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诗词.生平简介.诗词成就
苏轼黄州时期文代表

苏轼黄州时期文代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晚唐浪漫主义文学家。
苏轼生于安徽省黄州,自幼受到家庭良好的教育,并有及时的文学陶冶,成为黄州的书香之翰。
苏轼的诗歌以宽容大度、浪漫洒脱著称,他以“宋诗范”为基点,运用“自饰自娱”,也就是饰乐性的手法,把诗歌编排出具有浓郁个性气息的诗篇来,受到艺术家们的一致肯定。
他创作的《江城子定风波》,把临洋思归的痛苦与无奈,以及诗人的孤独和感激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谓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诗篇,是苏轼所作的最佳代表作品。
苏轼的散文也是黄州书香的一大代表,他著有《赤壁赋》《活记》《江城子望江南》等散文,其中《赤壁赋》可算是苏轼散文代表作之一。
他以深沉的抒情,表现其对国家祖国的特殊感情,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绝唱”。
二、黄州书香
黄州,古称黟县,是安徽省的地级市,位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处两江之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黄州历史悠久,是古时中国的文化中心。
在黄州,出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其中苏轼尤其著名,成为黄州的书香之翰。
苏轼以其文学精湛的技巧、宽容大度的思想著称,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文,成为黄州时期的文学代表。
《定风波》的苏轼的浪漫主义引发了文学界的共鸣,并影响了后
人,被唐宋诗人们津津乐道,其文学成就也为黄州文学传承了更深厚的精神内涵,是黄州书香的最佳代表作。
三、结语
苏轼是十三世纪末期黄州文学的一颗明星,他的浪漫主义思想及其诗文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绝唱”,成为黄州的书香之翰。
他的诗文是黄州时期文学的最佳代表作,为黄州文学传承了更深厚的精神内涵,值得铭记。
苏轼·黄州

《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 朝代:宋 作者:苏轼
•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
自题金山画像
• 苏轼曾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这 样的总结:"心如槁灰之木, 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 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萦萦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飞不起。"
• 春雨萦萦,谪居荒村, 破灶空庖,穷愁潦倒, 进不能见君王,退不能 守祖坟,身陷这穷途末 路的绝境,不由不令人 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 是”。表推测。 • 也:是。 •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 • 闲:清闲。 • 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 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 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 了”。
注释
•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 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 经四年。 •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 • 欲:想要。 • 月色;月光 • 入;进 •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 里指门。
•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 愉快。然,……的样子。 • 行:散步。 •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 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 遂:于是,就。 • 至:到。 • 寻:寻找。
苏轼写黄州的诗词

轻舟已过万重山——苏轼写黄州的诗词黄州,自古就是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书记载,唐代就有“黄州府”之称。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曾被贬到黄州,在此度过了大部分余生,留下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苏轼写黄州的诗词。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轼最有名的一首诗——《赤壁怀古》。
这首诗描绘了他在黄州游览峡谷时的想象,借古论今,情感激荡。
其中有这样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句诗表现了苏轼对大自然的赞叹,赞叹花的容颜和露水的妩媚。
他在黄州的山水间游历,感性领略万象,从而写出了这样具有诗意的词句。
除了《赤壁怀古》,苏轼在黄州还写下了《临江仙·满江红》。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首很重要的诗歌。
它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物,空灵遥远,惹人思索。
苏轼写道:“邀月对影成三醉,笑渐不闻声渐悄”。
这是对生命美好的驾驭,较好地揭露了精神世界秩序的某种优雅。
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另外,在苏轼在黄州时还创作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是一首词,词中表达了苏轼对生命的探索和人生意趣的追求。
其中的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被后人传颂至今,成为经典的文学名句。
这句词,把生命的伟大与生命的短暂一一展露,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苏轼对“趁年华悠悠,唯愿每日情更浓”的深情追求。
总体来看,苏轼在黄州创作的诗歌,不仅描绘了黄州和江南的风物,往往配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更表达了对生命、自然、理想的思考和追求。
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在宋代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诗歌首先是文学作品,但更是人生的见证。
他的诗词在很大程度上看似不食人间烟火,但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意味和相信,却是弥足珍贵的。
苏轼 黄州 诗词

苏轼黄州诗词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以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人感悟而闻名于世。
其中,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官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黄州之行苏轼在1071年被贬谪至黄州,任黄州知州。
此次贬谪对苏轼来说既是打击也是机遇。
黄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苏轼也正是在这里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深情乡土1.《黄州快哉亭记》:苏轼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山水、人情和文化。
他深情地写道:“先帝于梓潼之隘,抱石垒之固,连襟隆冕,沉舆千乘,瞻云泉而恣意于回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逢此景者,得而言者,实未之有也。
” 通过这篇文章,苏轼表达了对黄州的眷恋之情。
2.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
他通过举办诗会、题赋和讲学等方式,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他还在黄州创作了许多佳作,其中包括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文辉映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任官时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融入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他对黄州山川的深情厚意。
其中有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里黄云白日曛。
”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黄州的秋天景色。
2.《赤壁赋》: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创作的这篇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它是苏轼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述,通过对赤壁战役背景、英雄人物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文学才华。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还表现在他对文化建设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中。
文学造诣1.苏轼的诗词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闻名。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豪情、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诗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对黄州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激情。
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

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一、引言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后改名东坡,号东坡居士。
他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化评论家,也是文学史上闻名于世的大诗人之一。
苏东坡曾经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官,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苏东坡在黄州的生平苏东坡在黄州的任职时间是从1079年到1085年,历时6年之久。
这段时间正好是苏东坡的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胆识。
在黄州期间,苏东坡除了处理政务外,还积极参与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社会事务的改革,积极推动了黄州的发展。
他注重实践,并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深受百姓的爱戴。
三、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1. 黄州悲杜甫诗集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窥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写的著名的七言绝句,作为《黄州悲杜甫诗集序》,表达了苏东坡对大唐诗人杜甫的赞叹和悲叹之情。
这首诗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广阔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表明了苏东坡在黄州的抱负和远大理想。
2. 江畔独步寻花·七律黄州定犹如六九兮,蔡州令愈甚于蜚蠊。
朱管寒烟青草掩,只应哥舒翰墨痕。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写的《江畔独步寻花·七律》。
这首诗以豪放洒脱的词句,描绘了苏东坡在黄州江畔独自散步时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心境。
他用诗意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追求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3. 钱塘湖春行观书有感二首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百尺娉婷尚还泛,千家麦苗共未沉。
东篱把剑小兰斜,沉约堂前百尺波。
泛无纤埃俱下浸,莫怪人间造化多。
这是苏东坡在黄州游览钱塘湖时所写的两首诗词。
他以儿童追黄蝶的形象,形容了钱塘湖春天的美丽景色。
在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人生变幻的感慨,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诗才。
四、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艺术风格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独具一格,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夸张手法,以表达他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诗词作品既能写景描物,又能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兼具豪放和婉约之气。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在黄州写的作品
苏轼(1037-1101)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作曲家、文学家和学者,其长期在黄州(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处事,因此在黄州写下了许多伟大的作品,以其文字犹如思想的飞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
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作品,包括诗歌、书法、咏史、乐府、小说、文论等多种形式,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有不易消逝的经典作品。
苏轼在黄州众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小令,是苏轼梦中的官运不佳,抒发了政治失意的痛苦情绪,用语流畅温文尔雅,掩藏情思于繁复的回旋之中,达到了情趣万千的境地。
苏轼写的书法作品,以其心境之浩渺迷离而闻名,《七言律诗碑》是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它极具特色,滋润却不拖泥带水,用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勤奋的功夫和思想的精妙,被誉为“苏书”的经典。
苏轼的咏史诗歌也以其独特的风格而享誉中外,比如《洛神赋》,表达了苏轼对当时人们对神话传说的怀旧之情;《登金陵凤凰台》,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失意和抗苦的愤懑之情;《赤壁赋》,表达了苏轼对三国历史深远意蕴的唏嘘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许多文论作品也备受敬仰,如《尚书真经》,深刻揭示了苏轼对真理的追求;《醉翁亭记》,展现出苏轼隐忍思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饮酒赠知己》,抒发出苏轼忧国忧民的慨叹之情。
苏轼在黄州的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多角度、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思想。
苏轼真是一位举世无双的大文人,他的作品,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苏轼深厚的文化精神。
苏轼被贬黄州作的诗

苏轼被贬黄州作的诗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才华横溢的文学才能和悲壮动人的人生境遇而闻名于世。
然而,苏轼一生中也经历了贬谪与流离的岁月,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令人动容的诗作。
贬谪与流离苏轼的政治生涯苏轼在仕途上曾多次因言辞激烈而得罪朝廷,被贬谪多次,其中一次便是被贬黄州。
贬谪黄州是宋代政治惩罚的一种常见手段,它意味着远离京城,并被剥夺官职。
在黄州,苏轼失去了丰厚的俸禄和权力,但也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和文学灵感。
黄州与苏轼的遭遇黄州是当时江西省境内的一个地方,在那里,苏轼经历了贫困与流离的岁月。
他与妻子和子女居住在黄州的一间简陋的房屋中,生活艰辛,但他并没有消沉,相反,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黄州作诗的意义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体现了苏轼思考人生、憧憬自由的态度。
人生与命运苏轼在贬谪期间对人生的思考非常深刻,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命运的抱怨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人生的无奈和不易,同时也寄托了对命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自然与诗意在黄州,苏轼身处自然环境中,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壮美,这些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的诗作更加生动、质朴。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诗歌成为了他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
忧国忧民苏轼作为一位有远见和家国情怀的文人,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非常关注。
在贬黄州期间,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国家兴衰的思考。
他以诗为媒介,向人们传递了他的观点和呼吁。
苏轼黄州作的诗篇《黄州快哉亭记》1.黄州快哉亭记2.独坐亭中,方盼余者来及,愿一饮尽些数杯,必然。
有小鹤杂货莫除,已忍旭辉十渡,更诸许痴我不是医工,竟辄教天遣忙来。
絮语前江,适去而晚,友谅黄泉。
生在有日,该睹尔雪色,何苦苍生?望中为。
而今欲睹尔器者,忽见汝形,在我目底,宜为圣告,蔽棠汆,离口弹按,教之一备,锐十佳灶。
苏轼词黄州词四首

这首词上片描写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下片则通过抒发人生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和感悟。整首词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是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详细描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总结词
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创作的,通过对细雨斜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感受和人生的思考。
苏轼词黄州词四首
CATALOGUE
目录
苏轼与黄州 苏轼黄州词四首概述 苏轼黄州词的艺术特色 苏轼黄州词的影响与评价 苏轼黄州词的现代意义
01
苏轼与黄州
苏轼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在京城应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后历任多地地方官和朝廷命官。
苏轼的文学造诣深厚,诗、词、散文均有卓越成就,是宋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后人对苏轼黄州词的评价非常高,认为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在黄州的创作,不仅是他个人文学成就的巅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苏轼黄州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这些作品被广泛传颂、研究和学习,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05
苏轼黄州词的现代意义
面对困境,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中,展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临逆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积极。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启示,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
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独立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中,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以及对世俗束缚的反抗。这启示现代人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受外界的束缚和限制。
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自我反思
04
苏轼黄州词的影响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乌台诗案苏轼“乌台诗案”案档,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
今所见几种刊本中,《函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上保存了诗案原貌;《苕溪渔隐丛话》本按编撰诗话的要求作过删改;《学海类编》本《诗谳》则可断定是伪书。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知湖州。
诗案就是苏轼到湖州任所时写的《湖州谢上表》引起的。
表中说:“臣……荷先帝之误恩,擢至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
陛下……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轼这几句牢骚话,笔下的“新进”,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时被引进的一批投机钻营的“群小”。
“生事”一词,已成为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时下习惯用语。
这些用语自然刺痛那些仍然窃据高位,谋取私利的“小人”。
第一个站出来检举苏轼的是御史里行何正臣,紧接着是王安石的学生李定。
宋神宗在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的百般构陷下,只得降旨将苏轼交御史台,由李定为首的“根勘所”负责审理。
他的笔触更加尖刻犀利且指责积贫积弱的朝廷,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平复,然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东坡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便揭开了序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李定等人奉旨查办,立即派太常博士皇甫遵才前往湖州逮捕苏轼。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
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
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
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
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
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
更奇怪的是,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
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
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苏轼- 生平年表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年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1054年娶王弗1057年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任凤翔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1065年妻丧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年任密州太守1076年任徐州太守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1126 北宋亡。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 诗作风格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看到了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