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合集下载

表达苏轼旷达的诗句

表达苏轼旷达的诗句

表达苏轼旷达的诗句苏轼多次为官被贬,它的阔达胸襟是众所周知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表达苏轼旷达的诗句,欢迎参考阅读!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这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

你瞧,苏轼把西湖描写的多么美!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

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

这里足以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谈苏轼词中茶文化

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谈苏轼词中茶文化

画。
当然 , 礼 尚往来 是 中华上下五 千年 口口相传 的优 良美 德, 奔赴宴席 时 自然要 为老 友捎 带一份心 意满 满的礼物 , 无 论 贵重 与 否 , 情 义是 最 重 要 的 。 “ 建茶三十片 , 不审味如何 。奉 赠包 居士 , 僧房战睡魔。 “ 收藏爱惜待佳客 , 不敢包裹钻 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 , 空使 时 人怒 生 瘿 。” 君子之交 淡如水 , 茶 文化风行 的宋 代不少 的文人 墨客 总以茶 为礼 , 既不失了礼仪 , 又为这友谊添上一层雅致 。 “ 兽 烟 喷 尽 壶 干 , 香分小凤 团。” 茶 味至清至性 , 千 言 万语 叮化作 同饮茶水后的一个点头称 赞 ,也可化作 茶烟袅 袅时一同静静凝视 的 目光交错 ;千想 万念可化作远 方寄来 的一包承载着情义的茶叶 ,也 可化作 风吹雨打都会 奔赴 的 场相 顾 无 言唯 有 品茶 的相 会 。 谈 天说地 、 品茗闻香 , 妙哉 。 花雨檐前乱 , 茶烟竹 下孤 品茗被 禅僧视为参禅悟道 的必要 途径 。禅僧每 以机语 表达思想 和启迪人心 , 而茶 又时 常被用于机锋妙语 。 “ 浮石已干霜后水 , 焦坑闲试雨前茶 。” 此句 出 自苏轼 的 《 留题显圣寺》 。不难发现 , 悟禅之地也少不了茶的存 在。当 然, 类似 的示 例还有许 多 , 如《 又赠老谦 》 中“ 泻 汤 旧得 茶三 昧, 觅句近窥诗一斑。清夜慢慢 困披览 , 斋肠那得许铿顽 。” “ 禅” , 一种基 于“ 静” 的行为 , 源于人类 的本 能。人生 中 的烦恼都 是 自己找 的 , 当心灵变得博 大 , 空灵 无物 , 犹 如倒 空 了烦 恼 的杯 子 , 便 能 恬 淡 安静 。人 的心 灵 若 能如 莲 花 与 日 月, 超然平淡 , 无分别心 、 取舍心 、 爱憎 心 、 得失 心 , 便 能 获 得 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 , 云在天上飘 , 一切都 自然 和谐地 发生 , 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 常心 , 人生如行 云流水 , 回 归本真 , 这便是参透人生 , 便是禅。 而 茶道便是在沏茶 、 赏茶 、 闻茶 、 饮茶 的过 程中 , 享 受片 刻的宁静与放松 , 撇 开所 有的杂 念 , 真正拥有 闲看庭 前花开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感悟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感悟

苏东坡与茶的故事感悟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与茶有关的故事,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

苏东坡是一位热爱茶的人,他不仅热衷于品尝各种名茶,更是将茶写进了他的诗词中。

他曾写道:“千味甘露入一杯,终日无言欲夜何”;“饮此天宝第一香,一珠明月满芳园”;“世间万味皆朝炊,独此磨盏最高妙”,它们描述了对茶的无限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东坡还曾经受到过茶的启示,一次饮茶之后,他在茶盘上写道:“盘中之物,弃而不顾者多;以得利速之者则更多。

但欲卫生者,宜先师茶。

”这句话告诫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值得我们重视和珍惜。

这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追逐利益而放弃道德,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亲身经历。

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也经常在他的诗词中体现。

他曾经用一句诗“人生贵得向阳花”来概括他的人生观,这句话传达了他对人生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他也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青山绿水之中游,岂能不留念。

若是良朋相伴,天涯何处不同。

”这首词代表了他对友谊的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苏东坡的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

他喜欢品尝不同口感的茶,试图在香气和味道中找到灵感。

他的热爱之情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曾经创作了一幅名为《绍兴茶》的咖啡色墨画,这幅画中包含了茶的和谐、茶的自然和茶的历史。

总之,苏东坡的茶文化和人生态度教育着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活,要热爱生活,要追逐美好的事物。

他喜欢品尝茶的同时,也发现了茶中的深刻道理,茶文化既是一种习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心灵的教育的方式,它让我们更自然地接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当我们学习苏东坡的茶文化和人生态度时,也许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找回生活的本质,从中发现充满活力和美好的人生。

苏东坡嗜茶知茶至深,爱茶至切

苏东坡嗜茶知茶至深,爱茶至切

苏东坡嗜茶知茶至深,爱茶至切《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苏轼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中国的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丰富多彩。

中国的历代文人,几乎无不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即便寻常百姓,茶也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文人与茶的关系上,我们粗略的翻阅典籍,与茶结缘的文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咏茶诗词的。

视茶如癖苏轼十分嗜茶。

茶,祝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封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太守。

这年春早,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有《浣溪沙》五首纪行。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的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粟宜宵征。

”《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沟颊带茶香。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急用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东坡种茶说起苏轼种茶,这和他的不断被贬有关。

“乌台诗案”苏轼幸免一死,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任团练副史。

官小了,俸禄也就少了,不用说上品的好茶,连一般的茶也喝不起。

没有办法,就想自己种茶。

种茶得有田地呀,幸好,黄州一位诗友叫马正卿的,向官府求来一片坐落在荒山东坡上的薄田给他耕种。

苏轼很满足,自此他除了在这块地上种粮种菜外,还请一位老者教他种茶技术。

于是乎,种茶成了苏轼一大爱好,并且帮他排除了诸多烦恼,以此地名他就给自己起了个新号叫“东坡”。

“东坡先生”因茶而来。

遍饮名茶苏轼是一位颠簸无定的官,入仕进京,板凳尚未坐热,便被贬到底层;一地尚未熟悉,又去新地。

苏东坡茶诗赏析 苏东坡茶诗的养生之道.doc

苏东坡茶诗赏析 苏东坡茶诗的养生之道.do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一生虽仕途坎坷,但生性豁达,志存高远。

不仅诗如其人,清新豪健,而且常以茶会友,深谙茶道,每以咏诗为趣、品茶为乐,诗中还蕴含着养生之道和人生感悟,读之让人齿留清香,情趣无穷。

佛家戒酒重茶,精通茶道,如高僧师范、惠明更是因此而名扬海外。

居士谈禅说佛,故东坡爱茶应在情理之中。

从茶事内容看,东坡的茶诗可分为煎茶、赠茶、种茶、茶具和茶功五个方面。

东坡的煎茶诗,比喻夸张,灵动优美。

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诗将佳人比好茶,不在妆饰,而在“玉雪”之品质,意清句美,后来还将末句与“欲把西湖比西子”集成对联。

又如《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数荒村长短更。

”此诗被杨万里赞作句句皆奇,字字皆奇。

其煎茶人之精心,茶汤色香之诱人,空肚不禁饮三碗,深夜睡不着觉之神态跃然纸上,读之让人哑然失笑,情趣盎然。

再如《记梦回文二首》:“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馀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出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活火,龙团小碾斗晴窗。

”以回文诗咏茶,可谓别出心裁。

梦中饮茶,醒来成诗,俨然一位可爱的茶迷形象。

当然,东坡也偶有不得意借煎茶遣愁之诗,如《游惠山》:“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明叹唐卢仝(玉川子)虽穷而嗜茶,暗喻消极、退隐、孤独之情绪。

但读之仍觉恬静清新。

东坡的赠茶诗,情真意切,还颇具人情孝道。

如《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

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及审美研究

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及审美研究

2018年第10期作者简介:罗雯怡(1983-),女,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茶文化和诗歌文化两者独特的文化体系,苏轼咏茶诗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中所包含的茶文化内涵及诗歌艺术特征极其丰富,从艺术价值和审美角度出发来理解苏轼咏茶诗艺术,其将为我们成熟认知茶文化提供重要支撑。

1咏茶诗歌艺术的创作内涵认知历经千古发展,饮茶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性消费习惯,茶与大众社会生活之间有着深度、多样化的关联,尤其是茶礼、茶风和茶文化等等,在时代进程中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以文人雅士为主要代表的茶文化传播主力也成为当前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

咏茶诗更是成为描述茶文化现象的重要元素,当然,在苏轼咏茶诗中,所表达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更是让我们对茶文化的情感理念和生活哲理,乃至具体的人文内涵形成了层次化认知。

因此,咏茶诗歌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对当前我们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应用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传统文化机制深度创新的今天,诗词文学艺术作为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体系,其对社会大众理解诗歌艺术内涵、感知独特的人文情感提供了重要基础。

随着当前文化交流融合日益成熟,从苏轼咏茶诗角度来理解宋代茶文化,其将为诗歌艺术感知和理解,丰富大众对诗词艺术内容的直观品读,有效培养大众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对传统茶文化的有效认知。

结合苏轼咏茶诗的独特文化内涵看,其中通过对苏轼咏茶诗歌作品中所诠释的精神理念,包含了咏茶诗作品创作的独特思想表述、内涵展示等诸多理念,因此,咏茶诗歌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是对苏轼咏茶诗风格、审美意蕴等诸多元素的全面融合。

苏轼的咏茶诗并不是一日形成,其中所形成的写作风格和文化内涵都是基于长期传承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诠释,更是咏茶诗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主题,也是咏茶诗歌艺术明显不同于其他诗歌文化的“符号”与“标签”。

从审美这一本质角度来理解苏轼本人所创作的咏茶诗艺术,不仅能够深化大众对苏轼咏茶诗的具体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有益于大众精准把握和感知该诗歌艺术中所诠释的审美内涵,实现苏轼咏茶诗歌的价值情感与茶文化本质内涵之间的深度、全面融合。

苏轼与茶|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苏轼与茶|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苏轼与茶|静中无求,虚中不留原标题:苏轼与茶|静中无求,虚中不留文|素一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苏东坡茶诗《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的最后两句,首开佳人喻佳茗的先例,令人叹为观止。

有人揣测,这与苏轼的三位夫人知书达礼有关,在妻妾身上有诸多中国传统美德,故此常以佳人比佳茗。

在中国文坛,有“李白如酒,苏轼如茶”之喻。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此乃苏东坡文笔。

苏轼咏茶,超凡旷达,一如后人所评,“读苏轼诗文,染茶味清香”。

何为品茶最高境界?苏轼以为:“静中无求虚中不留”。

《水调歌头》云:“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词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全过程。

又如《西江月》云:“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

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

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

” 于淡雅清高之间,感悟玄理。

俗语有道,水乃茶之母,壶乃茶之父。

相传苏轼曾在宜兴创制一壶,是一款提梁式紫砂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题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后人为了纪念之,将此壶称为“东坡壶”。

此外,苏轼还自创了一套“苏氏饮茶法”:每餐后,以浓茶漱口,口中烦腻既去,牙齿也得以日渐坚密。

用中下茶漱口,而上等好茶不易得,“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

说到宋代茶文化,就不得不提“斗茶”这一亮点。

苏轼与文人骚客之间的斗茶的故事也是饶有趣味。

有一天,苏东坡、司马光等一批文人斗茶取乐,苏轼的白茶取胜。

看到茶汤尚白,司马光便有意为难苏轼说:“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时爱此二物?” 苏轼想了想,从容答曰:“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 司马光问得妙,苏轼答得巧妙,众人称赞不已。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铭)苏轼一生,长期遭贬。

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倒是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也历事炼心,使大文豪苏东坡练就宽广胸襟与苦中作乐、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

论苏轼咏茶诗的旷达情怀

论苏轼咏茶诗的旷达情怀

辱·耆蠢2005.5论苏轼咏茶诗的旷达情怀一涂序才【内容提要】苏轼一生写出了许多关心政绩、关爱民生,抒发自己旷达情怀的优秀作品。

其中,咏茶诗集中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

苏轼咏茶诗的旷达情怀主要体现为四方面:一、追求清淡闲适的生活;二、表达以茶会友的真情;三、寄寓以茶养生的情趣;四、抒发失意遣愁的人生感慨。

【关键词】苏轼;咏茶诗;旷达情怀【作者简介】涂序才(1957一),男,江西新建人,江西宜春学院教务处副教授。

(江西宜春336000)苏轼是北宋中期继欧阳修之后而起的文坛领袖,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备多种艺术才能,有着杰出革新创造精神的优秀作家。

他虽然主张变革,反对守旧,但由于他具有“中庸”思想,主张渐变,反对剧变,所以他一生处在党派斗争的夹缝之间,被旧党视为新党,被新党视为异己,因而政治上并不得志,但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养成了他乐观旷达的胸怀。

他一生写出了许多关心政绩、关爱民生、抒发自己旷达情怀的优秀作品。

其中,咏茶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的旷达情怀。

苏轼咏茶诗的旷达情怀主要体现为四方面:一、追求清淡闲适的生活。

二、表达以茶会友的真情;三、寄寓以茶养生的情趣;四、抒发失意遣愁的人生感慨。

一、追求清淡闲适的生活苏轼具有“儒、释、道”三家思想,政治思想上,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为主导,人生修养上,则是以佛道思想占据主流。

当他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处于人136生逆境时,佛道思想就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但他谈禅而不佞佛,好道而不厌弃人生,他只是选取佛道思想中静而达的因素,选择其否定功名、超凡脱俗、清心寡欲、因任自然,以及其中朴素的辩证法、思辨方式来帮助自己排遣现实烦恼,保持随缘自适的信念和乐观旷达的胸怀。

苏轼咏茶诗中所追求的那种清淡闲适的生活,正是他旷达情怀的具体表现。

如《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

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

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此,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

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

苏轼《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春天,诗中所写是作者一次独自烹茶品味的过程。

从取水到煎茶,作者都带着一种欣欣然的淡淡愉悦,为了喝到纯正的茶,他一定要用江中流动的水来煎茶,月光中来江边取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提回来倒在水瓮里,再用小水杓将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

当瓶中水煮沸时,雪白的茶乳在水面翻滚,将茶倒入茶碗,飕飕作响,象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

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静谧安宁,即使细微的声音也变得响亮。

最后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

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句子,“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人们常用“枯肠”来比喻写诗文思路不灵。

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但作者怀疑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

其实在这里作者不一定真的是要治“枯肠”,只是借此来表明自己饮茶的量。

于是,作者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荒城里传来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

苏轼写这首诗时,还被贬在儋州,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

作为一位心怀高远志向、一生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苏轼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中最坎坷的,几经沉浮,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沉稳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借助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化解了一次次的不平和抑郁,在失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这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虽然在年老时还被贬到岭南、海南这样的荒蛮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他能在月夜独自一人取水煎茶,整个煎茶饮茶的过程,在他的笔下依然鲜活生动,就说明他还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

他将自己融入到宁静的春夜中,心无杂念地品味香茗,静静地听着长短更声,从茶味中感受人生的滋味。

整首诗都在营造着一种孤寂的氛围,此时的苏轼,已然和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成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

“坐听荒城长短更”一句,更是饱含着苏轼“随物赋
形”的人生观、命运观。

从这首诗中也可看出,宋代文人注重如何将自己与茶的情调融为一体,并从中感受茶,更强调气氛的营造,在特定的气氛中获得精神的宁寂。

这正体现了茶道“天人合一”的观念,个体完全消融在与茶的神韵的沟通中,达到遗忘自我、与物同化的精神境界。

《和蒋夔寄茶》中写到:“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上。

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请求外任,神宗皇帝命他通判杭州。

宋代的江南,已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杭州更是东南第一大都会,那里山明水秀,富庶繁华。

而当时的密州,是一个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穷乡僻壤。

写这首诗时,苏轼离开杭州不到一年时间,诗中用大量的描写,表现两地之间巨大的落差,尤其在饮食上,密州不仅物产较少,又碰上蝗灾,食物奇缺。

对于号称美食家的苏轼来说,必须像当地人一样吃粟米,饮酸酱。

艰苦的环境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习惯,不会再用精致的茶具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趣,所以友人破费万钱寄来的香茶竟如同明珠暗投。

但是,苏轼并不会为这种反差而困扰,他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我生百事常随缘”,随缘即是一种平常之心,所以他可以做到“四方水陆无不便”,无论什么样的遭遇他都能接受、能直面。

应该说这和他与佛教、禅宗的较早浸染也有很大的联系。

苏轼对《楞严》、《华严》、《坛经》都有过研究,他曾经为《楞伽经》写序、推动《楞伽经》的流传,而且常与东林常聪禅师论法,他周围的朋友中也有很多都是僧人。

早年的一首名作《渑池怀旧和子由》,就已经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变幻无常而短暂,不应对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

加之多年仕途经历和对禅宗的不断领悟,使他产生“人生所遇无不可”、“死生祸福久不择”的达观态度。

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

”这句话就借用茶比喻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秉性。

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到位和恰当的。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四年之后发生的乌台诗案,尽管危及生命,但并没有将苏轼击垮。

在短暂的低沉后,他更加亲近佛教,在宗教中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真谛。

经过痛苦的思想挣扎后,他以更加通透的体悟重新站立起来。

黄州期间,苏轼的咏茶之作依然丰富,其中的长篇《寄周安孺茶》从茶的历史讲起,赞美茶是“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天性高洁,“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清风击两腋,
去欲凌鸿鹄”,更能使人超越凡俗,不为外物所累,也不强求,“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与其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为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烦心着恼,还不如在品茶中得到飘飘欲仙的美妙享受,“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这种观念即是一种忧乐、物我两忘,视荣辱如浮云,无所谓得失的随缘任运的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