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集下载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贬黄州思想分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贬黄州思想分析
人的民族精神 : 两宋时代的文人挥之不去的民族意识是任何 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较的最耀眼的光环。
唱“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人生之歌而豪迈自 这是何等 若,
的胸襟和气度? 此时“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
晴” 人生只要无所畏惧, 〔 、 坦坦荡荡, 强不息,一蓑烟雨” 自 “ 又
何惧哉!
山下兰芽短浸澳,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毕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 ,松间沙路”“ “ 、暮雨子规 啼” 是何等的凄冷与悲凉? 但在他看来, 兰芽虽短却生机勃勃, 眼前溪水尚能西流, 难道人生就不能“ 再少” 虽然身处逆境, ? 但报国大志仍将激励 自己奋勇前行。 二、 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 归隐 苏轼早年爱道, 在黄州期间, 前两年就住在定惠院, 潜心 修道, 因而, 道家思想在他的人生中有重要的位置。他在这段 时间里, 也确实有过羡陶的思想冲动 , 特别是1084年 , 躬耕东 坡且生活趋于安定、仕途已经无望的他已经开始安心仿效陶 渊明的生活。其实, 苏轼的从道意识始于少年 , 后来被贬杭州 时, 他就在《 新城道中》 的一首诗中写道 : “ 人间歧路知多少? 试 向桑田问祸耕。” 诗人借《 论语》 的典故, 以孔子问路于两位隐 士, 隐士劝其“ 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 来喻归隐之意。 最引人注 目的是他来黄州不久写下的一首词《 临江仙》 :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 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诗人酒醉而归, 倚杖倾听江流的水声, 突然冒出“ 长恨此 身非我有” 的感慨 , 不由得生出了一个念头 :何不就驾着一叶 小舟, 任意而行, 在江海中度过余生呢? 据说, 此词第二天传到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

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

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综观《赤壁赋》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赤壁赋里苏轼的感情是怎么变化?苏轼与众友人观月色下江景,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一曲洞箫,凄切婉转,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是作者继而思辨道: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这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最终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胸襟坦荡.心情是一波三折,哲理是步步深入.由《赤壁赋》品苏轼人生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

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赤壁赋》中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浅谈苏轼豪放词豪中见悲的情感

浅谈苏轼豪放词豪中见悲的情感

浅谈苏轼豪放词豪中见悲的情感江民周江西省鄱阳县银宝湖乡第二中学333116;陈丽萍江西省武宁县鲁溪镇中心学校332301苏轼词的创作高峰是在被贬黄州期间,“乌台诗案”后,苏轼跌到了人生的低谷,仕途上的不得意和暂时无法排除的忧郁,使得苏轼开始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不定,个人的命运开始更多地融入词作,其悲剧性也因此在词作中有明显的加深。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众所周知,苏轼这首词是首豪放词的代表作。

据说苏东坡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可见这首词代表了豪放派词的创作特色。

全词的第一句一开始就在千古年间展开,在浩渺的时空中联想,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叹,功名虚空,消极避世的感叹。

他把人生中的坎坷和暂时无法排除的苦闷引向“大江”,引向“千古”,把自己的理想寄希望于浩渺的千古时空中的风流人物,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缺乏抗争力量,他将自己的哀婉紧缩集中在“三国风流人物”身上,他向往周瑜的将领形象,向往周瑜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

试问苏轼为何如此的向往周瑜而不是三国的其他风流人物呢?词人开始以美人相衬,更显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以儒雅束装,更显示他的雄姿英发,运筹帷幄,以轻松表情来显示他的足智多谋,从容自如。

在这里词人表现了自己对周瑜的羡慕之情,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功业无成的无奈与悲愤。

因为词人写这首词时已经45岁,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

此时词人的思想再也没有原来那样的激情,相反所透露的是一种悲壮,凄凉,哀婉,甚至有一点点“消极避世”的悲情,这种情感的转变使他词的创作也由原来“纯粹的豪放”到“豪中见悲”。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在宋代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坦,面临过许多挫折和逆境。

其中,被流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是苏轼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表达他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诗歌传达的情感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愤怒、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作充满了独特的情感,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

1. 愤怒与无奈苏轼在诗中常常表达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官场的不屑。

他用激昂而又愤怒的词句,表达出他对贬斥的愤怒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

例如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他写道:“吾居正虽贱,而心行则愈良。

眼力不行,然世态犹存其始者也。

从来司马青衫湿,朝罢曾无东坡醉。

”从这段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无奈。

他明明才华横溢,却只能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正是这种憋屈的感觉让他在诗中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2. 怀旧与思乡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人的关怀和牵挂。

例如在《临江仙·横塘》中,他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段诗描绘了苏轼眺望着江边的景色,回忆起故乡的美景。

他对春归的无奈和对与亲人分别的心痛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3. 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岁月中,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他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写到:“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如棋久已料。

悲夫!”这段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命运的颠沛流离的无奈,也对人生中飘摇不定的变数有所认识。

他对人生的思考深邃而感人,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诗歌背后的思想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诗不仅仅是情感宣泄,也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别黄州》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语言也很有趣,读起来就像是苏轼在跟朋友谈心,既有悲伤又有一些豁达,甚至还有点儿调侃的味道。

要是你有过被逼到“黄州”那种困境,可能会觉得这诗就是在写自己的心情。

你看,苏轼明明是个风华正茂的大才子,满腹经纶,结果却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这种境遇能不让人感叹一番?不过,苏轼也不是那种会死守自己悲伤的人,倒是那种在困境中能笑看风云的人。

于是,他在《别黄州》这首诗里,把不如意的心情写得直白,却又不失风度,仿佛还在给自己打气。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句话就能把你带入情境,读得人心头一紧。

十年,生死,茫茫,这三个词一放在一起就特别有份量,不说话,光是读这几个字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漫长的离别和无尽的思念。

十年,苏轼和黄州之间的日子,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

别看他写得那么潇洒,其实他心里也是满满的感慨,不然怎么会有这么深情的表达呢?但他接下来又说:“不思量,自难忘。

”哎呀,这不是说他有多痴心不忘,而是说,哪怕他想不去想,也做不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越是想忘记的事,越是没法忘,心里那个“念”就像个魔咒,怎么甩都甩不掉。

然后,诗句的转折来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句就像是在诉说无奈,千里之外的坟墓,连个地方可以倾诉伤感的地方都没有,心里的那种孤寂,简直可以用“寂寞如雪”来形容。

你想想啊,黄州这么远,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连个能够诉说心情的地方都没有。

就算是站在墓前,连一块可以倾诉的石碑都没有,什么都不能说,内心的寂寞只有自己知道。

这就是苏轼的心境:表面上是洒脱,内心却是波涛汹涌。

但我们再来看苏轼怎么给自己找乐子吧:“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哎,这就是苏轼的高明之处,心情不好时,他不会一直把自己埋在黑暗里,反而会时不时地提起过去的辉煌,想想当年那个风头正劲、气吞万里的自己。

就算是被贬到黄州,他也能靠这段记忆找到些许安慰,不至于让自己完全沉沦。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标题:苏轼三次贬谪所作名诗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以其豪放、清新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曾三次经历贬谪之痛。

在这些颠沛流离的岁月中,苏轼用他独特的文学天赋,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以下将分别介绍他在三次贬谪中所作的名诗,探寻其诗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 第一次贬谪:黄州苏轼的第一次贬谪发生在黄州,这一时期,他通过《黄州快哉亭记》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感慨。

他写道:“落魄江湖,羁旅穷通,居然如风尘之在空虚。

”这篇记述黄州岁月的文章中,既有对逆境的深切体验,也表达了对自由、豁达的向往。

这段经历激发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坚韧和豁达,使他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受挫,更在文学上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创作力。

### 第二次贬谪:婺州婺州之谪,苏轼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纪念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为契机,通过描绘历史英雄豪杰的形象,表达了苏轼对自身遭遇的坎坷境遇的豁达与坚韧。

赋中有“英雄不问出路,激烈何须多情”之句,透露出苏轼对逆境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仿佛在告诉读者,正如历史英雄般,他也能豁然面对人生的波折。

### 第三次贬谪:岳州苏轼的第三次贬谪发生在岳州,这段时间他写下了《江城子》。

这首词以描绘江城风光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逝去的往事和流逝的光阴的感伤。

其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婉转悠扬的句子,透露着苏轼对流年逝水的深切感慨。

与前两次贬谪相比,此时的苏轼更显得沧桑而深沉,但仍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岁月的流转。

### 总结苏轼三次贬谪,虽然身临逆境,但他用诗篇表达了对自由、坚韧和豁达的追求,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些名诗如同他的人生经历一样,深刻而感人,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文学画卷。

苏轼三次贬谪所作名诗,既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珍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苏轼被贬的主要看原因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就是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苏轼独以名太高造成的。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的精神与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

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

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

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意志与超然处之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