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类抗菌药
常见磺胺类药物

常见磺胺类药物磺胺类是合成得抑菌药,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效。
但个别菌种得菌株可能对其耐药。
1磺胺苯吡唑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2磺胺米隆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3磺胺嘧啶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4联磺甲氧苄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5磺胺贰甲异嘧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6碘胺异恶唑SIZ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7柳氮磺吡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8磺胺间甲氧嘧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9碘胺对甲氧嘧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0碘胺多辛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1磺胺脒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2磺胺嘧啶SD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3磺胺甲恶唑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4磺胺贰甲嘧啶〔典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5磺胺嘧啶锌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6磺胺林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7磺胺醋酰钠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8复方磺胺嘧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19磺胺贰甲嘧啶钠注射液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20磺胺对甲氧嘧啶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21酞磺胺噻唑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22磺胺异恶唑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23琥珀磺胺噻唑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24复方磺胺甲恶唑合成得抗菌药-磺胺类的使用指南磺胺类药物临床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而且疗效确切、性质稳定、使用简便、价格便宜,又便于长期保存,故目前仍是仅次于抗生素的一大类药物,特别是高效、长效、广谱的新型磺胺和抗菌增效剂合成以后,使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广阔前途。
磺胺类药物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及一些阴性菌。
对其高度敏感的细菌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
对葡萄球菌、肺炎杆菌、巴氏杆菌、炭疽杆菌、志贺氏杆菌、亚利桑那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危害家禽的某些原虫也有作用。
磺胺类药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的繁殖,因有些细菌生长时,需利用对氨基苯甲酸。
氨基苯甲酸和二氢喋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下,又生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再进一步形成活化型四氢叶酸,也就是辅酶F,它能传递一碳基团参与嘌呤、嘧啶核苷酸合成。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抗菌活性。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合成必需的细菌物质,如核酸和蛋白质,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磺胺类药物主要适用于治疗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磺胺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可以对多种细菌感染有效。
磺胺类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寄生虫引起的感染病,如球虫病、心丝虫病等。
磺胺类药物有多种形式,包括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
不同形式的药物适用于不同动物和不同疾病的治疗。
片剂适用于大动物如牛、马的治疗,颗粒剂适用于小动物如猫、狗的治疗,而注射剂适用于严重感染疾病的快速治疗。
虽然磺胺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应根据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
不同的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进行药敏试验来确定最有效的药物。
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磺胺类药物的剂量应根据动物的体重和病情来调整,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的使用时间也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来调整。
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应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过敏反应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动物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磺胺类药物是兽医临床中常用的抗菌药物,对多种疾病和感染病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选择,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磺胺类药物,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疗效,保障动物的健康。
磺胺类药物及其在猪病防治上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及其在猪病防治上的应用作者:赵清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5年第8期赵清(黑龙江省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152400)1 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及作用兽用磺胺类药物如下:磺胺脒,磺胺嘧啶钠,磺胺二甲嘧啶钠,磺胺喹恶啉钠,新诺明,水溶新诺明,TMP,乳酸TMP,敌菌净盐酸盐,磺胺氯吡嗪钠,磺胺氯哒嗪钠,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
下面主要介绍在治疗猪病方面应用较多的药物。
①磺胺脒为白色的针状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无味。
遇光渐变色,本品在沸水中溶解,在水、乙醇或丙酮中微溶,在稀盐酸中易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几乎不溶。
本品系磺胺类药物,对治疗肠道感染,肠胃炎及腹泻等效用显著。
也可用于手术前的肠道消毒,还可用以控制伤寒及副伤寒细菌活动,亦可用作生产SM2,SM1,SD等的原料。
本品应于防潮遮光的包装物中密闭保存。
②磺胺二甲嘧啶钠为白色或乳白色结晶性粉末,为广谱抑菌剂,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抗菌原理:与氨苯甲酸竞争二氢叶酸阻碍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影响核酸合成使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
本品内服后吸收快而排泄慢,体内乙酰化率低、血药浓度高且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
主要用于巴氏杆菌病、乳腺炎、子宫炎、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亦用于防治兔、禽球虫病和猪弓形虫病。
鱼的肠炎病、竖鳞病、烂鳃病、赤皮病、白皮病、鳗鲡细菌性肠炎、弧菌病、红点病等。
混饮:畜禽每1g本品加水15~20kg,混饲:每1g本品应拌料8~12kg。
水产药浴200ppm(重症加倍)。
连用5~7天。
干燥、密闭、通风阴凉处保存。
③新诺明主治由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葡萄球菌、鼻疽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巴氏杆菌、布氏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李氏杆菌等引起的畜禽疾病。
遮光,密封保存。
④磺胺对甲氧嘧啶竞争性阻碍细菌合成二氢叶酸,最终影响核酸、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它们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历程、意义以及未来的前景。
磺胺类药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磺胺类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敗血病。
其后,人们逐渐发现磺胺类药物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当时医学界抗菌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磺胺类药物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磺胺类药物的意义在于其抗菌作用的广泛性和效果的确切性。
磺胺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体内产生二氢叶酸的代谢途径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抗菌的效果。
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磺胺类药物对多种类型的细菌感染都具有高度的抑制作用,使其成为临床上治疗肺炎、尿路感染、中耳炎等常见细菌感染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除此之外,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还可以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形成联合用药的方法,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通过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利福霉素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药物的抗菌活性,缩短治疗时间,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副作用。
这些联合用药的方法极大地拓宽了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了抗菌治疗的成功率。
然而,随着临床上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磺胺类药物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磺胺类药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一些细菌菌株的耐药性。
长期过量使用磺胺类药物,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在细菌体内产生新的酶降解磺胺类药物,导致药物抗菌作用不再有效。
这使得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磺胺类药物的研究逐渐得到了突破。
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针对耐药菌株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了新的磺胺类药物和改良后的磺胺类药物。
这些新型磺胺类药物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和更高的抗菌活性,可以有效地应对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磺胺药片的功效与作用

磺胺药片的功效与作用磺胺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包括磺胺甲基异噁唑(SMZ)、磺胺嘧啶(SM)、磺胺吡啶(SP)、磺胺氧嘧啶(SD、SO)等。
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细菌对磺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靶点,阻碍细菌的代谢与增殖,达到抗菌的效果。
本文将对磺胺药物的功效与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磺胺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于许多细菌的感染都有很好的疗效。
它们主要作用于细菌的代谢途径,干扰细菌的氨基酸、核苷酸、脱氮链和呼吸链的合成与代谢,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
具体来说,磺胺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细菌磺胺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阻断了细菌对PABA(对氨基苯甲酸)的代谢与利用,从而阻碍了细菌的核酸合成和蛋白质合成,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磺胺药物的功效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菌作用磺胺药物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革兰氏阴性菌中磺胺代谢途径较为重要的杆菌,磺胺药物的抗菌作用更为明显。
磺胺药物通过干扰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增殖。
2.广谱抗菌作用磺胺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能够有效地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
它们可以对抗多种细菌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和风湿热等疾病引起的感染。
3.治疗泌尿系感染磺胺药物是治疗泌尿系感染的一线药物之一。
由于磺胺药物在泌尿系中的浓度较高,对泌尿系感染引起的病原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对于尿道炎、膀胱炎、输尿管炎、肾盂肾炎等疾病,磺胺药物的应用可以迅速缓解炎症症状,减少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达到治疗效果。
4.治疗呼吸道感染磺胺药物对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磺胺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减少炎症症状和感染病变的扩散。
磺胺药物在呼吸道中的浓度较高,其抗菌作用更为显著。
5.治疗肠道感染磺胺药物对肠道感染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于肠炎、肠道感染等疾病,磺胺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引起肠道感染的细菌,减少炎症症状和感染病变的扩散。
磺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对药物化学发展的意义

磺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对药物化学发展的意义
磺胺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的重要药物,主
要通过与细菌的细胞壁和膜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的代谢活动和膜转运
过程,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对磺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于药物化学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提高药物开发效率。
通过对磺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抗菌机制和药效特点,从而优化药物的结构和化学
性质,提高药物的制备效率和疗效。
2. 改进药物设计。
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效特点和作用机制较为
复杂,因此通过研究其作用机理,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与细菌相互作
用的分子环境和机制,从而改进药物的设计和结构,提高药物的选择性、稳定性和毒性。
3. 拓展药物应用。
磺胺类抗菌药物在医疗保健领域有着广泛的
应用,但其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通过对磺胺类抗菌药
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不良反应和耐药性机制,从而
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拓展药物的应用方向和领域。
综上所述,磺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于药物化学的发展
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的开发效率和设计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与细菌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药物的临床应用
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简述磺胺类药物的杀菌机制及原理

简述磺胺类药物的杀菌机制及原理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其杀菌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体内对于新生儿核酸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其原理源于磺胺类药物的结构与叶酸类似,能够竞争性地结合于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位点,阻断叶酸代谢途径,从而妨碍细菌细胞合成DNA、RNA和蛋白质的过程。
为了更具体地理解磺胺类药物的杀菌机制和原理,我们需要先了解细菌细胞的叶酸代谢途径。
在细菌细胞内,叶酸是一种重要的辅酶,参与多种生物过程,包括核酸和氨基酸的合成。
细菌细胞需要通过代谢途径合成叶酸。
叶酸的合成经过多个酶催化作用,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经过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将二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
然后,四氢叶酸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逐步转化为六羧基叶酸。
而磺胺类药物具有与叶酸类似的结构,能够与细菌细胞内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位点竞争性结合,阻断了二氢叶酸与此酶的结合,从而抑制了细菌细胞内叶酸的还原过程。
这样一来,细菌体内的叶酸合成会受到抑制,无法进行正常的合成和代谢。
四氢叶酸的储备会因为叶酸合成的抑制而逐渐耗尽,导致六羧基叶酸无法合成。
而六羧基叶酸是DNA和RNA的前体,并参与无数个代谢通路,因此阻断了叶酸合成会对细菌的生长和复制产生严重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磺胺类药物作为抗菌药物,并不直接杀死细菌,而是抑制了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能力,使细菌数量无法持续增殖,从而给免疫系统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去清除这些细菌。
当人体免疫力强大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抗菌治疗,细菌多数会被免疫系统杀死清除。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者抗菌治疗过程中病菌出现耐药性发生时,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效果会降低。
总之,磺胺类药物的杀菌机制基于其结构与叶酸类似,能够竞争性结合于细菌体内的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位点,阻断了叶酸代谢途径,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和复制。
这一机制的发现不仅对于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理解和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了深入的思路和方向。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一、引言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基本结构为磺酰胺
结构。
本文将对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二、磺胺类药物的定义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含有磺酰胺结构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干扰细菌代谢途径中对叶酸的合成而达到杀菌
效果。
三、磺胺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1. 磺酰氨基团:磺胺类药物中最为重要的结构特征就是含有磺酰氨基
团(-SO2NH-)。
这个结构特点使得该类药物具有了广泛抗菌活性。
2. 芳香族环:大多数磺胺类药物还含有芳香族环,如苯环、噻唑环等。
这些环可以影响分子的电子密度和空间排布,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3. 偶极性: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极性官能团,因此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
解度。
4. 可酸性:磺胺类药物的磺酰氨基团可以与水分子发生酸碱反应,因
此在不同的pH值下其溶解度也会发生变化。
四、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根据其分子结构和抗菌谱,磺胺类药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短效磺胺类药物:如甲氧苄啶、乙硫异噻唑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轻度感染和预防手术感染。
2. 中效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甲氧苄啶钠等。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
3. 长效磺胺类药物:如长效甲氧苄啶、长效乙硫异噻唑等。
这些药物具有长时间的抗菌作用,适合治疗慢性感染和预防复发性感染。
五、结论
总之,磺胺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其基本结构为磺酰胺结构。
磺胺类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十分复杂,需要临床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胺类抗菌药
一、概述
磺胺类药物属广谱抑菌药,曾广泛用于临床。
【化学及分类】磺胺药是人工合成的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药物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
磺胺药分为三类,包括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肠道易吸收类、用于肠道感染的肠道难吸收类如柳氮磺吡啶以及外用磺胺类如磺胺米隆(SML)和磺胺嘧啶银(SD-Ag)。
其中肠道易吸收类又根据药物半衰期,进一步分为短效类:磺胺异噁唑(SIZ)和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类: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噁唑(SMZ),以及长效类:磺胺多辛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
【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最敏感的是A 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氏菌和诺卡菌属;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也对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滋养体有抑制作用。
但是,对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无效,甚至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
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作用机制】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必须以碟啶、对氨苯甲酸(PABA)为原料,在二氢蝶酸合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后者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
在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下,二氢叶酸被还原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活化后,可作为一碳基团载体的辅酶参与嘧啶核苷酸和嘌呤的合成。
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的结构相似,可与之竞争二氢蝶酸合酶,阻止细菌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发挥抑菌作用。
PABA与二氢叶酸合酶的亲和力比磺胺药强数千倍以上,使用磺胺药时,应首剂加倍。
脓液或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也能水解产生PABA,它们均可减弱磺胺药的抗菌作用。
【耐药性】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体内过程】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体内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95%,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
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糖醛酸结合。
主要从肾脏以原型药、乙酰化物、葡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
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结晶析出,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原型药物。
肠道难吸收类药物必须在肠腔内水解,使对位氨基游离后才能发挥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1.泌尿系统损害:尿液中的磺胺药一旦结晶析出,可产生结晶尿、血尿、疼痛和尿闭等症状。
服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液;2.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或服用长效制剂易发生。
药疹和皮疹分别多发生于药后5~10天和7~9天。
偶见多形性红斑;偶见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致死。
本药有交叉过敏反应,有过敏史者禁用;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极低但可致死。
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4.神经系统反应:少数病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5.其他:口服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食欲不振;餐后服或同服碳酸氢钠可减轻反应。
可致肝损害甚至急性肝坏死,肝功能受损者避免使用。
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磺胺药,以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使新生儿或早产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
加而出现黄疸,并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核黄疸。
【药物相互作用】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香豆素类抗凝剂或抗肿瘤药甲氨蝶呤合用时,磺胺药竞争上述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使他们的游离血药浓度升高,严重者出现低血糖、出血倾向或甲氨蝶呤中毒。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磺胺嘧啶与磺胺甲恶唑
磺胺嘧啶(SD)口服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低于其他磺胺药,因而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浓度最高可达血药浓度的80%.因青霉素不能根除脑膜炎奈瑟菌的带菌状态,无法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二而首选SD。
国内也首选治疗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首选用于治疗诺卡菌属引起的肺部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
与乙胺嘧啶联合用药治疗弓形虫病。
与甲氧苄啶合用(双嘧啶片)产生协同抗菌作用。
磺胺甲噁唑(SMZ,新诺明)半衰期为10~12h。
脑脊液中浓度低于SD,但仍可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
尿中浓度虽不及磺胺异恶唑,但与SD相似,故也适用于大肠埃希菌等敏感菌诱发的泌尿道感染。
主要与甲氧苄啶合用,产生协同抗菌作用,扩大临床适应症范围。
柳氮磺吡啶
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很少吸收,大部分集中在小肠远端和结肠,本身无抗菌活性,在肠道碱性条件下和局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盐在胃和十二指肠吸收。
5-氨基水杨酸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
SASP口服或灌肠治疗急性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回肠炎,且可防止复发;栓剂用于溃疡性直肠炎。
因SASP少量吸收,长期服药产生较多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皮疹、药热和白细胞减少等,尚可影响精子活力而至不育症。
磺胺米隆、磺胺嘧啶银与磺胺醋酰
磺胺米隆(SML,甲磺灭脓)抗菌谱广,对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和破伤风梭菌有效,抗菌活性不受脓液和坏死组织中PABA的影响。
药物迅速渗入创面和焦痂,适用于烧伤或大面积创伤后的创面感染,并能提高植皮的成功率。
但是,用药局部有疼痛及烧灼感,大面积使用盐酸盐可能导致酸中毒,应选用其醋酸盐。
磺胺嘧啶银(SD-Ag,烧伤宁)具有磺胺嘧啶的抗菌作用和银盐的收敛作用。
SD-Ag抗菌谱广,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抗菌作用不受脓液PABA的影响;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显著强于磺胺米隆。
临床用于预防和治疗II度、III度烧伤或烫伤的创面感染,并可促进创面干燥、结痂及愈合。
磺胺醋酰(SA)的钠盐溶液呈中性,几乎不具有刺激性,穿透力强,适用于眼科感染性疾患如沙眼、角膜炎和结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