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的旷达情怀

合集下载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摘要: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以乐观、洒脱的态度去追求人生、追求美好事物。

其词作《定风波》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词人旷达、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旷达;洒脱;人生态度;思想苏轼,这位北宋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一生几起几落、坎坷不平,政治上很失意,但词人却能泰然处之、坦然面对,正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了解他的生平、把握他的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感悟他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的生平苏轼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

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实行变法,希望改革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苏轼虽主张改革,但又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理论,认为“欲速则不达”,因此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以及他之前所作的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其逮捕,打入牢中,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这次变故,对苏轼的生活、思想、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启用旧党,苏轼被召回朝,先后任礼部郎中、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主张新法“不可尽废”,反对宰相司马光废除一切新法,而又遭到旧党排挤打击,再次外调杭州。

元八年,新党得势,苏轼遭到更为严重的打击,被贬惠州、琼州(海南岛)。

直至元符三年,徽宗即位,苏轼才遇赦北归。

遗憾的是次年就死于常州,时年64岁。

这就是苏轼!既不取悦于推行变法的新党,又不见容于尽废新法的旧党。

他的两度“在朝—外任—谪贬”的经历,让人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他的正道直行的可贵品质。

二从《定风波》看词人的人生态度苏轼,这样一个历尽坎坷、屡遭排挤的失意之人,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本文仅就《定风波》一词,来分析词人苏轼的人生态度。

豪情·豪气·豪语——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豪情·豪气·豪语——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豪情·豪气·豪语——苏轼《定风波》词赏析苏轼的《定风波》是一首以豪情、豪气、豪语为主题的词作品。

这首词描绘了苏轼在被贬谪时,面对困难和逆境所表现出的豪迈和坚韧的精神,充分展现了他的风范和气度。

首先,词作品的开篇便展现出了苏轼的豪情。

他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开头,直言自己身处逆境,但并不愁眉苦脸,反而振奋精神,自娱自乐,表现出了一种豁达和自在的精神风貌。

其次,词中充满了豪气。

苏轼在词中用“山光忽西落,水色逐东流”等自然景象来比喻他的处境,用“风吹草低见牛羊,天气晚来秋”来隐喻自己的心情,表达出自己的坚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最后,词中的豪语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用“一丝一线缕缕愁,千点万点淡淡愁”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助;他说:“欲把相思说断肠,已是黄昏独自愁”,表达出了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总之,苏轼的《定风波》不仅在词牌、词调、词句上都达到了高妙的境界,更是表现出了他的豪情、豪气和豪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 -。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读后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受来展开分析,通过认真的读后感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深度,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苏轼《定风波》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苏轼《定风波》读后感篇1高中时初读《定风波》,便觉得大气磅礴,被苏轼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看到无数星芒,耀眼夺目。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跟着作者置身于雨骤风狂的天气里,苏轼表情淡然,轻轻摇头说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已雨过天晴,苏轼依旧平静淡然。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上班后再读,依然余音绕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沧海一粟,也会被这种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

苏轼的这首词句句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反复推敲,依然历久弥新。

这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读和挖掘,我从心态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克服焦虑,不畏惧前路艰险。

从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有过无数焦虑浮躁的时刻。

无法静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书。

其实仔细想想,无非是功利心太重了,总想着要立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选择性的逃避困难,挑选一些容易达到的事情去做,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头吧,带着绝对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

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倒不如把急功近利变成细水长流,稳步前行。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其 诗 中表 达 不满 , 故 而激 怒 了新 党 , 引发了“ 乌 台诗 案” , 朝廷 将他 贬 为黄 州 团练副使 。这 首诗 就是 写于
这一 时期 。 二、 读 其词 , 品其 人
定 风 波
定。联想到作者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 、 打击 , 仍能保 持 如此 从 容 淡 定 的心 态 , 乐观旷达的情怀 , 着 实 令 人 佩服 。

表现出了作者旷达潇洒 的情怀和气度。“ 任平生” 三 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 , 早 已听其 自然的意思 。当然 , 这里的“ 风 雨” , 不 仅 是 指 自然 界 的风 雨 , 更 重要 的 是指 政 治上 的风 雨 。
词 的上 片从文 本 解读 看 ,作者 面对 骤 雨 狂风 , 胆不战 , 心不 惊 , 反而是那样 的沉着 冷静 , 坚 毅 镇
贬黄州时期所作 的一首词——《 定风波》 解读 苏轼旷达 的情怀和超然心境。
【 关键词 】苏轼
【 中图分类号】I 2 0 7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8 8 1 ( 2 0 1 4 ) 0 1 — 0 1 9 1 — 0 2
苏轼 多 才 多艺 , 在诗 、 词、 散文 、 书法 、 绘 画等 多
置风雨于不顾 、 吟啸徐行 的镇定态度 , 暗示他在政 坛风雨 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 的心态。接下来的“ 竹 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句, 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 官场 , 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
却贬谪偏壤。苏轼虽然被贬村野 , 却也没有 了繁杂 政务 缠 身 , 使他 有 更 多 的时 间 和精 力 去欣 赏 美 丽 的 自然风光 , 去接触朴实的百姓 , 了解 民风民情 , 这样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

定风波苏轼主题思想总结定风波是苏轼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在风波中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主题思想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豁达开朗等几个方面。

首先,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的一面。

在词的开头,苏轼就直言自己久居江湖,视风波如儿戏,轻松自如。

他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权力和能力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以之作为荣耀和自豪。

这种傲慢的态度在整首词中贯穿始终,展示了苏轼不屑于境遇的一面。

其次,苏轼的主题思想也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虽然面对风雨飘摇,苏轼以其乐观的态度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

他坚信自己具备了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并认为风波的过程是磨砺自己的良机。

他以不败之姿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的志向和才能能够带领他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第三,自由奔放是苏轼主题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了旁若无人的态度,无拘无束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以豪情万丈的文字描述了自己旷达潇洒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自由表达的追求。

他深信人生应该自由自在,不受桎梏的束缚,这种自由的态度也在词中得以体现。

最后,苏轼的主题思想还表现出了豁达开朗的一面。

在风波中,苏轼毫不畏惧,笑对逆境。

他坚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待任何挑战都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可能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坦然面对。

他用朗朗的笑声展现了一种宽容开朗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定风波是苏轼主题思想的集中展示。

在词中,苏轼表现出了傲慢自大、积极乐观、自由奔放和豁达开朗等多个方面的思想。

这些思想展现了他坚定的立场和自信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自由和个性追求的不懈努力。

苏轼的思想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定风波 苏轼解析

定风波 苏轼解析

苏轼《定风波》解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的道理,用一个“轻”字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因为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本文从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入手,在其寓生活哲理于日常情景中追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都消解在泰然中,是历练后安之若素的达观与豪情。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旷达情怀
谢灵运曾赞曹植之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倘若他在几百年后结交苏轼,必定又是另一番评述。

正如元好问所说:“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

笔者也认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文豪。

最难得的是,尽管苏轼一生遭逢巉岩险阻,无论在辉煌时期或低谷阶段,他都能保持恬淡的心境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旷达而洒脱。

在他的诗作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描写其旷达情怀的名作,现对这首诗进行简要分析。

一、《定风波》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一)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故作《湖州谢上表》以谢恩。

但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称其在谢恩表中讥刺朝政,并指控苏轼写诗文指斥皇帝、讽刺新法,要求处置苏轼。

元丰三年,苏轼终被判贬谪黄州。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有他信步于急雨之中,啸歌于天地之间,泰然自若地行走在曲折、泥泞的路途上,尽显名士的风骨与气度。

既而诗情顿起,给世人留下这一次出行、一场风雨、一点感悟。

(二)内容简介
这首词的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通过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于平常中见深意,表现出了其旷达乐观的情怀,寄寓了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先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原因,然后具体写了雨中的感受。

词的上阙着眼于雨中,下阙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苏轼笑看风雨的旷达情怀,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不仅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而且展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细品《定风波》:无风无雨的旷达情怀
词上片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其中,“穿林打叶”没有正面写雨,而是从侧面描写雨滴击打树叶发出的声响。

作者用一个“打”字,描绘出雨势之凶猛、急切和雨之震慑人心的浩大声势。

作者用强烈的字眼来描摹这场骤雨,开篇可谓突兀而起。

而在这个同行者皆显狼狈的窘境中,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从“莫听”二字便可一窥东坡的性情。

按照常理,即景之作应先写景,苏轼却没有写“穿林打叶”的雨声,而在前面加上“莫听”二字,“穿林打叶”是客观存在的既定事实,而“莫听”则有无所谓、外物不足以萦怀之意,是作者的主观倾向。

从这句话中,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个坦然面对肆虐风雨的潇洒诗人形象。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句的延伸。

既然风雨已经袭来,何不安之若素,姑且在风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尽情领略大自然的赐予?显然,苏轼式这样做了。

缓步徐行的同时,且吟且啸,动作舒展、形态悠然。

在这句话中,“何妨”一词颇有一点俏皮之感,更添作者挑战风雨的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其中,“竹杖芒鞋”恰与上文的“吟啸徐行”相得益彰。

此处藏匿着这样一个矛盾:“竹杖芒鞋”虽然比较轻巧、轻便,但在雨中用它行路
反而拖泥带水,远不如骑马来得方便利索,又怎会胜过马呢?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一个“轻”字。

此处的“轻”与上句的“徐行”相对,作“轻快”解,也可作“心情轻松”之意。

一般情况下,在抛开俗世的烦恼后能得到放松。

因此,“竹杖芒鞋轻胜马”不仅是作者的率真之言,而且是其历经宦海风波后词人最强烈的人生体会。

“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

同时,这句通过“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描写了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奔走官场不如远走江湖,因为身心无所羁绊,反觉一身轻松。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词从字面上看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行走过来的,对此我早就处之泰然。

”“谁怕”即“怕谁”,与前文的“莫听”“何妨”相呼应,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坦荡的胸怀和镇定自持的心态。

由此也自然引出“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的“一蓑”不仅是遇雨时身上所披的蓑衣,而且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狂风暴雨的困境中,也要坦然面对、从容度过。

一个“任”字突出了词人的形象,即他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苏东坡,是看破世间潮起潮落、履险如夷、追求真切平淡的苏东坡。

词的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几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