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他主张“适意忘返”,即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
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励著后人在面对国境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2.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苏轼的诗词和文章多涉及社会现实问题,他关注民生、体恤百姓,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种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影响了后世的文人重客,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为民众的福祉而写作。
3.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苏轼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美感。
他的诗词、书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感情。
这种追求艺术的审美观念影响了后人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4.豁达宽容的人生智慧:苏轼在历经磨难后仍能保持豁达宽容的心态,这种人生智慧为后人所敬仰。
他的作品和言行中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智慧,引导若后人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理智的态度。
5.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苏轼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和创新。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勇于挑战和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新求变的思想观念启发了后人的创新意识和求变精神,鼓励着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旁于探索和创新。
综上所述,苏轼的人生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人生态度、人
文情怀、审美观念人生智慧到思想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将继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对苏轼旷与达的理解
苏轼旷与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以其博学多才、洒脱豪放的个性和作品而闻名于世。
对于苏轼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旷达的人生态度:苏轼旷达的个性使他对人生持有一种开放、乐观的态度。
不论是在科举考试中多次遭遇挫折,还是在官场上面对险境,苏轼都能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坦然接受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广博的学识: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精通经史文学、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
他在儒家经典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也对佛教和道教有所研究。
苏轼能融会贯通各种学问,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3. 露骨的才华:苏轼的文学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评价。
他的诗词清新自然,构思新颖,文字流畅。
他的散文文章触动人心,意境深远,富有思想性。
苏轼在诗词创作中天马行空,有时大胆直接地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他的独特个性和才能。
综上所述,苏轼旷与达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他那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广博的学识以及露骨的才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拥有卓越才能与智慧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从定风波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他不畏困难,勇于面对挑战,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人生态度首先体现在他对困境的处理上。
在《定风波》一诗中,苏轼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幻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受到的打击和困扰。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
他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坚持追求理想的决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上。
在诗中,他提到“忍将河洛云,心比天高。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困境中,而是选择了积极乐观地面对,他用“心比天高”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他认为人生犹如行船在大海上,无论遇到风浪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勇往直前。
苏轼的人生态度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上。
在诗中,他提到“谁人胜似韩退之,白发悔读书迟。
”苏轼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他以韩愈为榜样,认为韩退之以其博学多才和高尚的品德,胜过那些追逐权势和财富的人。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年事已高的悔悟之情,提醒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及早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态度从《定风波》一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
他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坚韧的意志,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追求真理和修养自己的内心。
苏轼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也有启示,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往直前,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人生体味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一生曲折,然而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用“豪放通达,不屈不挠”来概括。
他一生多次遭贬,漂泊不定,但他始终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困难。
在面对逆境时,他总能保持冷静,泰然处之。
正如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仅令他在当时饱受磨难的环境中得以坚韧不拔,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人生体味,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他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被贬到黄州时,他发现了猪肉的美味,从而创作了著名的“东坡肉”。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
”这段话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欣赏。
苏轼的人生体味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面对挫折时,我们可以借鉴苏轼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从中汲取力量。
同时,苏轼的人生体味也启示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压力面前,我们可以尝试苏轼的“豪放通达”的人生态度,不屈不挠地向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苏轼的思想。
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我们可以学习苏轼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在逆境中找到出路。
我们也可以从苏轼的人生体味中汲取智慧,学会欣赏生活,热爱世界。
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体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精神力量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热爱生活,欣赏世界。
让我们从苏轼的人生智慧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乐观向上,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李白和苏轼,两位极具特色的诗人,各自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展现了他们的才华。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从而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一、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1.1 奋发向上苏轼在中年期间曾经历了几次官员地位变动和贬官之窘境,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1.2 热爱自由苏轼崇尚自由,在平凡民众中寻找灵感并倾听百姓疾苦。
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与思考,并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腐败与权贵阶层的虚伪。
1.3 忠诚于理想尽管苏轼多次遭受流放和监禁,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信仰和忠诚。
他视文化传统为珍宝,倡导文风复古,致力于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二、苏轼作品的特点分析苏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苏轼作品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2.1 情感充沛苏轼的作品深情款款,情感充沛。
他在写诗时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并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2.2 文笔纯美苏轼的文笔纯美雅致,行云流水。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技巧,使得他的文字充满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2.3 对现实关注苏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批评。
他以尖锐而敏感的眼光剖析社会弊病和人类困境,呼吁社会改革和正义。
2.4 歌颂自然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赞颂为人类的良师益友。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2.5 个人情志苏轼作品中充满了个人情志之写。
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等方面的真切感受,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人思想。
结语苏轼一生秉持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忠诚于理想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待个人命运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的关注和担当。
其作品以其情感充沛、文笔纯美以及对现实与自然深入观察而脍炙人口,至今仍广受欣赏与传颂。
苏轼人生态度

苏轼人生态度
苏轼,一个流芳百世的大文人,静思苦读,在安定的时候创作了不少
优秀的诗文,他的人生态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是苏轼理解人生的观点。
他热衷于“苦乐仁智”,以主动做出合
理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安于现状。
他强调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而
不是被他人所束缚,攀比他人,面对挫折时要以理性的、淡定的心态
去面对,留住真诚的情感,心平气和,不计较利市。
其次,苏轼的人生礼仪。
他认为,有仪礼才能够成就和谐的家庭,及
达到崇尚文物的理想。
以仁慈待人,以礼保护自己。
此外,还要遵循
宗教仪式,一方面是供奉神灵保佑自己家人,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古
老文化的习俗。
最后,苏轼的人生精神。
他认为要把大义置于其他之上,尊重社会常规,友善待人,博大精深,勇于面对挑战。
他视诸子百家为同一家,
珍爱他人,提倡和谐相处。
总之,苏轼是一个有着高尚的思想的大文人,他的人生态度以宽容平
等的尊重他人为特征。
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正视这个世界,学习苏
轼对人生的追求和理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圆满曲折,潇洒翩翩。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人生态度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出门遇雨,在平常可是的事情,但那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
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我出行的心境,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
果然,没过多久,山头初晴,斜阳相迎,一切依然。
联系到苏轼所经历的仕途上的风云变幻,词人何尝不是这种心境呢?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多次遭遇贬谪,词人仍然从容、镇定、旷达。
词中以“料峭春风”作比喻,让我们不禁想起苏轼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政治生活中的风雨,而应对坎坷人生中挫折逆境,仍能看到“山头斜照”的期望,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尤其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我们能够看到词人用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风雨也好,晴天也好;逆境也好,顺境也好;在词人心中都是一样自然;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遭遇大风大雨又有什么值得惊慌失措的呢?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被贬到黄州,以致之后被贬到惠州儋州,苏轼照样过着怡然自得且进取的生活。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另一首词《浣溪沙》,词的资料是这样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是所写,在这首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三月的兰溪优雅美景:山下小溪流水潺潺,岸边兰草发出新芽,松林间的沙路上,干净得一成不染;傍晚时分下起了萧萧细雨,杜鹃的啼叫声从远处的清泉寺传来。
此时的词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热爱自然,执著人生。
应对如此美景,词人并没有伤感自我已是白发暮年,而是表现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
“黄鸡”的原意是指黄鸡报晓,中唐诗人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其意思是说黄鸡早晨崔晓,落日即将西去,光阴流水而逝,人生短暂易老。
然而,苏轼在那里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表现了他并没有自怜衰老,而是坚持一种年轻的乐观心态和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二、旷达乐观人生态度的原因分析1.北宋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会贯通的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礼、智、信”和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士大夫应当以天下为己任和有强烈的社会职责感。
从苏轼的仕途经历看,在政治上苏轼更好地表现了儒家的进取思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又中制科优如三等,入世后勤于政事,奋厉有为。
他主张以“仁政”治国,为人坦荡,改革朝政,勇于进言,在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政绩显著。
这些都是苏轼服膺儒家思想的表现方式。
另外,苏轼也悟透禅宗佛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变化的思想,能够坦然应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并幸福地走下去,做到内心乐观和心胸开阔。
再者,道家老庄思想顺其自然、超越时空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苏轼,使其拥有一种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是非能够看得透、想得开的超然处世态度。
在苏轼看来,儒、释、道这三种思想是互为相通、互为补充的,人在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下能够选择这些思想浸润自我的生命并得以很好地继续生活下去。
所以,苏轼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同时濡染道家、佛家思想,并融会贯通地把三种思想作为自我人生观构成的哲学基础。
在儒、释、道这三种思想的整合影响下,苏轼在仕途中能够进退自如,在生活中能够超然物外,在逆境中能够乐观旷达。
2.苏轼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苏轼之所以能做到遇到挫折仍泰然自若,是因为他拥有善于变换角度看待人生的智慧。
苏轼在诗歌《题西林壁》中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说,换一个不一样角度观察庐山,得到的感受就是不一样的;并且,要真正了解庐山,就不应当拘泥于庐山的某一视角,而应当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
观察庐山如此,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也是这样。
人的一生中,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宠辱得失,就如远望近观或横看侧视的庐山,只要从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变化从不一样角度进行欣赏,就能够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劝导友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这就是从万物都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角度出发,看待生命中的顺境与逆境,从而巧妙地释怀了友人的悲哀。
在苏轼看来,世间万物,人生悲喜,只要转换一个角度,变换一种思维,那么,烦恼的人生也会变得欢乐。
这种处世态度使得苏轼即便遇到再大的坎坷,其有为的生命仍然体现出永恒的价值,内心也能坚持宁静和自足,即使被贬到黄州五年,过着艰苦的生活,仍能安然度过,甚至乐观旷达。
三、多维解读旷世奇才,英雄本色——他有着超凡脱俗的旷世才华,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份诙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是一座丰碑!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
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
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
他的书法、绘画,也都到达了很高水平。
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很高的造诣。
性情率真,品格崇高——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
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人生坎坷,经历丰富——苏轼的一生,能够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坚贞不屈,乐观豁达——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坚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坚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向上的追求。
热爱生活,进退自如——正是由于对生活充满热爱,苏轼从来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是永远含笑应对人生。
即使晚年贬谪岭南,处境艰难,他仍然随时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如《食荔枝二首》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简便的笔调中,透出的是独立不羁的个性。
四、结语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宋代儒释道三种思想整合影响下构成的一种理性的人生态度,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苏轼糅合三种思想并融会贯通,再加上自我的博学多才,构成丰厚的人生文化底蕴和内心的闲适自然。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序言中以往讲过这样一段话:“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指苏轼)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这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述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他所倾倒、所爱慕的。
”所以,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苏轼都能够变换角度看问题,在位时进取入世,远离官场仍忧国忧民,贬谪后仍能热爱生活、进取,到达洒脱旷达、进取乐观、超然物外的高远的人生境界。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特有的苏轼人格、境界,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
拓展:苏轼笑对人生的诗词1、《宿望湖楼再和》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
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
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
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
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
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
2、《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6、《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7、《九日次韵王巩》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8、《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10、《满江红》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