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技巧古文翻译是一项艰巨而精细的任务,需要对古代语言和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古文翻译的技巧,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1. 理解古文背景:在进行古文翻译之前,需要对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这有助于理解作品中的隐喻、象征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2. 把握用词和句法:古代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着差异,需要对古文中的用词和句法结构进行准确的理解。
经常阅读古代文献和经典作品,可以帮助熟悉古代用词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3. 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古文中常常会涉及到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因此译者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并且要有独立思考和解读的能力。
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能够帮助提高古文翻译的水平。
4. 翻译的审美追求:古文作品往往具有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译者需要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追求翻译的精确性和流畅性。
注重翻译的音韵、节奏和韵律,能够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5. 掌握古文翻译技巧:古文翻译有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方法,例如逐字逐句翻译、按意翻译、大意翻译等。
不同的句子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熟练掌握这些技巧,能够提高古文翻译的效果和质量。
总之,古文翻译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
通过深入理解古文背景,把握用词和句法,积累广博的知识,追求审美追求,以及掌握古文翻译技巧,译者能够更好地传达古文作品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古文翻译作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除了前面提到的技巧外,还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古文翻译中运用这些技巧。
首先,古文翻译要求译者对古代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之前,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和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了解。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古文中描述的情景和思想,从而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同时,还需要对当时的文字表达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水性懦弱,人民就轻视它玩弄它,就有很
多人死于水,所以采用宽和的政策很难。
高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2007年广东高考题) ①【原文】: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②【原文】: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翻译】: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德:感激,感恩)
词义变化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01
02
03
04
05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01
单音换双音:每年、每月
02
主要是针对倒装句 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调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为这些既是命题设置的关键点,也是得分点,如本题中“但”“以”“异”“以是”“德”等词,“持以白王”的介短后置句式等就是。另外,掌握古代官职、地理、军事、称呼、礼仪、节气、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快速地读懂理顺文言文,为正确,流畅,自然美观地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
审清采分点
审
切
连
誊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五字法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
一、留,就是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可不翻译,直接保留。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
”这里的“楚”是国名保留不译。
再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是官名也保留不译。
二、补,增补,补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以及量词。
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句“从其所……”前省略了主语“他”。
翻译时就应补充出来,译为: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三、调,即调整词序。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这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词序。
如《童趣》中“徐喷以烟”一句,就应该调整语序理解为“以烟徐喷”,译为:用烟慢慢地喷它。
四、删,即删除的意思。
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
如“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里的“也”表示肯定语气,没有实在意义。
再如“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中的“而”连接两个动词,没有实在意义。
五、换,即替换之意。
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
如“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中的“堵”在古文中是墙壁的意思,而不是“堵塞”。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特殊句式和特殊词语,努力提高自己的古文涵养。
到那时,我们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清)朱书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古文翻译实用技巧和细节

古文翻译实用技巧和细节古文翻译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艺术。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实用技巧和细节,以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文。
1. 深入理解上下文古文中的语言和用词常常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此理解上下文是非常重要的。
仔细阅读整个句子和段落,寻找线索、逻辑关系和语境,以帮助您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2. 善用词典和语料库在翻译古文时,词典和语料库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使用权威的古代汉语词典和在线语料库,以便检索古文中生僻词或专有名词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可以查找使用类似语言和词汇的现代文章,以得到更多参考。
3. 掌握古文的常用结构和修辞手法古文中常常采用一些特定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例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熟悉这些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文。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翻译,保持古文的风格和特点。
4. 注意字义和词序古文中的字义和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仔细研究每个字的含义,并考虑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决定是否将某个字翻译为具体含义或抽象意义。
5. 保持简洁和清晰古文中通常以简洁和清晰的语言表达思想。
在翻译时,尽量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词汇。
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并尽可能使用简洁的词语和短语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
以上是一些古文翻译的实用技巧和细节。
通过深入理解上下文、善用词典和语料库、掌握古文的常用结构和修辞手法、注意字义和词序,以及保持简洁和清晰,您将能够更好地翻译古文,传达其原始的韵味和含义。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古文作为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对较难的考点。
在阅读和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古文的意思。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提升古文水平。
一、全文理解:全文理解是翻译古文的基础。
在翻译古文时,首先要明确全文的主旨,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全文,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脉络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二、词义理解:古文中经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词汇和词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要注重词义的理解。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古文注释和参考资料等方式,加深对生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语法分析: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常常使用倒装、并列句、比喻等修辞手法。
因此,在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语法分析,理解并准确运用古文的语法规则。
四、省略理解:在古文中,作者常常使用省略的表达方式。
为了准确地翻译古文,我们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和逻辑判断,补全省略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古文中一些代词或指示词的具体指向,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五、意象把握:古文中经常使用一些形象的描写和意象,这给学生理解和翻译带来了困难。
在翻译古文时,我们需要注重对意象的把握。
通过对句子和段落的整体理解,抓住作者的形象描写和意境表达,以便更好地翻译古文。
六、逐字逐句翻译:在翻译古文时,我们要注意逐字逐句地翻译,尽量保持原文的句式和修辞特点。
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思,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七、实践演练:提高古文翻译水平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演练。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古文材料进行阅读和翻译,并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通过多次的实践演练,逐步提高古文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总结起来,高考语文古文翻译技巧包括全文理解、词义理解、语法分析、省略理解、意象把握、逐字逐句翻译和实践演练等。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可以有效提高古文翻译的水平,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考试中的古文题目。
古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古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古文翻译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掌握合适的方法与技巧。
以下是一些古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1. 了解背景知识
在进行古文翻译时,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原意,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古文。
2. 逐字逐句理解
古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不同,需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理解每个字和句子的意思。
这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并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歧义和错误。
3. 考虑上下文
在进行古文翻译时,需要考虑上下文的语境,包括前后文和文
章的整体结构。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帮助翻译更好
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4. 注意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古文常常使用文学手法来表达含义,包括比喻、夸张、反复等,这需要注意在翻译时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同时,需要
注意翻译的自然流畅程度和准确性。
5. 积累词汇和用法
古文的词汇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行积累和熟悉。
可
以通读古代文学作品,积累并模仿古代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加对
古文的理解和掌握。
以上是一些古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希望对需要进行古文翻译
的人们有所帮助。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方法归纳文言文翻译技巧六字诀:对、换、留、删、补、调。
首先是“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需要将其翻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如,《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研究”,“”可对译为“温”。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其次是“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在翻译时,需要先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如,《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留”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删”即删除不译。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例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补”即补充。
一种情况是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有以下4种情况:1)省主语。
例如,《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古文翻译技巧

古文翻译技巧古文翻译是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的综合能力。
以下是一些古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1. 熟悉古文语言特点:古文翻译需要对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词义和句式有一定的了解。
熟悉古文的定位词、助词、副词等词性和用法,并能辨析常见古文词义。
例如,“之”、“其”、“乃”等词的用法需要清楚。
2. 理解上下文:古文翻译时,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句子的意思,特别是对于有省略的句子,需要通过上文和下文来补齐句子的意思。
同时,要注意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以正确理解句子的蕴意。
3. 注意书写格式:古文翻译时,要按照古文的书写格式进行翻译,包括标点符号、句子结构、用词等。
例如,在翻译《论语》时,要注意使用古文的语气助词“士”、“亦”、“吾”等。
4. 使用适当的译文:在古文翻译中,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译文。
尽量使用地道的汉语表达,避免直译和生硬的翻译。
要注意译文的流畅度、自然度和可读性。
5. 注意动词和名词的选择:在古文翻译中,一些古代动词和名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差异,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选择。
另外,要注意古文的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表达方式,避免翻译不准确。
6. 研究古文注释:古文翻译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古文注释和研究资料,帮助理解古文的词义和句法结构。
注释中的解释和讲解,有助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背景,并帮助选择合适的译文。
7. 辅助工具的使用:在古文翻译中,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古文词典、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阅读材料等,帮助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背景。
同时,可以借助翻译软件等工具进行初步翻译和校对。
总之,古文翻译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对古代文化、语言、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通过多读、多译古文,加强对古文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古文翻译的能力和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文翻译技巧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扣分点。
翻译的句子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这就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方保翻译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一、翻译时如何分析语境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它包括句外语境,也包括句内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包括内容因素,也包括结构因素。
1、分析句内与句外语境
先看句内语境。
具体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看。
翻译时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如是记叙性的,则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际关系,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它是在描述物还是在描述人;如是说理性的,则要关注评述对象、内部逻辑关系。
总之,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懂得句子的整体意思后,再翻译就容易多了。
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成分,尤其要确定好动词,因为动词关涉很多内容,既涉及词类活用,也涉及主动被动;还有句式
特点,如有无排偶句等。
再看句外语境。
句外语境包括文段内的上下文与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情理事理、知识积累)。
分析句外上下文语境,主要是从内容上找到译句与上下文字上的意义关联点,次是看译句与上下文的语句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如存在句式的一致性。
联系语境的意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语法阶段,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
译句大多与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练习: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
桢少好学,尝业进士。
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翻译:
答案: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采分点:“遂”“降款”;“遂来降”后省略主语;“告以永昌降款非诚”,介宾短语后置句)
全文的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
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
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
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打败高永昌后,任命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
2、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要求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练习:请结合对话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
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
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
止知府无状。
”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
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翻译:
答案: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采分点:“危言”“纠”“止”;大意对;“答曰”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曾樱”;“僚属”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下属”(曾樱的下属),不是自指;“知府”应译为“我”。
参考译文: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天启二年,逐渐升迁常州知府。
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屯田御史向他索要属吏中应受弹劾的官员姓名,曾樱不回应。
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于是自己署名考核为下等,闭门等待罪罚。
抚按官急忙安慰挽留,他才出来处理政事。
二、翻译中需要紧扣语境的主要情形
1、借助语境确定关键词、疑难词的含义
对于译句中关键词、疑难词的推敲、翻译,可以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可以通过组词猜测词义,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联系句内外语境推敲进而确定其义。
例如《窦参传》中的一道翻译题: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