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超声内镜是一种通过声音波来观察消化系统的诊断工具,它被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超声内镜具有高分辨率,能够清晰地观察消化道内部的情况,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超声内镜能够观察到消化道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的情况,对消化道早期癌症、息肉等病变进行准确诊断。

2. 消化道下行性病变的诊断:超声内镜可以在胃肠道内直接观察到肿瘤、息肉、溃疡等病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诊断。

3.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超声内镜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内出血点,对出血病变的定位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4. 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评估:超声内镜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情况,对炎症、溃疡等病变的评估和监测非常有帮助。

除了以上的应用外,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还有其他应用,比如在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2. 直接观察:超声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到消化道内部的情况,不受组织深度的限制,有利于发现和评估病变。

3. 安全性:超声内镜是一种微创检查,对患者的损伤小,恢复快,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4. 可同时进行治疗:超声内镜不仅可以进行诊断,还可以进行一些治疗性操作,如异物取出、粘膜切除等,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手术的创伤。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它以其高分辨率、直接观察、安全性和可同时进行治疗等优势,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在未来,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它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超声内镜与内镜下治疗

超声内镜与内镜下治疗

超声内镜与内镜下治疗
一、什么是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是将超声技术与内窥镜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医疗设备。

通过引入高频声波,可以清晰地看到内脏器官组织的情况。

超声内镜分为超声内镜探头和内镜外部控制盒两部分,探头长度一般在2-10cm之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二、超声内镜的应用
超声内镜可以应用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器官的检查。

在消化道领域,超声内镜可以用于胃肠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包括消化道肿瘤、溃疡、腹腔内出血、胰腺疾病等,同时也可以用于取活组织检查以及排异反应监测。

三、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吻合术(E-S)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在无需进行开腹手术的情况下,将病变的组织和肿瘤切除,可以极大地减少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时间。

四、内镜治疗和超声内镜联用
内镜治疗和超声内镜联用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判断深度和范围。

超声内镜在内镜下治疗中可以用于术前评估和操作中的指导,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同时,由于超声内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时效性,对于诊断一些较为难判断的病变具有独特优势。

五、内镜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内镜治疗一般要求患者在手术前进行排酸处理,并注意术后的休息和饮食。

在内镜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器械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风险。

此外,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感染等,需要患者重视。

六、
超声内镜和内镜下治疗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后续恢复时间。

同时,这些技术需要经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和操作,交叉学科的交流和协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是一种结合了内镜和超声技术的诊断工具,能够在消化道内直接观察和诊断疾病,并且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超声内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超声探头直接插入体内,通过超声波辐射检查内脏器官。

与传统超声检查不同的是,超声内镜可以通过内镜直接接触到内脏器官表面,提高了成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超声内镜可以分为内腔式和经肛门式两种。

内腔式超声内镜是将探头插入消化道内检查,主要用于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疾病的检查。

经肛门式超声内镜则是通过肛门插入肛管和直肠进行检查,主要用于直肠、结肠和肛门疾病的诊断。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是在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中。

超声内镜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对早期胃肠道肿瘤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超声内镜能够准确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声内镜还可以进行肿瘤组织的穿刺活检,获得更准确的病理学诊断结果。

其次是在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中。

超声内镜可以观察到消化道黏膜的细微变化,对于早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非常重要。

对于早期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等病变,超声内镜可以观察到黏膜的变形和颜色改变,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超声内镜还可以用于胆道和胰腺疾病的诊断。

超声内镜能够观察到胆道和胰腺的管道和血管,对于胆道结石、胆囊切除术后胆道狭窄、胰腺囊肿等病变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超声内镜可以观察到胆总管内的结石和胆囊壁的病变情况,可以指导胆管结石的取石手术。

超声内镜还可以观察到胰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和血管供应情况,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有很大的帮助。

超声内镜还可以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阶段,超声内镜可以进行肿瘤切除术,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超声内镜与内镜下治疗课件

超声内镜与内镜下治疗课件

出血
穿孔
内镜下治疗后可能引发出血,特别是对于 一些切除性操作,如息肉摘除等。
内镜下操作时,可能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解 剖结构异常导致胃肠壁穿孔。
气体爆炸
心血管意外
在使用电凝、电切等设备时,如操作不当, 可能引发气体爆炸。
部分患者在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可能 诱发心血管意外,特别是有高血压、冠心 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 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融合不同模态的成像技术(如光学、超声、磁共振等) 可以提供更丰富的病变信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未来,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 将成为超声内镜与内镜下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 个性化精准治疗: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性化精准治疗将成为超声内镜与内 镜下治疗的重要趋势。通过基因检测、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为患者量身定 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息肉等病变组织,降低手 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内镜下胆道取石术
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医生 可通过内镜在胆道内精确 取石,避免传统手术的痛
苦和恢复时间。
内镜下止血和栓塞术
超声内镜可帮助医生准确 定位出血点或血管病变, 引导内镜下止血和栓塞治 疗,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
效果。
04
内镜下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内镜下治疗的常见并发症
处理。
并发症案例分析和经验教训
01
案例一
患者因息肉摘除后出血,分析原因是操作不当导致的。经验教训是,医
生应更熟练掌握操作技巧,避免操作失误。
02 03
案例二
患者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生心血管意外,分析原因是未对患者进行全面 的术前评估。经验教训是,应加强对患者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 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内镜下治疗技术

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

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

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内镜超声检查术(EUS)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

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的形态,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

第一节基本原理一、超声探头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声波的吸收、散射及声束扩散导致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衰减。

体表超声在检查时常受到骨骼、腹壁脂肪及肠腔内气体的干扰,从而限制了它对含气器官的检查。

超声内镜探头在检查时直接接触靶器官,从而避免了上述干扰因素,但此种探头频率要高,通常在5MHz以上,一般为7~12MHz。

二、分类(一)按应用范围分为:超声胃镜、超声肠镜、超声腹腔镜等;(二)按扫描方式分为:线阵式超声内镜和扇形扫描超声内镜;(三)按探头运动方式分为:电子触发式和机械旋转式,以后者应用最为广泛;(四)按器械结构分为:纤维超声内镜、电子超声内镜、多普勒超声内镜、经内镜的微超声探头等。

第二节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一)判断消化系肿瘤的侵犯深度及外科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二)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三)确定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起源与性质;(四)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栓塞治疗的效果;(五)显示纵隔病变;(六)判断消化性溃疡的愈合与复发;(七)诊断十二指肠壶腹肿瘤;(八)胆囊及胆总管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九)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十)大肠及直肠良恶性病变的诊断。

二、禁忌证消化道EUS的禁忌证基本上与一般内镜检查相同,主要有:(一)绝对禁忌证1.严重心肺疾患不能耐受内镜检查者;2.处于休克等危重状态者;3.疑有胃穿孔者;4.不合作的精神病患者或严重智力障碍者;5.口腔、咽喉、食管及胃部的急性炎症,特别是腐蚀性炎症;6.其他:明显的胸主动脉瘤、脑溢血等。

(二)相对禁忌证1.巨大食管憩室、明显的食管静脉曲张或高位食管癌、高度脊柱弯曲畸形者;1.有心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高血压病未获控制者。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一、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的原理及技术特点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是一种利用内镜技术在贲门粘膜下层进行环形肌切开,目的是扩张贲门括约肌,恢复食管的蠕动功能。

该术式由日本学者Inoue等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其技术特点包括:①操作简单:通过内镜技术进行手术操作,避免了传统开放手术的创伤;②创伤小:POEM术式主要在贲门粘膜下进行操作,减少了对食管近端的伤害;③术后恢复快:术后患者可以快速进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经临床研究表明,POEM术式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患者满意度。

二、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1. 症状缓解POEM术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吞咽困难、食物滞留、胸痛和反流等,经过POEM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POEM术后症状缓解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这表明POEM术式在改善患者主要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2. 贲门括约肌功能改善POEM术式的核心是对贲门括约肌进行环形肌切开,从而扩张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研究表明,POEM术后贲门括约肌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压力和蠕动幅度均有所提升。

这对于恢复食管正常的蠕动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改善食物通过贲门的顺畅度。

3. 术后并发症少相比传统外科手术,POEM术式的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也较少。

研究表明,POEM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5%,其中主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气胸和食管穿孔等。

这表明POEM术式在安全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表现。

4. 患者满意度高通过对POEM术后患者的随访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对POEM术式的治疗效果表示满意,对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

这表明POEM术式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1. 经内镜检查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且已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食管运动障碍疾病;2. 传统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无效或耐受性差;3. 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无严重并发症和禁忌症。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是一种结合内窥镜和超声检查的医疗技术,通过将超声探头连接到内窥镜上,可以在消化系统内部进行高分辨率的超声图像检查。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来诊断和评估胃肠道疾病,引导治疗和进行微创手术。

本文将结合文献综述和临床案例,探讨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一、超声内镜的基本原理超声内镜是将超声探头嵌入内窥镜的前端,可以实现内窥镜和超声的结合检查。

超声内镜系统由探头、控制台和图像显示器组成。

超声探头有多频率超声晶体和旋转扫描探头,可以实现360度的扫描。

控制台通过图像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将超声信号转化为图像显示在显示器上。

超声内镜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内部直接观察病变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深度,并可同时观察内镜直视下的病变,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诊断和评估胃肠道疾病超声内镜可以对胃肠道的肿瘤、息肉、溃疡、炎症和出血进行高分辨率的检查和评估。

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超声内镜有着特别的优势,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深度、浸润范围和邻近淋巴结的情况,对病变的组织学特点和浸润的程度进行评估。

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早期病变的观察和诊断也有重要的意义。

2.引导治疗对于部分消化道疾病,如黄色瘤、囊肿、异物、胰腺囊肿等,超声内镜可以直接为其穿刺和引流治疗,同时还可以对引流通道的情况进行观察,指导治疗的进展和结果。

3.微创手术除了诊断和治疗引导外,超声内镜在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微创手术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胃肠间质瘤、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等,超声内镜可以作为评估手术适应症、定位病灶、评估周围血管情况的重要手段。

三、超声内镜在临床中的应用举例1. 胃癌的超声内镜评估一例60岁女性患者,因上腹不适,就诊于我科。

患者病程1个月,无明显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无明显体重减轻。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超声内镜是一种通过超声波和内窥镜结合起来的医疗设备,可以用于检测消化系统内部的疾病。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帮助医生们及时了解病情,为患者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详细介绍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内镜的原理和技术是将高频超声波和内窥镜结合在一起,同时对患者进行内窥镜检查和超声波检测。

这种技术使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消化系统内部的情况,并且通过超声波扫描来观察组织的声波反射图像,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病变的情况。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还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超声内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是在胃部疾病的诊断中,超声内镜可以观察到胃壁的异常增生、息肉、溃疡等病变,还可以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估。

对于食管疾病,超声内镜也可以观察到食管壁的异常增生、食管裂孔疝、食管癌等病变。

对于十二指肠和小肠疾病,超声内镜也可以观察到十二指肠溃疡、小肠息肉、小肠淋巴瘤等病变。

在肝脏和胆道疾病中,超声内镜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观察到肝内胆管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壁增厚等病变,对于肝囊肿、肝门部肝癌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胰腺疾病,超声内镜还可以观察到胰腺的囊肿、胰腺炎、胰腺纤维化等病变。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还可以进行治疗性的操作。

在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中,超声内镜可以辅助进行肿瘤切除术和粘膜下层剥离术,同时还可以进行肿瘤局部注射治疗和肿瘤封闭治疗。

对于胆道疾病和胰腺疾病的治疗中,超声内镜还可以进行胆管支架植入、胆囊引流术和胰腺囊肿穿刺引流等治疗性操作。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直观清晰的诊断信息,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加准确地了解病情,为患者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超声内镜的治疗性操作,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创伤。

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患者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内镜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中的应用陈秀秉',覃山羽2,姜海行”'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西钦州535000);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广西南宁530021)【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 EA)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行POEM手术的47例资料完整的EA患者,对其进行随访。

术前行超声内镜了解贲门口、贲门上5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固有肌层的厚度;完善Eckardt's评分、胃镜、食道钦餐等,术中记录黏膜下隧道长度,固有肌层切开长度,术中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术前超声提示食管管壁层次结构清楚,贲门处肌层最厚,与贲门上5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肌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术前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与术前食管扩张度呈正相关,与呑咽困难分级、病程、术前Eckardt's评分等无相关性。

4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存在相关性,而与贲门上5cm固有肌层厚度、隧道长度及肌切开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对术前、术中及术后疗效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越薄,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

适当的缩短隧道长度及肌切开长度,可能可以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从而可提高工作效率及降低患者的麻醉风险。

【关键词】超声内镜;经口内镜下环形肌切开术;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573.7;R445【文献标志码】ADOI:10.13820/ki.gdyx.20186466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EA)又称巨食管,是由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一种功能性疾病⑴,虽然罕见,但也是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是治疗EA的有效方法,而超声内镜应用于POEM的国内外研究较少,有效价值也意见不一,本文将对超声内镜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EA中的应用价值作一介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3年5月至2016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POEM手术的96例EA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具备完整临床资料,确诊为EA,诊断标准:①以吞咽困难、反食、胸痛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②食管钗餐提示:食管体部蠕动消失,吞咽时LES无法松弛,顿剂无法通过胃食管结合部,潴留于该部以上食管,且食管有不同程度扩张,呈鸟嘴样改变;③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排除食管下段或者贲门部肿瘤、静脉瘤等病因引起的继发性EA O(2)术前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论证同意并由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3)既往曾接受过口服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手术的患者,不作为绝对△通信作者。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ji-haxi@ 的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麻醉的患者;(2)超声内镜提示食管黏膜、黏膜下层层次不清,预计无法成功建立黏膜下隧道的患者;(3)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超声内镜提示有较大静脉瘤位于手术通路及邻近区域的患者。

随访过程中有3例失访,故实际为47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其中女24例,男23例,年龄14-59岁,平均(37.74±11.44)岁,病程1~25年,中位病程2(1,6)年。

术前主诉主要有吞咽困难、反酸、呕吐、体重下降、胸骨后疼痛、恶心等6种(表1),吞咽困难分级⑵(分级标准见表2)中1级19例,2级22例,3级5例,4级1例。

术前Eckardt's评分(表3)表1术前主诉占比主诉例数百分比(%)吞咽困难47100.00反酸3165.96呕吐2451.06体重下降2348.94胸骨后疼痛1123.40恶心1021.28表2吞咽困难分级标准分级吞咽困难临床表现0级能够正常进食,无吞咽困难1级有吞咽困难但可进食一些固体食物2级仅能进食半固体食物3级仅能进食液体食物4级无法进食任何食物为4~10分,平均(6.66±1.63)分。

其中4例曾行气囊扩张术,3例曾行支架置入术,1例先后行Hell­er肌切开术及气囊扩张术。

表3EA Eckardt's评分标准W7T体重减轻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反流0无无无无1<5偶尔偶尔偶尔25-10每天每天每天3>10每餐每餐每餐临床分级:0~1分0级,2~3分I级,4-6分II级,大于6分HI级1.2器械与操作方法采用0lympus UM-2000型超声,360。

环扫超声微探头(UM-2R20MHZ和UM-3R12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并处于头高脚低位,循腔进镜至食管后,将食管内食物残渣、残液等冲洗吸引干净,观察食管的蠕动情况,继续进镜至胃内观察胃内病变及吸净胃内容物,随后退镜至贲门上方,将超声微探头经胃镜活检钳道进入至贲门口,通过水泵注入无气水,边注水边吸气,使水适度充盈于食管腔内,切换到超声界面。

调节探头位置,使探头尽量处于管腔中央,不要接触食管黏膜面,更不能压迫食管壁,观察食管壁层次、结构及固有肌层和内环肌层厚度,在食管非蠕动期测贲门口、贲门上5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固有肌层及内环肌层的厚度,见图1~4。

图1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为3.6mm1.3观察项目(1)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Eckardt,s评分、贲门口处、贲门上5 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食管固有肌层的厚度。

(2)术中观察指标:手术完成率、手术时间、黏膜下隧道长度、环形肌切开长度、环形肌切开深度,术中出血量,是否出现黏膜损伤穿孔以及皮下气肿、气胸、血气胸等并发症。

(3)术后观察指标:术后并发症(如发热、出血、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气腹、膈下游离气体、反流性食管炎、胸腔积液、消化道痿等)的发生情况。

(4)术后随访观察指标:图2贲门上5cm处固有肌层厚度为2.2mm图3贲门上10cm处固有肌层厚度为1.8mm图4贲门上15cm处固有肌层厚度为1.6mm①电子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了解术后创面愈合、食管残液、残食、贲门张力及贲门口处、贲门上5cm、贲门上10cm、贲门上15cm处食管固有肌层的变化情况;②Eckardt's评分;③食管锁餐:了解食管腔扩张恢复情况及顿剂通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5)描述,偏态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差异用t检验来分析,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超声内镜检查结果2.1.1术前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与贲门上5、10、15cm处关系术前超声提示所有患者食管管壁层次结构清楚,贲门处肌层最厚,与贲门上5cm、贲门±10cm、贲门上15cm处肌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如表4所示。

表4术前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与贲门上5、10、15cm处关系比较组例数肌层厚度[(元土s)mm]t值P值贲门处47 3.09±0.68贲门处-贲门上5cm47 2.66±1.08 2.7770.008贲门处-贲门上10cm47 2.32±0.63 6.881<0.001贲门处-贲门上15cm47 1.94±0.4611.089<0.0012.1.2相关性分析将术前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吞咽困难分级、病程、术前Eckardtl评分、术前食管扩张程度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术前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与术前食管扩张度呈正相关,见表5。

表5术前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与病情指标等相关性分析指标术前贲门处肌层超声厚度r值P值吞咽困难程度0.1150.441病程0.1420.342 Eckardt z s评分0.0680.652术前食管扩张度0.2980.0422.2手术一般情况4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其中隧道长度7~14cm,平均(9.23±1.34)cm;肌切开长度4~10cm,平均(6.89±1.42)cm;手术时长35~115min,平均(51.5+18.4)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53±0.93)d0术后随访18~54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Eckardtl评分(47/47)1.66±0.52,3个月(47/47)1.66±0.52.6个月(47/47)1.43±0.62J2个月(47/47)1.30±0.75.18个月(35/47)1.34±0.76、24个月(30/47)1.23±0.73,30个月(20/47)1.35±0.59.36个月(16/47)1.56±1.15.42个月(9/47)1.55±1.01,48个月(9/47)1.33±0.50,54个月(1/47)2分,与术前的6.66±1.6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7例术后患者中,1例于术后19个月复发,另1例于术后33个月复发,均行第2次POEM术,随访至今患者无诉不适。

2.3手术并发症(1)术中:1例(2.1%)在建立隧道的过程中于贲门处出现黏膜穿孔,予钛夹夹闭。

5例(10.6%)术中损伤小血管出现少量出血,经电凝止血后无再出血。

(2)术后:3例(6.3%)出现发热;5例(10.6%)出现颈部、胸部皮下气肿,其中1例合并轻度气胸,1例合并轻度气腹;2例(4.2%)出现胸腔少量积液;2例(4.2%)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唾液样物;全部9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好转。

2.4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肌层厚度、隧道长度、肌切开长度的关系经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贲门处固有肌层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该处固有肌层越薄就越容易出现并发症,而与贲门上5cm固有肌层厚度、隧道长度及肌切开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6。

表7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肌层厚度、隧道长度、肌切开长度的关系i±s 项目例数贲门处固有肌厚度(mm)贲门上5cm肌层厚度(mm)隧道长度(cm)肌切开长度(cm)术后并发症38 3.21±0.11 2.66±0.179.26±1.35 6.92±1.42术后无并发症9 2.54±0.15 2.67±0.439.11±1.36 6.78±1.48 "Z值 2.8410.0280.0310.263P值0.0070.9780.7680.7973讨论POEM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具有疗效肯定、成本较小、风险较小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