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1)

合集下载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姓名乔丽红学号311061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指导教师学习中心目录一、论文摘要 (3)二、正文 (4)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1)苏轼生平简介 (4)(2)苏轼诗词简介 (5)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1)仕途之坎坷 (6)(2)人生之无常 (7)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1)苏轼的词作 (9)(2)苏轼的诗作 (9)(3)苏轼的散文 (10)(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5、小结 (12)三、参考文献 (13)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论文摘要【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但苏轼没有被压倒,在创作上,他仍保持乐观。

如:“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纵笔三首》之一)“霹雳收咸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儋耳》)“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纵笔三首》之三)。

这些诗里,看不到苏轼身陷南荒,老病交加的困境和窘态,展示给你的是那里的海风快意,民风淳民,自得其乐。

特别是他渡海北归的那首诗“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次北归,苏轼只是遇赦而已,并非回京作官。

同时,这首诗写在他迭经打击之后,写在险象环生的海浪海风之中,写在他终生坎坷,即将辞世的前一年,此时此刻,一般人都会痛定思痛,感慨万分。

但是在诗里,我们看不到愤怒与忧伤,所看到的,是对莹洁无尘的人格和心灵的自我鉴定,是对此理性的美学审视;那可能带来舟覆人亡的风啸涛吼,成为雄壮的音乐;那缺医无药的瘴疠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适于观赏的奇绝之处。

这里,所表现的平和心态,洒脱风度,乐观精神,豪迈气概,可与“大江东去”那首词相提并论,其心胸之旷达,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集中的展示。

对待家庭磨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东坡词作中的写意人生——走入苏轼的旷达人生ppt

东坡词作中的写意人生——走入苏轼的旷达人生ppt
——余秋雨
结合这节课所学内容,请 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一谈他的 高贵、亲切、魅力表现在哪里?
“在人生中有比成功和幸福更
重要的,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 之上的豁达的情怀。”
课外作业:
1、如果让你推荐苏轼参加颁奖礼, 你会颁给他怎样的一个奖项呢? 请尝试为苏轼写一个“颁奖词”。
2、请以《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 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人生的思考。
儒家的仁政思想和进取精神,道家的超脱世俗 和佛教的圆通自在,在他身上获得了融和。
前期,儒家思想为主导。——积极进取 贬官流放时,佛、道思想占上风。——乐观豁达
词中人物形象不同的原因是:
作者的思想和经历。
延伸阅读,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的鉴赏方法,共同来探究 这两首词中的人物形象。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 溪水西流。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作者的人生经历
“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
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 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 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 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 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 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东坡突围》
作者的思想
受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苏轼 集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身。
作者的人生经历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
中丞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 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 由于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又因御史台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被称为 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被抓进乌台,关了4个月,差点送命,幸亏 太后求情才得以保命。因为此事苏轼丢官降职,被贬 湖北黄州。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 犯官,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落差。

从黄州作品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从黄州作品看苏轼的旷达人生

从黄州作品看苏轼的旷达人生摘要: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矛盾的人生和儒释道思想的融通,以及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他淡泊、通达、恒久的宇宙人生观念。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黄州作品;苏轼;旷达;人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道:“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轼是一个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是一个诗、文、赋、书画皆工的旷世奇才;是中国古代才能最为全面的文化巨匠;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多年文化沉淀的民族的一种期盼。

然而,这些才能既为他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灾难。

终其一生,他在仕途上虽曾官至礼部尚书,但先后几次因诗而获罪。

“乌台诗案”甚至使他差点丢失了性命。

在沉浮不定,梦幻无常的苦乐人生面前,苏轼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

在其诗文中,责任感、使命感与归隐山林之念相交织,就淋漓而尽致反映了他随遇而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一代文豪被放逐黄州时的困顿处境,消极、痛苦的矛盾心理急切地转化为了他遗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和作品。

然而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之心,使他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以《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2007年7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0 No.4J ul. 2007从东坡作品中看苏轼的旷达人生谭淑红(大连职工大学应用语言系,辽宁大连116031) 收稿日期:2006211216作者简介:谭淑红(1967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职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摘 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九死一生,但他虽处逆境,然而独立不依,刚正不阿,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东坡作品;旷达;人生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51(2007)0420102204An Observation of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to Life from Dongpo ’s WorksTAN Shu 2hong(Department of A p plied L inguistics ,Dalian College f or S taf f and W orkers ,Dalian 116031,China )Abstract :Sushi is a famous litterateur of Bei 2Song dynasty whose poems and articles were well 2known in the world.Although Sushi had experienced a lot of hard work and a near escape ,he still insists on his will and keep s his optimistic attitude to life.He left many valuable literary heritage.This thesis analyzes Sushi ’s broad 2minded attitude to life in adversary environment with a reference to his works.K ey w ords :Dongpo ’s works ;broad 2minded ;life一、苏轼的逆境人生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弊端时,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诚然,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他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所持的观点也未必正确。

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

”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对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

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4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201—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

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

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

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

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广东惠州),3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海南儋州)。

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1年后就病逝了。

综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自嘲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有30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直到老死,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

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苏轼在逆境中人生态度的形成苏轼思想通达,兼收并蓄,在北宋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

苏辙的一段话大致道出了这一特点:“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象,参之孔墨,博辨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

”和中国传统的文人一样,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兼济天下”[1]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热情很高。

但是在人生修养、生活态度上,释道思想又占据了主流,尤其在中晚年连遭打击时。

不过苏轼不是像许多同样命运的文人那样,在失意后弃儒向佛,倒向虚无,接受老庄的隐逸思想。

而是把儒、佛、道思想融合在一起,互相弥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一方面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用儒家思想避免了佛道思想中的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

也就是说:他一直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所以,他无须辞官、无须归隐也同样能完善自我。

以下就从他的作品出发,浅析苏轼“儒道佛互补”的人生观下形成的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三、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人生1.处变不惊,执着追求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

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

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尽管不幸接踵而来,他却从未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悔。

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他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3]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让苏轼处变不惊、坦然面对的力量来源于他的“道理”“忠义”和“尊主泽民”的信念。

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

在任何环境下,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刚贬到黄州时,在定惠院寓居,他作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笔者认为,这只“拣尽寒枝不—31—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4],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这样评价他:“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恶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身害。

用此数困于数,然终不以恨。

”苏轼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乌台诗案”就是以文字获罪的,但是他仍然不改其志,在忧患余生的晚年,写下了政治讽刺诗《荔枝叹》,怀着“至今欲食林甫肉”的极大愤慨,从唐代进贡荔枝写到宋代贡茶献花,对官吏的阿谀奉承,宫廷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希望国泰民安的政治主张。

苏轼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他从不屈服,而是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2.随缘自适,超然物外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

他的诗词广为传诵,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赏识他的才华,就连神宗皇帝也喜读其文,称他为“天下奇才”,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达到了“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的地步,可谓是当朝第一名士,而且也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

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悲观厌世的念头,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人事的调动。

我们来看他的《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偏僻的地方,苏轼没有一丝抱怨,他嘲笑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