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

康有为 (1858— — 1927)清末 ) 资产阶级改 良派领袖, 良派领袖, 后为保皇派 首领。 首领。
康有为(1859 1927),广东南海 1927), 康有为(1859—1927),广东南海 县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 县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 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879年 过严格的封建教育。1879年,康有为开 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始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始向西方 寻求救国的道路。1891年 寻求救国的道路。1891年,在广州设立 万木草堂” 收徒讲学, “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 陈千秋等人。1895年 超、陈千秋等人。1895年,发起著名的 公车上书” 未果。 “公车上书”,未果。7月,和梁启超 创办《万国公报》 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 再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1897年,再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 4月,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 图强。 16日 图强。6月16日,光绪帝任命他为总理 衙门章京, 衙门章京,百日维新的措施基本上都是 康梁所策划。变法失败后, 康梁所策划。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亡 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 日本,设立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 反对革命。1913年 回国宣传尊孔复辟。 反对革命。1913年,回国宣传尊孔复辟。 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1927年病死 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1927年病死 于青岛。 于青岛。
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
1898年短短三个多月的戊戌变法在历 年短短三个多月的戊戌变法在历 史长河中犹如浪花击石,转瞬即逝了。 史长河中犹如浪花击石,转瞬即逝了。 但这朵浪花激起的却是千层浪, 但这朵浪花激起的却是千层浪,它有利 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 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虽 时日极短,现效极少, 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 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梁启超语) 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梁启超语) 失败会换取教训,一百多年后, 失败会换取教训,一百多年后,回首戊 每一个探索救亡图强的中国人, 戌,每一个探索救亡图强的中国人,都 不会忘记当年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艰难 起步、 起步、用生命唤醒东方睡狮的爱国志士 们!
lecture 7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

译书 “三义”
❖ “一曰,译当译之本”
❖ 洋务派弊病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 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当译之本
❖ 一 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 ❖ 二 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 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 三 当译政法之书
❖ “近代文学与大乘பைடு நூலகம்典,实有如是之微 妙关系”
❖ “佛恐以辞害意且妨普及,故说法皆用 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 求喻俗。”
谢谢大家!
2007-5-8
20
关于“翻译强国”思想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 义,昭昭然也!” “欲救斯敝,厥有二义:其一,使天下 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 用之书,悉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 一。”
论述诸国强盛之原因
❖ “且论者亦知泰东西诸国,其盛强果何 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 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 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 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 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 文明之效,极于今日。”
“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 ❖ 四 当译西国史书
“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
二曰,定公译之例
❖ “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 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 后又互译,则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
❖ 人名、地名音译“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通 行”
❖ 官制,“有义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译 音。”
❖ 二 日本与我同文 ❖ 三 学日文比学西文要快一点。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 1889年,去北京考试,购得《瀛环志略》,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最终五篇)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最终五篇)第一篇: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介绍1、陈寅恪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2、王国维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
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3、严复严复: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4、谭嗣同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5、梁启超梁启超(1873.02.23——1929.01.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第二篇:著名教育思想家思想总结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相同点:1.其教育思想都以社会的目的作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选择的目的,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
前者在于通过教育培养人未来从事某项社会职业的能力,后者在于通过教育形成人类的共同道德品质。
这样,两者的教育既培养了人类社会生存能力,又使之具有社会正义观念。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为的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维持现存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讲义

上书时间:1895年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上书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结果: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因为它是爱国 知识分子的一次请愿运动,冲破了清朝政治舆论 沉闷的局面,在封建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地震 动,维新变法运动由此揭开序幕。
1. 公车上书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 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那么, 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呢?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 2. 在推动维新变法中影响最大的近代启蒙思 想家是严复。他的成就:译述《天演论》,把西 方的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想一想
材料一: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
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 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 嗣同始! 材料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 快哉!”
请回答:1.上面的诗句和话是谁说的? 2.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
3.严复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实行维新变法以自强保种。他的 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他 译述的《天演论》一书出版后, “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等词, 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百日维新
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之下。1898年,“不甘做亡国奴”的光绪帝颁布“明
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知识纲要
第 课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公车上书
揭 开 变 法 序 幕
严复译述《天演论》
推 动 变 法 发 展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
戊戌变法 (1898年)
1898年是戊戌年,因此这次变法又称戊戌变法。Fra bibliotek康有为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维新派,是中国清末兴起的一个政治团体,以倡导变法维新、改革封建制度为
宗旨。
代表人物是晚清时期在政治上活跃并倡导维新派思想的一些重要人物,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张謇
张謇(1855-1922),福建人,字介甫,号秋水,政治家、教育家。
他毕生致
力于维新变法,是维新派的杰出代表之一。
张謇拥护西方启蒙思想,主张变法兴学,提倡民主、科学、普及教育,设立西学堂,倡导学堂制度,积极推动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人,字重亨,号竹坡,政治家、思想家。
梁启超
早年留学日本,深受东京法政学校影响,主张倡导维新变法,提出“自强自立”、“民主”的思想。
他致力于学术研究,主张文化自信,提倡中西合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
他是维新派思想的杰出代表,影响深远。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安徽人,字星云,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
康有
为是维新派的杰出领袖之一,崇尚西学,主张变法维新,提出“救国、救民、自强”
思想,致力于改革政治体制、推动社会进步。
他在政治上积极奔走,领导维新派的思想传播和实践,是晚清变法运动中的重要人物。
结语
维新派代表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秉持改革创新精神,
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所倡导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近现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铭记与学习。
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实践,也为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近代的维新变法思想

二、 “中体西 用”
1.背景:
——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
①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2.核心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前提:
——肯定封建制度
2.内容: 3.评价:
3.实践: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军事工业 曾国藩 李鸿章 安庆内军械所 (最早) 江南制造总局 (最大) 民用(辅助军 事工业)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据乱世生平世太平世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梁启超变法通议抨击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批判君权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动摇君权论的基础三世说进化论1819论战的焦点封建顽固派维新派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祖宗之法不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宁亡国不可变法宁亡国不可变法变者天下之公理变者天下之公理反对兴民权设反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立宪实行君民共主的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权君主立宪政权坚持科举取土坚持科举取土反对西学反对西学变法之本在育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开始向 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历程: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维新变法思想”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 晚清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②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侵略扩张 ③ 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 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 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船 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 主张建立一支“器良、 技熟、胆壮、心齐”的 新式水师。
参考答案: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翻译思想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 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 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 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 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 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 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 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 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 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 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 出一个肾病变.1926年3月16日作肾切除手术时,因值班护 士将有病的肾标错了位置,导致好肾被误切除.以后尿中继 续有血.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于1929年一月十九 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 维新思想家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 (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 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 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 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1年就读于万 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 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该报以 “变法图存”为宗旨。他连续发表著名的《变法通议》 《释革》等十余战斗檄文,深刻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猛烈抨击顽固派的守旧思想,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救亡图 存,对变法维新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lecture 7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

“译书有二弊 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 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 译书有二弊 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 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 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 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 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今 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 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实叉难 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 陀,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 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 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从而笔 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 之。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斯已 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 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 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 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 然必译书者之所学, 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 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 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
三义” 译书 “三义”
“一曰,译当译之本” 一曰,译当译之本” 一曰 洋务派弊病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 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当译之本
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 一 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 二 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 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三 当译政法之书 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 “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 四 当译西国史书 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 “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
关于“翻译文体革命” 二 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
“严氏于中学西学 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此书 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严氏于中学西学 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 原富》 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 屡易其稿,然后 (《原富》)复经数年之心力 屡易其稿 然后 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 吾辈所犹有撼者, 其精美更何待言! 出世 其精美更何待言 吾辈所犹有撼者,其 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 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 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 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 久矣。 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 文明程度成正比例。 况此等学理之书, 文明程度成正比例。……况此等学理之书, 况此等学理之书 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 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 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 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 --《新民从报》 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新民从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翻译强国”思想
“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 义,昭昭然也!” “欲救斯敝,厥有二义:其一,使天下 学子,自幼咸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 用之书,悉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 一。”
论述诸国强盛之原因
❖ “且论者亦知泰东西诸国,其盛强果何 自耶?泰西格致性理之学,原于希腊; 法律政治之学,原于罗马。欧洲诸国各 以其国之今文,译希腊、罗马之古籍, 译成各书,立于学官,列于科目,举国 习之,得以神明其法,而损益其制。故 文明之效,极于今日。”
❖ 名物,“必以造新字为第一义。”
❖ “译书有二弊:一曰徇华文而失西义,二曰徇 西文而梗华读。夫既言之矣:翻译之事,莫 先于内典;翻译之本,亦莫善于内典。故今 日言译例,当法内典。自鸠摩罗什、实叉难 陀,皆深通华文,不著笔受。玄奘先游身毒, 学其语,受其义,归而记忆其所得,从而笔 之。言译者当以此义为上;舌人相承,斯已 下矣。凡译书者,将使人深知其意,苟其意 靡失,虽取其文而删增之,颠倒之,未为害 也。然必译书者之所学,与著书者之所学相 去不远,乃可以语于是。”
康有为的翻译思想
❖一 时代背景介绍 ❖二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
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 1879 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1882 到上海,精心研读西学译著 1888 以各人名义上书清帝 1895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中有关培养翻译人才的看法
❖ “内弊即除,则外交宜讲。春秋子雨能知四国 之为,汉武下诏求通绝域之使……而今使才 未养,不谙外务,重辱国体,外人姗笑。今 宜立使才馆,选举贡、生、监之明敏辩才者 入馆学习,各国语言文字、政教律法、风俗 约章,皆令学习。学成或为游历,或充随员, 出为领事,擢为公使,庶几通晓外务,可以 折冲。”
上海强学会建立
❖ “最要者四事:译印图书、刊布报纸、 开大书藏、开博物院.”
❖ “道莫患于塞,莫善于通。互市者,通 商以济有无;互译者,通士以广问学。 尝考讲求西学之法,以译书为第一 义。……凡自明以来所译西书,并许著 录,以译书为根,得其本矣。”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的译学思想
❖ “今此会先办译书,首译各国各报以为 日报取资;次译章程、条教、律例、条 约、公法、日录、招牌等书;然后及地 图暨各种学术之书。……并设译学堂, 专任此事。”
三曰,养能译之才
❖ “通学通文说”
❖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 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 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
❖ “三者之中,又以通学为上,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乃其次 也。”
二 关于“翻译文体革命”思想
❖ “严氏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此书 (《原富》)复经数年之心力,屡易其稿,然后 出世,其精美更何待言! 吾辈所犹有撼者,其 文章太务渊雅,刻意摹仿先秦文体,非多读 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夫文界之宜革命 久矣。欧、美、日本诸国文体之变化常与其 文明程度成正比例。……况此等学理之书, 非以流畅锐达之笔行之,安能使学童受其益 乎?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 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 。”--《新民从报》
❖ 二 日本与我同文 ❖ 三 学日文比学西文要快一点。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 1889年,去北京考试,购得《瀛环志略》,
开始接触西学。 ❖ 翌年,从学于康有为,从思想上开始维新。 ❖ 1894年,参与“公车上书”。 ❖ 1896年,创办《时务报》,并任主笔。
《奏请推广学校,设立译局、报馆折》
❖ “欲求知彼,首在译书。今年以来,制造局、 同文馆等处,译出刻成已百余种,可谓知所 务也;然所译之书,祥于术艺而略于政事, 于彼中治国之本末、时局之变迁,言之未尽。 至于学校、农政、商务、铁路、邮政诸事, 今日所亟jí 宜讲求者,一切章程条理,彼国 咸有专书,详哉言之。”
--《论译书》
译书 “三义”
❖ “一曰,译当译之本”
❖ 洋务派弊病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 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当译之本
❖ 一 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义 ❖ 二 当译学校用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 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 三 当译政法之书
强调翻译东籍的便利
❖ “ 若因日本译书之成业、政法之成绩而 妙用之,彼与我同文,则转译辑其成书, 比其欧美之文,事一而功万矣。彼与我 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 得失,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 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 现于我神州矣。”
康、梁主张由日译文转译的理由
❖ 一 日本自维新三十年来,广求知识于寰宇, 其所译所著有用之书,不下数千种,而尤祥 于政治学、资生学(经济学)、智学(哲 学)、群学(社会学),皆开民智,强国基 之急务也
❖ “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实有如是之微 妙关系”
❖ “佛恐以辞害意且妨普及,故说法皆用 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遣语亦务 求喻俗。”
THE END
“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 ❖ 四 当译西国史书
“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
二曰,定公译之例
❖ “译书之难读,莫甚于名号之不一。同一物也, 同一名也,此书既与彼书异,一书之中,前 后又互译,则读者目迷五色,莫知所从。”
❖ 人名、地名音译“以京语为主,以天下所通 行”
❖ 官制,“有义可译则译义,义不可译乃译 音。”
三 关于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
❖ “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 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 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 梁氏小说理论的弊端 “小说决定一切”
四 关于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
❖ “凡一民族之文化,其容纳性愈富者,其 增展力愈强,此定理也。我民族对于外 来文化之容纳性,惟佛学输入时代最能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