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摘要: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追求人生、追求美好事物。
其词作《定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洒脱;人生态度;思想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坎坷不平,政治上很失意,但词人却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了解他的生平、把握他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悟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希望改革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但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认为“欲速则不达”,因此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以及他之前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启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反对宰相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而又遭到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
元八年,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为严重的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
直至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
遗憾的是次年就死于常州,时年64岁。
这就是苏轼!既不取悦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容于尽废新法的旧党。
他的两度“在朝—外任—谪贬”的经历,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正道直行的可贵品质。
二从《定风波》看词人的人生态度苏轼,这样一个历尽坎坷、屡遭排挤的失意之人,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本文仅就《定风波》一词,来分析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豪情·豪气·豪语——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豪情·豪气·豪语——苏轼《定风波》词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以豪情、豪气、豪语为主题的词作品。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被贬谪时,面对困难和逆境所表现出的豪迈和坚韧的精神,充分展现了他的风范和气度。
首先,词作品的开篇便展现出了苏轼的豪情。
他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头,直言自己身处逆境,但并不愁眉苦脸,反而振奋精神,自娱自乐,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和自在的精神风貌。
其次,词中充满了豪气。
苏轼在词中用“山光忽西落,水色逐东流”等自然景象来比喻他的处境,用“风吹草低见牛羊,天气晚来秋”来隐喻自己的心情,表达出自己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词中的豪语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用“一丝一线缕缕愁,千点万点淡淡愁”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他说:“欲把相思说断肠,已是黄昏独自愁”,表达出了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总之,苏轼的《定风波》不仅在词牌、词调、词句上都达到了高妙的境界,更是表现出了他的豪情、豪气和豪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 -。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从苏轼的词看苏轼的人生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士中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他文思敏捷,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一生坎坷,但一直保持着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
下面,我们通过他贬谪黄州时写的两首词,来看看他在人生逆旅中的天真和丰富感。
一、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赏析《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上阕写途中风雨突然袭来,且来势凶猛,按常理应该赶紧避雨才是,而词人却毫不在意。
在暴雨中吟诗徐行,悠闲自在。
下阕中既写了雨后的清冷,又写了夕阳的温暖。
此词描写的是词人途中突遇中暴雨,然后雨后天晴的场景和感受,但实际上是借此抒发词人的一种人生态度。
自然界风雨的突袭犹如人生中、政治上的突然打击,词人在面对自然风雨的悠闲态度,正是他面对人生风雨的平静心态。
“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他始终是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始终保持一颗天真达观的赤子之心。
人生充满了辩证法,在清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对经历风雨人生之后的一种希望,是在经历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心灵上的升华。
这时的词人一改初到黄州时的那种苦闷,对人生,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也显露了词人彻悟人生,心境豁然的人生观.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既使遇到困境,也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悲剧的人生也许更有价值。
况且,人生不会永远处于困境,天会转晴,人生也会转晴。
天晴后,回头看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种身处于世外的轻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
品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的旷达情怀

摘要:“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本文从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入手,在其寓生活哲理于日常情景中追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都消解在泰然中,是历练后安之若素的达观与豪情。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旷达情怀谢灵运曾赞曹植之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倘若他在几百年后结交苏轼,必定又是另一番评述。
正如元好问所说:“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
笔者也认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文豪。
最难得的是,尽管苏轼一生遭逢巉岩险阻,无论在辉煌时期或低谷阶段,他都能保持恬淡的心境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旷达而洒脱。
在他的诗作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描写其旷达情怀的名作,现对这首诗进行简要分析。
一、《定风波》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一)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故作《湖州谢上表》以谢恩。
但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称其在谢恩表中讥刺朝政,并指控苏轼写诗文指斥皇帝、讽刺新法,要求处置苏轼。
元丰三年,苏轼终被判贬谪黄州。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有他信步于急雨之中,啸歌于天地之间,泰然自若地行走在曲折、泥泞的路途上,尽显名士的风骨与气度。
既而诗情顿起,给世人留下这一次出行、一场风雨、一点感悟。
(二)内容简介这首词的原文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通过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于平常中见深意,表现出了其旷达乐观的情怀,寄寓了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先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原因,然后具体写了雨中的感受。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在风波中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主题思想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豁达开朗等几个方面。
首先,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的一面。
在词的开头,苏轼就直言自己久居江湖,视风波如儿戏,轻松自如。
他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以之作为荣耀和自豪。
这种傲慢的态度在整首词中贯穿始终,展示了苏轼不屑于境遇的一面。
其次,苏轼的主题思想也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虽然面对风雨飘摇,苏轼以其乐观的态度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
他坚信自己具备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并认为风波的过程是磨砺自己的良机。
他以不败之姿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的志向和才能能够带领他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第三,自由奔放是苏轼主题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了旁若无人的态度,无拘无束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以豪情万丈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旷达潇洒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由表达的追求。
他深信人生应该自由自在,不受桎梏的束缚,这种自由的态度也在词中得以体现。
最后,苏轼的主题思想还表现出了豁达开朗的一面。
在风波中,苏轼毫不畏惧,笑对逆境。
他坚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任何挑战都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坦然面对。
他用朗朗的笑声展现了一种宽容开朗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定风波是苏轼主题思想的集中展示。
在词中,苏轼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和豁达开朗等多个方面的思想。
这些思想展现了他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自由和个性追求的不懈努力。
苏轼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 诗 中表 达 不满 , 故 而激 怒 了新 党 , 引发了“ 乌 台诗 案” , 朝廷 将他 贬 为黄 州 团练副使 。这 首诗 就是 写于
这一 时期 。 二、 读 其词 , 品其 人
定 风 波
定。联想到作者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 、 打击 , 仍能保 持 如此 从 容 淡 定 的心 态 , 乐观旷达的情怀 , 着 实 令 人 佩服 。
一
表现出了作者旷达潇洒 的情怀和气度。“ 任平生” 三 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 , 早 已听其 自然的意思 。当然 , 这里的“ 风 雨” , 不 仅 是 指 自然 界 的风 雨 , 更 重要 的 是指 政 治上 的风 雨 。
词 的上 片从文 本 解读 看 ,作者 面对 骤 雨 狂风 , 胆不战 , 心不 惊 , 反而是那样 的沉着 冷静 , 坚 毅 镇
贬黄州时期所作 的一首词——《 定风波》 解读 苏轼旷达 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 关键词 】苏轼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4 ) 0 1 — 0 1 9 1 — 0 2
苏轼 多 才 多艺 , 在诗 、 词、 散文 、 书法 、 绘 画等 多
置风雨于不顾 、 吟啸徐行 的镇定态度 , 暗示他在政 坛风雨 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心态。接下来的“ 竹 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句, 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 官场 , 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
却贬谪偏壤。苏轼虽然被贬村野 , 却也没有 了繁杂 政务 缠 身 , 使他 有 更 多 的时 间 和精 力 去欣 赏 美 丽 的 自然风光 , 去接触朴实的百姓 , 了解 民风民情 , 这样
下 片写 雨后 的情 景和 感悟 。
莫听穿林打 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 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料 峭春风吹 酒醒 ,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 归去, 也
无风 雨也 无 晴 。
“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在被贬黄州期间, 苏 轼 处境 艰 险 、 内心 苦 闷 , 经 常 借酒 浇 愁 。 可见 , 当时
他 内心 也是 非常 苦 闷和愤 懑 的。“ 料峭 春风 吹酒 醒 ,
词 的上 片写 雨 中 的情 景 和猛。暴雨突袭 , 却身
在 赶路 途 中 , 没 有 雨具 。“ 莫听” 有 外 物不 足 萦 怀之
微冷” 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 , 酒醒了 , 这 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
静 谧 闲 暇 的时 光使 他 苦 闷 的 内心 得 到 排解 , 使他 的
心灵得 到净化 , 使他对 自己的未来 、 人生有 了新 的 认识。“ 料峭春风吹酒醒” 蕴含着命运的多舛 , 仕途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 2 3
作者简 介 : 庄艳梅( 1 9 7 9 一 ) , 女, 山西原平人 ,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 讲师 。
2 0 1 4年 2月
山西 煤炭 管理 干部 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x i C o a l - Mi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o r s Co l l e g e
F e b . . 2 01 4 Vo 1 . 2 7 No . 1
1 91
的不济使苏轼更清醒地看清楚了官场险恶和社会 黑 暗之 意 。虽 然苏 轼 也 曾一度 苦 闷消沉 , 但 他 能 很 快调整 自己,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 即便是晚霞余辉 , 也要 “ 相迎” , 这体现了作 者向往美好事物 , 积极乐 观 的人 生态 度 。 “ 回首 向来 萧 瑟处 ” , 这里 的“ 萧 瑟 处” , 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 , 其实是隐喻作者这 路 经历 的人 生磨 难 。最后 以“ 归去 , 也无 风雨 也无
句, 写 出 了 自然 界 天 气 变 化 之 快 , 想 到 政 治 舞 台上 的 晴雨 表不 也 是 变化 莫 测嘛 。昨 日在 朝 为 官 , 今日
意, 风雨突然来临 , 苏轼却能置之不顾 , 这是需要有
从 容淡 定 的心 态 的 。 “ 何妨 ” 更 见 他敢 于迎 接 困难 , 和 困难 做斗 争 的勇气 。这两 句 明写诗 人道 中遇 雨 时
一
活, 兴趣广泛 , 喜爱交际。早年读《 庄子》 时曾喟然叹 日“ 吾昔有见于 中, 口未能言 , 今见《 庄子》 , 得吾心 也” , 《 庄子》逍遥纵恣的文风影响了苏轼 日后的创 作。 苏轼为人温和, 诙谐风趣 。 林语堂在《 苏东坡传》
中写 到 “ 显 然 他 心 中有 一 股 性 格 的力 量 , 谁 也 挡 不 了, 这 种 力量 由他 出生 那一 刻 就 已存在 , 顺其 自然 ,
第2 7 卷
第1 期
・
社会科学研 究 -
旷达情怀
— —
超然心境
由《 定风波》 解读 苏轼 其人
庄艳 梅
(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 院 , 山西
太原
0 3 0 0 3 1 )
【 摘
要 】苏 轼 的一 生大起 大落, 而他 处变不惊、 洒脱 乐观的人生 态度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 本文以苏 轼在被 《 定风波》 旷达 人生
泞 之路 是 不 可 能轻 松 的 , 故而 它 的实 质 用 意 只能 是 “ 无 官一 身轻 ” 。在 上片 结束 时 , 作 者用 了这 么一 句 : “ 谁 怕 ?一蓑 烟雨 任平生 。” 这 不 同凡 响的惊 人之 笔
个领域都成就斐然 , 他 的作 品 、 思想与人 格对后世 都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即使仕途几经波折 , 他也能 保 持洒 脱 豁达 的心 态 。 《 定风波》 创作背景 这 首词 是 苏轼 在宋 神宗 元 丰 五年 ( 1 0 8 2年 ) 所 作 。当 时 , 苏轼 与 王安石 为 首 的新 党 政见 不合 , 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