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三苏受到的挫折

三苏受到的挫折苏洵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在文学上他们都曾创造了一代文坛的传奇。
苏轼的文笔极富魅力,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苏洵则为人宽厚,有大度,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都有过不被重视的经历,也都遭受过挫折。
苏东坡从小就受到良好家族熏陶,而苏洵从小就与父亲苏洵对着干,父子二人可谓世交。
苏轼七岁时随父亲苏洵到了洛阳读书,这也让他与当时还未成年且尚未出名的小苏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里苏轼经历了三次重大挫折,每次都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和失望。
一、被贬谪到黄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刚刚十六岁,他已经初出茅庐,他要去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候宋朝的政局正处于由司马光主政的时期,王安石改革派势力强大,朝廷内部一片混乱。
苏轼也是其中一员,在这一年他也参加了殿试。
经过几轮考试苏轼也没能取得好成绩,苏轼无奈之下只得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东坡先生传》以表心中的不满与无奈。
苏轼被贬谪后也没有灰心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作并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当地知名的诗人。
而这时在苏轼身后跟随他的苏洵父子也成为了当地官员们公认的“铁杆粉丝”。
二、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十年后的1063年,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
在这个节骨眼上苏东坡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为百姓们除害。
苏轼曾在《定风波》中写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可见他对官运亨通深信不疑。
其实苏轼被贬到黄州一段时间后他还写了一首《定风波》:“平生不肯做神仙,怕老来无成遭雷劈。
欲济苍生不是药,只恐老来无药医”。
由此可见苏轼在政治上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他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下去。
三、被贬密州,郁郁而终嘉佑六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又下诏让苏洵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并在九月再次下诏让他参与修撰《新唐书》,苏洵当时已是八十四岁高龄,在这样一个年纪已算老迈的官员面前被贬出朝廷是很让他难过的事情。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 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 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1
生于眉州
2
湖州知州 (太湖附近)
3
京师问罪 (乌台诗案)
4
谪贬黄州
5
被调回京
6
出任杭州
7
被
出任扬州 (江苏扬州)
10
出任定州 (河北保定)
11
英州惠州
(广东)
12
被贬儋州
(海南岛)
13
死于常州
14
15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
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
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幸被释后, 谪贬黄州。
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已被调回京的苏轼又
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元佑六 年召回京师,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 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简介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一生可以用三起三落来形容,他的仕途和创作都受到了时代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影响。
苏轼的第一次起是在1057年考中进士,成为朝廷重臣王安石的门生。
他先后在陕西、杭州、密州等地任职,表现出了才干和正直。
他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文。
苏轼的第一次落是在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乌台诗案是指苏轼和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士人在御史台前吟诵讽刺新法的诗歌,引起了宋神宗和新党的不满。
苏轼被关押130天,差点被处死,最后被流放到黄州。
苏轼的第二次起是在1085年神宗驾崩后,太后摄政废除新法,召回苏轼回京任职。
苏轼此时已经成为文坛领袖,他在杭州建造了东坡堤,并且创作了许多名篇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的第二次落是在1094年因为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而再次被贬惠州。
此时宋朝内外交困,辽金入侵、民不聊生、朝政腐败。
苏轼在惠州期间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感慨时事和人生无常的诗歌。
苏轼的第三次起是在1100年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给予了他极大的尊敬和礼遇。
徽宗还收藏了苏轼的书画作品,并且亲自题跋。
苏轼的第三次落是在1101年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
他虽然没有见到自己最爱的儿子苏迈(小东坡),但是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声和影响。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前言: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诗人文学家虽然满腹才华、见识不凡,但是往往都是怀才不遇,在政治上颇少建树,即使一些人执意从政,但是效果也都不是很理想,或被排挤,或被贬谪。
宋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苏轼的时代。
对于苏轼,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他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为大文豪的人,由此可见其才华。
在北宋曾经有过苏家的一个佳话,“苏门三学士”,苏轼是唐朝大臣苏味道的后代,家学渊源厚重,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中年时顿悟发奋进学,然后父子三人一同科考全都考中,在当时也是非常轰动的事情,在父子三人中苏轼才学名望最高,后来苏轼还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加之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气,苏轼应当混的风生水起才是,但是事实恰恰想法,苏轼的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可以这么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被贬谪的路上。
这不禁令人好奇,苏轼如此有才华,能力出众,却唯独不受重视是何原因?苏轼画像党争不断,未能立稳脚跟北宋开国皇帝通过兵权夺得天下,因此十分忌惮拥兵自重的武将,于是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样一来很多文人都受到重用,文人多了弊病也多了起来,朝堂上酸腐之气、勾心斗角也多了起来,然后慢慢就演变成党争。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党争是险恶的,也是慢慢腐烂国家的根基,北宋时期的党争十分严重,苏轼处于其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
苏轼第一次来到京城的时候,北宋的党争还没有摆到明面上,苏轼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无所顾忌,但是此时苏轼母亲去世,按照惯例苏轼要守孝三年,于是错过了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时机,等他再回来,新旧党争开始,苏轼没有选择阵营,新党当政苏轼因为反对上书被新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旧党当政苏轼上书陈述新党政策好处,被旧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这一切不仅是苏轼性格问题,也和朝堂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朝堂不允许一个仗义执言的人出现,所以苏轼仕途才会如此坎坷。
就是这样的党争,埋没了很多人才,也牺牲了很多人才,苏轼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注定是没有立锥之地的。
苏东坡三贬之地的故事

苏东坡三贬之地的故事
1. 第一次被贬是因“乌台诗案”而离开黄州,被贬到惠州。
当时苏轼上任湖州知州,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大不敬,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2. 第二次被贬还是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惠州。
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先被贬至黄州,后又被贬到惠州。
3. 第三次被贬是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所在的旧党又一次遭到了大规模贬谪,这一次苏轼被贬为儋州安置。
苏轼的三起三落故事及写的诗

苏轼的三起三落故事及写的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起落:进京应试,名动京师;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建筑苏堤;贬至惠州,流落儋州。
苏轼的“三起三落”“一起”:步入仕途。
公元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
“一落”:大难临头。
公元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
乌台就是御史台。
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
“二起”:东山再起。
公元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二落”:知难而退。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
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
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公元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
“三落”:一贬再贬。
公元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
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
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苏轼写的诗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2.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被誉为苏派四艺之首。
然而,由于他与王安石的政治观念不合,苏轼开始了一系列被贬的经历。
首次贬谪发生在1079年,当时他因为批评王安石的新政而被
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了一名乡官。
在黄州,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并展开了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然而,1094年的徽宗即位后,苏轼的处境发生了改变。
徽宗
是王安石的支持者,他指责苏轼批评王安石的作品,将苏轼贬谪到了远离京城的常州(今江苏常州)。
尽管被贬到了常州,苏轼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以常州芍药花为题材的诗词。
然而,苏轼在常州只待了一年多,1096年又被贬谪到了婺州(今浙江金华)。
在婺州,苏轼因为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被称为“婺州水利郎”。
1100年,苏轼被调任到杭州(今浙江杭州),担任了一名副尉。
在杭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与一些文人雅士结交,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然而,苏轼的政治处境再次发生了变化。
1111年,皇帝钦点
了他的弟弟苏辙担任参知政事,但苏轼却因为辞职不尽忠于朝
廷而被罢官,并被流放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包括“赤壁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尽管苏轼多次被贬谪,他却没有气馁,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在这些贬谪地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使他的名声日渐赫赫。
梳理苏轼一生的遭遇

梳理苏轼一生的遭遇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一生经历了许多遭遇,既有荣耀与成功,也有挫折与困苦。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风波和变故。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聪明的头脑。
然而,他的父亲早逝,他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这使得他不得不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在求学的过程中,苏轼遇到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
他曾多次考试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
相反,他不断努力学习,并最终通过了进士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然而,由于他的直率和批评精神,他多次被贬谪到地方。
这使得他在政治上备受打击,但却没有动摇他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不仅在政治上遭遇了困境,他的个人生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他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婚姻,但很快他的妻子去世了。
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心。
然而,他并没有沉湎于悲伤中,而是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
他的诗歌和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尽管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克服困难,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赏,而且至今仍被后人所传颂。
苏轼一生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情感的人。
他的坚韧不拔和对生活的热爱是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 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 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 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 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 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 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 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 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 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 (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 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 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谪贬黄州
•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 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 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 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 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 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 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 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 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 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 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生于眉州
被贬路线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 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 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幸被 释后,谪贬黄州。 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已被调回京的苏轼 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 元佑六年召回京师,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 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第三次被贬: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 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 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被调回京
出任杭州
•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 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 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 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 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 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 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 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 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的坎坷一生
•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 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 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 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 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 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 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 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 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 1079年(元丰二年),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 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 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苏 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 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 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 罪名,被捕入狱,史称“ 乌台诗案”。
京师问罪 (乌台诗案)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 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 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 《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 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 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 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 在这时起的。
死于常州
407882732@
•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 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 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 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 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 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 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 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 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 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 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 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