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与技巧“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考试说明》对高考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文言文翻译”作为高考语文必考的一个项目,分值已由以前的6分、8分上升到10分,权重增加,不可忽视。
文言文翻译的考查方式是:命题人从文言文阅读语段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要求考生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即由文言形式转换成现代汉语形式。
如同任何学科的任何题型一样,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也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考生做翻译题必须符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必须通过训练,熟练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使自己做题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
只有这样,考生做这道题的得分才能从“自发”状态的3至4分,跃入“自觉”状态的8至9分,直至满分。
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一、文言文翻译的规范和要求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下面以近期做过的试题为例来说明。
例1: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八月月考《曾巩传》)译文: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例2:又临渭置采木场,戎人不之争,移帐而去。
(09六安一中第三次月考《张佶传》)译文:(张佶)又(在)靠近渭水(的地方)设置了采木场,戎人没有争抢这个地方,迁移帐篷离开了。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障达到“字字落实”基本要求的方法。
“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语汇,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意译为辅”,是说对于少数难以直接翻译的句子或句中的部分语汇,就要根据意思来翻译。
如:例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 考文言阅读的重点。02年5分,04年8分, 最近几年增至10分 。
文言翻译的两个标准: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
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
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 异义、多义实词、常见虚 词 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判断句及 固定句式
总结: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
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技巧: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语,特 殊句式,准确翻译 要有踩点得分的 意识,洞悉命题 者想考你什么
译的重点所在。
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
2、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 (“卒”通“猝”,卒然,突然) 襄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 子· 劝学》) (水,动词,游泳)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 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啊。
补
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 等句子成分,为使译文通顺,应在翻译时添加必 要内容,将省略的句子成分适当补上。
“文从句顺”之
补
其,指侯嬴
1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公子听说有这个人,前往去问候,想要多送他一份礼 物,(侯赢)不愿意接受。 之,指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删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 句首发语词、陪
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等衬词、虚词删去。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的5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的5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那幺,文言文翻译有什幺技巧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文言文翻译的5种技巧【增补法】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
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大全

贯:侍奉 女:通“汝”,你 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逝:同“誓”,发誓 爰:犹“乃”,才。 所:指安居之处
第四招: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 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 法规范调整语序。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译:尖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夫晋,何厌之有?
复习专题-(文言文)
——文言句子翻译
“考什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聚焦】 《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其能力层级为B级。 【考点阐释】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 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因而, 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 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驾御这一题型。
翻译下面划横线的句子。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 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 相二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人其以 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
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而 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 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为国华)。”
译文:我也愿意这样。然而我看到国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译方法总结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变 遇到疑难不要慌 最后一招猜猜看
练习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 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 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 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 我乎?”
(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
“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 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 是獐。”客大奇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留删换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文从句顺调补贯
方法1——留 留 方法 适用范围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 国名、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 年号、帝号、官名、 人名、朝代名、 年号、帝号、官名、地 名、人名、朝代名、 器物名、书名、 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 等。 示 例 1)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老 聃。 )孔子师郯子、 苌弘、师襄、 2)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守巴陵郡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客有吹洞箫者 )客有吹洞箫者 洞箫
方法3——删 删 方法 适用范围 的词语。包括:发语词、 去掉那些没有意义 的词语。包括:发语词、 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 )、结构倒装 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 的标志词、 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 分 等。 示例 1)夫赵强而燕弱。 )夫赵强而燕弱。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何罪之有? )何罪之有?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
评一评: 评一评:
省略主语 曾经 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 穷困,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 有利不利也。( 。(4分 有利不利也。( 分) 认为 多次 被动句 被流放 吾尝三 见逐于君 鲍叔不以 不肖, 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 时也。( 。(5分 遭时也。(5分) 遇到
方法2——换 换 方法
适用范围方法 a古今同义的字词,只需把单音节词替换成 古今同义的字词, 古今同义的字词 双音节词; 双音节词; b古今异义词,必须用该词的古义去替换; 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 必须用该词的古义去替换; c通假字换成本字 通假字换成本字 示 例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 疏远 信任 ) 屈平而信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因此 不一定 弟子不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秦王还柱而走 —— 通“环”,环 )秦王还 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习文言文,就要会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
对于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既是重要的语言综合训练,又是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识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的翻译虽说较难,但仍然有章可循,在复习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译整理为“增补、调换、留借、删减、互联”五种方法。
【增补法】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
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
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
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
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译。
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号年号、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专有名称直接留用,不用翻译。
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一句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须翻译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关的词语代替现有的词语,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
文言文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没有现成的字词,只得借用相关的字词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即许慎在《说文》中称之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原则及方法

①或遗之书,安不发,悉壁藏之。
替换 对译 替换 补充 保留 替换
有人送给杜安书信,他(也)不打开,
补充 替换、调整法
(而是)把这些书信全部藏在墙里。
②竟不离(通“罹”)其患,时人贵之。
替换法
终于没有遭到那个灾难,(受到)当时
对译法 意译
的人的推崇。
总结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为: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2.以今义当古义 •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 7. 该增添的内容没有 增添 •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 漏了 •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 语语法规则
信、达、雅
1、直译为主,字字落实。
2、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对译法。 2、替换法。 3、删减法。 4、保留法。 5、增补法。 6、调整法。
翻译下列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 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 3.该译的词没有译
出来
•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 5.该删除的词语仍
然保留
古文翻译,补充技巧:
• ★一定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 •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 的解释。(“信”)
•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 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 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 无须自作聪明。
增补法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蓝色字的翻译方法。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硬的筋骨。
调整法
1、居君之国而穷,君无奈为不好士乎。 居住在您的国家却贫困不堪,恐怕您是 不喜爱人才的吧? 2、其妻望之而拊心曰 他的妻子埋怨他,捶着胸口说 3、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现在我们饿得面黄肌瘦,君王慰问你, 给你送来粮食。 4、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 到时他加罪与我,也将会只凭别人的话。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决

文言文阅读难?其实只要找对方法,晦涩难啃的文言文一样可以顺利被拿下。
老师们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和口诀,还不快快拿去!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内的文言文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和技巧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文言语句的翻译二、教学内容以“二原则”和“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例子让学生体会翻译的要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留删换,调补猜”的翻译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发现,翻译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
想当然,甚至靠想象,意思翻译不准确、无中生有和句子不通是大家在翻译中常犯的错误!事实上,翻译是有原则可遵循的,那就是“字字落实” “文从句顺”,这是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那么,何谓“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呢?(解释:“字字落实”“文从句顺”)“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既然有这样一个原则可循,那么翻译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字字落实?如何去落实并达到文从句顺?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方法!(二)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我们先来看课文中的这些句子,请大家先试着把它翻译出来: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4、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晋侯、秦伯(联合出兵)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
(“晋侯”“ 秦伯”是皇帝的称号,郑、晋皆为国名,这些词的古今意义是相同的,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因而在翻译的时候应该保留下来。
)除此之外,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是可以保留下来照原文抄录的?()这就是我们翻译的第一个方法:保留法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的一些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帝号、年号、朝代、、典章制度、物品名称、度量衡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之”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在意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
“也”是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译时也应删除。
所以,翻译时一定要细心,留意,在心里要有底,切不可直接照搬下来。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停顿、凑足音节等作用的虚词,他们无实在意义,只有语法作用,因此,翻译时可删除不译。
删除法:删除无实在意义也无需译出的文言词。
如:句首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偏义复词中的衬词等等。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宝,肥沃富饶的土地。
(“爱”本有“爱惜”之意,此处应该译成“吝啬”“吝惜”,而“珍器”“重宝”“肥饶”这些词,都应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来替换。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历经时代的变迁,已经有所变化,翻译时,应该换成今语。
替换法: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异义,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
还有就是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
但在此处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这些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字词并不好把握,翻译的时候要根据原文的语境来确定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切不可今义当古义.再如: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名词后带宾语一般活用成动词译:(秦王)身边的人想要用刀杀蔺相如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是“离开某地”,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此处译为“离开”)译:(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卑鄙”在现代汉语中是“行为无耻”的意思,但在本句中应理解为“身份卑微”)译: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
4、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本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先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语的前面,再进行翻译。
)文言文中,对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应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及时调整。
即为调整法。
调整法:调整一些文言句式的词序。
如: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再如: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介词结构后置,省略)译: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的封地来购取他的头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译: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5、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然而体力足以到达(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悔恨的。
(这个句子中,根据前后文的理解,应该省略了一个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却没有至,所以“人讥”“己悔”,故在翻译的时候应该补出“而不至”之类的分句。
)增补法:补出句中一些省略的成分。
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
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猜测法。
文言句子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较多,这是可供利用的条件。
在这样的句子中,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我们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燕、赵、韩、魏、齐、楚聚敛收藏的珠宝、珍奇、精品。
②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译: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a、由对偶的句式可推知“知”是“智”的通假字。
因为下句的“非是”、“是非”与上句的“是是”、“非非”相对,那“愚”对的是“知”,“知”应该是“智”的通假字。
b、“是”与“非”在现代汉语中多为“对,正确”与“错,错误”意,有成语“自以为是”“大是大非”、“习非成是”(习惯于某种错误的做法或说法,因而误认为它是正确的)为证。
若此句中的“是”与“非”都按此义翻译,句子是译不通的。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对偶的句式推断“是是”、“非非”、“非是”、“是非”中加点的“是”与“非”是动词。
小结:我们通过课内的这些文言句式,已经贯穿了“留删换调补猜”这六个小方法,方法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我们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何来很好的去运用。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前次的月考题:找出两位同学的月考翻译,请大家判断一下他们错在哪,并用翻译的六字法来修改。
(三)错例回顾(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李超以学到武功技能为名号,游走到南北,想找个可以成为对手的人)——月考二正确翻译:李超从此凭借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译:钟会讨伐蜀国,过去和王戎有别,问他的计划将要出哪里)正确翻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译:皇帝虽然是口上释放他,但仍然被清慎的人鄙低,所以毁了名声)月考三正确翻译: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4)、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译:大丈夫没有自己的志向与谋略,可以效仿傅介子、张骞立的功劳不一般,凭借取胜来封得诸侯,像从事在笔与砚之间的人,怎么能够胜任诸侯呢?)——月考四正确翻译:身为大丈夫虽没有其他的计谋才略,总还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在边关外域建立功勋,来获取封侯晋爵,怎么能长久地以舞文弄墨为生呢?小结:通过回顾,及大家的修改,我们细想这些方法所针对的文言现象,是否也在提醒我们,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哪些事项呢?明确注意事项:①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②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③注意不要随意增删内容④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⑤注意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四)迁移练习课内的和月考中的句子大家都能较顺利的把它解决,那么课外的文言文呢?我们来看这么几个句子: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补)翻译:(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注意补出句子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2、用下敬上,谓之贵贵。
用上敬下,谓之尊贤。
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换、猜)翻译:以位卑的人尊敬高贵的人,叫做尊重贵人;以高贵的人尊敬位卑的人,叫做尊敬贤者。
尊重贵人和尊敬贤者,道理是相同的。
(前一个“贵”,形容词作动词,“尊重,重视”;后一个“贵”,形容词做名词,“显贵的人,贵人”)3、我寒而不我衣,我饥而不我食。
——(调、换)翻译:我冷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衣服穿,我饿的时候他们却不给我食物吃。
(“衣”“食”是动词,不能译成名词;“不我衣”“不我食”是否定句宾语前置)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调)翻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己知”否定句宾语前置。
“知”:有“知道”“了解”“管理”之意,本处指“了解”)(五)总结全课当然,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
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猜”,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时。
(六)布置课后练习(七)板书:原则: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方法:留删换调补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