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就是苏轼

合集下载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从“逆旅”的真正含义感受苏轼的旷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从“逆旅”的真正含义感受苏轼的旷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从“逆旅”的真正含义感受苏轼的旷达宋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名家辈出,如果要选出词坛第二,可能很多人都会打起来,但如果要选词坛第一人,毫无疑问,非苏轼莫属。

没错,苏轼就是那样的存在,他说排词坛第二,就没有人敢排第一。

俗话说只有经历过大的苦难,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活得透彻,对于这句话,苏轼应该是最为感同身受的。

当苏轼还叫苏轼的时候,是一个胸怀正义之人,说得不那么委婉的话,就是锋芒毕露,不会做人。

他先是对时任宰相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大陈弊端,得罪了王安石,最后只得自请出京。

这还算好,后来在湖州任知州时,他又在给神宗皇帝的述职报告《湖州谢表》中管不住嘴,写了一些针砭时弊的文字,被新党抓住把柄,说他隐含讥讽、对皇帝不敬,更在苏轼写的其它诗文中挑了好些骨头,苏轼就此摊上了大事,被押回京师御史台受审。

因御史台旁边有很多高大的柏树,上面常年栖息着乌鸦,所以御史台也被称为“乌台”,世人由此揶揄御史台的人都是“乌鸦嘴”。

苏轼这一审,便是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幸而众多反对变法派的元老和有识之士劝谏神宗,加上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最终才逃得性命,被贬去了黄州。

在黄州,苏轼最初经历了凄苦的一段日子,及至友人相助,黄州知州将城东一处坡地给了苏轼,他开垦种田建屋,生活才逐渐好了起来。

这与他的偶像白居易当年在忠州城东边的山坡上植树种花并写东坡诗的情形几无二致,苏轼也以此自号为“东坡居士”,世人便称他为苏东坡了。

而苏轼也从最初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消极中走了出来,开始变得沉稳,对事事都能淡然以对,心境也愈见旷达,留下了众多名词佳篇,《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受到人们广泛喜爱的《定风波》都是在此间写就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启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审视社会系统,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良策,同时也在思考如何积极面对国家及社会暴风雨,逆境洪流中获益最大化。

苏轼的乐观旷达的态度激发我们深刻地思考,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必须从现象出发,发现更先进的理念。

首先,苏轼的乐观旷达精神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拥有豁达的心态对于自己的成长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遇到挑战还是失败,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它们,不断审视、深思,努力调整自己,以保持乐观明晰的心情,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变革。

其次,要乐观、不被小事所制、保持乐观旷达态度,并开辟出想象中的前景,最终取得成功,是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又一种补充。

我们要学会从实际出发,聚焦主题,进行持续的评估,增强自我信心,促使正面的变革,以展示面对挑战时的坚持拼搏的精神,从而实现成功的目标。

苏轼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生活指导,积极的思想给了无数人能量和希望。

当前,我们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找到正确的处理方式,必须以乐观坚毅的态度回归起点,努力实现新希望,以积极的态度建设新未来,不惧艰苦抗争,不忘梦想,全心全意追求自己的理想。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处于困境中的局面,改变不变,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宽广,每个人的态度就会成为全社会的凝聚力。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译文: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译文: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
光的飞逝啊!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word完整版)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

目录前言 (1)一、苏轼对词的革新 (1)(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 (2)(二)苏轼对词的创作形式进行了革新 (2)(三)苏轼对词的风格进行了革新 (3)二、苏轼旷达词风形成的原因 (3)(一)苏轼的人格情怀对其词作的影响 (4)(二)儒道释思想对苏轼词作的影响 (4)(三)苏轼的思考模式对其词作的影响 (5)三、苏轼旷达词风的具体表现和特点 (6)(一)苏轼词风的分界 (6)(二)苏轼的旷达词风的主要表现 (7)1、淡化自我,物我合一 (7)2、处变不惊,随遇而安 (8)3、淡泊明志,超然自适 (10)四、苏轼词风之我见 (10)(一)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 (10)1、超功利与功利境界 (10)2、旷达与豪放 (11)(二)旷达背后的悲慨 (12)(三)我见苏轼之旷达 (12)结语 (14)谢辞 (14)参考文献 (15)前言苏轼,字子瞻,后来谪居黄州自号“东坡”,故人又称“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为人宽大如海"。

他在书法、散文、绘画、诗词等方面都造诣很深,尤其是对词的贡献。

①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词坛第一人。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词远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一扫当时北宋词坛盛行的香罗旖旎之态,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一、苏轼对词的革新苏轼对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浅谈苏轼词与柳永词的历史地位》刘季,青岛教育学院学报,第15卷第4期,2002年12月②《试论苏轼词小黄做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熙庭,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2005年5月(一)苏轼对词的内容进行了革新以往的词就是描写儿女情长,表达思念情怀,抒发抑郁感慨的突破口,词意含蓄,风格以清丽婉约为主.当时的诗人都认为词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闲趣,只适合用来打发时间,发发牢骚,他们将有社会意义,意境开阔的内容都写进诗里,而词这种被视为“小道”的体裁就仅限于写些男欢女爱,情感相惜的内容。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

(情怀)苏轼最旷达乐观的诗词01看破人生路,万事转头空。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这首诗是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

十年前,苏轼和恩师把酒言欢,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

而这十年中,自己官场坎坷,尝遍人间冷暖。

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

我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不过是人生中的幻光。

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算得什么呢?人生要想过得去,惟有看破得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坦然面对挫折,笑看自己的人生。

0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到处飞的鸟类。

到处飞是鸟的命运,各处奔波是人的命运,我们在哪里留下痕迹,停留何处,都是偶然,也是必然。

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

人生,是一系列不期然而然、期然而不然的偶然。

既然如此,我们也便不必在意生活奔波。

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这无可厚非,都是偶然的事,所以不用放在心上。

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03直面人生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写自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和大家一起出行游玩,中途遇到大雨,同伴狼狈躲雨,却只有苏轼不以为意。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苏轼“旷达”背后的文化内涵——苏轼形象初探

苏轼“旷达”背后的文化内涵——苏轼形象初探
8 ・窒堂翌迨 0
苏 轼 “ 达 ” 背 后 的 文 化 内涵 旷
— —
苏轼 形 象初 探
陈 玮
706 ) 10 2
( 西 师 范 大 学文 学院 陕 西 西安 陕
摘 要 :苏轼是 中国文 学史上的旷世奇才,文坛的先驱 巨擘。在 中华文化 的历 史长 河中,他 的文学作品历 来备 受文人 学者的关 注。神 奇的文笔、渊博 的学识 、睿智的思想令世人 望尘莫及 ,更重要的是在他在诗 文中充分表现 出永远 不灭的那一份超 然旷达的态度 、性情和胸 襟 。真 可 谓 : 惟 大英 雄 能本 色 ,是 真 名 士 自风 流 。 由 于超 越 了功 名 利禄 和得 失 荣 辱的 羁 绊 ,他 获得 了一 种 精 神 的 自由 , 其 为 人 为 文 , 皆摆 脱 束 缚 ,“ 于所 当行 ,止 于 不 可 不 止 ” 随 心 所欲 不 逾矩 ” 行 ,“ 。这 种 “ 然 旷 达 ” 究 竞 是 一种 文 字 表 达 出来 的 观 念 呢 , 还 是 一 种 内在 的 性 超 格?抑或是一种精神追 求过程 中的心理效果?因此 ,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的核心—— 矛盾观 念从 “ 然旷达 ” 的苏轼形 象的创 超 作 、传 播 和再 阐释 这 三 个环 节 来 对 文 学 文 本进 行 重构 。从 而充 分 理 解 苏轼 文 学形 象 背后 所 蕴 含 的 文 化 现 象 。 关 键 词 : 矛盾 观 念 ; 象征 ;阶 级 话 语 :旷 达 中 图 分 类号 :1 0 27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6—0 6 ( 0 1 0 0 0 0 2 X 2 1 ) 3— 0 0— 2


《 与李 公 择 ( 黄 州 ) 一 文 中 :“ 侪 虽 老 且 穷 ,而 道 理 贯 心 肝 , 忠 义 在 》 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旷达就是苏轼
苏轼,一位天才作家,人生经历却充满坎坷,饱尝艰辛。虽然
在年少时有报国安民的雄心,但却因为“乌台诗案”而被放逐,成位放
逐到天涯的孤臣。
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很快。于是,在21岁
时进京赶考,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并考中入选。苏轼任职凤翔时,对官
场上的你争我斗感到很忧戚,没过多久,深爱的妻子也死了,于是写
下了那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后,由于王安石变
法被迫请调杭州,虽然有种挫败感,但因此结交了不少朋友,留下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因自愿调任徐州,写下了那
首抒发壮志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后来,因为“乌台诗案”而被下放黄
州,虽然清贫,苏轼却自封为东坡居士,并感到了古战场的气息,写
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绝唱。在晚年被贬到岭
南时,处境艰危,却还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66年的岁月,波澜重重,生活困窘,苏轼却一直坚强地活下去,
自得其乐,那种超脱,自然使他完成了自我,超越了自我。旷达,是
在被贬之后仍可以吃酒作乐的洒脱;是可以不看旁人脸色行事的一种
不羁;是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的一种天真;是在旁人为名利你争
我斗而自己却高枕无忧的从容;是在为百姓操劳后,虽得不到一分钱
却觉得自己富比王侯的正直;是虽然被卷在政治漩涡之中却光风霁月
的超脱……
旷达是什么?旷达就是苏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