们,不要换教师),领导的肯定(校级优秀教师),同事的关心,使我信心百倍,永往直前。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电子版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电子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综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和制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机械制造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机械制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1.机械原理:介绍机械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力学基础知识等。
2.机械设计: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传动系统、机构设计等。
3.机械制造: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制造方法和设备,包括铸造、焊接、切削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机械设计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挑战。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综合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过程和案例。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操作。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第2版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第2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备和工具的使用、维护和故障诊断的能力,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教材《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第2版》为主线,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基础: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机械传动系统设计、机械强度计算等。
2.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原理、机械加工方法、装配工艺等。
3.机械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故障诊断与分析、维修策略等。
4.机械工程实际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创新设计与团队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创新设计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2.讨论法:学生针对机械工程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故障诊断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机械综合课程设计第2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生动展示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课程设计课题

机械课程设计课题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机械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机械原理的基本方法。
具体来说,我们将讲解机械原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我们将向学生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通过讨论法,我们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机械原理的相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法,我们将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掌握机械原理的应用;通过实验法,我们将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内容丰富、难度适中、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
参考书将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与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
多媒体资料将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实验设备将作为实践的教学资源,我们将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表现进行评估;作业将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和质量进行评估;考试将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综合实践课《机械制作》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课《机械制作》教学设计1. 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为了满足社会对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机械制造人才,我校开设了综合实践课《机械制作》。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机械制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2.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制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机械制造专业的兴趣。
3. 教学内容1. 机械制作的基本原理:介绍机械制作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流程。
2. 机械制作的方法:介绍常见的机械制作方法,如铸造、锻造、焊接、切割、打磨等。
3. 机械制作技能训练:对上述方法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4. 创新实践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创新实践项目,包括设计、制作和展示等环节。
4.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2. 实践操作法:进行各种机械制作技能的训练。
3. 创新实践法:学生分组完成创新实践项目。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
5.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对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操作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
2. 成果评价:对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进行评价,包括设计创意、制作质量、展示效果等方面。
6.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作实践教程》等。
2. 设备:机械加工设备、工具、材料等。
3. 软件:辅助设计软件、教学视频等。
7. 教学时间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8. 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课时:讲解机械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第5-8课时:进行机械制作技能的实践操作训练。
3. 第9-12课时:学生分组进行创新实践项目的策划和设计。
4. 第13-16课时:学生分组进行创新实践项目的制作。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的探讨

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 ( 即工程基础知识、个 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 性设计。 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其愿望是培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和 再次 ,长期以来大部分 院校都是单独进行 “ 机械原理 ”和 有企业家敏锐性的工程 师。这是能在越来越依赖于复杂 技术系 “ 机械 设计 ”的课 程设计,这 样设置 实践环 节,虽然 “ 械原 机
O eae运作 )是 以产 品研 发到产 品运行 的生命周 期为载体 , 维实体机 构,导致学生对 自己设计的减速器结 构似懂非懂 ,影 prt
让学 生 以 主动 的 、实 践 的 、课 程 之 间有 机 联 系 的方 式学 习 工程 , 响了设 计质 量。学生 的创新思维 没有得到发挥 ,更不用说创造
新,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 需要、 推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a 较 为 紧 张 ,几 乎 每 一 届 的 学 生 都 要 加 班 加 点 ,通 宵 达 旦 ,很 多
C I D O工 程教 育模 式“ 是 近年 来 国际工 程教 育 改革 的最 新成 问题都来不及思考就 在匆. 中完成课程设计。在设计方法上 又 果 C O ( o c ie构思一Dein设 计- I l n 实 现~ 多采用传统 二维方法设计 图纸,难 以全面地想象 出减速器的三 DI C n e v s g - mpe t me
( 江苏 南京 2 6) 川 7
基金项 目 : 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 2 0 09年教 学改革项 目…机械 原理和设计’ 课程设计教 学改革” 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基金 、
项 目 ( 目编号 : Y0 8 2 的研 究成果 。 项 G 2 02 )
知 识 经 济对 高 等教 育 的基 本 要 求是 必 须 不断 改革 和 创 布置题 目,然后要求学生在两周的时间 内完成设 计。时间安排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制图的标准和规范,能够正确阅读和绘制简单的机械图纸。
3.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原理,并能够分析其工作过程和应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制图的能力,提高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原理和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使其关注工程实际,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机械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工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机械设计,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分析机械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机械制图:介绍机械制图的标准和规范,教授如何正确阅读和绘制机械图纸,包括视图、剖面、尺寸标注等。
3. 机械传动与液压传动:讲解常见的机械传动(如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等)和液压传动原理,分析其工作过程和应用场景。
4.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CAD 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和制图的能力。
5. 机械系统设计:运用机械原理和设计方法,教授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包括传动系统、连接件、支撑结构等。
6. 教学案例与实践:结合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和设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 E 联轴器
附表 E-1 联轴器轴孔和键槽型式及尺寸(253) 附表 E-2 凸缘联轴器(254) 附表 E-3 弹性套柱销联轴器(256)
附录 F 润滑与密封
附表 F-1 常用润滑油的性质和用途(257) 附表 F-2 常用润滑脂的性质和用途(257) 附表 F-3 毡圈油封与槽的尺寸(258) 附表 F-4 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的型式、尺寸及安装要求(258) 附表 F-5 一般应用的 O 形橡胶密封圈尺寸及公差(G 系列)(259)
附录 机械设计常用资料
附录 A 常用数据和一般标准
附录 A 1 一般标准
附表 A 1 Y 系列 ( I P 4 4 ) 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 ( 摘自 J B/ T1 0 3 9 1 —2 0 0 8 )
电动机 型号 额定功率 /满载转速 / 堵转转矩 k W
- 1 额定转矩 r ·m i n - 1 0 0 0 / r ·m i n ,2极 同步转速 3
附录
机械设计常用资料
附录 A 常用数据和一般标准
附录 A.1 一般标准(217) 附表 A-1 Y 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217) 附表 A-2 机座带底座、端盖上无凸缘的 Y 系列电动机的安装及外形尺寸 (218) 附表 A-3 标准尺寸(直径、长度和高度等) (218) 附表 A-4 各种传动的传动比推荐范围(219) 附表 A-5 机械传动和摩擦副的效率概率值(220) 附表 A-6 图纸幅面、图样比例(220) 附表 A-7 明细表格式(221) 附表 A-8 装配图或零件图标题栏格式(221) 附录 A.2 零件的结构要素(221) 附表 A-9 中心孔(221) 附表 A-10 中心孔的表示方法(222) 附表 A-11 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222) 附表 A-12 砂轮越程槽(223) 附表 A-13 零件倒圆和倒角(223) 附表 A-14 轴肩和轴环尺寸(223) 附表 A-15 外壁、内壁与肋的厚度(224) 附表 A-16 铸造内圆角(224) 附表 A-17 铸造外圆角(224) 附表 A-18 铸造斜度(225) 附表 A-19 铸造过渡斜度(225)
附表 G-4 减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263) 附录 G.2 几何公差(264) 附表 G-5 几何公差符号(264) 附表 G-6 圆度和圆柱度公差(264) 附表 G-7 平行度、垂直度和倾斜度公差(264) 附表 G-8 直线度和平面度公差(265) 附表 G-9 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265) 附录 G.3 表面粗糙度(266) 附表 G-10 加工方法和表面粗糙度关系(266) 附表 G-11 齿轮加工表面粗糙度(266) 附表 C-12 轴加工表面粗糙度(267) 附表 G-13 减速器箱体、轴承端盖及轴承套杯加工表面粗糙度(267)
附录 G 极限与配合、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附录 G.1 极限与配合(260) 附表 G-1 标准公差值(公称尺寸大于 6 至 500MM)(260) 附表 G-2 孔的极限偏差值(公称尺寸大于 10 至 315MM)(261) 附表 G-3 轴的极限偏差值(公称尺寸大于 10 至 315MM)(262)
·2 1 8 ·
机械综合课程设计 附表 A 2 机座带底座、 端盖上无凸缘的 Y 系列电动机的安装 及外形尺寸 ( 摘自 J B / T1 0 3 9 1 —2 0 0 8 ) ( 单位: m m )
安装尺寸及公寸 机座号 8 0 M 9 0 S 1 4 0 9 0 L 2 , 4 , 6 1 0 0 L 1 1 2 M 1 3 2 S 2 1 6 1 3 2 M 1 6 0 M 1 6 0 L 1 8 0 M 2 7 9 1 8 0 L 2 0 0 L 2 2 5 S 2 2 5 M 4 , 6 , 8 6 0 2 2 5 0 M 4 , 6 , 8 6 5 2 2 8 0 S 4 , 6 , 8 4 5 7 3 6 8 1 9 0 7 5 2 0 6 7 . 5 2 8 0 5 5 0 4 1 0 4 0 6 3 4 9 1 6 8 1 4 0 5 8 2 4 1 8 2 5 0 4 9 0 3 8 5 5 3 4 , 8 2 3 5 6 3 1 1 3 1 8 2 7 9 3 0 5 2 8 6 1 4 9 1 3 3 5 5 6 0 5 5 1 4 0 1 1 0 1 6 1 8 1 6 4 9 5 3 1 8 . 5 4 9 2 2 5 4 3 5 3 4 5 2 0 0 3 9 5 3 1 5 , 4 , 2 6 , 8 2 5 4 2 5 4 1 4 . 5 2 4 1 1 2 1 4 8 1 1 0 1 4 4 2 . 5 1 8 0 3 5 5 2 8 5 1 7 8 2 1 0 1 0 8 4 2 1 2 3 7 1 6 0 3 3 0 2 6 5 8 9 3 8 8 0 1 0 3 3 1 3 2 2 8 0 2 1 0 1 6 0 1 9 0 1 4 0 6 3 2 8 7 0 6 0 2 4 1 1 2 1 2 2 4 5 1 9 0 1 2 5 8 1 0 0 2 0 5 1 8 0 5 6 2 4 5 0 2 0 9 0 极数 A , 4 2 1 2 5 1 0 0 1 0 1 8 0 1 6 0 B C 5 0 D 1 9 E 4 0 F 6 G 1 5 5 H 8 0 K A B 1 6 5 A D 1 5 0
同步转速 1 5 0 0 / r ·m i n , 4极 Y 8 0 M 1 4 Y 8 0 M 2 4 Y 9 0 S 4 Y 9 0 L 4 Y 1 0 0 L 1 4 Y 1 0 0 L 2 4 Y 1 1 2 M 4 Y 1 3 2 S 4 Y 1 3 2 M 4 Y 1 6 0 M 4 Y 1 6 0 L 4 Y 1 8 0 M 4 Y 1 8 0 L 4 Y 2 0 0 L 4 0 5 5 0 7 5 1 1 1 5 2 2 3 4 5 5 7 5 1 1 1 5 1 8 5 2 2 3 0 1 3 9 0 1 3 9 0 1 4 0 0 1 4 0 0 1 4 3 0 1 4 3 0 1 4 4 0 1 4 4 0 1 4 4 0 1 4 6 0 1 4 6 0 1 4 7 0 1 4 7 0 1 4 7 0 2 0 2 2 2 2 2 4
附录 H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附录 H.1 齿轮推荐检验项目及偏差(267) 附表 H-1 圆柱齿轮精度与圆周速度关系(267) 附表 H-2 齿轮检验项目组(268) 附表 H-3 螺旋线总偏差(268) 附表 H-4 齿轮的 fi ',f pt,Fp,Fa,Fr (269) 附表 H-5 齿轮的 Fi ",f i ' (270)
附录 H.2 齿轮副侧隙控制及公法线长度与偏差(270) 附表 H-6 齿厚偏差及公法线长度偏差(270) 附表 H-7 齿轮副中心距极限偏差(271) 附表 H-8 切齿径向进刀公差(271) 附录 H.3 齿坯公差(271) 附表 H-9 齿坯公差及齿坯基准面径向和端面跳动公差(271) 附录 H.4 齿轮精度等级标注(271)
1 5 2 2 3 4 5 5 7 5 1 1 1 5
2 8 4 0 2 8 4 0 2 2 2 8 8 0 2 8 9 0 2 3 2 9 0 0 2 9 0 0 2 0 2 9 3 0 2 9 3 0
- 1
Y 9 0 S 6 Y 9 0 L 6 Y 1 0 0 L 6 Y 1 1 2 M 6 Y 1 3 2 S 6 Y 1 3 2 M 1 6 Y 1 3 2 M 2 6 Y 1 6 0 M 6 Y 1 6 0 L 6 Y 1 8 0 L 6 Y 2 0 0 L 1 6 2 3 Y 2 0 0 L 2 6 Y 2 2 5 M 6 Y 2 5 0 M 6 2 3 Y 2 8 0 S 6
最大转矩 额定转矩
电动机 型号
额定功率 /满载转速 / 堵转转矩 k W
- 1 额定转矩 r ·m i n - 1 0 0 0 / r ·m i n , 6极 同步转速 1
最大转矩 额定转矩
Y 9 0 S 2 Y 9 0 L 2 Y 1 0 0 L 2 Y 1 1 2 M 2 Y 1 3 2 S 1 2 Y 1 3 2 S 2 2 Y 1 6 0 M 1 2 Y 1 6 0 M 2 2
附表 C-18 圆柱销、圆锥销(241)
附录 D 滚动轴承
附录 D.1 常用滚动轴承(241) 附表 D-1 深沟球轴承(241) 附表 D-2 角接触球轴承(244) 附表 D-3 圆柱滚子轴承(247) 附表 D-4 圆锥滚子轴承(249) 附录 D.2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相配件精度(252) 附表 D-5 向心轴承和轴的配合轴公差带代号(252) 附表 D-6 向心轴承和外壳的配合孔公差带代号(252) 附表 D-7 与滚动轴承配合轴和外壳的几何公差(253) 附表 D-8 与滚动轴承配合轴颈和外壳孔的表面粗糙度(253)
0 7 5 1 1 1 5 2 2 3 4 5 5 7 5 1 1 1 5 1 8 5 2 2 3 0 3 7 4 5
9 1 0 9 1 0 9 4 0 9 4 0 9 6 0 9 6 0 2 0 9 6 0 9 7 0 9 7 0 9 7 0 9 7 0 2 0 9 8 0 9 8 0 1 7 9 8 0 9 8 0 1 8 2 2
附录 B 常用工程材料
附表 B-1 灰铸铁、球墨铸铁(225) 附表 B-2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226)
附表 B-3 普通碳素结构钢(226) 附表 B-4 优质碳索结构钢(226) 附表 B-5 合金结构钢(227)
附录 C 连接
附录 C.1 螺纹(228) 附表 C-1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优选系列(228) 附表 C-2 梯形螺纹基本尺寸(229) 附录 C.2 螺栓、螺柱、螺钉(230) 附表 C-3 六角头螺栓-A 级和 B 级 六角头螺栓-全螺纹-A 级和 B 级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