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答李端书)
【原创版】
目录
1.对苏轼的简介
2.苏轼的“旷”与“达”的理解
3.对“旷”与“达”的深入解析
4.总结
正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文章、诗词、书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被誉为“文坛泰斗”。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曾多次被贬谪,但他依然乐观旷达,以自己的“旷”与“达”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苏轼的“旷”与“达”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上。
首先,“旷”指的是他那种豁达大度、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保持一颗泰然自若的心。
在遭受政治打压的时候,他并没有被困境所打倒,反而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把苦难当作人生的历练。
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写:“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就是他对“旷”的理解。
而“达”则是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他总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继续前行。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就是他对“达”的理解。
深入解析苏轼的“旷”与“达”,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极具智慧的人生态度。
他告诉我们,人生有起有落,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这样才能活出真我,活出精彩。
总的来说,苏轼的“旷”与“达”的人生态度,是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时,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智慧。
品苏轼作品学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摘要: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虽处逆境, 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本文试结合其作品来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其对后人黄钟大吕般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作品; 洒脱;旷达; 教育意义“他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林语堂《苏东坡传》一、苏轼的逆境人生三苏在宋英宗时名噪京师,神宗登位,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
在王安石变法中,处于政治狭缝中的苏轼屡屡遭打击,但他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
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 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 “哀哉吴越人, 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禀, 饱不及黎元。
”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
“乌台诗案”使他受尽凌辱和折磨, 谪贬黄州。
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 淡然处之。
《定风波》: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哲宗亲政, 被流放岭南, 3年后,再贬海南。
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 1年后就病逝了。
综观苏轼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 心如不系之舟, 问汝功业, 黄州, 惠州, 儋州。
”“不系之舟”是苏轼坎坷一生的最好象征。
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 苏轼有30 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 直到老死, 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
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 独立不倚, 正直不屈。
二、苏轼在逆境中人生态度的形成苏轼思想通达, 兼收并蓄,把儒、佛、道思想融合在一起, 互相弥补, 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佛道思想使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又用儒家思想避免了佛道思想中虚无主义和逃避现实的倾向, 使他在逆境中也从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感。
也就是说: 他一直没有割裂“兼济”和“独善”的关系, 而是把两者统一起来, 所以, 他无须辞官、无须归隐同样能完善自我。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豁达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篇
苏轼被誉为文学界的巨匠,他的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皆有不俗的成就,但他的人生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作为一个豁达的人,他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平静、积极和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他的诗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苏轼的豁达源于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人生犹如一场旅程,路途中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但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便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他曾经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凝聚了他对人生最深刻的体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鼓励。
苏轼的豁达也源于他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估。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和缺陷,不以外在的成功或失败来评价自己的价值。
他在《东坡快车》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无疑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加广阔和深刻。
苏轼的豁达还表现在对人生的态度和目标上。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追求并不取决于外在的荣誉和地位,而是源于内心的力量和信念。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丈夫何为者?当以国士为谋,当以天下为己任。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高度认识和对自我实现的追求。
总之,苏轼的人生态度豁达、积极、乐观,对我们当代人也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平
和的心态、正面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

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苏轼的生活态度:什么才叫豁达的人生导语:宋代时期的著名诗人苏轼遇到很多挫折,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豁达的生活态度,而他的人生也因为豁达而更加多彩。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一O八O)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迈当时已经二十一岁。
苏东坡是走最近的陆路赶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顾,随后再去。
贫穷的子由要带着自己的一大家人——七女、三男、两个女婿,再加上哥哥的眷属,前往新任所高安,在九江南部数百里之遥。
酒监的职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只相当于官营的一个酒馆经理而已。
坐船走了几个月,子由到了九江,把家眷留在那儿等候他,自己带着哥哥的家眷和朝云,还有两个孩子,顺长江上行往东坡的处所去。
东坡是二月初一到的黄州,家眷是五月二十九到的。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不久,身边便有了不少的朋友。
徐太守热诚相待,常以酒宴相邀。
长江对面,武昌(不是今日的武昌)的朱太守也常送酒食给他。
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

浅析苏轼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苏轼是宋朝的一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他的作品一直流传至今被后人传诵和赏析,尤其是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更是流传于世,可以说是一位综合型的文坛巨匠。
同样他面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也是他的性格特色、生命智慧。
虽然遭受数次贬黜,但还是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地方上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对生活的热爱,即使是在今天,对于科技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感动。
一、苏轼的生平遭遇苏轼是1037 年出生在眉州眉山,在他21 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及第,对于苏轼来说,儒学思想占据主体地位,同样对于他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同时他又酷爱庄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受到了佛教思想以及儒家思想所追求的积极入世等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对于他洒脱达观的生命智慧的形成是具有重要影响的。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思想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且由于人生阅历的增长,他的思想境界也在逐渐提升。
到中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几乎参透人生哲理的高度。
虽然他的仕途不顺并且连遭贬黜一生坎坷,但是他的思想却让他在贬黜的途中并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形成了一种平淡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同样在他的生命中所表现出来的平淡自然和朴实无华的人生情趣是他面对这次次贬黜的底气。
生命中遇到了无数的坎坷,但是他总能在贬黜的路途中发现美好,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21 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但是由于后来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意见不合遭受调任杭州,之后又先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虽然是一路坎坷,但是却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为百姓做实事的担当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喜爱。
后来,又遇“乌台诗案”惨遭贬黜。
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贬黜中度过。
虽然在神宗驾崩之后被中召还朝,但是后来由于对于新兴势力的不满以及观念的不同,又受到朝廷中的相关势力的弹劾以及诬告,最终又再次遭受贬黜。
在黄州,他与民同乐,饮酒作诗;在惠州,他享受生活,修苏堤解决百姓疾苦;甚至尽管在蛮夷之地的儋州,他还是记得自己的信仰,修学堂,交百姓各种生活的技能。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的处世情怀与旷达人生摘要: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逸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关键词:苏轼诗词政治思想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b)-0176-02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或傲岸泉石之畔、放浪筵席之间,而以其诗词名扬天下;有的伏处民间撰史立论成就一家之言;有的流窜边陲之地,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懈,而成就鸿文巨篇。
他们大都在政治上有其不幸的遭遇:或终生抑郁潦倒,或在党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与邪恶势力斗争失败告终,甚至有的以身殉志。
然而他们大多数虽然九折而不会,其悲剧行的人格力量可歌可泣、上薄云天。
肉体的生命也许早逝若干年,但是精神的生命却长存于天地间。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已经沁入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
他们像皓月朗星一样闪耀在民族历史的天幕上,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中依然到处可见他们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
其中给予我精神联系最深远的是苏轼。
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
生活的坎坷造就了他的出众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着艺术生涯的辉煌。
欣赏他的豁达、欣赏他的淡然、欣赏他的恬静。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后依然恬静淡然的生活。
心情愉快的生活着并没有陷入一度的困苦中。
苏轼在被贬谪后甚是豁达,每日吃的好睡的香,与邻人饮酒赋诗好不自在。
能够像苏先生这样宠辱不惊、淡然豁达的人真是不多!很多人遭遇了贬谪后沉郁、忧愁。
借诗抒怀,表达自己的不得志,抑郁愁闷的心理。
然而让我欣赏的是苏先生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在诗中一味的重复着自己的痛苦,沉陷在其中不能自拔。
而是真正的用心生活,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总是快乐的生活着。
本文也只能从个人主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些许观点来谈谈我所认识的苏轼。
苏轼的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从多方面分析和探寻苏轼的处事情怀和对人生的旷达态度。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
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还记得苏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
还记得东坡先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句。
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的时候总有人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期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的事,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妙趣横生。
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
苏东坡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他更喜欢写社会、人世,历史沧桑和现实感受并且都展现在他的笔下,它的豪放作品像一个关西大汉。
东坡豪放词的代表要数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这气势豪迈的高歌中,包含了诗人无限兴亡之感和宇宙永恒、人世短暂的感慨!苏东坡一生,诗文书画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他才气过人,悟性过人。
勤奋也超乎常人。
他不平坦的人生经历,更是他艺术走向成熟和辉煌的推动力。
他终身保持天真淳朴,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
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球虫之声”。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苟苟营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
他的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字字是真纯的心扉间流出的。
他的成就和影响很大,文风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就像行云流水。
他的文章总是要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停于不可不停的地方。
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苏东坡为人之道。
合乎本性,顺其自然,不勉强,不造作,这就是苏东坡所推崇的生活准则。
就拿当官来说吧,东坡说:“读书人不必当官,也不必不当官。
”这好像有点模棱两可,让人无所适从。
其实他讲了他的道理:一定要做官,心中只有官,就取消了自身的存在。
一定不要做官,心中只有自己,就是忘了君主的存在。
这就像吃饭,吃不吃要看是饿还是饱,如是而已。
不做官的人安于现状不肯出仕,做官的人贪于利禄忘记归隐。
于是就有了不奉养双亲、隔绝尘俗的讥笑,有了贪图俸禄、苟且安逸的弊端。
可见做官同做文章一个道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
人生在世,对外要顺应天意,不要和老天过不去。
对内要归依本性,不要和自己过不去。
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说到了我们很多人的心坎里。
我们现在很多人做事都总是特别强迫自己,违背心意。
太过于功利心,一味的强调结果却不曾注重结果。
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说话办事,应以自然为尚,以自适为佳。
苏东坡的面貌是复杂的,但是大略来看呈现出来两种面貌。
一是儒士,一是隐士。
对君主忠心耿耿,对国家的贫弱忧心如焚,对老百姓的疾苦深切关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甚至不以一身祸福,改变其忧国之心。
这是东坡的形象的一面:儒士、忠臣。
东坡留给世人更为印象深刻的是另一面。
苏东坡虽然屡次遭受挫折、打击,有几次差点送了命。
即使这样,一旦皇帝有召,他便招之即来。
他也曾想到过退隐,并且打心眼里喜欢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但他一生始终不曾真正归田、隐退山林。
从行动上看他不是一个隐者,若从精神上来看,他通过诗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
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透悟了人生无可回避的烦恼,就可以以一种相对超脱、旷达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世界。
身处逆境或遭逢不幸,善于自我解脱,旷达的生活。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失败、挫折中的一种智慧,是苦恼、病痛的一帖药方。
一位诗人曾这样写鲁迅: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的确,生活中有人活着,只是行尸走肉,与死了没什么差别;有人虽然已经离开人世,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苏东坡就是这种虽死犹生的人。
他早已故去了九百年,然而他的故事、轶闻、诗文仍在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
他的道德、人格、精神和智慧,依然润泽后人,开启未来。
东坡是丰富的,他的人生意义对后世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
苏东坡的人生思想,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们有益的启示。
苏东坡曾被贬谪道黄州的时候,自己开荒种地。
这对一个昔日官位显赫、生活优越的士大夫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
然而苏东坡却不以为苦,欣然乐于其中。
有一年,东坡收了二十多石大麦,卖掉吧价钱太便宜,而这时家里的大米又吃完了,苏东坡便让把大麦舂了做饭吃。
大麦是粗粮,用它做的饭嚼起来啧啧有声。
小孩子们相互调笑,说像嚼虱子。
饭的味道甘酸浮滑。
有一天,苏东坡让厨子将大麦和小红豆做饭,结果很有味。
苏夫人大笑说:“这真是新样二红饭。
”这小事一桩,苏东坡把它写了下来,并且写得情趣盎然。
随遇而安,处触皆春,人生的困境与苦难也许就不那么可怕了。
在艰难困苦中还能保持达观与幽默,在人生的逆境中,仍不失轻松愉快,只有透悟了人生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人,如果怕失去高官厚禄,总贪慕虚荣,一旦遇上险境,就心存畏惧。
便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倘若一个人无所求,也就不怕丢失什么,视功名如浮云,即便身陷困境,也能够怡然自乐。
哪里水土不养人,哪里黄土又不埋人呢?看破人生,怎么活不是一辈子!我们这个年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科技的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里信息互通变得如此的方便快捷,我们的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可是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有点空白,似乎没有一个很强有力的支撑点。
我们的生活中被一些杂乱的声音充斥着,让我们很困惑。
很多事情都被染上了金钱的颜色,而道德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侵犯着。
大家似乎都很躁动,内心彷徨。
让我们聆听苏轼的人生之道,让我们的心静下来,顺心生活。
面对五彩斑斓的生活,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需要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需要苏先生的处事不惊,恬静豁达。
时下,尤其需要一个“静”,这个静,有清静、安静、冷静、镇静,不被纷纷扰扰的外物所影响,不受内心各种杂念的干扰。
依据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享受过程,虚心生活!参考文献[1] 子金山.东坡[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 郑熙亭.东游寻梦[m].东方出版社.[3] 林语堂.苏东坡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 范军.苏东坡旷达人生[m].长江文艺出版社.[5] 陈迩东.苏轼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6] 东方龙吟.解读苏东坡传[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