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
苏轼咏茶诗词浅论

苏轼茶诗80首全集研究(一二三)

苏轼茶诗80⾸全集研究(⼀⼆三)在北宋⽂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位能像⼤⽂豪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苏轼⼗分嗜茶,他认为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并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下⾯茶诗⽹带您赏析苏轼茶诗茶词精选80⾸。
“戏作⼩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这组关于茶传世名句,出⾃我国宋代著名⽂学家苏轼之笔,苏轼不仅是⽂学奇才,宋代⼤⽂豪,更深研佛理,亦精通茶道,写下了不少脍炙⼈⼝的咏茶诗词。
苏轼对饮茶⼀道,更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下⾯茶诗⽹带您赏析苏轼茶诗茶词精选80⾸。
已过⼏番⾬,前夜⼀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碾,飞起绿尘埃。
⽼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霎时滋味⾆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注释-翻译-赏析-《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北宋·苏轼我官于南今⼏时,尝尽溪茶与⼭茗。
胸中似记故⼈⾯,⼝不能⾔⼼⾃省。
为君细说我未暇,试评其略差可听。
建溪所产虽不同,⼀⼀天与君⼦性。
森然可爱不可慢,⾻清⾁腻和且正。
雪花⾬脚何⾜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赖空有名,⾼者妖邪次顽懭。
体轻虽复强浮泛,性滞偏⼯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鲠。
葵花⽟夸不易致,道路幽险隔云岭。
谁知使者来⾃西,开缄磊落收百饼。
嗅⾹嚼味本⾮别,透纸⾃觉光炯炯。
粃糠团凤友⼩龙,奴⾪⽇注⾂双井。
收藏爱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怒⽣瘿。
注释-翻译-赏析苏轼,我国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苏轼的⼀⽣,⾜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
长期的贬谪⽣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泉好茶的机会。
他⼀⽣写过近百⾸咏茶诗词,可以说苏轼的⼀⽣都是浸泡在诗意的芳⾹传奇,下⾯茶诗⽹带您赏析苏轼茶诗茶词精选8 0⾸。
苏轼《寄周安孺茶》茶作品茶诗赏析

苏轼《寄周安孺茶》茶作品茶诗赏析【寄周安孺茶】苏轼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俗。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伊予素寡爱,嗜好本不笃。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
虽非曳裾者,庇荫或华屋。
颇见绮纨中,齿牙厌粱肉。
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
团凤与葵花,碔砆杂鱼目。
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
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于兹自研讨,至味识五六。
自尔入江湖,寻僧访幽独。
高人固多暇,探究亦颇熟。
闻道早春时,携籝赴初旭。
惊雷未破蕾,采采不盈掬。
旋洗玉泉蒸,芳罄岂停宿。
须臾布轻缕,火候谨盈缩。
不惮顷间劳,经时废藏蓄。
髹筒净无染,箬笼匀且复。
苦畏梅润侵,暖须人气燠。
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
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
晴天敞虚府,石碾破轻绿。
永日遇闲宾,乳泉发新馥。
香浓夺兰露,色嫩欺秋菊。
闽俗竞传夸,丰腴面如粥。
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醁。
好是一杯深,午窗春睡足。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
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
陆子诧中泠,次乃康王谷。
麻培顷曾尝,瓶罂走僮仆。
如今老且懒,细事百不欲。
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
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
尚欲外形体,安能徇心腹。
由来薄滋味,日饭止脱粟。
外慕既已矣,胡为此羁束。
昨日散幽步,偶上天峰麓。
山圃正春风,蒙茸万旂簇。
呼儿为佳客,采制聊亦复。
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
何尝较优劣,但喜破睡速。
况此夏日长,人间正炎毒。
幽人无一事,午饭饱蔬菽。
困卧北窗风,风微动窗竹。
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
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
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
【释义】姬旦,即周公。
《桐君录》,指《桐君药录》,其中讲到“巴东有真香茗茶”。
常,指常衮,唐建州刺史造研膏茶。
李,即李德裕(虎前)。
苏东坡茶事

生态文化>FORESTRY AND ECOLOGY苏东坡 茶 事文/江 舟好茶须用好水,古人论茶,水是必须提到的。
苏东坡是诗词圣手,也是爱茶品茶的高手。
据传,苏东坡曾与蔡君谟斗茶,苏东坡的茶本来不如蔡君谟。
但是蔡君谟用上品好茶,却配惠山泉水,而苏东坡深谙“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之茶理,精选竹沥水,胜惠山泉水一筹,终于在斗茶胜了蔡君谟。
无独有偶,苏东坡还有一件与茶有关的趣事,一直在茶界流传。
当年,苏东坡因不知黄州菊花落瓣,错续了王安石两句诗,被王安石左迁至黄州当了个闲官团练副使。
临行前王安石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寒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举发。
太医院看是痰火之症。
虽然服药,难以除根。
必得阳羡茶,方可治。
有荆溪进贡阳羡茶,圣上就赐于老夫。
老夫问太医院官如何烹服?太医院官说:须用瞿塘中峡之水。
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
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
”后来在黄州,苏东坡亲眼看到菊花落瓣,深感自己孤陋寡闻,便寻了个公差进京赔罪,临行前特去三峡取水。
不料船顺水而下、一泻千里,苏东坡一时困倦,船已过中峡。
如再逆水回舟,船家多有不便。
苏东坡便请来一位当地老人,问道:“瞿塘三峡,那一峡的水好?”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
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
一般样水,难分好歹。
”于是,苏东坡便放心地取了一瓮下峡水,送进了丞相府。
王安石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命书童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
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
其茶色半晌方见。
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
”荆公道:“是中峡了。
”东坡道:“正是。
”“又来欺老夫了!”荆公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述土人之言,“三峡相连,一般样水。
晚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荆公道:“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
苏轼有关茶的诗词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爱茶之人,他创作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词,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
1. 《望江南·超然台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2.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
3.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
4.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
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苏轼与茶

•
• • •
东坡茶事传千古
•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一日他到一寺, 方丈不知底细,把他当作一般的客人来招待,简慢说道: “坐。”叫小和尚:“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一般的茶。 方丈和这位来客稍寒暄后,感到这人谈吐不凡,非等闲之 辈,便改口道:“请坐。”叫小和尚:“上茶。”小和尚 赶忙重新泡上一碗茶。最后,方丈终于明白来人就是大名 鼎鼎的苏轼,赶紧起座恭请道:“请上座。”转身高叫小 和尚:“上好茶”。临别时,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向苏轼乞 字留念。苏轼爽快地答应了,提笔信手写了一副对联。上 联为:“坐请坐请上座。”下联为:“茶上茶上好茶。” 方丈尴尬羞愧,还能说什么呢。
• 谢谢大家的观赏
茶圣陆羽曾说烹茶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取江水要去离人居遥 远的地方才好。苏东坡夜间乘月到城北伦江取水,远于尘世,取 于流水深处,一尘不染,清澈澄明,又贮月光之精,我敢这么说, 苏东坡的这瓶水绝不会亚于陆羽所谓上等山水了。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 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 夸第二,未识古今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 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 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 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 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 时。
• • • •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经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南宋时的胡仔说苏东坡在这首诗中“道尽烹茶之 要”,那么烹茶的精要在哪里呢?胡仔接着说烹 茶不是活水则不能开发其清鲜馥香的极致,他由 此看出“东坡深知此理矣”。
——苏轼
苏轼写茶的诗词名句

苏轼写茶的诗词名句汲江煎茶原文_翻译及赏析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1]: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2],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3],坐听荒城长短更。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双纹彩袖。
笑捧金船酒。
娇妙如花轻似柳。
勤客千春长寿。
艳歌更倚疏弦。
有情须醉尊前。
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
宋代·晏几道《清平乐·双纹彩袖》清平乐·双纹彩袖双纹彩袖。
笑捧金船酒。
娇妙如花轻似柳。
勤客千春长寿。
艳歌更倚疏弦。
有情须醉尊前。
恰是可怜时候,玉娇今夜初圆。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宋代·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落花已作风前舞。
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
惟有游丝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
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

苏轼茶诗艺术特色探析
苏轼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茶学家,开创了以茶会——以茶会文化传播以及茶诗艺术创作的传统。
他的茶诗艺术用语优美,结构紧凑,构思深奥,词藻清新,大多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氛围,以及苏轼的茶爱情思考。
他的茶诗艺术特色可以分三个方面来探析:
一是自然描写。
苏轼喜欢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灵感,诗词中蕴含着庄重、恬静、凝重的自然气息。
他的“侏儒游园”中的“落红渺无隄,萧飒秋雨里”,叙述的是微雨点滴中绿叶悠远的秋色,语言结构极其优美,蕴含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把握。
二是社会活力。
苏轼茶诗也体现了宋代社会充满活力与文化浓厚之状,诗句中抒发了宋代爱情传说中的浪漫主义,比如他的“前溪”里,“寄言日暮风,归燕双飞来”来叙述了谁爱情的殷切等待,紧紧抓住读者的心弦。
三是道家文化润色。
苏轼的茶诗艺术借鉴了道家的哲理思想,结合宋代的文化,浓缩成一种诗歌。
“一游观”里,“白鸥尾恰舞,忽与芳草混”来叙述天地融合的完美,神韵流转,无不抒发出苏轼此种道家思想的深度。
总之,苏轼的茶诗艺术有如大海般深而迷离,他的文字中仍旧蕴藏着宋朝和谐文化的大气,是文学研究者深思和广蓝海之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文豪苏轼的茶缘茶观茶趣茶事茶诗茶词大观苏轼的茶缘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
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
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
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
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
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
”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
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
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
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
“精品厌凡泉”。
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
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
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
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
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
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
”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
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
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
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
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
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
“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
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
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
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亲自栽种过茶。
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
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
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
《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
”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
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
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
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
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
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
”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
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苏轼《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
他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
此大有理。
”茶与苏轼生活之密切,苏轼对茶功之运用,由此可见。
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悲歌为黎元”。
《荔枝吧》指斥了贵族官僚们,昔日贡荔枝,今日又贡茶、贡花,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并直言:“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有(原字有“病”字头)”。
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
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写照。
《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
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
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
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
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
唐人未知好,论着始于陆。
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
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
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
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
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
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
”继而边咏边叹:“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
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团风与葵花,赋(原字左为“石”旁)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
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里,诗人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
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
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扩。
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
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
”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
诗最后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
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
”讥之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
苏轼品茶观苏轼(一零三七~逐一零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
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
词云: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
诗云: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因病告假,孤山寺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他遵从。
不觉间身轻气爽,病很快痊愈。
便在禅寺影壁上题上一首诗:“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从此,苏东坡爱上喝茶,后来痴茶成瘾,晚上不喝茶还睡不着觉,有他的诗《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为证:“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白茶是六大类茶中最先被制成茶的。
古人在周朝就采取了“晒干或阴干”这种与制作现代白茶相类似的方式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保存茶叶以备祭祀、治病、静修、品饮等不时之需,我们称之为古白茶。
相传尧时有一老母,居太姥山种蓝草。
山下麻疹流行,她受南极仙翁梦示,于山上鸿雪洞顶寻得一株名叫“绿雪芽”的茶树,用茶叶治病救人,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后人尊其为“太姥娘娘”。
如今,那株老茶树乃是福鼎白茶的母树,已成了太姥山旅游的一个景点了。
茶最早的功能应该是一种中草药,这在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尝百草时已经确认。
而“绿雪芽”作为一种药茶,在福鼎民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有专家根据太姥娘娘和“绿雪芽”的民间传说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太姥娘娘是人类的茶之母。
王宏甲在《中国有个三都澳》中提出:“太姥娘娘的传说事迹发生在尧的时代,是更早的传奇。
我以为晒干收藏之白茶是中国茶的祖先,四千多年前的蓝姑(即老母)岂不是中国茶饮的创始人!”据《中国名茶志》考证,明代太姥绿雪芽就被视为茶中珍品。
清吴振臣《闽游偶记》亦说:“太姥山亦产,名绿云(为‘雪’之误)芽者最佳。
”清周亮工《闽小记》说:“太姥山有绿雪芽茶。
”民国卓剑舟先生在《太姥山全志·方物》中引用了周亮工的这句话后进行进一步阐释:“绿雪芽,今为呼白毫,香色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产者为最。
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
运售外国,价同金埒。
”可见她当年曾经的辉煌。
再读明谢肇淛“采茶人去猿初下,乞食僧归鹤未醒”(《玉湖庵感怀》)、“借问僧何处,采茶犹未还”(《天源庵》)和“野猿竞采初春果,稚子能收未雨茶”(《太姥山中作》),以及明周千秋“几处茶园分别墅,数家茅屋自成春”(《游太姥山道中作》)等诗句,我们读出了在时光深处,茶渗透入了世相僧俗男女老少的每一个日常生活。
苏东坡和茶的关系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