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合集下载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在宋代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坦,面临过许多挫折和逆境。

其中,被流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是苏轼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表达他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诗歌传达的情感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愤怒、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作充满了独特的情感,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

1. 愤怒与无奈苏轼在诗中常常表达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官场的不屑。

他用激昂而又愤怒的词句,表达出他对贬斥的愤怒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

例如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他写道:“吾居正虽贱,而心行则愈良。

眼力不行,然世态犹存其始者也。

从来司马青衫湿,朝罢曾无东坡醉。

”从这段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无奈。

他明明才华横溢,却只能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正是这种憋屈的感觉让他在诗中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2. 怀旧与思乡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人的关怀和牵挂。

例如在《临江仙·横塘》中,他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段诗描绘了苏轼眺望着江边的景色,回忆起故乡的美景。

他对春归的无奈和对与亲人分别的心痛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3. 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岁月中,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他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写到:“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如棋久已料。

悲夫!”这段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命运的颠沛流离的无奈,也对人生中飘摇不定的变数有所认识。

他对人生的思考深邃而感人,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诗歌背后的思想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诗不仅仅是情感宣泄,也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

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黄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译文我常常为自己的身不由己悲伤,就好像楚钟仪被囚禁一样;又叹息自己被贬谪放逐,还要学齐国倡优讨好尊上。

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万里远行,旅愁使我平添了白发;船过黄州,风帆浴着冰冷的日光。

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注释黄州:地名。

在今湖北武汉市东,长江北岸,东坡赤壁在此。

局促:受约束而不得舒展。

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

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典后人多用来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这里与“局促”并提,则主要用“南冠被絷”之义。

“被絷”则失去自由,“南冠”表示陆游心系江南故乡。

迁流:迁徙、流放,指被远遣到巴蜀任职。

齐优:齐国的优伶。

《史记·乐书》:“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

”后借指一般优伶。

优伶须曲意承欢,讨好于人,陆游正用此意。

英雄:此处指三国赤壁之战中孙权、周瑜等人。

天意无私:大自然无所偏爱。

无私,无私情,无偏向。

秋:凋零的时期。

羁愁:旅途之愁。

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

公元208年,周瑜大破曹操之地。

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词误以黄州赤鼻矶为赤壁,陆游在《入蜀记》第四有辨证,此处姑从苏轼诗文生发。

“生子”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裴松之注引《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既然南宋朝廷不思北伐,生子如孙仲谋又有何用!仲谋,三国吴主孙权字。

赏析:首联诗人悲叹自己的难堪。

作者一生窘境无限:绍兴中应试为秦桧所黜,积极参与张浚的抗金规划,又被罢斥还乡,此次又放任“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如一个被俘的囚犯,处境十分窘迫。

苏轼 黄州 诗词

苏轼 黄州 诗词

苏轼黄州诗词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官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词以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个人感悟而闻名于世。

其中,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官期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黄州之行苏轼在1071年被贬谪至黄州,任黄州知州。

此次贬谪对苏轼来说既是打击也是机遇。

黄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而苏轼也正是在这里发挥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深情乡土1.《黄州快哉亭记》:苏轼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黄州的山水、人情和文化。

他深情地写道:“先帝于梓潼之隘,抱石垒之固,连襟隆冕,沉舆千乘,瞻云泉而恣意于回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逢此景者,得而言者,实未之有也。

” 通过这篇文章,苏轼表达了对黄州的眷恋之情。

2.在黄州任职期间,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

他通过举办诗会、题赋和讲学等方式,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他还在黄州创作了许多佳作,其中包括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

诗文辉映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任官时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词中融入了苏轼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表达了他对黄州山川的深情厚意。

其中有句“胡天八月即飞雪,千里黄云白日曛。

”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黄州的秋天景色。

2.《赤壁赋》: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创作的这篇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它是苏轼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描述,通过对赤壁战役背景、英雄人物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文学才华。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苏轼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还表现在他对文化建设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中。

文学造诣1.苏轼的诗词以其多样性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而闻名。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豪情、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

在黄州期间,苏轼的诗词作品更加充满了对黄州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激情。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黄州词以其深沉的意境和激情澎湃的笔触而闻名于世。

他的词作多以自然景色为载体,借景抒怀,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慨。

在苏轼的黄州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思想的碰撞,他用自然景色来映衬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轼的黄州词往往以山水之美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之间的变幻和寓意,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

比如《黄州快哉亭记》中的“独佳处,深山潭影,空水激湍,浸润青石”一句,以山潭之美来映衬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黄州词中经常融入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使词作更加生动而有力。

比如《黄州寒食》中的“长记平山堂上日,小庭芜没草萋萋。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句以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来比喻战乱时的动荡和社会的变迁,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黄州词还常常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黄州快哉亭记》中的“水曲柳斜留酒醒,竹阴沉酒剩余”一句,通过描绘水曲柳和竹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伤。

总的来说,苏轼的黄州词以其深情和思考而脍炙人口。

他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映衬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情感与思考的碰撞,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类视角的叙述,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苏轼的黄州词将自然与人生相融合,以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来表达他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真实而深沉的情感。

通过对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词作,也能从中获取启示和思考。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苏轼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摘要苏轼,他打破了宋词最初“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改婉约词风,开豪放派先河,让豪放词从此在宋词史上大放异彩。

虽然苏轼政途坎坷,被一贬再贬,但就其文学成就来说,苏轼在贬至黄州时期,也是他在文学上占领高地的时期,纵观苏轼的黄州词作,他首创的豪放词风打破婉约一统宋词的局面,丰富词的内容,开阔词的意境,“以诗为词”使词体与诗体的正统地位相齐平,在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思想影响下,以一种旷达的心态,游历于世事万象之间,所以黄州时期的所作之词给人一种飘逸、清空的感觉,内含的感情深沉,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潇洒、旷达之感。

关键词:清空旷达; 自成一家; 词意丰富; 以诗为词; 意境深远;AbstractSummary of Su Shi, he broke the song was originally "Word for porn" fences, a graceful and restrained CI style modified, open and bold pioneer shine bold word in the history of CI. Although sushi political way rough, was a demoted again demoted, but on its literature achievements for, sushi in demoted to Huangzhou perio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hich he occupation Highland of period, throughout sushi of Huangzhou Word made, he pioneered of bold Word wind break graceful unified song word of situation, rich word of content, open Word of mood, "to poems for word" makes Word body and verse of Orthodox status phase flush, in Confucian wto 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aoist school was born, in a broad-minded attitude, travelled around the world between the host, Huangzhou made words give the feeling of an elegant, empty, containing deep feelings, read up and it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chic, broad-minded.Key words: empty-minded; Unique styl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ich; In poetry the word; Far-reaching conception;目录绪论 (1)一、黄州词作处于高峰的原因 (1)二、黄州词的主旋律 (3)三、黄州词作的特点分析 (4)(一)、题材和内容的延展 (4)(二)、打破词类形式 (5)(三)、“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 (7)(四)、“自成一家”的豪放之风 (9)(五)、开阔词境、意境深远 (11)(六)、儒、道、佛的融合 (12)四、黄州词所体现的苏轼的人生观 (13)结语 (15)引用文献 (16)致谢 (17)绪论对苏词的研究一直都是个“热点”。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

苏轼黄州词作意境研究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苏轼的词作以骚体为主,世称”苏轼黄州词”,他的词作意境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风格,又有细腻婉约的气质。

本文旨在对苏轼黄州词的意境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历史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二、苏轼黄州词的艺术特色2.1 豪放洒脱苏轼的黄州词作以其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在他的词作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由奔放的追求。

他笔下的山水、花鸟、人物,都展现出一种豪情壮志的气息,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受。

2.2 细腻婉约尽管苏轼的黄州词大多以豪放洒脱为主,但在一些作品中,也能看到他细腻婉约的一面。

他能用极少的字句,表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使人在欣赏中产生共鸣和回味。

这种细腻婉约的艺术风格,使苏轼的词作更加丰富多元。

三、苏轼黄州词意境的历史背景影响3.1 黄州山水的独特景色黄州位于今天的湖北黄冈市,地处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以其卓越的山水风光而著名。

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亲眼目睹了黄州的山水之美,并深深地被其所吸引。

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苏轼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使词作中的意境更加深邃动人。

3.2 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苏轼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曾多次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贬谪,最终被贬至黄州。

这段艰难的经历对苏轼的词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词中,可以看到对逝去岁月的怀旧,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世间沧桑变化的体悟。

这些意境承载了苏轼内心的情感和感受,使他的词作更加有血有肉。

四、苏轼黄州词意境的分类及分析4.1 山水意境在苏轼的黄州词中,山水意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以绘画似的笔触,描绘出黄州的峻峭山岳、蜿蜒曲折的江河,以及它们所交织出的壮丽景色。

这些山水意境寄托了苏轼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4.2 花鸟意境除了山水,苏轼的词作中也出现了丰富的花鸟意境。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词赏析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词赏析

苏轼在黄州写的诗词赏析苏轼在黄州写的诗词赏析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接下来店铺为你带来苏轼在黄州写的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2.诗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3.诗词: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诗词: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这首词是苏轼发配黄州时的作品。

4.诗词:满庭芳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5.诗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苏轼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

苏东坡的黄州精神与黄州词分析

苏东坡的黄州精神与黄州词分析

周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苏东坡的黄州精神与黄州词分析
李竹君
摘㊀要: 通过全面解析苏东坡的黄州词 , 我们可以从中 了 解 到 作 者 想 要 表 达 的 黄 州 精 神 . 结 合 当 时 的 社 会 背 景 , 逐一分析 黄州词内容 , 从而更好地把握其词 . 关键词 : 苏东坡 ; 黄州词 ; 黄州精神 ; 解析 全面 ㊀㊀ 文章解读了苏东坡被贬到黄州时创 作 的 几 个 作 品 , 揭示了苏东坡的人格 . 经历人生的大 起 大 落 , 在回归平淡时 依旧可以笑看世界 , 为人处世宠辱不 惊 ㊁ 心胸豁达㊁ 不执著一 些琐碎之事 . 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转 折 点 , 其中的心酸痛苦 可想而知 , 正是这些巨大的变化造就了作 者 后 来 回 归 田 园 的 平淡与豁达 . 一 ㊁社会背景 苏轼 , 历史中为数不多的文学大 家 , 他的一生充满波折, 此种人生经历造就了苏轼宠辱不 惊 ㊁ 不 理 凡 尘 的 性 格 .1 0 7 9 年, 苏轼在湖州出任 通 判 短 短 数 日 , 因创作的诗词存在讽刺 新法的嫌疑 , 被 抓 到 监 狱, 这也是轰动一时的 乌台诗案 . 事实上 , 苏轼当时创作 的 « 湖 州 谢 上 表» 只 是 应 上 级 的 要 求, 在诗结尾处夹杂了 几 句 抱 怨 , 却 被 有 心 之 人 恶 意 曲 解, 引起 朝 廷 动 怒, 苏 轼 被 关 押 了 一 百 多 天, 期 间 多 次 被 勒 令 处 决. 多亏当时宋太祖提出的不杀大臣的要求 , 苏轼才保住了自己 的性命 . 苏轼在刑满释放后被贬黜到 黄 州 出 任 团 练 副 使 , 到 黄州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写诗 . 但 是 , 苏轼为人心胸豁 达, 不是一个打击就失意的人 , 在被贬 的 六 年 间 , 我们从他所 创作的作品中能够明显发现他在那个阶段形成的黄州精神 . 二 ㊁苏东坡的黄州精神与黄州词 ( 一 )超凡脱俗 黄州对于苏东坡而言 , 是原本应该迎 来 事 业 巅 峰 却 遭 到 巨大挫伤的第一个事件 , 他的内心遭 受 到 巨 大 的 创 伤 . 被 贬 到黄州终日无所事 事 , 偶 然 一 次 散 步 到 一 棵 海 棠 树 下, 即兴 写出了 « 海棠» 这 首 绝 句: 东 风 袅 袅 泛 崇 光, 香雾空蒙月转 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 , 故烧高烛照红 妆 . 通 过 描 写 袅 袅 的 东 风衍生出令人注目的云彩 , 月亮刚露 出 头 来 , 月光十分柔和. 花朵的香气使自己 产 生 幻 觉 , 仿 佛 已 经 融 在 朦 胧 的 雾 里, 此 时月亮却已经移过 了 院 中 的 回 廊 . 正 是 因 为 自 己 恐 慌 午 夜 时分 , 花儿才会主动睡去 , 因此取来并 点 燃 用 于 照 明 的 蜡 烛 , 不愿意错过欣赏海棠的最佳时机 . 苏东 坡 首 先 刻 画 被 风 吹 动 的 海 棠, 侧 重 体 现 海 棠 之 美. 东风 代表着春 风 ; 袅 袅 , 微 风 轻 轻 吹 拂 的 样 子. 崇 光 代表光泽 . 从一个 泛 字 , 就足以证明 海 棠 在 月 光 的 映 射 下 美丽的景象 . 紧接着作者开始描述海 棠 的 味 道 , 在微风的吹 拂下沁人心脾的芳香弥漫开来 . 在月 亮 转 过 回 廊 后, 不 再 照 到 海 棠 花 时, 海棠花沉寂于 暗夜里 . 此时我们已经获知作者将海 棠 花 比 喻 成 自 己 , 虽然 有许多才华与抱负 , 且 没 有 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 远离朝廷居住 在穷乡僻壤 , 没有伯乐来识这匹千里 马 . 借 助 孤 寂 空 悠 的 夜 景描写 , 揭示作者 当 时 苦 闷 的 情 绪 . 纵 观 全 诗 , 前两句点名 作者赏花时间是春天的一个月夜 , 形象讲 述 了 海 棠 在 东 风 月 色中的色彩与芬芳 , 既 展 现 海 棠 优 雅 脱 俗 的 美, 又抒发了诗 人怀才不遇的情 感 . 整 首 诗 语 言 比 较 简 单 易 懂 , 情 谊 深 厚, 引人流连忘返 . ( 二 )平淡从容 以苏轼 « 定风波 ������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 这 首 词 为 例.苏 轼 被贬期间去沙湖时 遇 到 小 雨 , 原 本 是 一 件 很 平 常 的 事, 却在 作者的笔下焕发出新貌 . 借助眼前的 景 色 , 揭示自己心中的 苦闷 . 作者使用十分强烈的字眼来刻 画 这 一 场 雨 , 淋雨如同 穿林 , 大雨打在树叶上 , 更同样打在苏 轼 身 上 , 当时的模样十 分狼狈 . 对于苏轼 而 言 , 并 不 觉 得 一 切 非 常 糟 糕, 反而微笑 面对大雨 , 并劝解同行的路人 . 自然变 化 是 不 受 人 为 因 素 影 响的 , 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的心 态 , 不管风雨怎么肆虐, 我都可以轻松面对 . 对着眼前的景象 突 然 想 要 高 声 歌 唱 , 悠 然自得的享受这一切 . 对于苏轼而言 , 在风雨中看风景好比 自己在当前窘迫的境遇中寻找一线 生 机 . 解 析 到 此 处 , 苏轼 为人处世的精神跃 然 纸 上 , 不 论 是 面 对 多 变 的 天 气, 还是人 生的波折 , 都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去 面 对 . 词 中 莫 听 与 何妨 二字 , 直接显露出苏轼对人 生 的 看 法 . 这 一 首 词 创 作于苏轼被贬的第 二 年 , 从 字 里 行 间 中 我 们 看 出, 苏轼在这 段时间不论是心态还是生活态度 , 都出现巨大的转变.笑看 人生的潮起潮落 , 不被一时的挫折所影响 , 坚定自己的信念 . ( 三 )豪放 以« 念奴娇 ������ 赤壁 怀 古 » 为 例, 苏轼笔下的周瑜与« 三国 演义 » 中的人物形象有所差别 . 苏轼笔 下 的 周 瑜 是 一 个 坐 拥 江山与美人的才 子 , 智 慧 高 于 凡 人, 气 魄 豪 放.对 于 苏 轼 而 言, 周瑜是一个称得上英雄的人物 . 在 描 述 完 周 郎 的 意 气 英 发后 , 笔锋一转回 到 现 实 . 周 瑜 名 利 双 收 时 年 仅 三 十 岁 , 而 自己已经年近半百 却 依 然 不 得 志 . 由 周 瑜 的 一 生 引 出 自 己 的坎坷 . 以 多情应 笑 我 这 句 话 为 例 , 看 似 云 淡 风 轻, 却给 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 在苏轼发现自己 的 悲 痛 后 , 并没有像李 煜那般郁郁而终 , 而 是 对 照 自 己 寻 找 生 机.在 苏 轼 眼 中, 原 本声名远扬 ㊁ 名利双 收 的 周 瑜 后 来 也 不 过 如 此 , 苏轼的心境 一下子开阔了 . «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创作于苏轼 被 贬 到 黄 州 后 的 作 品 , 苏轼二十一岁才考取进士 , 三十岁的光阴 几 乎 多 半 是 在 书 房 中度过的 , 事业 一 直 不 得 志 . 只 因 几 句 诗 而 险 些 丢 了 性 命 , 最后被朝廷发配到 黄 州 团 练 副 使 , 由 于 自 身 豪 放 的 性 格, 在 历史英雄事迹的感 染 下 , 托 物 言 志, 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绝 句 . 对于苏轼而言 , 黄 州 被 贬 的 这 几 年 是 沉 淀 自 我 的 时 间, 也是苏轼走向成熟与聪慧的转折点 . 尽 管 面 对 事 业 的 低 潮 , 却从未失去信心 . 从此首词中我们可 以 看 出 , 结构严谨的文 字将诗人复杂多变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 致 , 虽然写出了自己 心中的苦闷 , 更多的 是 对 古 代 人 物 豪 迈 的 崇 拜 , 这首词也成 为当时豪放派的代表作 . 三 ㊁结束语 综上所述 , 被贬黄州作为苏轼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时 期, 苏轼当时创作的 诗 词 也 因 心 态 的 不 同 而 出 现 许 多 变 化 , 主要特征依旧是旷 达 . 黄 州 诗 词 的 写 作 风 格 与 苏 东 坡 的 黄 州精神具有密切的 关 联 , 通 过 解 读 当 时 的 作 品, 了解苏轼的 内心世界 , 有助于我们理解黄州精神 . 参考文献 : [ ] ] 郭杏芳 . 苏轼黄州词题材内容及创 作 思 想 分 析 [ 黄 1 J . ( ) : 冈师范学院学报 , 2 0 1 7, 3 0 0 4 2 7-3 0. [ ] « ] 宗晨 . 黄 州 寒 食 帖» 字形技法考察[ 美术教育研 2 J . ( ) : 究, 2 0 1 6, 0 7 2 7-2 8. [ ] « 饶学刚 . 苏轼‹ 念 奴 娇 ������ 赤 壁 怀 古 › 新 探» 异议 3 ] 兼谈学术研究的平等性 ㊁ 客观性与科学性[ 乐山师范学院 J . ( ) : 学报 , 2 0 1 7, 3 2 0 1 1-5. 作者简介 : 李竹君 , 湖北省武汉市 , 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

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

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一作“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此词写于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前夕。

词的上片写景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

下片写悲愤,借月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下片前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苏轼虽然仕途坎坷,历经患难,贬所黄州亦为荒僻之地,苦闷凄悲的心情不难理解,但他并没有消沉颓废,失魂落魄,却能够通变达观,热爱生活,甘苦自适。

到了元丰四年(1081),苏轼的日子十分贫困。

他的朋友马正卿,为他去郡中请得城东的坡地五十苗。

对于“平生未尝作活计”的苏轼来说,亲自参加劳动,自然是一次重大的思想变化。

事实上,辛勤劳动,获得成果,增加收入,正好表明他选取的是一条既可解决生计,又能解脱内心苦闷、开阔思想境界的道路。

初春时节,苏轼居于雪堂,感到东坡之景宛如陶渊明当日斜川之游,因而作了此词,用来纪念渊明,抒胸臆,表志向。

陶渊明和苏轼在仕途中同样尝遍酸甜苦辣,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愿随波逐流,“却躬耕”便是他们“了了”之后的选择。

渊明是自愿的,苏轼却为环境所迫。

此时他已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田间老农,亲身参加体力劳动,但紧接着,夜来一场春夜喜雨,东坡上洁净无尘,空气清新,使人心旷神怡,一派和平繁荣的景象。

一个“足”字,透出了作者平和满意的心境,苏轼毕竟是个旷达乐观之人。

不以为苦,反倒以春雨降临,雨洗东坡而欣喜,为自己能拥有这份宁静平和的生活而欣慰。

同一年,东坡在游清泉寺时,见到寺前兰溪水向西倒流的特殊现象,大生感慨,又作《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春兰茁壮生长,一片勃勃生机。

山寺清幽之景亦不难想象。

兰溪倒流的特殊现象使词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时光也可以倒流。

人只要乐观、自信,就能老当益壮,重新恢复青春年少。

伤痕可以复原,病体可以重振,青春可以焕发。

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既是自勉,表达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仍渴望成就一番功业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这是一个拨开雾障,步出低谷的东坡,是一个灵魂重铸、神清气爽的东坡。

苏轼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处处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这曲生命常青的颂歌,更表达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

在这种探索和追求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苏轼都一一写进了他的著名的劳作诗中:《戏作种松》、《东坡八首》、《东坡》、《浚井》、《蜜酒歌》、《向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次韵孔毅甫久早巳而甚雨三首》、《元修菜》、《南堂五首》苏轼正是在这样贫瘠的黄土坡上,从事着辛勤的劳作。

开垦东坡的土地,真是如同“刮毛龟背上,何时得成毡”(东坡八首之八),难怪苏轼在劳作时,时常累得精疲力竭,丢下锄耙,望天兴叹。

尤其不幸的是这一年又发生了大旱。

尽管如此,苏轼还是很有信心,坚信劳而有获:
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

下隰种粳徐,东原莳枣栗。

苏轼过去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做官时,做过许多有益于农民的事情,也写过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词,但却没有亲自参加过体力劳动的实践,缺乏种植知识。

在他躬耕东坡时,就多亏附近老农对他的帮助指导了。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

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相忘。

在给章子厚的信中,苏轼生动地描叙了这样一件事:一日,苏轼刚刚买回的一头牛突患重病,几乎要死。

请来面诊的牛医,也识别不出牛病的症状。

正在这时,只见一位老年农妇走上前来,把牛上上下下端详了一遍,说:苏居士,你这
头牛害的是痘斑疮。

只要以青蒿粥治之就行了。

苏轼又按照老农妇的话去医治牛病,果然见效。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许乞。

好竹不难栽,但恐鞭横逸。

被贬黄州期间的苏东坡,其诗的创作主题已经远离喧嚣的朝廷斗争,变得富有农家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字里行间,充满着与农民水乳相融的真情实感。

它充分地反映了苏轼在黄州的诗作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

“关于苏轼这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还有一个突出的例子。

元丰四年冬,大雪纷飞,他考虑的是:“今年黄州大雪盈尺,吾方种麦东坡。

得此,固我所喜,但舍外无薪米者,亦为之耿耿不寐,悲夫!”瑞雪兆丰年,东坡可望丰收,固苏轼所喜,也是所有农民之喜;但积雪盈尺,则是舍外无薪米者所忧,苏轼亦为之耿耿不寐。

这时的苏轼,至少在对待大雪这件事情上,不是与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感情么。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浩然之气”的精神与佛家“当下即是”、“看穿顺逆”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

同时,依靠艺术的激情来完成心理上的宣泄,苏轼曾经自述:“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从十指出也。

”也依靠佛老,保护了自己幻想中的具备完整人格的心灵世界。

试看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者甚干忙?前事既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罪,三万六千场,一叶轻舟穿淼茫。


“君看岸边苍石上,石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往,造物虽弛如吾何?”
履危难而处之泰然,历沧桑而洞观人生,心胸豁达,情趣潇洒,恬淡自适。

苏轼曾写到:“承喻慎静以处忧患,非心爱我之深,何以及此,当谨臵之座右也。

”(《与章质夫三首》之一)正是他人生这里的核心所指——“慎静以处忧患”,他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旷达开朗性格的奥秘也就在此!故能在写完“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适,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后,“折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

”甚至把县太爷都吓了个半死,到处派人寻找,但当人们发现他之时,却“鼻鼾如雷,犹未兴矣。

”只不过发发感慨,以期获得平衡和宁静罢了。

总的说来,黄州时期虽是苏轼政治上的失意期,却是他艺术创作上的成熟与丰收期。

正如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所说,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得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到黄州是苏轼的不幸,也是他的万幸,因为在此他实现了自我尊严,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超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