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及作品
苏轼生平及创作(整理版)

乌台诗案 (7月28~11月29入狱)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 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 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 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 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讽刺青苗法: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 中(出自《山村五绝》) 讽刺农田水利法: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 (盐碱地)变桑田(出自《八月十五日看潮》) 讽刺贡举法: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 术(出自《戏子由》) 讽刺均输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 盐(出自《盐诗》) 揭发“大逆不道”: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 有 蜇龙知 (出自《桧树》)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 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 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 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 的细流变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 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二、 “乌台诗案”。 苏轼被下狱,关押了130多天后,得 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 苏轼在黄州居住了四年零两个月后被 改派汝州,后来又允许他在常州居住。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三、东山再起
凤翔
汴 京
密州
杭州
眉山 我本西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黄州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吾老矣,寄馀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惠州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人物年表:1057:21岁高中进士1061:科考入三等,任凤翔府判官1064:任职史官1071: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任密州太守1076:任湖州太守1079: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往常州1085: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1086: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1101: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人物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
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蔡嵩云: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
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
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一)【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生平诗词的顺序

苏轼生平诗词的顺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苏轼生平丰富多彩,其诗词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感和政治才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巨匠。
自幼聪颖好学的苏轼,其父苏洵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深受其影响。
苏轼对文学的热爱早已在童年时期显露出来。
年仅10岁时,他就已开始翻阅古籍,涉足书法。
后来,苏轼在进入官场后,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要职,但他坚持文学之路,始终不忘初心。
苏轼一生著述甚丰,诗文跨越诸多主题,包括山水诗、政治诗、爱情诗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词承袭了唐代诗歌优秀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词格调高昂豪放,意境深远,表达了对人间世事的感慨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苏轼的诗词作品常常跳脱出传统的束缚,采用自由舒展的表达方式,使人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思想的冲击力。
以下是苏轼生平诗词的顺序:1.苏轼最早的诗作《秋风词》《秋风词》是苏轼创作的早期作品之一,描写了秋风凄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叹和对时光流逝的痛感。
这首词寄托了苏轼早年的心情和情感,展现出了其为文学而生的志向。
2.苏轼的山水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诗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梦境中的奇幻世界,自然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互映衬,意境深邃。
苏轼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了他对山水风景的独特理解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3.苏轼的政治诗《和子由柳州诣秋浦重赋毛公山人草书四韵》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时代政治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诗人以儒家的治世理念为背景,展现出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社会变革的呼唤。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作为政治家的思考和担当。
4.苏轼的爱情诗《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苏轼在儿时的一段感情经历中创作的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眷恋和悲伤。
词中透露出了诗人对人间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展现出了苏轼纯真的爱情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苏轼简介 苏轼的⽂学观点和欧阳修⼀脉相承,但更强调⽂学的独创性、表现⼒和艺术价值。
下⾯是⼩编整理的苏轼的简介,欢迎⼤家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平: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不幸夭折。
苏轼生平及其作品10首诗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的生平简介: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苏轼的代表作品有:
1.《念奴娇·赤壁怀古》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江城子·密州出猎》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5.《卜算子·黄州定鼎》
6.《蝶恋花·春景》
7.《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8.《浣溪沙·北风卷地白草折》
9.《阳关曲·中秋月》
10.《西江月·平山堂》
以上作品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境界,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

苏轼人生经历和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的生平经历丰富,充满波折。
他在1057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后因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的诗词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
他的作品既有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也有婉约派词风的佳作。
他的诗词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自然风光和人物的描绘和赞美。
苏轼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总之,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作品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至今仍然广为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3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 想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 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 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对比
人物
外貌
际遇
食疗秘方
麦门冬饮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 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有口腔保健、安 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 茯苓糕:《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 过食之尤佳。”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 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 雪羹汤 :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牌名
题目
词牌名:词的大标题 题目:词的小标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作品风格:感情激荡、气势豪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 解释下列词语。
①题:_书__写___
②缘:__因__为__,_ 由于
③不识__不__认__识_ ④西林:_西__林__寺___
3. 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是 (C ) A. 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它的一方面,就能推 断出它的另一方面。 B. 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了解, 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考查,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字词注释: 1. 题:书写 2. 横看:从正面看。 3. 缘:因为、由于。 4.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上。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 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 山之中。
练一练
1.文学常识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宋___代著名文学家苏__轼__。字 _子__瞻_,号_东__坡__居__士。他是_唐__宋__八__大__家_____之一。 _豪__放_______派代表人物。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三部分
汉字大变脸
西
本意:息, 即鸟入巢休息。 后来的意思表示方向“西”。
Part 04
知识拓展:苏东坡与美食
我是吃货 东 坡 肉
我发明的
东 坡 肘 子
Ageneraltemplatefor cute cartoon animals
4. 按要求填空。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 _只__缘__身__在__此__山__中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分别从__横___、___竖____不同的角度,
__远____、__近____、不同的位置观察庐山。
5. 按要求填写诗句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表现这个道理的 诗句是__不__识__庐__山__真__面__目__,__只__缘__身__在__此__山__中_____。
号:也称别字、别号。一般为文人自取, 也可是别人赠与。
李白,号青莲居士
杜甫,号少陵野老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
Part 02
“三苏”
苏洵 苏辙 苏轼
我叫苏轼
这是我老爸—苏洵 这是我弟弟—苏辙
释义:
轼儿,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一课(古)苏 轼
目录
01、苏轼简介、生平 02、作品赏析
03、汉字大变脸
04、拓展阅读
第一部分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
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宋四家” 之一,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作品大气 磅礴,乐观豁达。 代表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 古》,《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