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苏轼作品学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合集下载

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教学设计

从《赤壁赋》的情感变化看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赤壁赋》教学设计

在比较不同的练习设计时,我们可以发现模拟考试的练习设计与自我练习在 设计目的、练习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模拟考试的练习设计主要为了测试 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而自我练习则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 理解和独立思考。
另外,我们也可以将《赤壁赋》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作 品之间的异同点。比如,与曹操的《短歌行》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主 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虽然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和人生的,但苏轼 的《赤壁赋》更加洒脱和达观,而曹操的《短歌行》则更加沉郁和忧愤。
最后,我们需要对作者的创作风格进行分析。苏轼的《赤壁赋》体现了其豪 放、洒脱的创作风格,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了其整个文学创作生涯。通过对作者创 作风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总之,《赤壁赋》练习设计对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深 入分析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关键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比较不同练习设计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将《赤壁赋》与其 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也有助于我们拓展思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未来的文 学鉴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练习设计这一环节,以期为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的提升提供更加有效的途径。
本次演示将以《赤壁赋》练习设计为例,对练习在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中的重 要性进行阐述,同时对不同的练习设计进行比较,以期为未来的文学鉴赏教学提 供借鉴。
《赤壁赋》是由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 探讨了人生、宇宙和历史等诸多重大主题。在《赤壁赋》练习设计中,我们需要 的关键要素包括:文章的主题、主旨、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等。
感谢观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苏轼的文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 响,常常以自然景物作为观照对象,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赤壁赋》中, 苏轼通过对赤壁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 悟。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摘要: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追求人生、追求美好事物。

其词作《定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洒脱;人生态度;思想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坎坷不平,政治上很失意,但词人却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了解他的生平、把握他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悟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希望改革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但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认为“欲速则不达”,因此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以及他之前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启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反对宰相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而又遭到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

元八年,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为严重的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

直至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

遗憾的是次年就死于常州,时年64岁。

这就是苏轼!既不取悦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容于尽废新法的旧党。

他的两度“在朝—外任—谪贬”的经历,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正道直行的可贵品质。

二从《定风波》看词人的人生态度苏轼,这样一个历尽坎坷、屡遭排挤的失意之人,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本文仅就《定风波》一词,来分析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心得8篇

苏轼的心得8篇

苏轼的心得8篇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感悟人生的真谛,心得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在读书或者实践之后写下的感受性文字,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轼的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轼的心得篇1在古代的众多诗人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

因为他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

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

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

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

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苦闷和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

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走近苏轼,让我们一起体会他的安逸,顽强。

苏轼的心得篇2苏轼虽然早已逝,不朽诗篇流万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话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东坡,号东坡居士,诗词量仅次于李白。

他曾经在京城做过三品的礼部尚书。

后因修改宰相王安石的著作,被调到西湖去当太守,他修建了苏堤,无意中还发明了“东坡肉”,且治民有方,所以整个西湖的百姓都很爱戴他。

他天性风流,常放下太守的架子去钓鱼;坐船去欣赏风景;去游览各地名胜;品尝杭州自己独有的各色美食……颇有一股要踏遍杭州西湖的气势,他还美其名曰:与民同乐。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摘要:一、苏轼旷达精神的来源1.苏轼的人生经历2.北宋文化背景的影响二、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1.对人生挫折的乐观态度2.在文学创作中的旷达情怀3.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三、苏轼旷达精神的价值1.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2.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3.对于后世的启示和影响正文: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旷达的风格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旷达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苏轼的人生经历是形成旷达精神的重要来源。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多次被贬谪和流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将人生的挫折当作修炼自身的契机。

在流放期间,苏轼游历四方,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民性,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其次,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对苏轼旷达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时期,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苏轼深受这一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作品既有儒家仁爱、忠诚、正义的精神,又有道家的逍遥、随和、自然的品格,以及佛家的慈悲、宽容、超脱的境界。

在苏轼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旷达精神的具体表现。

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都充满了豪放、奔放的气息。

他以超然物外的心态看待人生,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用诗意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广阔。

在与朋友交往中,苏轼也表现出真挚的友谊和无私的帮助,他写信鼓励朋友,用诗句互相赠答,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苏轼的旷达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于个人而言,旷达精神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心态,抵御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对于文学发展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苏轼的旷达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示我们要笑对人生,拥抱世界。

总之,苏轼的旷达精神是他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作品和人生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典范。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其 诗 中表 达 不满 , 故 而激 怒 了新 党 , 引发了“ 乌 台诗 案” , 朝廷 将他 贬 为黄 州 团练副使 。这 首诗 就是 写于
这一 时期 。 二、 读 其词 , 品其 人
定 风 波
定。联想到作者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 、 打击 , 仍能保 持 如此 从 容 淡 定 的心 态 , 乐观旷达的情怀 , 着 实 令 人 佩服 。

表现出了作者旷达潇洒 的情怀和气度。“ 任平生” 三 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 , 早 已听其 自然的意思 。当然 , 这里的“ 风 雨” , 不 仅 是 指 自然 界 的风 雨 , 更 重要 的 是指 政 治上 的风 雨 。
词 的上 片从文 本 解读 看 ,作者 面对 骤 雨 狂风 , 胆不战 , 心不 惊 , 反而是那样 的沉着 冷静 , 坚 毅 镇
贬黄州时期所作 的一首词——《 定风波》 解读 苏轼旷达 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 关键词 】苏轼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4 ) 0 1 — 0 1 9 1 — 0 2
苏轼 多 才 多艺 , 在诗 、 词、 散文 、 书法 、 绘 画等 多
置风雨于不顾 、 吟啸徐行 的镇定态度 , 暗示他在政 坛风雨 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心态。接下来的“ 竹 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句, 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 官场 , 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
却贬谪偏壤。苏轼虽然被贬村野 , 却也没有 了繁杂 政务 缠 身 , 使他 有 更 多 的时 间 和精 力 去欣 赏 美 丽 的 自然风光 , 去接触朴实的百姓 , 了解 民风民情 , 这样

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

浅析苏轼人生态度的成因苏轼,北宋大文学家,又称东坡先生,其一生精通诗词文章,官至翰林学士。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无庸置疑,但更让人钦佩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

苏轼秉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无论遭遇多大的挫折和困难,他总能洞明事理,心态平和地去面对。

这种人生态度的形成,离不开苏轼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成长环境对其人生态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生于大历五年(1037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人格修养和文学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苏轼自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学教育,也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

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在性格上形成了开放、大度、宽容的品质,对于人生的看法也带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苏轼的性格特点也是他人生态度的成因之一。

苏轼性格开朗、豁达、洒脱,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在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豁达态度,例如《前赤壁赋》中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对逆境的淡定与豁达。

这种性格特点赋予了他一种惊人的力量,让他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是他拥有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原因。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在政治上屡次碰到困难,甚至遭到流放,但是他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放弃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生活、对人情世态的揭示和思考,这些都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在家庭教育、性格特点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的影响下形成的。

他乐观豁达、淡定坦荡的个性让他在逆境中不失风度,在挫折中不失志气,这对我们今人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人生智慧。

在当下社会,我们也能够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不少的营养,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虽处逆境, 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本文试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对后人黄钟大吕般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作品; 洒脱;旷达; 教育意义
“他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三苏在宋英宗时名噪京师,神宗登位,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在王安石变法中,处于政治狭缝中的苏轼屡屡遭打击,但他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

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 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 “哀哉吴越人, 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禀, 饱不及黎元。

”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

“乌台诗案”使他受尽凌辱和折磨, 谪贬黄州。

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 淡然处之。

《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哲宗亲政, 被流放岭南, 3年后,再贬海南。

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 1年后就病逝了。

综观苏轼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 心如不系之舟, 问汝功业, 黄州, 惠州, 儋州。

”“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 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 直到老死, 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

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 独立不倚, 正直不屈。

二、苏轼在逆境中人生态度的形成
苏轼思想通达, 兼收并蓄,把儒、佛、道思想融合在一起, 互相弥补, 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用儒家思想避免了佛道思想中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 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

也就是说: 他一直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 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 所以, 他无须辞官、无须归隐同样能完善自我。

三、苏轼面对逆境的旷达人生
处变不惊, 执着追求。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 为人正直率真,不阿附权贵, 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 从监狱出来后, 来到黄州, “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晚年被放逐荒远的岭南, 却“报道先生春睡足, 道人轻打五更钟”, 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 后来他又被迫渡海, 离别亲人, 白首投荒来到海南。

面对不公平待遇, 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一生颠沛流离, 横跨了大半个中国, 尽管不幸接踵而来, 从来都“天下为己任”,无论处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

不管历经多少磨难, 九死不悔。

“拣尽寒枝不肯栖”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随缘自适, 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经世报国之才,命运一次次将他抛下,都坦然面对,《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以逐客身份来黄州这荒凉之地,但没有抱怨, 他自嘲“老来事业转荒唐”,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 去欣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
《超爱铿然曳杖声。

”没有行路难的感叹, 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苏轼知足感恩, 他认识到“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所以选择安贫乐道, 澹泊自持。

由于苏轼超然物外,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忘怀得失,所以能做到“无往而不乐”, 无论身在何方, 总能随缘自适, 自得其乐。

寄情山水, 寻求超脱。

他常登山临水, 怀古凭吊, 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 抒发自己
的壮志豪情, 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经历九死一生后, 苏轼怀着复杂心情来到黄州: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临江仙》诉说“长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无奈, 多想抛开功名利禄, 返归自然: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但消极避世的念头在面对赤壁古战场时化作了豪迈:“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雄浑豪放, 气势磅礴,遥想谈笑间歼灭了强大敌军的周瑜, 何等风神潇洒! 他不禁欣然神往, 可自己空有满腔抱负,“早生华发”, 又不禁茫然。

但他很快跳脱: 人生如梦, 世事无常, 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 是非成败呢?
热爱生活, 善处人生。

苏轼是政治上的牺牲品, 但他不是悲剧人物,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笑对人生。

在“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雪剑严相逼”中, 仍能体会生活甘美: 有“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 有“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有“忽然浪起, 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的潇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