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c4ff9b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c8.png)
[精品]浅析苏轼的旷达精神
苏轼是一位有着“苏东坡,宋代两大词人”之称的南宋诗人、书法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书法及思想等体现了他特有的“旷达”精神。
旷达,蕴涵苏轼的博大胸怀及其超越常规的思想scope,它代表着一种独立的境界,
在不受任何种类束缚的情况下前行,实现自我发展与成长。
苏轼具有旷达精神,他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不拘一格,为了进一步追求人生,在颠
沛流离、屡遭权势之侮抑时走遍大江南北。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经常抒发出“旷达”精神,比如他的《赤壁赋》中有“廉言千古谁人传?一从赤壁到化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
无声。
”这种旷达的精神,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执着。
苏轼的旷达之路不仅体现在诗歌作品中,而且也渗入他的书法作品中。
他的《南乡子》、《兰亭序》等书法名家作品中表现出婉约抒情,隐晦内敛,充满民族特色的笔墨深情,以及“清雅豪放”的天然风格,展现极具人文气息的旷达精神。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体现着“旷达”的精神。
他肩负着父辈的遗志,他历尽困苦回归
故乡,活出“游园惊梦”的人生,在时光的春潮中把友情的火焰传承了下去。
面对世俗的
束缚,他始终保持着“旷达”的思想视野,思想高瞻、道德高尚,其“旷达”受到了广大
群体的爱戴、赞许与推崇。
苏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文人,他的旷达精神已然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底,他的
文诗书法和思想,都体现出其旷达的精神,更蕴含着深刻而又灵魂深处的情感。
他的作品
激发人们思考世界、肬自身以及内心的深处,推动着我们走向“旷达”之路,实现充实而
有意义的人生。
浅论苏东坡词中的旷达情怀

浅论苏东坡词中的旷达情怀作者:李晓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摘; 要:苏东坡,我国历史长河中罕见的全才,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之于词的贡献,他不仅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开拓,而且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旷达情怀于后世更是有着莫大的借鉴意义。
基于此,本文将从苏东坡旷达词风的形成原因以及其词作中旷达情怀的具体表现两个方面展开,浅论其词中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东坡;旷达情怀;形成原因;具体表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2在中国古代的诗词创作中,“旷达”是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这种文学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不生爱憎,亦无取舍,安闲幽静,虚荣恬淡”的美学特征。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唐代评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一种近乎诗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旷达”这一文学风格的具体内涵[1]。
为了更深层地了解,本文将从苏东坡旷达词风的影响因素以及其旷达情怀在词作中的具体表现展开论述。
一、苏东坡旷达词风的形成原因(一)北宋动荡不安的时局以及其坎坷的人生际遇宋仁宗嘉佑元年,苏轼初次出川赴京,年仅二十一岁的他凭借一篇政论文章高中进士,并且深得高官欧阳修的赏识,仕途一片大好。
可惜得意之时甚短,熙宁四年,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变法的浪潮。
苏轼与他们的政见严重不和,深受排挤,无法,只得自请离京。
但这远远不够。
在他移知湖州的短短三个月内,前后遭到何正辰、舒覃、李定等人的多次弹劾,他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大做文章,牵强附会地给他安上了“毁谤朝廷”的罪名。
苏轼锒铛入狱,几被处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死后,年幼的哲宗继位,在种种利益地纠纷下,变法势力迅速倒台,先前因反对新政而遭受贬谪的官员悉被召回。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宰相,苏轼也借势回到了庙堂之中。
但事不遂人愿,这次回京他亦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

目录引言 (3)一、“坡仙”苏轼 (3)二、苏轼词的多样性 (3)(一)苏轼的豪放词 (4)(二)苏轼的清旷词 (5)(三)苏轼的婉约词 (7)三、苏轼的人生态度 (8)(一)苏轼的豪气 (8)(二)苏轼的旷达 (9)(三)苏轼的悲壮 (9)四、结论 (9)参考文献 (11)浅论苏轼词中的旷达人生态度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
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旷达人生态度,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
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苏轼;苏轼作品;人生态度引言文人的作品风格是他们思想、性格、气质、禀赋、才华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并且风格也是因人而异的。
不同的文人,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即使是同一个人,风格也会改变,所以,往往一个作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轼诗歌的内容融合了他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包含了广泛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知识。
因此形象、鲜明、生动苏轼的作品风格可分为三种,婉约、豪放、豁达。
豪放词属于他人生其中一个阶段的文学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无不关系。
一、“坡仙”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作家,苏轼一直被世人推崇为“坡仙”。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爱心最有魅力的文学作家,同时又是遭受磨难最重的文人之一。
他一生坎坷被贬四次,身历八州,一个人的痛苦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命运似乎是不公平的。
但在北宋数千代之后,我们觉得轼的命运是公平的。
因为正是这些苦难使苏东坡留下很多千古名作,以及“坡仙”的称号。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人物不仅仅是他的身份地位,林语堂先生作《苏东坡传》有这样的疑问,‘他是一个诗人、作家,写文章,还是一个政治家,有道德的心的人民?一个老是卷入党派斗争的人,还是那个打通了儒释道的哲学家?他是月下行吟的诗人吗?”而宋代文士戴复古在《赤壁》中直呼苏轼“长江酩明月更忆老坡仙”,为“坡仙”的称号。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

论苏轼的人生态度之豁达篇(精选范文)摘要:苏轼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为后世之人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世人喜爱敬仰。
他品性中的豁达,使他的文学作品、书法绘画乃至日常生活都提升了一个境界;而他的诗作、书画以及美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关键词:人格魅力;豁达;文学艺术;好食之乐;境界提升苏轼,这位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轼的人生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他是一位爱好广泛而又博学多才之人,可以说是“全方位发展人才”的楷模。
他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书法绘画;尤为难得的是,生在男尊女卑的君权社会的他,竟然还能成为一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更甚者,他对医药、水利等技艺也有贡献。
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能够留下无数中华文化瑰宝,并为如此之多的中华儿女所熟知和喜爱,究其根源,是凭了他那独有的人格魅力——他的豁达坦然、他的执着勤奋、他的独特创新、他的率真性情让世人赞叹,就连林语堂语及苏子亦是对其投以“亲切而敬佩的微笑”。
①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样一位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皆优的文学艺术奇才——苏轼。
谈起苏轼其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较于东床快婿天然无琢的放达,更觉得苏轼那历经人生风雨之后的豁达尤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以为,唯有承受了人生苦难从而酵酿出的玉液琼浆,才可垂千古而经得起后世之人的酌品斟鉴,那历经波折之后的豁然旷达更能彰显出人性之伟大。
亦如一帆风顺之人成功便不及命途多舛者有得而给世人留下的财富更多,那份面对人生苦难的豁达尤为珍贵。
苏轼的豁达,遍洒于他人生的各个角落:文学中随处可见豁达之境;书法绘画艺术中的豁达,亦是从笔端尽情绽放;而他那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使得他可以交得挚友,觅得美食。
一、诗词文赋尽豁达在他的诗文辞赋中信手便可拈来豁达之句。
他对琐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感让他从中挖掘和体悟出简便的人生哲学,即使对于出行遇雨如此败兴之事,于他却“何妨吟啸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地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这样旷达超脱的胸襟,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苏轼的旷达情怀

苏轼的旷达情怀摘要:苏轼又名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
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以及生平遭遇,使得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由于这种思考,让苏轼的胸怀变得宽广,心境变得旷达。
他的词风豪气壮丽,他的为人豁达洒脱。
本文将以苏轼的生平及佳作来体味解读他的旷达情怀。
关键词:苏轼旷达乌台诗案超然豁达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
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
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深远的影响,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熏陶着之后的历代文人。
嘉?v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震动了文坛领袖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
嘉?v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年间遭受排挤,被迫出京通判杭州后,苏轼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个性与世俗社会尤其是官场生活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苏轼一生的第一次大的灾难开始于“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虽然其中含有一些无伤大雅的酸话,但是朝中政敌断章取义,添油加醋。
指责他讥讽朝廷,不满新政。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
这场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坐牢103 天,“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几乎就要了他的性命。
“却对酒杯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
”出狱以后,苏轼宛如新生。
正是由于这惊悸惶恐的牢狱生活中,使得苏轼的思想也进行了一次升华。
苏轼诗词欣赏研究报告

苏轼诗词欣赏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
本报告旨在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欣赏,并分析他的诗词风格和艺术成就。
苏轼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和婉约细腻的词风而著名。
他的诗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常常借助鲜明的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首先,苏轼的诗作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腻描绘。
他以水、山、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痴迷。
例如《题西林壁》中,苏轼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树木的茂盛和山水的壮丽,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自然与人的和谐。
其次,苏轼的诗词亦展现了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尤其在他的晚年,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弊端表达了不满和思考。
例如《东篱久作寒蝉鸣,碧鬓年华两已盈》中,苏轼抒发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忧虑。
此外,苏轼的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而著称。
他的词语选词精准,意境深远。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运用奇绝的意境和婉约的语言,描绘了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对红楼梦中人物遭遇的同情和思念。
苏轼的诗词不仅从文学角度上具有重大意义,更是为后人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他的艺术成就得
到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和学习。
总之,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个性化和独创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来的文人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东坡词冲淡、旷达和飘逸的风格——兼谈苏辛词的异同

可 以看 到 被 贬 密 州 但可以 说 报 舍 忘
, ,
是他 思 想 变 化 的 转 折 点
”
儒 道 思 想 虽 然 一 直 矛 盾地 存在 于 他 身 上
。
在京 师 时是 以 儒为 主
,
被 贬 后 是 以道 为 主
,
。
被 贬 后 的苏轼 虽有
, :
“
老去 君 恩 未
“
空回 首
弹 铁悲 歌
,
的 儒 家 忠君 思 想
《 八 声甘 州》
( 寄 参寥 子 )
等 均 于 豪放 中 蕴 含 着 旷 达 之 风
要 评 价 苏 词 之风 洛 , 书 籍记 载
,
我 们 不 能 忽 视 他 的 生平 遭 遇 及 其 思 想
,
。
据
《 宋 史 》 及 有关 传 记
,
他 年 牡 时 曾有 儒 家 的 用 世 抱 负
,
曾考 殿 试
。
,
“
出于对
朝 廷的 忠诚 纳 言听谏 党争 州
、 。
他 甘 于 承 受 被 免职 的 厄 运
“
新法
”
的弊端
,
劝 告 皇 帝
对
新法
”
的 公度 本 是 统 i台阶 级 内 部 不 可避 免 的 政 见 分 歧
,
但 后 来 却 发展 为
、
,
他 感 到 再 留京 师 的不 利
。
于 是 请求 外 调
, ,
,
熙 宁 四 年通 判 杭 州 元 丰五 年被 贬 黄 州
, ,
然 而 他 已 不 再希 望 涉 足 上层
庄 子 的顺应 自
然 的 思 想 毕竟 占 了 主 导 地 位
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苏轼诗词中的旷达风格的成因王泽蕙 温岭市第二中学摘 要: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诗词、绘画和书法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苏轼虽一生坎坷,宦海沉浮,历经多次升职被贬,但却一直宠辱不惊,人生坦然。
种种原因,使得苏轼的诗词中满是旷达的人生写照,也开创了豪放派的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围绕苏轼诗词中旷达风格的成因展开描述,从不同角度说明其诗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乃情理之中。
关键词:苏轼;诗词;旷达风格;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7-01苏轼(1037-1101),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生于眉州眉山(现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又字和仲,世人尊称其为苏东坡,同时位于“唐宋八大家”和“宋四家”之列。
他的诗词成功引领了北宋文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家。
他一生积极致力于出世,希望能够为国为民多做事,虽然他的一生为官清廉,为国贡献智慧,兴修水利,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但却屡屡不顺,被贬数次,经受牢狱之苦,最终客死他乡。
回顾他的一生是悲情的,然而,我们却未能看到悲情的苏轼,他一直旷达超然,乐观豁达,随遇而安,或许正是他的生平,人物性格形成了他诗词的旷达豪放之风。
接下来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具体探讨他旷达豪放诗词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从小就根深蒂固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并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表现在对未来生活事件的指导之中。
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然,这不仅适用于当今时代,在古人时代也同样有效。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散文写作,语言犀利,针砭时弊,信奉道教,喜结交道士,他的母亲程夫人,出生于名门世家,饱读诗书,通情达理,曾为年幼的苏轼讲解古代志士的英雄事迹,以此鼓励苏轼刻苦读书,求学奋进,对于苏轼的成就功不可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_开题报告
试论苏轼的旷达词风论文题目
题目来源自拟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轼是历史罕见的全才,他在绘画,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
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研究苏轼的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可以深入探讨这位历史奇人在面对苦难挫折时的心态和历经磨难后的思想,为后世的人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
由于苏轼的词作与当时以柳永为首的婉约词作风格大相径庭,他推陈出新的风格深受大家关注,后人对其豪放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各抒己见。
因苏轼的性格直率,不外饰,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其受的政治打压也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的文弱书生那样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是采取自杀的方式解脱,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所以对苏轼性情和人生态度的研究也是众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自身的修养、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儒道释的影响都是他闯过难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