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苏轼的旷达情怀在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诗,历史上仅有两人以姓氏命名,“杜诗”和“苏诗”;以下是“苏轼的旷达情怀”,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苏轼拓宽了题材,开创了豪放词风,史以“苏辛”并称;苏轼的文章如行云流水,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书法,苏轼求变、尚意,自成一家,推为“宋四家”之冠;绘画方面苏轼首倡传神写意,第一次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这样一位旷世无双的文化巨人,四十年仕途生涯却坎坷曲折。
嘉佑二年考着礼部进士,继而“制科”入三等(最高等),经历五个朝代,曾任八州州官,政绩卓著,元佑时擢升高位,成为朝廷重臣。
在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主张“渐进”的变革,对新法要“参用所长”,因而两次被贬:第一次被贬到湖北的黄州,第二次被贬到广东省的惠州和海南岛的儋州。
苏轼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地方上度过的,在朝任职的时间,总计不到十年。
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所度过的。
而且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在极其艰难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旷达的处世态度,一生著述不辍,因而,他爱国爱民的思想,巨大的文学成就以及人格力量的魅力,又使起成为一位深受人民喜爱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苏轼的思想也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我着重论述在苏轼大量的诗文中,体现出的旷达精神。
所谓旷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心胸开旷,想得开。
”在《词源》中解释为“心胸开旷,举止无检束。
”苏东坡的确如此,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旷达精神的所在。
一、苏轼旷达精神的表现苏轼的旷达精神表现在许多方面,他对政治荣辱、对家庭的磨难离散、对自身生活、对后学僚属等方面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胸襟。
对待政治荣辱对政治荣辱,苏轼一直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态度。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一、苏轼词艺术风格之豪放洒脱苏轼的词那可真是有一股独特的魅力呢。
他的豪放词就像是一阵狂风,吹进人的心里。
像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开篇就气势磅礴得很。
他站在赤壁古战场,看着那滔滔江水,就想到了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的英雄人物。
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站在一个特别宏伟的地方,然后思绪一下子就飘到了很远很远的过去,对那些英雄豪杰充满了崇敬。
他的豪放风格可不是装出来的,是真的骨子里就带着一种豁达。
在他的词里,没有那种小里小气的哀怨,就算是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他也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洒脱的句子。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他不是在那哭哭啼啼的,而是潇洒地甩甩头,继续大步向前走。
他用他的词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啥难事,心态都要放好。
二、苏轼词艺术风格之婉约细腻你可别以为苏轼只会写豪放的词,他的婉约词也是相当厉害的。
他能把那种细腻的情感写得入木三分。
像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把杨花写得像一个娇柔的女子。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这杨花在空中飘啊飘的,好像没有什么人在意它的坠落。
这里面其实也蕴含了很多复杂的情感,就像是一个女子的命运,有些无奈,有些哀怨。
他在婉约词里的用词也是很讲究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精心挑选的。
他能捕捉到那些很细微的情绪变化,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突然感觉到的那一丝惆怅,他都能准确地用词句表达出来。
三、苏轼词艺术风格之旷达超逸苏轼的旷达在他的词里表现得特别明显。
他一生起起落落,但是他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一种超脱的感觉。
他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句话真的是绝了。
不管身处何地,只要自己的心是安定的,那就是自己的家乡。
这种旷达的思想,就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们有时候迷茫的内心。
他的词里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感觉,就好像他已经跳出了世俗的烦恼,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轼的旷达情怀天津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103s214 汪兵摘要:吾谓苏子,自北宋以来,文学之最者,词风之达者,莫过于东坡一人而已。
纵观苏轼一生,仕途上的不顺,宦海沉浮。
然而这些挫折并未使之意志消沉下去,相反,正是这些挫折,使他变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超凡脱俗,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人生情怀。
面对生活的苦难,他始终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为之投去敬重的目光。
本文浅论苏轼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本是出自童子之手,如有见笑大方之家者,亦已焉哉。
关键词:苏轼、旷达、人生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说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信条千百年来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天下文人,他们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愿而踏入社会生活。
然而,从中国古典文献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有多少思想文化巨人,他们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子,心怀楚王,却最终“葬乎江中鱼腹尔”,放荡不羁的阮籍穷途而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感于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北宋的苏轼同样也没摆脱这种尴尬的状态。
一、苏轼简介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为唐宋八大家,人称“三苏”。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 诗词
旷达
2 0 年 ,法 国 《 00 世界 报 》评 选 了1 0 年 的 1位 英 雄 ,包 自足 千古 。 ”苏轼 仕途 坎 坷 ,宦海 沉 浮 ,但 他 却 以旷 达 的 人 00 2
括神圣罗马帝国、拜 占庭 帝国的皇帝等 ,其中惟一入选 的中 国人是苏轼 。 《 世界报》用两个整版 的篇幅详细介绍一个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研 究
试 论 苏 . 诗 词 中 的 旷 达 情 怀 轼
O是 新 宇
摘 要:苏轼 一生仕途坎坷 ,宦海沉浮 。面对生活的苦难 ,他 始终表现 出洒脱 达观的旷逸情怀 ,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让千年之后的我们为之倾倒 ,为之投去敬重的 目光 。这里结合苏轼的诗词 ,探究其 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解
财富。
一
、
探究旷达情怀产生的渊源 ,
( 一)性格的形成
要探 索 苏 轼 的人 生 情怀 ,须 了解 其 性 格 的早 期 形成 。苏
佳 节 ,词 人 想到 的不 是个 人 的 醉 生梦 死 , 及 时享 乐 ,而 是 家 构 为 所 不
( 张淑 乐 兰州大学文 学院 7 00 ) 3 0 0
学 研 究
这 从他 给 二 子 的命 名 可 知 。他 后 已。乐天 ,是一种无信誉外物 ,不受外物所累,随遇而安 在 《 二 子 说 》 中, 阐 明为 子 取 名 的缘 由: “ 乎 , 吾惧 汝 的 处 世观 。因 而 ,素 食 一 生 既 能竭 尽人 事 ,又 能 随遇 而 安 , 名 轼
国之思 ,是 “ 中州盛 日”的往昔场景 : “ 中州盛 日,闺门多 惜 ,李清照的故国梦似乎离她越来越远 ,而作为一个封建女 暇,记得偏重 三五… …如今 憔悴 ,风 鬟霜 鬓,怕见夜 间出 子, “ 论政 ”已被视为大逆不道,干预政治更是不允许。在 去”,在个人今昔的变化对 比中她抒写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 这种情况 下,李清照也只有借酒浇愁 、怅望故乡 了,生活 的 流亡之痛 。以至于南宋著名 诗人刘辰翁读此 词时 “ 为之涕 无望与痛苦使她的词作不可避免的充斥 了太 多的愁和苦 。生 下”、 “ 闻此词,辄不 自堪”,可见其爱国主义 思想之感 在这样一个奴性十足、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剧时代,莫说是 每 人至深 。这种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 国事的忧虑 ,难道仅仅只 一个孤身飘零,无依无靠 的落难女子 了,就是辛弃疾、陆游 是个人 的 “ 哀伤愁苦 ”而不是更为积极的因素吗? 了其故 国之思: 这样的伟男子,也不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产生一些饮酒 酒 ” (《 洞歌仙》 )。因此清 照词 中所流露 出来 的愁苦情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c4ff9b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8.png)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目录前言 (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2、旷达与豪放 (11)(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结语 (14)谢辞 (14)参考文献 (15)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②《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

苏轼作品风格简介及代表作赏析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四、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冯波摘要:本文从苏轼的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特征方面试论了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苏轼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变的旷达,而这种精神的形成与他旷达词风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
苏轼在对主客,物我,得失,顺逆等关系,惯于适应机遇,竭尽全力,以我役物,不以物役我,淡漠得失。
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坦然自若,彰显其文化性格。
关键词:苏轼乌台诗案旷达人生哲学绪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大多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踏入社会生活的。
然而,当我们具体去审视一个个思想文化巨人时,却发现他们最初的抱负和以后的遭遇几乎常常处于一种尴尬的对立状态。
就连“怀瑾握玉﹑独善其身”的退身之策也在强大的社会异己力量的冲击下而变地荆棘丛生。
从虽死犹荣的屈原到放荡不羁的阮籍,从超然物外的陶渊明到行藏在我的白居易,在他们身上都显示了不同人格特征,耿怀而又世故,狂放而由拘谨,进取而又淡泊,重生而又轻死,既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既为君报国又为己保全性格……而苏轼则可以说是这些封建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也是我所崇敬的文人精神偶像。
二、何谓旷达旷达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
他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原因,却是一场性格悲剧。
他的旷达使得他心中无所挂怀,胸怀坦荡,虽多遭不运,而乐观情怀不变。
有人说: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
《送任伋通到黄州兼寄兄子父》:“吾州之家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
到了“乌台诗案”他由少年盛壮增加了傲世,抗世的成份。
《怀西湖寄晁美叔同年》:“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
”又说“我本不达世,而世与我殊”。
尽管他在仕途上迭经逆境,坎坷困顿,但他总能“矫首独傲世,委必还乐天”。
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始终保持一种傲视磨难的旷达襟怀。
三、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一)、苏轼与“乌台诗案”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6)正月,苏轼作《田围博见示石炭诗,有“铸剑斩佞臣”之句,次韵答之》一首,诗云:“楚山铁炭皆奇物,知君欲斫奸邪窟。
属镂无眼不识人,楚国何曾斩无极。
玉川狂直古遗民,救月裁诗语最真。
千里妖蟆一寸铁,地上空愁虮虱臣。
”这首诗成为政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阴谋的导火线。
于是在他移知湖州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元丰二年(1076)权鉴御史何正臣,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连续上表弹劾苏轼,其中罪状多为苏轼所写的诗文。
他们以苏轼所写的诗文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地大做文章,说他反叛皇帝和朝廷。
有些人更在苏轼的上书中断章取义,明言他反对新法;甚至连当时人们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成为罪名之一,何正臣说:“轼所为文学,传于人者众”;李定说:“(苏轼)滥得时名”,舒亶说:“(苏轼)传布中外,自以为能”。
他们还选取苏轼的诗文集,举册以进神宗,神宗下旨送御史台根劾。
这一罗织罪名的文字狱便付诸实施了。
可见“乌台诗案”是以诗文为定罪的借口,实际上是由于苏轼在性格上的坦荡,政治上的光明磊落、不说假话,真实地反映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弊病,因而不为当时主持新法的人们所容,他们必然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性质纯属政治迫害。
(二)、“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苏轼从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130天,他在狱中过着“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日子。
而在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新的进化。
这场浩劫使他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更高的境界。
他的人生观更加趋于完美和成熟。
牢狱生活使他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
苏轼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他晚年出海南归的途中对自己的一生所做的总结。
所谓功业,则更多的是指他自己在文学上的思考和成就,并因此跨入的新境界,在文学上寄托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思量,把这种感情寓意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三)、苏轼旷达人生态度的形成在黄州、惠州、儋州,由于身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苏轼不能签署公事,等同于软禁。
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放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对政治完全失去了希望,逐渐转向对坎坷的命运进行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旷达”的。
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得罪以来,涂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自喜渐不为人识”。
《与王定国》中则说:“某寓一僧舍,随僧蔬食,感恩念旧之外,灰心杜口,不曾看得人。
所云出入,盖往村屋沐浴,及寻溪傍谷,钓鱼采药以自娱耳。
”他在黄州东破躬耕,让妻子养残织布,每天倾壶吟诗,游山玩水,与村夫野老交朋友,闲适自若,悠然自在。
流放的痛苦好象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贫寒的生活更加锻炼他的意志,过去的少年豪气,政治上的锋芒毕露,这时候好象在安国寺的焚香默坐之间脱胎换骨了。
他的人生态度更加趋于自然。
四、苏轼词中的旷达精神如其《东坡诗》所写:“雨洗东破月色清,士人行尽野人行。
莫闲荦确坡头路,自受铿然曳杖声。
”在黄州,苏轼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的文学创作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指出:“(苏轼)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膛然不能及也。
”正如苏辙所言,苏轼在黄州时文章风格一变,由在密州的“狂放用世”之志变为“旷达超世”之态。
苏轼在《定风波》中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脱然态度,自我解脱的处世哲学,使他心静如水,在无官事之劳的闲暇生活中,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洞察人生。
这使他心灵深处产生了深刻的蜕变,表现在词上则是旷达的词风,不再以政治抱负为重点。
苏轼到惠州的时候,他的继室同安郡君王闰之已经逝世,苏轼携幼子苏过及侍妾朝云共赴惠州贬所。
这时候的苏轼已经是垂垂老矣,被贬南荒,九死一生,自知生还无望。
但在绝望中,他却在惠州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得到了慰藉,甚至愿意“长作岭南人”。
他在《惠州一绝》中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这里,他为惠州的美丽的风物所吸引,产生了浓重的归隐田园的思想,当然,这种思想的产生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也是分不开的。
他在这里写下了大量的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词,都是非常的精彩。
“乌台诗案”的打击使苏轼“致君尧舜”的抱负彻底完结。
在黄州、惠州的日子里,老庄哲学思想占了上风,苏轼看破了尘世上的功名利禄,把功名利禄视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是人们在大灾难后自然产生的思想,苏轼也不例外。
这个时候,他向往浮游五湖四海的生活,以陶渊明的田园之志为榜样,“只渊明,是前生”,退隐的愿望成为他这一时期的精神支柱,他甚至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改为《哨遍》词,谱写了对田园生活的想象,希望过着一种“忘我兼忘世”的生活,在琴书之中去体味人生的真味,词中写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满庭芳》)这些词章都反映了苏轼思想在剧烈的斗争之后顺从老庄哲学的蜕变过程。
苏轼曾读《庄子》而后怅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
因此,词中所表现的是苏轼在接受牢狱生活的磨练之后,突破了儒家思想的规范,从中蜕变出来而显露了老庄思想的色彩,归隐田园成为他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
归隐田园的情怀发展到后期更为深厚。
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他已经渐渐地淡泊,“尘心消尽道心平”(《临江仙•我劝髯张归去好》)。
他的一首《行香子》表现地更为突出: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在月色下的醉意朦胧,对这“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生活,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他希望过上一种“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适幽雅的生活,他要“都将万事,付与千钟”(《行香子•昨夜霜风》),他决心“莫问世间何事”(《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自笑浮名情薄,似与世人疏略。
一片懒心双懒脚,好教闲处着”(《谒金门•秋池阁》),他以乐观旷达的情调,流露出心灵深处的呼声,自然和谐,感人情愫。
如果说这个时候的苏轼“归隐田园”仅仅是他内心深重的呼唤和迫切的想法的话,那么苏轼在儋州的生活则真正地和老百姓生活在了一起,他完全放弃了在政治上的抱负,将官场的尔虞我诈、浮名虚利彻底地抛在了脑后,真正地实现了归隐田园的理想,这也是时事使然,命运希奇古怪地又一次捉弄了他。
在惠州时,乐观旷达的苏轼以作词自娱,其中有一首《纵笔》诗写道:“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闻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苏轼在睡意朦胧中的喟叹给苏轼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时任宰相的章惇听说他在惠州的生活竟是如此的逍遥,因而进一步对他进行政治上的迫害,将苏轼流放到儋州。
苏轼在绍圣四年(1097)四月离开惠州,渡海来到海南儋州,这时候的苏轼已经是62岁的老人了。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
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波及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