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苏轼三次贬谪所写名诗》**导言:**苏轼,北宋文学巨匠,被誉为“东篱乐府、西园雅士”,他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三次贬谪。
在这三次贬谪中,苏轼挥洒着豪情壮志,以诗歌表达出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以下将从三次贬谪的背景出发,挑选苏轼在各次贬谪中创作的代表性诗篇,展现其豁达、豪放的诗歌风采。
**第一次贬谪:黄州。
**公元1079年,苏轼因得罪权臣,被贬谪至黄州。
黄州位于湖北省,地势险要,环境艰苦。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贬谪,苏轼以豁达的心态迎接生活的变迁,他在黄州的岁月中创作了《黄州快哉亭记》、《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千古传世之作。
其中,《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洞悉和对自身命运的豁达心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二次贬谪:儋州。
**公元1097年,苏轼因被牵涉到靖康之役,再次被贬谪至儋州。
儋州地处海南岛,气候炎热,环境险恶。
在这片荒芜之地,苏轼依然以豁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创作了《病起书怀》、《浪淘沙·北戴河》等感人至深的诗篇。
其中,《病起书怀》表达了苏轼在疾病中对人生的领悟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三次贬谪:惠州。
**公元1100年,苏轼因涉及到靖康之役的后续事件,被贬谪至惠州。
惠州地处广东,气候潮湿,环境严峻。
然而,苏轼并未被这次贬谪击垮,依然以旷达豁达的胸怀面对生活。
在惠州岁月中,苏轼创作了《和子由温江秋望》、《惠崇春江晚景》等令人叹为观止的诗篇。
其中,《和子由温江秋望》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坎坷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总结:**三次贬谪,苏轼并未因命运的坎坷而颓废,反而在逆境中迸发出更加绚烂的文学光芒。
他的诗歌,如一轴轴画卷,记录了他在黄州、儋州、惠州三地的风雨人生。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才高八斗。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经沧桑和风霜。
他的谪贬经历,可谓人生苦旅。
苏轼自幼聪慧,诗词歌赋皆能娴熟地运用。
他进士及第后,历任教谕、知州等职务,而后召为翰林学士,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然而,美好的生活却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
庆历之变后,苏轼被贬戍黄州。
他的身份地位一下子从高架到落地,受到极大的打击。
黄州的艰苦生活更是让他倍感压抑和无力。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打垮,而是以更加热情的文学创作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数年后,苏轼得以重返官场,被任命为太子宾客。
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未走上正常的轨道,反而又因为《礼部试禁闱案》而重新遭到贬官。
此后,他被调往崖州,在此地度过了10余年的流放生涯。
崖州的烈日酷暑,海峡两岸的暴风骤雨,极大的考验着苏轼的意志。
但他仍然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苏轼的贬谪生涯,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一方面,贬谪并不代表人生到了尽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信念和勇气,前行着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另一方面,难处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风范,让他成为不朽的文化名人。
在苏轼的生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才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更是他一路走来将理想转换成现实、对人生执着的无限追求和探索。
正因为这种精神,苏轼才能成为古代文化的巨匠,是毕生坚持追求的最好写照。
苏轼人生的三起三落简述

苏轼人生的三起三落简述一起:初入仕途,名震京师。
苏轼自幼聪慧,才华横溢。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苏轼一时名震京师。
之后他开始步入仕途,在凤翔等地任职,政绩斐然,且在文坛上不断展现非凡的才华,诗词文章创作颇丰,其豪放旷达的文风开始崭露头角,备受士大夫阶层推崇,在北宋的官场与文坛都开始崭露头角,可谓意气风发。
一落: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起:重获启用,仕途小兴。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得势。
苏轼也被重新启用,他被召回京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参与朝政,对旧党的一些政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完全赞同旧党尽废新法的做法,在朝廷中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姿态,展现出他的政治卓见。
在文坛上,他依然是领袖人物,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落: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岭南。
由于苏轼既反对新党的激进变法,又对旧党全盘否定新法不满,他逐渐不容于新旧两党。
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到岭南的惠州。
岭南在当时是偏远之地,条件艰苦,但苏轼却能苦中作乐,他在这里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豁达的诗句,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并且积极为民做事,如改善当地的水利等。
三起:渡海北归,有望重用。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赦北归。
途中他受到各地百姓和文人雅士的欢迎,人们对这位大文豪充满敬重。
当时朝廷有重新启用他的意向,他的命运似乎又有了转机,苏轼也对未来抱有一定的期望,希望能再为国家效力。
三落:病逝途中,壮志未酬。
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和生活的磨难,苏轼的身体状况很差。
在北归途中,他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常州病逝。
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他一生坎坷,虽有起有落,但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都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
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

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天涯何处无芳草——简论苏轼的贬谪生涯文 / 莫砺锋北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苏轼离开海南岛北归。
次年五月,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东坡在金山寺自题画像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论仕途功名,此语当然是自嘲。
如论文学业绩和人生意义,则此语堪称的评。
东坡平生三次被贬:四十五岁被贬到长江中游的偏僻山城黄州,一住五年;五十九岁谪惠州,在南海边上度过两年半的艰难生涯;六十二岁流放到海南的儋州,到六十五岁才得北归。
然而东坡不但坚定地走完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而且成功地把人生的逆境变成了事业的顺境。
他在三个贬谪地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学养,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境界。
他在黄州等地写出了光辉夺目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并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乃至民生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东坡在逆境中的所作所为,是激励后人以坚定沉着、潇洒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坎坷的精神源泉。
一、一蓑烟雨任平生元丰二年(1079),东坡遭受了“乌台诗案”的横祸,在御史台监狱里度过了一百三十天的铁窗生涯。
次年正月初一,汴京城里的千家万户都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东坡却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走出京城,踏上了前往黄州贬所的漫长道路。
经过一个月的跋涉,东坡来到了山环水绕的黄州,从此这个僻处江边的小城就与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坡在黄州时经济拮据,处境艰难,若是常人,不知要如何地痛不欲生、怨天尤人,然而东坡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对待逆境,以坚毅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
他不但啸傲于赤壁风月,而且继续关心国计民生。
人们都把东坡在黄州的行为归因于旷达的人生观,此说固然有理,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东坡的道德修养和淑世情怀。
刚毅近仁,仁者必刚,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挚的淑世情怀使东坡具有一副铁石心肠。
他在黄州写给滕元发的信中自称:“平生为道,专以待外物之变。
非意之来,正须理遣耳!”可见乌台诗案虽然来得非常突然,但东坡的内心却早储备了足以应对各种灾祸的精神力量。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
苏轼被贬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被誉为苏派四艺之首。
然而,由于他与王安石的政治观念不合,苏轼开始了一系列被贬的经历。
首次贬谪发生在1079年,当时他因为批评王安石的新政而被
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了一名乡官。
在黄州,苏轼积极参与当地的农田水利建设,并展开了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然而,1094年的徽宗即位后,苏轼的处境发生了改变。
徽宗
是王安石的支持者,他指责苏轼批评王安石的作品,将苏轼贬谪到了远离京城的常州(今江苏常州)。
尽管被贬到了常州,苏轼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以常州芍药花为题材的诗词。
然而,苏轼在常州只待了一年多,1096年又被贬谪到了婺州(今浙江金华)。
在婺州,苏轼因为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被称为“婺州水利郎”。
1100年,苏轼被调任到杭州(今浙江杭州),担任了一名副尉。
在杭州期间,他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与一些文人雅士结交,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然而,苏轼的政治处境再次发生了变化。
1111年,皇帝钦点
了他的弟弟苏辙担任参知政事,但苏轼却因为辞职不尽忠于朝
廷而被罢官,并被流放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包括“赤壁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尽管苏轼多次被贬谪,他却没有气馁,继续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并且在这些贬谪地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使他的名声日渐赫赫。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

苏轼三次被贬的经历和成就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凭借其才华横溢的文章受到后人钦佩,被誉为“文章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并以此为责任,克服了重重困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就了卓越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第一次贬官是在1125年,当时他被任命为赤壁令,但后来他被贬为荆州刺史,因为他没有按照朝廷要求行事,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被贬了。
苏轼的第二次贬官是在1133年,他当时被任命为安徽太守,但由于他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是支持贵族,所以他又被贬了。
苏轼的第三次贬官是在1140年,他当时被任命为浙江太守,但他不仅没有按照朝廷的安排,而且还发表了《游春词》,指责皇帝失管,所以又被贬了。
虽然苏轼三次被贬官,但他依然勇往直前,在贬官期间他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被誉为“文章王”。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以及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
苏轼的诗歌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被誉为“宋诗经典”,并被称为“诗经的晚期经典”。
他的散文作品有《赤壁赋》、《江城子》、《洞仙歌》等,被誉为“宋代散文经典”。
此外,他还创作了《游春词》、《答韦检社论》等文艺评论作品,被誉为“宋代文艺评论经典”。
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楷书》、《行书》、《隶书》等,其中《楷书》被誉为“宋代楷书经典”。
此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画作有《观云图》、《秋夜图》等,他的画作被誉为“宋代水墨画经典”。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书法、绘画等方面有所突出,而且他的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也都被誉为“宋代经典”,令人称道。
苏轼的三次贬官经历,使他在文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绝世精品,令人敬仰。
苏轼的三起三落

苏轼的三起三落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总是逃不过被金朝欺辱而显得很无能的形象,但是无可否认的一点,宋朝也是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在文化上,有婉约派独树一帜,又有苏轼豪放派的横空出世。
苏轼在词上的地位同李白在诗上的地位几近相同,都是一座大山,只能让人仰望。
然而苏轼一生却有三起三落,命运坎坷。
一起步入仕途苏轼在1057年考中进士,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官职为从八品,在这个小官上做了三年,随后被召回朝廷在史馆任职。
到了神宗熙宁四年,又被下派去往杭州做通判。
随后又转任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
一落大难临头历史上有着诸多笔墨去详细描写了“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押在御史台审讯130天。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但又不赞同旧党,在朝堂上与群臣格格不入,最终差点因乌台诗案被宋神宗杀掉,后经王安石等人求情才无事,最终被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宋神宗驾崩后,哲宗继位,皇太后摄政,王安石变法被废除,以司马光为宰相,同时也使苏东坡平步青云。
苏东坡先任登州太守,五天后就被召回京城做了翰林学士知制造,专职给皇帝写圣旨。
17个月里由从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难而退由于皇太后以及司马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苏东坡却是坚持原则,不同意全盘否定,所以和太后等政见不合,最终苏东坡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去杭州做了1年零7个月的太守。
三起再回朝堂苏东坡由杭州太守回到朝廷,做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之后又出人颍州、扬州太守,之后又出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太后驾崩后,18岁的宋哲宗开始亲政,苏东坡被算在太后一方的元祜党人,将苏东坡赶出京城,贬为定州太守,随后不到一个月又被贬至惠州,之后再贬儋州,一次比一次离京城更远。
苏轼的生平可谓坎坷。
临死前,他在病榻上写下了绝笔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算是对自己一生起起落落的总结。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_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7882732@
生于眉州
湖Hale Waihona Puke 知州 (太湖附近)京师问罪 (乌台诗案)
谪贬黄州
被调回京
出任杭州
被调回京
出任颖州 (安徽阜阳)
出任扬州 (江苏扬州)
出任定州 (河北保定)
英州惠州 (广东)
被贬儋州 (海南岛)
死于常州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 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 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幸被 释后,谪贬黄州。 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已被调回京的苏轼 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 元佑六年召回京师,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 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第三次被贬: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 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 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