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连着三节课我们都是以苏轼为例讲关于人格修养,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且不说人格太次会如何,那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具备一定的魅力,那么在当今社会,甚至可以说难于生存,更不必说要发展、要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性情乏味的人合作共处。
我们之所以拿出几个课时来讲苏东坡,理由就在于他可以说是古今第一性情中人,在他有生之年,无论什么处境都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历史长河的是无限精彩和穿透时空限制的人格魅力。
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幽默谈起。
“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与续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尽管被排挤出朝廷,展转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妻子和家人生活总还是平平安安,可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文仲《孔氏谈苑》,孔文仲比苏轼小一岁,完全同时,记载应该是很真实的),丈夫突然要被捉入京城大牢问罪,夫人王闰之当然吓得不行。
如果不是苏东坡,换一个人,他顶多是安慰妻子,“别害怕,没什么大事”,这无疑是空话,不会产生安抚妻子的作用,再差劲一点的男人,没准哆嗦得比他老婆还厉害。
而苏轼怎么样呢?他给妻子讲故事:当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禅,回来时听说有个隐士,叫杨朴,安贫乐贱,吟诗自娱,不愿为官,就特意召见来了。
皇上问杨朴:“你天天跟朋友吟诗唱和,那么这次有没有人给你作诗送行啊?”杨朴回答:“没有。
只有我老妻吟唱一绝。
”皇上很惊喜:“你夫人也会作诗?不妨诵来朕听听。
”杨朴不愿意。
皇上非让他诵来不可,他才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你可别以为这是打油诗顺口溜,它严合格律。
皇上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
故事讲完了,玩笑还在继续:“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诗一首?”我们设想一下王闰之的反映,她也许会嗔怒:“都什么时候啦,你还这么没正经!”可是她的心镇定下来了。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也无风雨也无晴?你Get到这种意境来么?它出自于苏轼的苏轼《定风波》,下面就有店铺为你进行《定风坡》的赏析吧 !苏轼《定风波》原文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苏轼《定风波》赏析一一.写作背景该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即乌台诗案发生后的第三年。
1069年至1073年,王安石陆续推出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苏轼初入仕途便遇上王安石变法,他站到了反对派一边。
这在当时非常不合时宜,立即遭到了革新派攻击。
于是他离京先后出任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
此间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片面夸大变法在施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宋神宗接受何正臣、舒亶等人对苏轼的指控,派人到湖州将他押解到京,打入大牢。
何正臣、舒亶等人将苏轼写的有关变法的诗文无限上纲,而与变法无关的诗文则引申曲解,牵强附会,欲置之于死地。
对此神宗并不以为然,又怜惜苏轼的才华,加上太后和官员们的营救,百姓的焚香祷告,苏轼最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该词便在此情况下写就。
二.内容赏析上片主要写词人在绵绵春雨中的所见所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现了词人的豁达与洒脱,恼人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词人却毫不在意,并劝大家不要将其放在心上,是一种坦然面对风雨的态度。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期,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旷达与豪迈,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又有哪些不是世间绝唱?苏轼一生可谓多舛,在经历了仕途的失意,理想的破灭,友人的离散之后,好不容易度过了这场劫难,但那种漂泊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反而使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在这一点上,他与苏辙非常相似,同时代的文人以及后世文人都说,苏轼有两个弟弟,苏轼是老大,叫苏澈,苏辙叫苏洵。
不过苏轼、苏洵、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地位也很高,都享誉千古,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他的作品《定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他常常用老庄思想来调解内心矛盾和痛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再联系到后来他的另一首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些都足以证明他本身已经超脱凡尘,达到另一种境界。
不过,我认为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由于他永远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即便身处逆境,即便看到人生中的种种坎坷与挫折,依旧笑对人生,始终乐观豁达。
苏轼在历史上是个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没有像当时其他名人一样发愤图强,一心报国,立志复国。
相反,苏轼恰恰相反,他追求一种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超越了名利,忘却了政治。
因此,他才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超越苦难,超越政治,自创出一种清新隽永的婉约风格。
在这种独特的人生境界中,作者显现出了乐观向上的情怀,从而创造出了清新雅致的艺术境界。
这首词仅三十二字,写尽人生无常。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一阵带着寒气的春风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感觉有些冷,抬头看到夕阳斜斜地映在山头上,又热情地将阳光投射在我的脸上。
这几句纯属白描,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清丽的山居图景,而且色彩鲜明,读来令人神往。
接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这个词的意义,表面是指天气变化,实际上却暗含着命运多舛,寄寓着人生艰辛,充满着一股苍凉的意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解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中心思想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试论苏词的疏旷重庆外国语学校钟继仙豪放和婉约,是中国古代词论里对古典词艺术风格基本形态的概括,是具有特定美学内涵的一对审美范畴。
它们同古代美学提出的用以概括审美形态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的这一对美学范畴是相对应的。
如同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不足以概括实际存在的丰富多样而又变化无穷的一切美的形态一样,仅以豪放和婉约来界定、归纳古典词的艺术风格特色也是很有局限的,尤其是具体到对某些作家、作品的研究上,如果还一定要分门别派而硬用“豪放”或“婉约”这对概念去规范,则会有碍于我们更加深入的审美领会和认识研究。
或者换言之,我们可以继续用“豪放”和“婉约”这一组话语来对词的风格面貌作最粗线条的勾勒,但却不可以把一切作家的创作风貌都千篇一律的强限定于此中来界说。
尤其对苏轼这样的词坛大家,就更是如此。
因而,要准确把握苏词的艺术风貌,就有必要尝试突破诸如这样的局限,这一点应该是不言而喻且为大家所熟知的。
一、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在北宋中叶的词坛上,苏轼词中豪放—体的影响确实巨大,其词气魄雄大若挟海上风涛之气,殊非凡响。
即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一首被当时词坛认为不合倚声家“杨柳岸,晓风残月”之本色的变调而一度传为谑谈。
苏轼作豪放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奠定了他在此派中的开创性地位,也是他对词的发展作出的最为重要的贡献。
但是,艺术家最辉煌、最影响深远的成就,并不一定就能代表他的整个创作,也更不能一概以此涵盖其整个艺术风貌。
就现存苏轼的全部词作而论,其豪放之风并不是居主导地位的,甚至也不代表苏词最突出、最主要的风格特色。
整个《东坡乐府》计近三百首词,真正属于豪放一体的不过十之一二而已。
苏轼词中有许多作品并不具备豪放词那种境界开阔、气象雄浑、情思高逸等突出特征,而恰恰写得深婉有致,缠绵悱恻。
因此,自宋以来直到近世,有不少词论家在充分肯定苏词的豪放新风时,也留意到了苏轼的婉约一面,甚至有论者更偏重于苏东坡的婉约词风。
品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的旷达情怀

摘要:“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
本文从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入手,在其寓生活哲理于日常情景中追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心态,进而探讨苏轼面对贬谪困境时的人生态度: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都消解在泰然中,是历练后安之若素的达观与豪情。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真正归去;旷达情怀谢灵运曾赞曹植之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倘若他在几百年后结交苏轼,必定又是另一番评述。
正如元好问所说:“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
笔者也认为,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文豪。
最难得的是,尽管苏轼一生遭逢巉岩险阻,无论在辉煌时期或低谷阶段,他都能保持恬淡的心境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旷达而洒脱。
在他的诗作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描写其旷达情怀的名作,现对这首诗进行简要分析。
一、《定风波》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一)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故作《湖州谢上表》以谢恩。
但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称其在谢恩表中讥刺朝政,并指控苏轼写诗文指斥皇帝、讽刺新法,要求处置苏轼。
元丰三年,苏轼终被判贬谪黄州。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有他信步于急雨之中,啸歌于天地之间,泰然自若地行走在曲折、泥泞的路途上,尽显名士的风骨与气度。
既而诗情顿起,给世人留下这一次出行、一场风雨、一点感悟。
(二)内容简介这首词的原文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通过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于平常中见深意,表现出了其旷达乐观的情怀,寄寓了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先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原因,然后具体写了雨中的感受。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的原文阅读与翻译赏析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字词解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试题:(1)“山头斜照却相迎”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3分)(2)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词人借此要表达怎样的人生感悟?又能够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答案:(1)拟人。
(1分)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2分)(2)参考答案: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
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
定风波赏析

定风波苏轼【摘要】苏轼开创了旷达词。
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
苏轼的《定风波》充分表现了他的这种创作个性。
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走人生。
渊源于作者的禅宗悟道和旷达情怀。
这应是我们欣赏和学习的。
此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1082年)。
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
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由此,他对人生大彻大悟,懂得了“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不再留恋庙堂,而只寄情于山水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丝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因眼前景,触心中事,便有感而发了。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之声,本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是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那么便“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继续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心灵不再外物羁绊,就遨游于无穷天地,如《庄子•逍遥游》中说“彼且恶乎待哉!”既已无功名之念,还有什么好怕来?“竹杖芒鞋轻胜马”,素衣简装步行,表现出悠闲与淡定。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迁谪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也写到“竹杖”“芒鞋”,而“马”是官的坐骑,代表着福贵显达。
而作者却说前者“轻胜”过后者,其中一个“轻”字,既言其轻巧轻便,又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表明自己决意远离浮华,归隐山林,耐人咀嚼。
封建士大夫一般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遭遇“乌台诗案”,奢求再显达,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在答《李之仪书》中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定风波》看苏轼词的旷达风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
这首先要考虑到它的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反对新法,在备受折磨和严酷审讯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他当时
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
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
这生活的苦果。
后来他在调离黄州、量移汝州时所写的谢表中有两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他当时的处境:“惊魂未定,梦游缧紲之中;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正由于有这样的背景和心境,他才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这样寓义深刻的咏物词。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
性格情怀的一小半。
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这是苏轼人品性
格中的另一大半。
苏轼不久前在狱中刚给弟弟子由写下了绝命诗“梦绕云山心似梦,魂飞汤火命如鸡”,但刚出狱,就又高唱道“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十二月十八蒙恩授检校员外郎》)了。
来到黄州后他又自我安慰道:“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
”(《初到黄州》)所以踽踽独行的苦闷象征,在他心目中却能化成“此间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
醉后,曳杖放脚,不知远近,亦旷然天真,与武林旧游,未见议优劣也”(《答言上人》)的逍遥游了。
正是出于这一贯旷达、超
脱的性格和修养,他才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
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
表现自己的旷达风貌。
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
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他在其他诗词之中也多次重复到这些形象,如《鹧鸪天》词云:“村舍外,古道旁,杖
藜徐步转斜阳。
”《东坡》诗云:“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词云:“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而后来在被贬海南时,他索性把这种精神修养化作实际行动了:头戴大瓢,冒雨行歌田间。
如今,他把这些自己最得意的举动浓
缩在半阕词中,足见他是要多么热烈地表现自己的旷达形象。
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已忧乐两忘的胸怀。
“料峭
春风吹酒醒,微冷”,这是忧,但正在这不堪之中,忽然又“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给人送来温暖,这是喜。
按着常理,人们
应当歌颂这风雨后温暖晴朗带给人的喜悦。
就连苏轼的许多其他作品也是按这个思路写下去的。
如“暴雨过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却
当空”(《慈湖峡阻风》),“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
淡云斜照着山明,细草沙路马蹄轻”(《南歌子》)。
如果在这首词中
他仍按这样的思路写下去,那么苏轼也就太平淡、太乏味了。
这首词的高妙处就在于并没有接着写出自己如何因得到温暖而感到兴
奋,而是笔锋一转,宕出这意外的、极富人生哲理的三句绝大议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于是乎苏轼才
变得深刻、奥妙起来,而这首词也才发出闪光的色彩。
所以正确理解这三句词,是鉴赏这首作品的关键。
所谓“向来萧瑟处”,指
自已刚刚经历之处——既包括风雨袭打过的林间小路,也包括铺满夕阳的田间阡陌;所谓“归去”,是指上文所说的“风雨”、“
微冷”和“斜照”,亦即令人所忧所喜的一切外在条件都不复存在了;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只有“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好象刚
才什么都没发生,换言之,即使发生过,但对我来说也好像没有什么忧喜之别,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
这就比按常规思路写如何
不把风雨放在心里,如何在风雨后因遇到温暖而感到欣慰要深刻得多、旷达得多了。
因为那样写等于承认风雨终究是一件令人沮丧
的事,只不过不应以此为忧罢了。
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即等于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素,那么世间的一切现象在
自已的胸中都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谈。
这样他就在精神世界上升华到了另一层崭新的高度——把一切都看成空无,看成
无差别,这真可谓大彻大悟!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苏轼自创的一阕新词牌来。
原来,有人想表现自己亦是旷达之士,便创了一个新
词牌曰《解愁》,苏轼认为既曰“解愁”,显然还是有愁,显然还是把愁先当作一件痛苦之事,然后再想办法去排解它,这显然算
不上真正的旷达。
于是苏轼反其意而行,另创新牌曰《无愁可解》,其序中有句云:“此虽免乎愁,犹有所解也,若夫游于自然而
托于不已,人乐亦乐,人愁亦愁,彼且恶乎解哉?”其词中有句云:“生来不识愁味,问愁何处来,更开解个甚底?万事从来风过
耳,何用不着心里?”——人本不应有愁,更何须解之!这显然要比《解愁》高出一个层次。
这还使我们想起了禅宗的著名故事:
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
上座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时惠能正在厨房舂米,
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因自念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钵衣传给了
他。
惠能之所以不但能“美”,而且还能“了”,就在于他把一切都看成空无。
苏轼正是接受并发展了这种思想。
在他看来,如果
以用斜阳送暖为喜去解料峭春寒之忧,那么就等于承认人先要受忧喜的制约,然后才考虑去如何排遣,那显然不是凡夫俗子,也是
芸芸众生,而决不是大彻大悟之辈。
所以他才能从一切皆为无差别的境界,高唱出这如当头棒喝的禅机:“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
然,这也是以对自然环境的体验来象征对人生、对政治的体验。
他回首的“萧瑟处”,乃是自己的前半生经历。
他领悟到生活道路
上的坎坷与顺利,仕宦途中的升沉与进黜,政治斗争中的荣辱与得失,以至人生大限的生死与祸福,对他来说办是“也无风雨也无
晴”,办都是无差别的境界。
这是苏轼头脑中老庄齐物思想及禅宗四大皆空思想的胜利。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思想未免有些自我麻醉,
但设身处地替苏轼想,在彼时彼地他实在找不出能使自己更旷达、更超脱的办法了,所以直到被贬海南,他仍原封不动地在诗中高唱
着这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独觉》)
旷达,是苏轼调整自己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
通过这首《定风波》我们也能看出苏轼在思想方法、认识方法上是如何使自己旷达起来的。
其主要办法之一就是尽力扩张自我,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抗外界的一切侵扰。
苏轼曾在《问养生》一文中提倡以安和处世,他说:“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只要内心能有安与和的修养,那么荣辱毁誉就只能夺其外而不能乱其中了。
结合这首《定风波》,他的旷达手段也不外乎要排除外物干扰,不要“留意于物”,不要让外界的变化支配自己,而要反过来,让自己能承受住世间的一切变化。
当然,苏轼的旷达还有相反的方法,那就是尽力忘掉自我,摆脱自我,把自己化到大自然中去,用自然规律来解脱人生苦恼,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中有充分体现,这就不属于本篇要讨论的范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