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EGFR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抗EGFR单抗药物在肿瘤中的应用

抗EGFR单抗药物在肿瘤中的应用

抗 EGFR单抗药物在肿瘤中的应用肿瘤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及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受体,在各种实体瘤细胞表面过表达或异常表达,包括胶质母细胞瘤,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癌、乳腺癌、卵巢癌、表皮鳞癌和肾癌等[1]。

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靶向EGFR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究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抗EGFR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肿瘤1、EGFR的结构EGFR是分子质量为170KD的糖蛋白,是c-erbB-1的表达产物。

EGFR家族有四个同源成员:HER1/ERBB1,HER2/ERBB2,HER3/ERBB3,HER4/ERBB4;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由1210个残基前体组成,成熟的EGFR残基是由含1186个氨基酸残基的N-末端切割部分序列组成。

EGFR的N末端到C末端是由细胞外配体结合二聚化臂(外显子1-16),疏水性跨膜结构域(外显子17),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和C末端结构域(外显子18-28)组成[2]。

在这里,我们将描述EGFR结构中每个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

EGFR的细胞外结构域是由621个氨基酸组成,分为四个结构域:I(氨基酸1-133,外显子1-4),II(氨基酸134-312,外显子5-7),III(氨基酸313-445,外显子8-12),IV(氨基酸446-621,外显子13-16)。

结构域I和III是参与配体结合的富含亮氨酸的片段;结构域II与其相似的结构域形成同源二聚体或异二聚体;结构域IV与结构域II形成二硫键,并与TM结构域连接。

结构域II和IV是不与配体结合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区域。

TM结构域是一个长的疏水单通道膜结构,由23个氨基酸组成,可以固定膜受体[3]。

从Ile 622到Met644 由23个氨基酸连接而成。

EGFRTK背景研究进展及相关酶测试

EGFRTK背景研究进展及相关酶测试

肺癌是现今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并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癌症死亡的要紧缘故。

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多见。

目前靶向医治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医治的重要手腕。

易瑞沙(Iressa/吉非替尼/Gefitinib,阿斯利康)和特罗凯(Tarceva/厄罗替尼/Erlotinib,罗氏制药)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美国FDA批准用于NSCLC靶向医治的要紧药物。

可是,临床实验说明易瑞沙和特罗凯仅对10-30%的NSCLC病人有显著疗效。

进一步的研究发觉EGFR基因突变与NSCLC靶向医治的疗效具有相关性,绝大多数携带EGFR基因突变的病人疗效显著。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EGFR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酪氨酸激酶区(tyrosine kinase coding domain,18-2l 外显子),其中19外显子多为框内缺失(746-753)性突变,约占所有突变的45%;21外显子多为替代突变(主要是L858R),约占所有突变的40%。

目前普遍认为,这两个热点突变可以增强肿瘤细胞对TKI的敏感性,并且可作为TKI治疗的有效预测指标。

因此,检测EGFR基因突变对于指导NSCLC病人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EGFR)是一个170 kDa的跨膜糖受体,由表皮生长因子激活,阻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EGF 或TGF α对EGFR的结合激活受体的激酶活力。

EGFR结尾的酪氨酸残基Tyr 106八、Tyr 114八、和Tyr 1173是EGF结合后发生的自动的要紧位点。

一旦被激活,EGFR1068位和1173位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就能够介导 Grb2对EGFR的结合。

另外,1173位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是 SHC在EGFR上的要紧结合位点。

EGFR普遍散布在许多正常和恶性中,其过度表达和自我激活可能与许多的发生进展有关。

目前要紧用于各类上皮源性包括头颈部、、和等的研究。

结直肠癌抗EGFR单克隆抗体疗效预测靶标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抗EGFR单克隆抗体疗效预测靶标的研究进展
c c ft e a t E R mo o ln n io y t e a y a y o ni GF n co a a t d h r p . h — l b
【 e rs M l u r t e p ; A tE F oo oaatoy B m r r Ky Wod】 o cl tg e t r y e a a e d h a n—G Rm nc nlnbd; i a e r i l i o k
【 摘
要】 分子靶 向治疗成为结直肠癌治疗 的新突破 , 中包 括抗表 皮生长 因子受体 ( G R 单 克隆抗体 。如何 寻找 其 EF)
使用抗 E F G R单抗 的优势 人群 ,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毒 副作 用和无效治疗是 目前研究 的热点 。本文就 目前 国内外研究较 多的预 测抗 E F G R单抗疗效的生物靶标作一综述 。
(ptea g whfc r eet )mool a at oy o e c bnf i a et f i te p , Oa t ao neesr e i ll r t at cpo h i o o r r nc nl n bd .H wt sl t ee c l t n rhs hr y S s o vi u ncsa o i o e i a p i so t a d y t i t adivl xes ,sa o pt feerh h jc o erv wi t i r uesm im re hc a rdc e — o cy n adep ne i t o o sac .T eo et fh i t d c o ebo akr w i m ype i f x i n i h s r b t e e sono s h tf i
现, 在伊立替康治疗 失败后 的转 移性结直 肠癌 ( C C) m R 患者

EGFR靶向药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最新进展

EGFR靶向药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最新进展
(a e ia ie c p c t b n )等相 继 引入 C C R
的 化 疗 ,尽 管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提 高 了疗 效 ,但 其 中位 生存 期 ( S ) M T
f c o a t ra,T Fa)是 E F 最重 要 G GR
的 内源性 配体 。当这 些配 体与E F 过 竞争性 抑制 内源 性配体 与EF 的 GR GR
仍不 超 过2 。近年 来 ,随着 对 细 胞外 区结合 后 ,在胞外 区域 形成 年
肿 瘤 生 长 的 分 子 生 物 学机 制 研 究
的不 断深 入 ,肿 瘤 治 疗 进 入 了分 过 跨 膜 区 促 进 胞 内 区域 二 聚 化 ,
结合 ,阻断 与受体 相关 的酶 的磷酸
受 体 同源 二聚 体或 异源 二聚体 ,通 化 ,使 受体 失去活 性 ,阻断E F介 GR 导的细 胞信 号传 导通路 ,从而 起 到
L E i n e ri a d M , F s h l , t e n G m l i C i c e
儿 ,e 1 2 0 ) 。 ta . 0 4
由于E F 在 肿瘤 细 胞生 长 、分 GR
国 ,尤其经 济较 发达 的沿海 城市 和 东 部地 区, 近年 来 C C 发病 率 呈 R的 明显 的逐 年升 高趋势 ,发病 率 已 占 到我 国常 见肿瘤 的第 四位 。 以5 F 为 主 的化 疗 一 直 是 晚 -U 期 C C的 主 要 治 疗 手 段 , 过 去 十 R 多 年 间 , 一 些 新 型 化 疗 药 物 如 伊
估 计 有 1 80 0 结肠 癌 和 4 8 0 7 例 07 0 例直 肠癌 新 发 , 同年 估 计有 4 6 99 0
例患 者死 于C C( e a A i g ] R J m l ,S e e R a d ,e j 2 0 )。在 我 ,W r E t . 0 8 a

抗EGFR单链抗体与力达霉素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抗EGFR单链抗体与力达霉素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抗EGFR单链抗体与力达霉素融合蛋白的构建及其抗肿瘤
活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膜受体,在多种
癌症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形成、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目前,抗EGFR单克隆抗体
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曲妥珠单抗(Panitumumab)等。

然而,由于其单克隆抗体分子结构的限制,导致其在药物递送
和生物效应方面存在局限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
建具有更好药效和安全性的抗EGFR分子。

力达霉素(LDM)是一种亲脑性环糖肽抗生素,具有极强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将抗EGFR单克隆抗体和LDM进行融合,可以同时具有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靶向
作用和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活性,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新型的抗EGFR单链抗体与LDM融合蛋白,通过对其药效
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探究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内容
1.构建抗EGFR单链抗体与LDM的融合基因,并进行表达纯化。

2.对融合蛋白的分子特性和靶向性进行分析和验证。

3.对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比较其与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具有更好药效和安全性的抗EGFR分子,为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通过探究抗EGFR单链抗体与LDM的联合应用,有望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EGFR单克隆抗体对胃癌荷瘤小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EGFR单克隆抗体对胃癌荷瘤小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w i t h t h a t o f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s . Re s u l t s T h e a n t i —t u m o r a c t i v i t y o f E GF R m Ab w a s m o r e p o w e f r u l t h a n t h a t o f c o n t ol r g r o u p s(P <0 . 0 5) . C o n c l u ・
s i o n I t h s a b e e n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E GFR mAb h a s p o we fu r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o n g a s t r i c c a n c e r i n mi c e mo d e 1 .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e x p e ime r n t a l e v i d e n c e f o r t hi s t h e r a p e u t i c s t r a t e g y o n g st a ic r c a n c e r .M e t ho ds Th e e x p e ime r n t a l t he r a p y wi t h EGF R mo n o c l o n a l a n t i b o d y o n mi c e b o ne r S GC 7 9 0 1 h u ma n g a s t ic r c a n c e r h a d b e e n p e fo r r me d,t h e n t h e c u r a t i v e a c t i v i t y o f E GFR mAb i n s t u d y g r o u p wa s c o mp a r e d

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EGFRvⅢ的研究进展概要

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EGFRvⅢ的研究进展概要

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EGFRvⅢ的研究进展杨蓓蓓陈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HER-1)的表达产物,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家族成员之一,它在细胞增殖、分化、存活、迁移、细胞周期进展以及基因转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和不恰当激活被认为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而这种扩增表达往往与导致编码区域缺失变异的基因重排有关。

EGFR的许多基因重排最早在人胶质母细胞瘤中得到鉴定[3],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EGFR Ⅲ型变异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 Ⅲ,EGFRvⅢ),它可以不依赖于EGF等配体而形成二聚体和自身磷酸化,最终导致不受调控的激酶结构性激活,刺激细胞增殖效应,促进肿瘤形成[4]。

因EGFRvⅢ仅在肿瘤组织的细胞表面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且该剪切变异能在融合位点新产生一个具有肿瘤特异性甘氨酸,使EGFRvⅢ成为抗肿瘤治疗中的一个热门靶点[5]。

本文就针对EGFRvⅢ的结构和功能,在肿瘤中的表达和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EGFRvⅢ的结构和功能人类EGFR基因位于7P11-13染色体臂上,包含26个外显子,DNA总长为110kb。

外显子1至14编码细胞外区,外显子15编码跨膜区,外显子16至26编码包括酪氨酸激酶的细胞内区,其编码的蛋白是170kd跨膜糖蛋白[6]。

EGFRvⅢ与EGFR的结构区别在于其细胞外域的结构。

EGFR的细胞外域有621个氨基酸残基,而EGFRvⅢ在细胞外域则缺乏第6至273位的氨基酸残基,对应于EGFR基因结构的第2至7外显子编码区,编码的蛋白产物为145kd。

EGFRvⅢ是EGFR基因第1至8外显子的拼接形式,这种拼接是内框架式的,去除了受体信号肽的一些区域,包括半胱氨酸富含区S1,而在融合部位,形成了一个新的密码子GGT,并翻译为甘氨酸,成为EGFRvⅢ的独特序列[6],这个独特序列成为关于肿瘤特异性抗原研究及新型抗肿瘤治疗靶点的一个理论依据。

EGFRTKI治疗NSCLC脑转移研究进展

EGFRTKI治疗NSCLC脑转移研究进展

EGFRTKI治疗NSCLC脑转移研究进展神经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蛋白质,在多种细胞类型中都有表达。

EGFR是一种重要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肿瘤细胞的存活、增殖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

EGFR在多种癌症中过度表达或突变,例如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这就为EGFR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靶点提供了可能性。

NSCLC是影响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疾病,其脑转移是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NSCLC患者的脑转移通常是肺癌进展的表现,这会导致患者生存率的显著减少。

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NSCLC脑转移疗效有限,而EGFR靶向治疗的出现为NSCLC脑转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EGFR靶向抑制剂是一类针对EGFR进行靶向干预的药物,通过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活化,达到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的效果。

EGFR靶向抑制剂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两类。

其中,埃克替尼(Erlotinib)和吉非替尼(Gefitinib)是最常用的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有效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

一些研究表明,EGFR靶向治疗对NSCLC脑转移的疗效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的一些临床研究指出,EGFR靶向治疗对NSCLC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有显著改善。

例如,有研究发现,EGFR靶向治疗可显著降低NSCLC脑转移患者的脑转移进展率和死亡率。

此外,EGFR靶向治疗还可以减缓NSCLC脑转移患者的症状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EGFR靶向治疗对于NSCLC脑转移的疗效仍存在一些限制。

一些研究表明,部分NSCLC脑转移患者对EGFR靶向治疗有抗药性,这可能与肿瘤细胞内EGFR基因突变、信号通路激活等因素有关。

此外,EGFR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也是制约其在NSCLC脑转移治疗中广泛应用的因素之一针对EGFR靶向治疗在NSCLC脑转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一步明确EGFR突变对于NSCLC脑转移的影响机制,研究EGFR突变与抗药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靶向治疗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EGFR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信号通路概述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是原癌基因C-erbB-1 (HER-1)的表达产物,EGFR 家族包括EGFR、C-erbB-2(HER-2)、C-erbB-3、C-erbB-4四个成员,均定位于细胞膜上。

erbB-1广泛分布于除血管组织外的上皮细胞膜上;erbB-2在正常人体腔上皮、腺上皮及胚胎中均有普遍的微弱表达;erbB-3在除造血系统外的多数部位有表达;erbB-4在除肾小球及周围神经外的所有成年组织均可检测到其表达。

EGFR可分为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3部分,其特点如下:胞外区由氨基端的621个氨基酸构成,是配体结合区,对EGFR具有高度亲和力,对热量很稳定。

跨膜区由2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螺旋状结构的疏水区,将受体固定于胞膜上。

胞内区的542个氨基酸构成3个亚区:1.近膜亚区(约50个氨基酸)主要作为PKC和erk/MAPK(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作用的负反馈区域;2.随后的约250个氨基酸构成酪氨酸激酶亚区,包含SH1和src同源物1的结合位点;3.碳端尾部的229个氨基酸构成碳端亚区。

迄今发现,EGFR共有6种配体: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转化生长因子A(TGFA)、amphireguin、betacelluin(BTC)、heparin-binding EGF (HBEGF)和epiregulin(EPR)。

EGFR与其配体的结合具有高亲和性、可饱和性和特异性。

1.2 EGFR激活及信号传导通路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的二聚化作用,形成同型或异型二聚体。

二聚化的受体发生交联磷酸化,即一个受体和另外一个受体上特定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胞内区的TK亚区,从而激发下一级信号传导。

EGFR主要与HER2形成二聚体。

EGFR活化可分为3个步骤:(1)EGFR与配体结合后可导致受体形成同源二聚体,也可与其他EGFR家族形成异源二聚体;(2)二聚体的形成促使EGFR胞内区6个特异的受体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分别依次将外界各种信号转导至胞内。

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将信号传递至细胞核,一条是Ras→Raf→MAPK途径;另一条是PI3K→PKC→IKK途径;(3)当信号传导至细胞核后,引起核内基因转录水平的增加,使细胞增殖、转化,使EGFR表达增加。

EGFR激活及信号传导模式图研究表明在许多实体肿瘤中存在EGFR的高表达或异常表达。

EGFR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肿瘤侵袭、转移及细胞凋亡的抑制有关。

其可能机制有:EGFR的高表达引起下游信号传导的增强;突变型EGFR受体或配体表达的增加导致EGFR的持续活化;自分泌环的作用增强;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等。

EGFR的过表达在恶性肿瘤的演进中起重要作用,胶质细胞、肾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组织中都有EGFR的过表达。

对胶质细胞瘤的研究发现EGFR的高表达主要与其基因扩增有关。

但有时EGFR表达水平的调节异常也存在于翻译及翻译后。

EGFR在肿瘤中的高表达还可能与活化后降解减少有关,一些研究指出c-Src可通过抑制受体泛素化和内吞作用而上调EGFR水平。

许多肿瘤中有突变型EGFR存在,现已发现许多种EGFR突变型。

突变型EGFR的作用可能包括:具有配体非依赖型受体的细胞持续活化;由于EGFR的某些结构域缺失而导致受体下调机制的破坏;异常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细胞凋亡的抑制等。

突变体的产生是由于EGFR基因的缺失、突变和重排。

EGFR的配体对细胞内信号传导有很大影响。

EGFR的配体通过自分泌形式激活EGFR促进细胞增殖,他们的共表达往往预示肿瘤预后不良,例如,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研究中发现,TGFα与EGFR共表达,且这种共表达与病人的生存率显著相关。

Kopp等人对结/直肠癌的研究表明肿瘤的自分泌生长是EGFR的过表达及其配体表达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对EGFR与肿瘤的血管生成、高侵袭性及转移关系的研究发现EGFR 可以通过Ang-1及VEGF等因子水平的调节而影响肿瘤血管生成。

二、抗EGFR 单抗随着对信号转导及其异常与肿瘤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针对信号转导异常环节进行肿瘤治疗的重要性及可行性,从而提出了信号转导干预治疗(interference therapy in signal transduction)这一全新的概念。

信号转导干预治疗,即通过单克隆抗体、免疫毒素、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反义核苷酸、显性负性突变体等物质,针对信号转导通路中发生异常的环节来干预这种不正常的信号转导,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EGFR在许多肿瘤中的过表达和/或突变与许多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为以EGFR为靶向的肿瘤治疗和针对EGFR 信号转导通路的信号转导干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目前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1.单克隆抗体。

与EGFR结合,竞争和阻断EGF、TGFα等配体的结合,单克隆抗体也可与抗癌药物或毒素相偶联,从而达到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之目的;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非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抑制所有的酪氨酸激酶;另一类为目前使用较多的选择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等。

EGFR单克隆抗体是与内源性配体竞争结合EGFR,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促进EGFR内化等作用产生抗肿瘤效应。

目前已有3种抗EGFR单克隆抗体上市,与其他化疗药相比,这些抗体作用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1 爱必妥(Cetuximab,西妥昔单克隆抗体)Cetuximab(ERBITUX, IMC-C225)是2004年2月FDA批准上市的抗EGFR 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

Cetuximab由鼠抗EGFR抗体的Fv区与人IGg1重链和κ轻链恒定区构成,分子量约为152 kD。

Cetuximab与放疗结合用于治疗局部区域性早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SCCHN),与伊立替康合用治疗EGFR阳性、伊立替康化疗无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Cetuximab特异性地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膜表面EGFR结合,竞争性抑制EGF和TGFα等配体与EGFR的结合。

虽然cetuximab在体内抗肿瘤效应的机制并不明确,但体外分析和动物体内试验表明,cetuximab与EGFR结合阻断磷酸化和与受体相关激酶的激活,从而抑制细胞生长,诱导凋亡,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血管上皮生长因子的产生。

Cetuximab还可以使细胞膜表面的EGFR内化,表达量下调;增强肿瘤细胞对伊立替康等化疗药物和放疗的敏感性,抗肿瘤效果比单独使用化疗或放疗有所增强。

动物体内体外试验表明,cetuximab能够抑制EGFR阳性肿瘤细胞的生长。

也有文献报道,该抗体对EGFR阴性的直结肠癌患者有一定疗效。

临床研究显示,EGFR阳性细胞的比例和密度与cetuximab的疗效之间不存在联系。

Cetuximab单一给药或与化疗、放疗联合使用的人体药代动力学都是非线性的,SCCHN和直结肠癌患者的cetuximab药代动力学非常相似的。

临床研究显示,在剂量20-400 mg/m2范围内,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oncentration time curve, AUC)增加的幅度大于剂量成比例增加的幅度,当剂量大于200 L/(h·m)2时清除率基本保持不变。

Cetuximab 20 mg/m2,50 mg/m2和100 mg/m2剂量水平的非房室模型分布容积与剂量无关,近似等于血浆容积2-3 L/m2。

200 mg/m2和400 mg/m2的预计半衰期为7天,400 mg/m2时有药物蓄积的趋势。

Cetuximab 的清除与体表面积和体重成正比,在不同性别之间也有差异。

单剂量cetuximab 的消除半衰期由50 mg/m2的27.6小时增加到500 mg/m2的132小时。

当剂量达到260 mg/m2时,清除可达到90%,这一结果支持了每周250 mg/m2的推荐剂量。

变态反应和皮肤毒性是cetuximab最常见的毒副作用,包括痤疮样红疹、皮肤干燥龟裂和一些皮肤炎症。

由于cetuximab是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含有鼠源性蛋白,所以存在着一定免疫原性。

在临床上发现,有人抗人鼠嵌合抗体的产生,因为产生抗cetuximab的抗体患者数量有限,并没有依据显示抗抗体的产生与cetuximab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之间存在联系。

2.2 PanitumumabPanitumumab(VEXTIBIX, ABX EGF)是一种由XenoMouse技术生产的完全人源IgG2抗EGFR单克隆抗体,无鼠源蛋白。

Panitumumab于2006年9月被FDA批准上市,与氟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合用或在化疗后用于治疗EGFR阳性的转移性直结肠癌。

与其他抗EGFR抗体一样,panitumumab的作用机制也是通过阻断EGF和TGFα与肿瘤细胞上EGFR的结合,诱导EGFR的内化,进而消除EGFR介导的细胞效应。

在动物体内试验中,与其他抗EGFR抗体和治疗方法相比,只有给与panitumumab的动物在8个月后大部分都未出现肿瘤复发。

有研究表明,无论是高表达或低表达EGFR的肿瘤,panitumumab都能够有抑制其生长。

在Eric等人的panitumumab的临床药研究中,当panitumumab剂量分别为1.0 mg/(kg·wk),1.5 mg/(kg·wk),2.0 mg/(kg·wk),2.5 mg/(kg·wk)时,平均血清Cmax为22 μg/ml,42.2 μg/ml,70.1 μg/ml和130 μg/ml,平均谷浓度Ctrough 为0.473 μg/ml,9.69 μg/ml,27.4 μg/ml和48.4 μg/ml,呈非线性增加。

血浆清除率(CL)随着剂量的增加减少,在2.5 mg/kg时panitumumab的CL为4.8 ml/(d·kg),与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消除的人IgG抗体的CL范围[1-4ml/(d·kg)]很接近。

皮疹通常是临床应用panitumumab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皮疹的发生率与panitumumab的剂量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