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钢的加热转变
(最新整理)钢的热处理西北工业大学第2章钢的加热转变

够细、数量足够多→阻碍A长大
4、冶炼方法 5、合金元素的作用各不相同
阻碍A长大的元素:Nb、Ti、V、Zr…… 无影响的元素:Cu、Co 加速A长大的元素:Mn、P
2021/7/26
32
五、晶粒的控制及生产应用
1、利用Al脱氧细化 2、加细化晶粒合金元素 HSLA钢强化 3、快速加热 4、重结晶细化(正火)
应变能
2021/7/26
12
2021/7/26
13
2、长大
球化体
A包围碳化物,使碳化物与F分开,A形成F/A 和C/A两个界面,双向推进长大。
片状P
➢ 垂直片方向(在A、F中存在碳浓度差,引起 碳在以上两相中的扩散。为维持相界碳浓度 的平衡,原始组织F和碳化物相就会不断溶 解)。示意图
➢ 平行片方向( 体扩散+界面扩散)
界面迁移路程短,是主要长大方式→平行方向长 大速度快
2021/7/26
14
3、残余碳化物的溶解
实验证实F先溶解 F先溶解的原因
➢ 晶体结构 ➢ 碳浓度差异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2021/7/26
15
其他钢的奥氏体转变
亚共析钢:P转变为A后,F再 转变为A
过共析钢:P转变为A后,Fe3C 再转变为A
相变温度(临界点)
➢ 平衡相变点:A1、A3、Acm ➢ 实际加热时的相变点:Ac1、Ac3、Accm ➢ 实际冷却时的相变点:Ar1、Ar3、Arcm
形成条件
➢ Ac1、Ac3、Accm以上,有一定的过热度 ➢ 过热度大,容易形成 ➢ 实际相变温度与加热速度有关,不是固定值,
加热速度越快, Ac1、Ac3、Accm越高。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ppt课件

测定奥氏体的 转变量与时间 的关系
24
热 处 理 原 理
共析钢奥氏体等温形成图(TTA)
Time-Temperature-Austenitization
参考《钢的热处理》P23合金钢等温TTA曲线
25
热
处
4.2 连续加热时奥氏体形成特征
理 原
理
实际生产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奥 氏体是在连续加热过程中形成的。
➢ 一般认为奥氏体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交界面上形成 晶核。
➢ 奥氏体晶核也可以在以往的粗大奥氏体晶界上 (原始奥氏体晶界)形核并且长大,由于这样的 晶界处富集较多的碳原子和其他元素,给奥氏体 形核提供了有利条件。
➢ 下图b)所示为在原始粗大奥氏体晶界上开始形成 许多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16Biblioteka 热 处 理 原 理➢临界点A3和Acm也附加脚标c,r,即:Ac3、Ar3、 Accm、Arcm。
13
热
处
加热和冷却时的临界点
理 原
理
《钢的热处理》P15
14
热
处
3.1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理 原
理
➢驱动力
珠光体和奥氏体的自由能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
《钢的热处理》P15
15
热
处
3.2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理 原
理
3.2.1 形核地点
➢因此,一般来说 奥氏体形成后总是剩下渗碳体。 之后,进行渗碳体的溶解过程。
➢虽然珠光体中铁素体片厚度比渗碳体片大得多 (约7倍),仍然是铁素体先消失。
《钢的热处理》P25 扩散定律
33
热 处 理 原 理
4.4 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一切影响奥氏体的形核率和增大 速度的因素都影响奥氏体的形成 速度。
金属热处理思考题

《金属热处理》思考题第二章钢在加热时的转变1.说明A1、A3、Acm、Ac1、,Ac3、Accm、Ar1、Ar3、Arcm各临界点的意义。
2.奥氏体形成的全过程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简答各阶段的特点。
3.奥氏体的形核部位在哪里优先及条件?4.哪些因素影响(及如何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5.为什么说钢的加热相变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受碳扩散的控制? 用图示加以说明。
6.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粗片状与细片状),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共转变速度有何差别?7.什么是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8.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9.钢件加热时欠热,过热,过烧有何不同?能否返修?10.奥氏体是高温相,在一般钢中冷却下来就已经不存在了,谈论A体晶粒大小,还有什么实际意义?11.钢件加热时过热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12. 什么是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过热度?它对钢的组织转变有何影响?第三章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1.简述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2.什么是珠光体?性能如何?如何获得珠光体?3.珠光体有哪几种组织形态?片状珠光体的片间间距决定于什么?它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4.珠光体的形成条件、组织形态和性能方面有何特点?5.粒状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粗片状与细片状),回火马氏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共转变速度有何差别?6.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和过共析钢中渗碳体有哪几种组织形态?它们对性能有何影响?7.若共析钢加热到A体状态,然后进行等温转变和连续冷却转变,均获得片状珠光体,但其组织特征有何区别?8.为什么说钢的珠光体转变过程受碳扩散的控制? 用图示加以说明。
9.分析渗碳体球化过程的机制和高碳钢要进行球化退火的原因。
10.45钢制零件820℃加热后分别进行退火和正火,其显微组织有什么不同?性能有什么不同?11.何谓球化退火?为什么过共析钢必须采用球化退火而不采用完全退火?12.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生产中应如何选择正火及退火?第四章马氏体转变1.钢中常见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有哪几种?2.马氏体组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它们在形成条件、晶体结构、组织形态、性能有何特点?3.钢获得马氏体组织的条件是什么?与钢的珠光体相变,马氏体相变有何特点?4.条状M体和片状M体在强度,硬度,韧性等方面的性能差异如何?5.0.2%C,1.0%C钢淬火后的M体形态和亚结构有什么异同?6.钢中常见的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有哪几种?7.M体的强化机构有哪几个方面?8.Ms点位置高低有什么实际意义?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什么?9.淬火钢中A残的存在有什么影响?决定A残量的因素有哪些?在热处理操作上如何控制?10.试分析如何通过控制热处理工艺因素提高中碳钢件和高碳钢件的强韧性。
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1. 开场白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儿专业,不过别担心,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讲。
如果你觉得难懂,没关系,咱们可以一起“打水漂”,边聊边懂,哈哈!2. 钢的基本知识2.1 钢是什么?首先,钢其实就是铁和碳的结合体,想象一下,就像铁和碳是一对小情侣,甜甜蜜蜜地在一起。
为了让我们的钢更坚硬,通常还会加入其他元素,比如锰、镍、铬等,这些就像是调味料,让钢的味道更丰富!而不同的配方,就能造出不同特性的钢。
哎呀,真是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呀!2.2 加热的目的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就是加热。
为什么要加热钢呢?这就像冬天里喝热汤一样,让人暖和,钢在加热的过程中,也能变得更“舒服”。
加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钢的组织结构,增强它的性能。
想象一下,咱们就像在健身房里,通过锻炼来变得更强壮。
钢也是一样,它通过加热,能够提升硬度、韧性,甚至是塑性,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牛逼”?3. 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3.1 奥氏体的形成好啦,咱们进入正题!在加热过程中,钢首先会形成一种叫“奥氏体”的组织。
这就像是一群小伙伴在一起聚会,彼此之间的距离都变得更远,更松散。
奥氏体的形成温度大约在727℃以上,温度越高,钢里的原子运动就越激烈。
这个时候的钢,变得非常柔软,就像是刚出锅的面条,随便你怎么扭。
3.2 班氏体与贝氏体的出现接着,当温度继续升高,钢的组织会逐渐变成“班氏体”和“贝氏体”。
这时候,钢的性能会进一步提高,硬度也会增加。
班氏体就像是一群精英,组织紧凑,彼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贝氏体则是一种过渡状态,既有班氏体的优点,又保留了奥氏体的一些特性。
可以说,它们是钢的“变形金刚”,随时根据需求变换形态!4. 冷却与最终组织4.1 快速冷却的影响说到这里,咱们不得不提冷却的过程。
加热后,钢如果快速冷却,就会形成“马氏体”。
这种状态就像是铁打的火锅底料,既有韧性又很坚硬。
钢的加热转变(二)

-
\
‘
\. 了 “
,\
\
\ 踢 } y.
魁
‘ 、
\
\
l
一 ’
赠
05%y ・— . —
\碳不]匀 \ 鸟
丹 ” ‘ 始 \
、 、 、 k
F e c
.
\ _
{ 一
\.
.
O
时 间, s () b
第3 2卷第 2期 21 0 1年 4月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R HUU IHU YU HU EC JS Z ANG I BE A r2 p 01I
,
・
专题 讲座 ・
钢 的加 热 转 变 ( ) 二
朱祖 昌 , 许 雯
(・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 12 ; . 06 0 2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 司 上 海
3 奥氏体等温和连续加热形成动力学 3 1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和动力学图 . 对 共 析钢 制成一 定尺 寸小 试样 迅速 加 热至 A c
, 。
零
/ /
| ,
f |
|
|
I
/
/
嘲 蛙
’
曲线。动力学 曲线呈 s形 , 可分别标 出不 同奥 氏体 温度下的奥氏体开始形成和完成 的时间,从 而制成 ( 动力 学 曲线 图 7 a 、 b ) ( ) ( ) 。结合 残 留 F, eC的完 全 溶解 和 A成分 均 匀 化 的 时 问 , 不 同加 热 温度 下 的 按
这 些 时间 可 制成 奥 氏体 等 温 形 成 动 力 学 图 ( 8 , 图 )
{ / /
() a
钢的热处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组织转变课件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珠光体的形成
总结词
珠光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层片状交替排 列构成。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奥氏体中的碳原子开始扩散并偏聚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界面处, 形成富碳的铁素体和贫碳的渗碳体。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些富碳的铁素体和贫 碳的渗碳体会逐渐形成层片状结构,最终形成珠光体。
马氏体的转变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组织,其特点是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当钢在冷却时,如果冷却速度足够快,奥氏体中的碳原子来 不及扩散,就会形成一种过饱和的固溶体,即马氏体。马氏 体的硬度高、强度大,因此在制造高强度、耐磨性好的刀具、 模具等产品时具有重要的应用。
贝氏体的转变
奥氏体的形成是一个扩 散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温度。
04
奥氏体的形成与钢的成 分、加热速度和温度等 因素有关。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
01
02
03
04
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 逐渐长大。
晶粒的大小对钢的性能有重要 影响,晶粒越细,钢的强度和
韧性越好。
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影响奥氏体 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为了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通常采用快速加热和短时间保
回火
总结词
回火是一种将淬火后的金属重新加热至低温 并保持一段时间的过程,主要用于消除淬火 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 性。
详细描述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低温加热使金属内部 组织结构发生转变,消除淬火过程中产生的 内应力,提高金属的韧性和塑性。回火工艺 通常包括将淬火后的金属加热到低温回火温
开裂
是指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内应力过大 或组织转变不均匀,导致钢的表面出 现裂纹。开裂可以通过优化热处理工 艺、控制冷却速度和改善材料成分来 减少。
钢铁加热组织转变

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钢的热处理多数需要先加热得到奥氏体,然后以不同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不同的组织,得到钢的不同性能。
因此掌握热处理规律,首先要研究钢在加热时的变化。
一、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过程1.共析钢的加热转变从铁碳相图中看到,钢加热到 727℃(状态图的PSK线,又称A1温度)以上的温度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
这个加热速度十分缓慢,实际热处理的加热速度均高于这个缓慢加热速度,实际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高于A1,定义实际转变温度为Ac1。
Ac1 高于A1,表明出现热滞后,加热速度愈快,Ac1愈高,同时完成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时间亦愈短。
共析碳钢(含0.77%C)加热前为珠光体组织,一般为铁素体相与渗碳体相相间排列层片状组织,加热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可分为四步进行,如图6-2示。
第一阶段: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由Fe-Fe3C状态图知:在A1温度铁素体含约0.0218%C,渗碳体含6.69%C,奥氏体含0.77%C。
在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过程中,原铁素体由体心立方晶格改组为奥氏体的面心立方晶格,原渗碳体由复杂斜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
所以,钢的加热转变既有碳原子的扩散,也有晶体结构的变化。
基于能量与成分条件,奥氏体晶核在珠光体的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交界处产生(见图6-2(a)),这两相交界面越多,奥氏体晶核越多。
第二阶段:奥氏体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它的一侧与渗碳体相接,另一侧与铁素体相接。
随着铁素体的转变(铁素体区域的缩小),以及渗碳体的溶解(渗碳体区域缩小),奥氏体不断向其两侧的原铁素体区域及渗碳体区域扩展长大,直至铁素体完全消失,奥氏体彼此相遇,形成一个个的奥氏体晶粒。
热处理各章习题

热处理各章习题————————————————————————————————作者: ————————————————————————————————日期:ﻩ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概论1、名词解释固态相变平衡转变惯习面取向关系2、填空题1) 理论是施行金属热处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2)固态金属发生的平衡转变主要有。
3)固态金属发生的非平衡转变主要有。
4)金属固态相变的类型很多,但就相变的实质来说,其变化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①;②;③。
5)相变时,(举一种)只有结构上变化; 只有成分上的变化;只有有序化程度的变化;(举一种)兼有结构和成分的变化。
6)根据界面上两相原子在晶体学上匹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等三类。
7)一般说来,当新相与母相间为界面时,两相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晶体学取向关系;若两相间无一定的取向关系,则其界面必定为界面。
3、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相变阻力?哪些因素构成相变驱动力?第二章钢的加热转变1、名词解释奥氏体相变临界点(Ac1,Ac3,Accm,Ar1,Ar3,Arcm) 晶粒度起始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实际晶粒度2、填空题1)、奥氏体的形成遵循相变的一般规律,即包括和两个基本过程。
2)、晶粒长大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因为3)、晶粒长大的驱动力是。
4)、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主要有。
5).大多数热处理工艺都需要将钢件加热到以上。
6).奥氏体是碳溶于所形成的固溶体。
8).奥氏体晶粒度有三种: 晶粒度、晶粒度、晶粒度。
9).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则奥氏体化的速度。
3、选择题(1) 奥氏体是碳溶解在__________中的间隙固溶体.(a)γ-Fe (b)α-Fe(c)Fe (d)立方晶系(2)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为奥氏体的自由能______珠光体的自由能.(a)小于 (b)等于(c)大于(d)小于等于(3) 奥氏体核的长大是依靠____的扩散,奥氏体(A)两侧界面向铁素体(F)及渗碳体(C)推移来进行的.(a)铁原子(b)碳原子 (c)铁碳原子(d)溶质原子(4) 渗碳体转变结束后, 奥氏体中碳浓度不均匀, 要继续保温通过碳扩散可以使奥氏体____.(a)长大(b)转变(c)均匀化 (d) 溶解(5) 奥氏体的长大速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a)减小(b) 不变(c) 增大 (d) 无规律(6) 连续加热的奥氏体转变温度与加热速度有关.加热速度逾大, 转变温度____,转变温度范围越小, 奥氏体___.(a)愈低, 愈均匀(b)愈高,愈不均匀(c)愈低,愈不均匀 (d)愈高, 愈均匀(7) 加热转变终了时所得A晶粒度为_____.(a)实际晶粒度 (b)本质晶粒度 (c)加热晶粒度 (d).起始晶粒度(8)奥氏体晶粒半径逾小, 长大驱动力___(a)愈大 (b)不变 (c)逾小 (d)无规律4、奥氏体晶核优先在什么地方形成?为什么?5、以共析钢(P组织)为例,说明加热转变中奥氏体的形成机理,并画出A等温形成动力学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机理
奥氏体的核是在F与Fe3C的交界面 上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机构形成的。
加热过程中,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四个过程☆
①奥氏体核的形成 ②奥氏体核的长大 ③渗C体的溶解 ④奥氏体成分的均匀化。
①奥氏体形核
形核位置:优先在P中的F与Fe3C的相界面产生奥氏体晶核。 形核的有利条件:在相界面上的径错、空位密度较高,原子排列
界面出的平衡浓度为: Cγ/Fe3c > Cγ/а , Cа/Fe3c > Cа/γ
随着C扩散的进行, Cγ/а 浓度增高,而Cγ/Fe3c的浓度 降低,破坏了平衡,为了恢复平衡,Fe3C势必不断地溶 解,又有碳原子溶入奥氏体,使其含C量升高而恢复到 Cγ/Fe3c ;与此同时,发生奥氏体的C原子向F的扩散,促 进这部分F转变为奥氏体,并使其自身的含C量降低而回 复到Cγ/а。这样,C浓度失去平衡和恢复平衡的反复循 环过程,就使奥氏体逐步地向Fe3C、F两边长大、推 进,直至F消失而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可能的间隙位置
二、奥氏体的性能
(1)磁性: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可作为无磁钢,如:奥氏体
不锈钢1Cr18Ni9Ti、OCr25Ni20等是无磁钢。 铁素体、马氏体则具有铁磁性。
(2)比容: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可利用这
一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淬火工件体积变 大的目的。
(3)膨胀系数: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胀
●加热时的临界温 用脚标r表示: Ar1、Ar3、Arcm。
●珠光体被加热到A1以上而转变为奥氏体驱动力
P
A转变的驱动力为: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自由能差 △Gv = Gp - Gr
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能均 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下 降的速度不同,相交于某一温 度 , 该 交 点 所 对 应 的 温 度 即 A1 (727℃)。右图是珠光体、奥 氏体的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
奥氏体沿珠光体片层方向长大时碳原子的扩散 (纵向长大)示意图
③ 渗碳体的溶解
奥氏体核的长大过程中存在三个问题: (1)奥氏体核的长大过程中,铁素体向奥氏体转变速度远大 于渗碳体的转变速度,因为: ●Cа/γ<<C γ/Fe3c, F与A的晶体结构差异较小; ● Fe3C 与A的晶体结构(Fe3C:复杂的正交晶格,A:面心 立方) 差异较大; (2)铁素体完全实现晶格点阵重建时,即认为奥氏体刚刚基 本形成,此时奥氏体的平均碳浓度低于共析成分C0
珠光体(P)和奥氏体(γ)自由能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 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条件下)
奥氏体才能形成。
●△T(过热度) ,则△Gv ,转变速度也就愈快。
§2-2 奥氏体形成机理
珠光体P
а+ Fe3C
а-0.02%c + Fe3C-6.69% c
奥氏体A γ
金属热处理
第二章 钢的加热转变
主讲教师 从善海
材料与冶金学院 金属材料工程系
§2-1 奥氏体的形成
一、奥氏体的结构
1)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 2)碳溶解于γ-Fe面心立方晶格的八面体间隙(有效间 隙半径 0.053nm,碳原子半径0.077nm)
3)容碳能力较大:在727℃时溶 碳为wt% =0.77,1148℃时 wt% =2.11。 碳原子在γ-Fe中
Cγ-cem > Cγ-а , Cа-cem > Cа-γ Cγ/Fe3c > Cγ/а ,Cа/Fe3c > Cа/γ
表达意 思相同
图2-5 共析钢加热时奥氏体碳浓度的分布
奥氏体在珠光体中沿垂直于片层 方向长大时碳原子的扩散示意图
(横向长大)
Cγ/Fe3c > Cγ/а , Cа/Fe3c > Cа/γ
也正是奥氏体具有高塑性、底屈服强度,所以锻造、 轧制才加热到奥氏体相区进行。
三、奥氏体的显微组织
其组织形态与原始组织、加热速度、加热转 变的程度有关。主要有三种组织状态:
组织形态 有三种
①通常为颗粒状
②快速加热时可 形成针状
③充分长大后为 等轴多边形状
一般的情况下奥氏体的组织是由多边形的等轴晶粒所 组成,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
A
钢由加热前的组织转变为 奥氏体被称为钢的加热转 变或奥氏体化过程。
无论是退火、正火、淬火、 渗碳等,都首先要把钢件 加热到奥氏体状态。
℃
Ac3
Ac1
加热
室温:钢
完全奥氏体化 部分奥氏体化
保温
珠光体
等温
贝氏体
马氏体
时间
铁-碳平衡相图
2.实际加热(冷却)条件下的临界温度
在加热(冷却)速度大于0.125℃/min时,对临界点 A1,A3,Acm产生的影响:
较不规整,各向获得形成奥氏体时所需要的能量和浓度的条件。
②奥氏体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便开始长大,长大过程是受C在 奥氏体中扩散所控制。
● A核的长大的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
(1)是通过Fe3C的溶解 (2)C原子在A中的扩散 (3)A两侧的界面向F及Fe3C推移来进行的
奥氏体长大的机制解释
根据Fe-Fe3C 相图,在AC1 以上某一温度t1形成一奥 氏体晶核。奥氏体晶核形 成之后,将产生两个新的 相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 渗碳体相界面: γ/ Fe3C,另一个是奥氏 体与铁素体相界面γ/а 。
奥氏体显微组织 (晶内有孪晶) 1000×
奥氏体 共晶碳化物
亚共晶成分的奥氏体耐热钢 金相组织 500X
四、奥氏体形成的条件
1.铁碳平衡相图中奥氏体 形成的形成温度
他是在极缓慢小于0.125℃/min 加热条件下,达到A1(727℃)
时,由珠光体(P)转变为奥
氏体
转变为A 的次序
P
先共析F 或Fe3C
系数高出约一倍。故奥氏体钢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热膨 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4)导热性: 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因此,为避免热
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奥氏体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速 度加热。
(5)力学性能:具有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
容易进行塑性变形把钢件加工成形,也由于奥氏 体的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构,至密度 高,其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数小,从 而使其热强性好。故奥氏体钢可作为高温用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