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简介
苏轼简介

《寒食帖》---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 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 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 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 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2012-12-1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 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 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 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 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 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 2012-12-1 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012-12-1
政治生涯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 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 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 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 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 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 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 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 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 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 流传,历久而不衰……
苏东坡简介

蘇東坡簡介1.姓名字號: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文忠2.時代背景: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生於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o三六),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o一),年六十六。
3.重大經歷:1.二十二歲時中進士,主考官歐陽修為當時文壇領袖,極為賞識其才華,曾告訴他人「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2.身處北宋新舊黨爭之時,兩黨相互傾軋(ㄧˋㄚ),蘇軾也深受波及,一生名滿天下,大起大落,曾官任翰林學士,卻也數度歷經貶謫,受新黨排擠,外放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3.元豐二年(一o七八)軾又以「烏臺詩案」被誣下獄,幾至於死,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在黃州五年謫居生涯裡,軾躬耕於東坡,超脫現實悲苦,形成高曠飄逸之風格,並先後完成其文學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數篇佳作,如〈前後赤壁賦〉及〈念奴嬌〉〈定風波〉等詞作。
4.其後雖曾被召回京,官任翰林學士,卻又不見容於當時在朝的舊黨,於是再度外放。
5.後來新黨再度得勢,蘇軾更是一再被貶至偏遠南方,從惠州(今廣東惠州)直至最遠的儋(ㄉㄢ)州(今海南島)。
6.徽宗即位,蘇軾遇赦北還,於途中病卒於常州。
1.學思淵源:1.幼學:八歲從道士張易簡學,十歲母程氏親授之書,十二歲父還家,從父學。
自幼聰慧,博通經史。
2.流派:黃庭堅、秦觀、晁(ㄔˊㄠ)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ˋㄓ)列其門下,被稱為「蘇門六君子」,前四人又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1.文學成就:蘇軾天才傑出,豪邁曠達,於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堪稱宋朝文學第一大家。
1.散文:長於策議論辯,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並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2.詞:開拓豪放詞風,影響後世深遠。
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3.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宋詩新面貌,「蘇詩」自成一家。
1.重要著作:東坡全集2.其他:可謂才氣縱橫,詩詞書畫無一不精。
1.書:與黃庭堅、米芾(ㄈˊㄨ)、蔡襄合稱「四大家」。
2.畫:乃以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之重要人物。
作者補注1.軾,字子瞻:軾為古代車子前端橫木,人用以扶手,以向人瞻仰致敬,故字曰「子瞻」。
苏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1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太湖遗笑,琅琊洛阳人,唐宋文学家、书法家、作曲家、画家,被誉为“苏轼、陆游之父,宋诗之大成者”。
苏东坡从小就聪颖过人,十四岁起就开始投入文学创作,甚至玩弄文字,变出一把把精美的词。
为官多次,但均未久留,因为他一生不奉陪。
苏东坡入官后,曾遣才行国,也曾凯歌行船,兼耕诗书,抒发清逸之气,流芳千古。
2 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在诗词创作上颇有特色,他创造了不少诗词类型,并且在宋代影响深远。
他著有《水调歌头》,以及《游春图》、《卖花声》、《木兰辞》等众多词作。
其中,木兰辞经其子瞻修改后,后来得以流传下来,至今仍是人们所传颂之作。
苏东坡也以其高超的书法技艺出名,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连翘赋》。
他的书法被誉为“大气、婀娜、洒脱、滑腻”,影响至今。
除了文学外,苏东坡还擅长戏曲、游览表演,其作品《昆曲歌辞》代表着宋朝曲艺的发展和提高,也影响了后代的曲艺文艺。
3 苏东坡的颠覆作为宋朝的文学家,苏东坡也是一名颠覆者。
他不符合宋朝的传统绅士形象,重文轻武,外貌潇洒,声音清脆,爱游山玩水,做文学家较多以文章而非武功才获得荣誉。
苏东坡创作的《赤壁赋》,重新解读了战争、勇气和英雄的含义,把军旅和文艺的艺术特征结合在一起,传承了“能赋不忘勇气”的儒家精神,也就是“文武兼备”。
从而引发了苏轼等人的认同,影响到后世文学、历史及政治研究。
4 苏东坡的死亡苏东坡临终时,留给子弟,“步出洛阳城,俯瞰西洋,抬望江山”,把永诀传承给后世。
1101年,太湖病逝莆阳,逝世时67岁。
苏东坡生前精心准备的宣明碑,用几行诗词记录了他的一生:“常言曰:一世与环绕不可得,朔漠孤簷旧愿;翻免征讨,弃行官署,投诗书迹,何料带忧啊!” 并“留下廓书诗词泊影,蒙蒙霜叶青苔壁”,百年来,苏东坡的影响,始终是文学的灵魂。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和美食家。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坛巨子,他的文学才华广泛,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散文、历史、文言文、骈文等多个体裁。
苏东坡出身高官家族,自小聪明过人,吸收了其父苏洵的文化遗产。
自幼酷爱读书,好奇心强烈,喜欢问问题并独立思考。
在他17岁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并被派往京城京兆尹(今陕西西安市)就任主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他以才华洋溢的词章而著名,广泛涉猎山水田园、爱情离合、宴会豪华等主题,其词作在宋代掀起了一股盛世风潮。
他的词穷尽周易、道家、佛教、儒学等思想,流动的词意渗透其中,隐喻与抒情相得益彰。
他的散文以《东坡志林》最为著名,其中记述了他一生的遭遇、政绩、山水之趣和饮食文化等,内容丰富生动。
苏东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辞章无愧乐府诗人。
苏东坡特别喜欢写随笔和游记,他深爱大自然,经常旅行并在行程中记录所见所闻。
他的游记以《归田录》和《写寒堂集》最为著名,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反映着他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苏东坡对于中国美食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将山东鲁菜带入了江南,改良了许多菜肴的烹饪方法,开创了苏菜这一美食流派,并且系统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学习餐饮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文学方面的才华,苏东坡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
他擅长画竹,笔触洒脱,墨法流畅,丹青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书法更是闻名于世,他开创了“狂草”艺术风格,使得字迹变得自然流畅,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书法不同的独特风格。
然而,苏东坡并非一生平坦无波。
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行为不合常规,他曾数次遭到贬斥和放逐,甚至被贬谪到黄州、岭南等地,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境,并以他的才华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世称“苏东坡”。
祖籍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世人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妻:王弗(第一任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王朝云(侍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简介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
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 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分诗词作品
部分书画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枯木怪石图》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 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
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 的奢侈骄纵。
﹤艺术成就﹥
三、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
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
蘇 東 坡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 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 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
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
3
﹤艺术成就﹥
一、文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 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
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东坡简介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东坡饼
相传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县(现海南儋州)时,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年迈守寡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偏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数句,勾画出环饼匀细、色艳、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钗的形象。老妪将此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苏东坡,就名之以“东坡饼”,并在儋州流传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即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东坡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
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生平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
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
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
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
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1091
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