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姓名乔丽红学号311061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指导教师学习中心目录一、论文摘要 (3)二、正文 (4)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1)苏轼生平简介 (4)(2)苏轼诗词简介 (5)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1)仕途之坎坷 (6)(2)人生之无常 (7)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1)苏轼的词作 (9)(2)苏轼的诗作 (9)(3)苏轼的散文 (10)(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5、小结 (12)三、参考文献 (13)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论文摘要【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苏轼 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

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诗词中的哲学与智慧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鬼才。
苏轼的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无论在人生思考、社会观察还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都体现出了他对生命、人性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一、人生哲学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表达了他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他关注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里面有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认为人生如初见般纯洁美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因为各种因素改变,感到失落和伤感。
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苏轼以客观、深沉的态度看待人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把握当下,享受人生的点滴美好。
二、人性观察苏轼善于观察人性,通过描写人们的情感和行为,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
在《赤壁怀古》中,苏轼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红楼一梦故事,通过贾宝玉的悲剧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
他认为人们往往被欲望和情感所困扰,难以抵挡命运的摧残。
苏轼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诗词更富有感染力。
三、自然智慧苏轼对自然景物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将人与自然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美好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江城子》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江景,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通过对流水的描述,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对自然的智慧,他深刻领悟到自然界的无穷生机和变化,将这种智慧融入诗词之中。
四、社会批判苏轼的诗词中也不乏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通过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的揭示,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愤慨。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直言不讳地描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丑陋。
他认为社会的矛盾和不公是导致人们痛苦的根源。
苏轼以文学的方式呼吁社会公正,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之,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 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

对苏轼人生的感悟苏轼带给我的人生感悟对苏轼人生的感悟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
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
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
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
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
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
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
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
坐久,甚苦之。
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
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
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热门17篇)

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热门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古诗心得体会(热门17篇)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可以反映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展现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从他的诗词和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宽容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翻腾,但只要心怀豁达,就能应对生活的起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以平常心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名利的看法上。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他认为名利只是人生中的过眼烟云,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同明月,短暂而美好,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人际关系。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人,珍惜与他们的相遇和相知。
苏轼对人生的豁达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中。
他在《东篱乐府》中写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感受。
他认为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强,像树一样朴实,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与自然相融相通。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他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失,如何珍惜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界相融相通。
他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
试析苏轼诗歌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试析苏轼诗歌对现实人生的超越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具有较强的超越现实人生的特点。
苏轼的诗歌超越现实人生的第一个特点是他对自然的赞美与追求。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他喜欢写山水田园的景色,借助自然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赤壁怀古》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就是通过描绘赤壁山水的美丽和壮丽,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和超越,使苏轼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意蕴和魅力。
其次,苏轼的诗歌超越现实人生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他关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对世事沧桑、人生百态有着深入的洞察力。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苏轼对人生短暂和死亡的思考,他呼吁人们应该珍惜生命,积极奋斗,留下一份对世人有意义的事迹。
苏轼的这种思考和感悟,使他的诗歌超越了个人的生活和眼前的苟且,具有了普世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苏轼的诗歌超越现实人生的第三个特点是他对理想和追求的表达。
苏轼一生积极向上,追求理想的精神一直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对理想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抱负中,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改变现实社会,使社会更加公正、和谐。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苏轼对自己理想追求的表达,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有生之年,见证长安繁华和国家的安宁。
苏轼的这种对理想和追求的表达,使他的诗歌具有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超越现实人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的赞美与追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理想和追求的表达上。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超越了个人的生活和眼前的苟且,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理想的无尽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
从苏轼的词中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轼的词中看轼的人生态度逆境中的人生哲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轼《定风波》《定风波》是轼较具代表性的词,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词中"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这是一种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
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乐观旷达的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轼的名句。
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会雨过天青的吗?这一路上的雨雨晴晴也正是官场气象变换莫测的写照。
东坡的一生,他豁然的性格,坦荡宽广的胸怀,这首《定风波》便是最好的写照。
千百年来,东坡赢得了无数人的景仰和喜爱,不仅因为他天赋诗才,更因为他乐观豁达,坦荡磊落的人生态度。
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东坡总是一笑置之,不居高而喜,也不处低而悲,一生“吟啸”而行,即使“竹杖芒鞋”也能“轻胜马”,“一蓑烟雨”亦可“任平生”,因而在人生的路途上不管是风狂雨骤,还是艳阳高照,他都能在“归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忧外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在艰难曲折的起伏中,对社会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其诗中表现为:对现实人生的热爱,在顺境中淡泊,在逆境中的从容,以及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
标签:苏轼;东坡诗;人生思考
一、“志在斯民,人为己任”———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高度赞赏了苏轼“一生困逐”却“不改其操”的民本思想和爱民护民之心。
他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具有积极的用世之志,始终关心民瘼,勤于政事,在《山村五绝》中写道。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其三)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言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其四)
苏轼在贬谪途中亲眼目睹变法带给人民的痛苦,深感自身责任重大。
他在诗中抨击变法,讽刺朝政,尽为官之职,尽士大夫之责。
其文字直白,直指变法带给人民的痛苦,鞭辟入里、铿锵有力,表达出直指社会现实的“为官之道”和“治世之心”。
被贬黄州的苏轼身无分文,他自建住房与百姓比邻而居,他自垦东坡恢复生产,常常“焚香静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黄州安国寺记》)。
他在自建的南堂里想起“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愁肠”(《南堂》其三)的惆怅和忧伤,而今“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一片悠然自得的情境。
在漫步东坡里,在坐卧南堂中,他早已趋于超脱,对现实人生表达出真正的热爱。
二、“吾生如寄耳”———在顺境中的淡泊
早在少年气盛之时,苏轼即在《屈原塔》中表达出自己以屈原为榜样。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站在屈原塔旁,苏轼想到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世事之无情与人世之有情,繁华之稍纵即逝与个人高洁之不朽,都不待言而自喻。
透过屈原苏轼看到富贵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只有“意甚烈”的节操和追求,才能“千载未歇”,收获世界的“眷眷不忍决”。
人生在世只有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定自己的信
念,将金钱、身份、地位置之度外,即便在浩荡的宇宙,也能获得生命的永恒。
三、“苦雨终风也解晴”———在逆境中的从容
苏轼一生坎坷异常,入仕四十载贬谪十二年,但却始终保持着从容不变的心。
“乌台诗案”中,在关押审讯期间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狱中以榆、槐、竹、柏为对象创作的诗托物寓意,在《榆》中写道。
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谁言霜雪若,生意殊未足。
坐待春風至,飞英覆空屋。
苏轼厌倦嫩榆树,而对老榆树“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充满敬意,对其傲然霜雪,老而弥坚的精神赞颂有加。
苏轼将要面对的是比自然界的霜雪更为严酷的政治上的暴风雪,他从容面对审讯逼供坦然自若,即使听闻有杀身之祸,也“坐待春风至”。
出狱之后的苏轼被贬黄州,此时的他官无俸禄,捉襟见肘,然而却积极面对一切苦难,在《东坡》中他详细描述自己不仅经营起庄稼果树,还建起了雪堂,将东坡变成了自己的生活天地。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市人”为声名富贵所诱惑,奔走疲惫于凡尘俗世之中;而只有像苏轼一般的“野人”才能不沉醉于官名利禄,远离俗世,不受虚名浮华的侵扰。
在这里他一步一铿锵,更加抖擞地前进。
没有这东坡的“坡头路”,哪来苏轼的“曳杖声”,这“坡头路”就是苏轼脚下坎坷的仕途,这“曳杖声”就是苏轼的坚定步伐。
一个“莫嫌”,一个“自爱”,将苏轼在逆境中的从容展露无疑。
四、“我生百事常随缘”———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
在人生的跌宕起伏之中,苏轼遇“百事”而无消沉,受贬谪而无自弃。
顺境之中的苏轼淡然处之,逆境之中的苏轼从容自若。
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谪到黄州已经四年。
朝廷变法实施亦是坎坷,宋神宗重新思考变法事宜,将苏轼改迁汝州。
苏轼在赶赴汝州的途中经过庐山,创作了传世佳作《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表面是说风景,然而深层是意喻人生哲理。
“横看”“竖看”不仅是看山峰的角度,更是看待人生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会有不同的结果。
苏轼遭遇贬谪既是人生的悲剧,也是个人创作的高峰。
在不同的位置上,处在不同的境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会获得“高低各不同”的结论。
当拥有这种观点的苏轼再次面对朝政漩涡时,更加淡然。
苏轼的诗既是其苦难人生的写照,更是他智慧人生的体现。
只有智者才能在苦难之中实现自我的超越。
苏轼在经历数次贬谪之后还能高昂地表达出“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壮志,在经历风雨之后还保持“致君尧舜”的初心,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展示出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从而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滋养。
参考文献
[1]苏轼.东坡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张美丽.从苏轼诗词看苏轼天地人生之境界[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谭淑红.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作者简介:欧萍(1975.09—),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