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合集下载

苏 轼的词作创新如何促进文学多样性

苏 轼的词作创新如何促进文学多样性

苏轼的词作创新如何促进文学多样性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苏轼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

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词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

在他之前,词多以婉约细腻、描写男女情爱和离愁别绪为主。

然而,苏轼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在词作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与创新。

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相思、幽怨等主题,而是将个人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哲学思考等融入词中。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描绘了自己出猎时的豪迈情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展现出壮志未酬的雄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又如《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传达出他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与超脱。

这种对词内容的丰富和拓展,使词能够承载更广泛、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为文学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元素。

苏轼在词作的风格上也实现了创新。

他打破了婉约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豪放词派。

其词作风格奔放豪迈、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与以往的婉转含蓄形成鲜明对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壮阔的景象抒发对历史的感慨。

这种豪放风格的出现,为词坛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类型,让读者在欣赏词作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苏轼还在词作的语言运用上有所创新。

他不拘泥于传统词的华丽辞藻和工整对仗,而是采用更加自由、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

他常常运用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使词更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

比如《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种语言上的创新,拉近了词与读者的距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词的魅力,进一步推动了词的普及和发展。

苏轼词作的创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世词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词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01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01

浅谈苏轼文风的多样性内容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以丰富的文学实践,独具一格的文风,汪洋洒脱的才气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和当代。

他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诗、词、赋、文,皆成范本。

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坛“多面手”的美誉。

本文从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谈起,分析和探讨其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多样性,风格,苏词,〈一〉苏轼文风多样性的表现1.题材的广泛性苏轼的作品大多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既有对人生理想和好生活的浪漫主义渴望,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的现实主义的诉求。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主题来看,苏轼既秉承了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的婉约题材,同时又前无古人的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

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

在言情方面,苏轼描写的至情至性的爱情词,颠覆了艳情词的俗套,给人以凄美、委婉的高雅享受。

《蝶恋花》(记得花屏初会遇)“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注1“记得画屏初会遇”是写美妙爱情的开始,与心上人在画屏之间初次相见,现在依然清楚的记得,令人难忘。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是写美妙爱情的破灭。

“燕子双飞来又去。

纱窗几度春光暮。

”是写男子在爱情破灭后对女子的痴恋相思。

美丽的春光几度从窗前走过,而对她的思念未减半分。

说明自己是在没有希望的等待中度过。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低眉垂眼,假装要走开,却笑着整理自己的头发。

写出了女性的娇怩之态和心底的秘密。

“敛尽春山羞不语。

人前深意难轻诉。

”收敛起眉头不说话,不是对他的无情,而出于女性的娇羞。

一个女孩子怎么好意思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爱情呢?可是越是这样越能招人疼爱。

全词以男子无尽的缠绵相思和甜美的回忆作结。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

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

其实,对像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

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

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

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

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

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詩,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苏轼词作中那些描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的词作也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有个共同点,都是作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经历了生命危险、遭受极大不幸的时期。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郭瑞娜内容摘要:本文对苏轼的词风作了粗浅的探讨。

从苏词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戏谑词等几种类型对其特点作了分析,明确了苏词豪放与婉约并举,多种风格并存的特点。

|第一部份说了苏轼的青年与晚年两时期,青年时风格能够说是“少小时气象峥嵘”,晚年诗的平淡美更为典型,平淡却不平庸。

第二部份是主体,具体谈论苏轼词的几种风格类型。

主要讨论了苏轼的豪放词、婉约词、农村词和写景词,还有戏谑词。

苏轼的豪放词气势雄浑、风格超拔,旷达潇洒,豪迈不羁,蕴涵着人生深深的无奈与孤寂,垫定了他在词上的高尚地位苏轼以抒情和咏物为主的婉约词冲破了传统的“婉约词”的香艳侬软的词风,表现出刚柔相济、刚健婀娜、高远典雅、婉约蕴藉等特点,所抒之情远远超出了男女之情的范围。

苏轼的农村词质朴自然,描画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基层百姓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酷爱之情。

其戏谑词多为嬉笑怒骂、风趣讥讽之语,或是作者玩笑娱乐之词。

在这些词的背后是他特殊心态的外在反映。

关键词:苏轼;词风;前期;后期;多样性苏轼词从来颇受尊崇。

陈延焯《白雨斋词话》①中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之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被骗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人们对苏词的推崇,又以其豪放词为盛。

在豪放词的进展史上,苏轼确有创制之功,也铸就了他“豪放词人”这一佳誉,公亦以此为豪。

事实上,综观苏词,豪放词所占比例并非大。

相反,作为词的固有风格,他的婉约词却占到了词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婉约也是其词不可轻忽的另一重要风格。

豪放与婉约作为苏词最为鲜明的两个风格特征,双峰对峙。

除此之外,苏轼词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表现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和少量的戏谑词、回文词和集句词,形成了多样性的风格特点,极大地开拓了词心词境,苏轼也成为词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苏轼仕宦数十载,是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

浅谈苏轼词风多样性摘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豪放派诗句,读来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旷达与婉约风格的作词,相对鲜为人知。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地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昨雨疏风骤,浓睡不消酒”(《如梦令》)尽是借用外物含蓄表达自己的细腻的感情,这样的为数较多的带有旷达、超然风格的词作,却被读者所忽略;苏轼的词又是婉约的。

苏轼为人,情至深,义至重,对宇宙人生万物都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他才气过人,内心的感情在他的笔间自然流露,让人深深的感动。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枝上柳绵”二句是佳句,传说苏轼的妾朝云唱到这里泪满衣襟。

本文从苏轼词风的豪放说起,进而论述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旷达与婉约风格也是苏轼词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词风豪放旷达婉约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接触的成就。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

他的词,开拓了豪放派的境界,然而从整体上讲,苏词风格的多样性是不容忽视的,纵观苏词,旷达风格和婉约风格也是苏轼词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苏轼词风以豪放为主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抒发自己报国杀敌的志向,具有一种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把酒问青天”,到“欲乘风归去”,再到“起舞弄清影”,真是空灵蕴藉,不知身在人间。

进而写月照无眠之人,抒发中秋之夜对弟弟的怀念和人世的感慨。

天上人间、虚实并写,飘逸空灵,疏宕洒脱,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示了开阔的胸怀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他豪放词的最突出的代表是题为“赤壁怀古”的《念奴桥》(大江东去)。

这首词以夸张的手法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视野高远,其实恢宏。

既正面描摩赤壁的江景,又具体刻画了周瑜的雄姿。

这两方面的文字都颇为夸张,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得到形象的表现。

浅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浅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目录摘要I Abstrac II 前言III 一、从晚唐至北宋词风窥究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1 (一)婉约与豪放的争论 1 (二)婉约与豪放的对立与统一 1 (三)苏词一豪放为主,婉约为次,又兼具其它词风 11、豪爽旷放的豪放词风 22、婉藉的婉约词风约蕴 23、凄清感伤的感伤词风 34、清丽古雅的清雅词风 4二、苏词风格多样的原因 4 (一)历史背景及社会根源 4 (二)苏轼个性和心理具有多面性 5 (三)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综论 5 三、苏词风格多样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6(一)意义和贡献 6 (二)对后世词风的影响 6 四、结语8 参考文献9摘要苏轼词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其艺术风格又历来倍受人们关注,对于他的词风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论豪放者有之,论婉约者有之,论典雅者有之,论韶秀者有之,苏轼的词风是多样性。

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介绍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再从历史、社会、个人等方面窥探苏轼词风多样性的原因,最后总结苏轼词风多样性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风;多样性;原因;意义。

AbstractSu Shi word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is artistic style has alway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his words, the wind has always been contentious,the bold person have, the graceful person have, the elegantperson have, on Shaoxiu person have, Su Shi's Ci is diversity.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style of Su Shi Ci, then from thehistorical, social, personal, and Su Shi's Cidiversity, finally summarizes Su Shi'sCi diversity of 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 Su Shi words cause wind diverse meanings前言词自晚唐柳永的萎靡词风到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对文风的改革,乃至于南宋基本上确立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归根结底无不受晚唐及北宋词风的影响,当中影响、贡献最大的当推苏轼,苏轼可谓之过渡人物。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

浅析宋代词人苏轼的豪放词风苏轼是最具盛名的宋代词人,所做的词为宋代词的发展画上了不朽的笔画。

豪放一派词风有着气象恢弘、视野广阔的特点,词语宏博、不拘一格。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集大成者。

本文旨在浅析苏词旷达豪放的词风,详情如下。

标签:宋代;豪放派;苏轼;作词风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苏轼在诗、词、书法、散文、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所作的诗内容丰富,情感充沛;所作的词至理明确、令人深思。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并将两者结合,获取了莫大的成功,开创出豪放词派,因此有着“豪放诗人”的美称。

1、“豪放”词的定义“豪放”有着气魄恢弘、不受拘束的意思。

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苏轼阐述了“豪放”的定义。

从“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一句中可知,“豪放”是一种创新、是不受文法的约束,虽然为极致豪放,却不脱离生活常规。

因此,“豪放”中包含风格与内容两方面。

风格指的是艺术的生动、形象性,表现出的是豪放不羁,气势磅礴;内容指的是艺术的真实磊落性,表述的是内在气势。

此外,苏轼认为“豪放”是作家与生俱来的气质。

从《王维吴道子画》中“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与“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两句描写可知,吴道子在落笔作画前就已经具备了“豪放”的性格。

由此可知,“豪放”是作家的内在气质,是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字进行表述便形成了超凡脱俗的艺术特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气势磅礴的豪放派作词风格得以彰显。

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林语堂通过“元气淋漓”四字对苏轼的作词风格描写最为恰当。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苏轼创作的豪放词风有着洒脱豁达、气势恢宏的写作特点。

2、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2.1气势磅礴的英雄气魄苏轼既有着“豪放诗人”的美誉,定是有着让人称赞的豪放词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获取大家认可的第一首豪放词作。

此词抒发了苏轼对驰骋沙场的向往与壮志为国的豪情。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浅谈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 , 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 是公认的豪 放派 的代表 。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 豪放词作的数量。 从而展现出苏轼 词风的婉约凄美 的一面 , , 从而使人们 可以 更 清楚 的认 识 苏轼 词 风 格 的 多样 化 。 婉 约一 词 , 委婉 含 蓄 之 意 。婉 约 词 不仅 是 一 种文 学 题 材 , 是 一 种 即 也 创 作 手 法 。闺 怨 、 相思 、 情 别 绪 、 花 秋 月 是 婉 约 词 的 主 要 题 材 。婉 约 离 春 词上承花问词 , 与花间词一脉相承 , 但是与在 花间词相比, 约词内容上 婉 去其浮艳 , 形式上 以蕴藉 雅正见 长, 言秀丽而清新 , 思衄折而 真切。 语 情 在苏 轼 以前 的北 宋 词 坛 仍是 以婉 约 词 为主 流 , 主要 是 一些 男 女 相 思 、 阁 闺 幽怨的艳情之作 , 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的题材范围 , 使婉约词从 世俗 生活 进 入 到 正宗 高 雅 的 文学 殿 堂 。 在言情方面 , 苏轼描写的至情 至性的爱情词 , 给人以凄美 、 委婉的高 雅享受和清新纯正的思想趣味。比如《 蝶恋花》 记得花屏初会遇 ) 记得 ( : 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 回 , 望断高唐 路, 燕子双飞来 又去。纱窗几 度春光 暮。那 E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 行, l 笑整香云缕。敛尽春 山羞不语。人前 深 意难 轻 诉 。 [5 ] 词 以高 雅 的 笔触 勾 勒 了 一个 男 子 对 心 上 人 无 尽 的 44 全 缠绵 相 思 和甜 美 的回 忆 , 感 真 实 而 又充 满 张 力 , 现 出 了男 子 内 心 的 深 情 表 刻 的矛 盾 冲 突 。这 是一 首 柔 情 似 水 的 纯 爱 情 词 , 用 工 笔 刻 画 了一 个 男 它 子的痛苦而又充满期 待的单相思 。作 者这 里描写 的单相 思之情是健康 的 , 朴 素 的 , 有 一点 前 人 词 作 的艳 情 粗 俗成 份 , 人凄 婉 , 绵 的无 奈 是 没 给 缠 之 感 。这 首 词 显示 出 了苏 轼 对 以 言情 题 材 为主 的 婉约 词 的 内容 思 想 的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IAbstrac II前言 III一、从晚唐至北宋词风窥究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1(一)婉约与豪放的争论 1(二)婉约与豪放的对立与统一 1(三)苏词一豪放为主,婉约为次,又兼具其它词风 11、豪爽旷放的豪放词风 22、婉藉的婉约词风约蕴 23、凄清感伤的感伤词风 34、清丽古雅的清雅词风 4二、苏词风格多样的原因 4(一)历史背景及社会根源 4(二)苏轼个性和心理具有多面性 5(三)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综论 5三、苏词风格多样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6(一)意义和贡献 6(二)对后世词风的影响 6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摘要苏轼词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其艺术风格又历来倍受人们关注,对于他的词风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论豪放者有之,论婉约者有之,论典雅者有之,论韶秀者有之,苏轼的词风是多样性。

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介绍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再从历史、社会、个人等方面窥探苏轼词风多样性的原因,最后总结苏轼词风多样性的文学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风;多样性;原因;意义。

AbstractSu Shi word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is artistic style has alway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his words, the wind has always been contentious,the bold person have, the graceful person have, the elegantperson have, on Shaoxiu person have, Su Shi's Ci is diversity.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irst summarizes the artistic style of Su Shi Ci, then from thehistorical, social, personal, and Su Shi's Cidiversity, finally summarizes Su Shi'sCi diversity of literary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 Su Shi words cause wind diverse meanings前言词自晚唐柳永的萎靡词风到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对文风的改革,乃至于南宋基本上确立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归根结底无不受晚唐及北宋词风的影响,当中影响、贡献最大的当推苏轼,苏轼可谓之过渡人物。

苏轼词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其艺术风格又历来倍受人们关注,对于他的词风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论豪放者有之,论婉约者有之,论典雅者有之,论韶秀者有之,苏轼的词风是多样性。

当晚唐萎靡不振的词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有另一种词风一改之靡态,这是宏观历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用马克思主义讲,事物的发展有偶然性与必然性,可以说,晚唐在诗风(主要是抒写诗人性灵为多)如些昌盛的情况下产生抒写词人表现内心优柔委婉含蓄的一面的婉约词,是一个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偶然结果。

而苏轼一改这种词风,孕育豪放词风,从宏观上来看,却是必然的。

基于上述论述,本文的研究由苏轼词风多样性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从晚唐至北宋的词风,对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进行比较;(2)从苏轼的作品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苏轼词风的艺术风格;(3)从历史、社会、个人等方面分析造成苏轼词风多样性的原因;(4)总结苏轼词风多样性在文学上的价值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上述词风的多样性展开的,介绍了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分析了多性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学价值和影响,以期此项研究能对实际教学做一些基础性工作。

浅论苏轼词风的多样性一、从晚唐至北宋词风窥究苏轼词风的多样性(一)婉约与豪放的争论对于词风格的分类,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什么样的算豪放,豪放是针对词人的评定还是针对此的内容的评定,抑或是针对词的用语所表达的一种情感的界定,判断的标准在哪里呢?不管你是否定还是赞成这两种分法,都对下面的两个词注意不够。

最早明确地用婉约、豪放的概念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是明代的张綖⑴。

词主要表现在抒情,尤其是主要在表现超出“礼义”规范的情感上,有别于“言志”之诗。

因为“婉约”词“旖旎近情”,比较符合“词贵感人”的特性,所以“当以婉约为正”。

而“豪放”词因为主要是趋于诗的“言志”传统性,比较少的抒发超出“礼义”规范性的个人情感,所以“虽极精工,终乖本色”。

而清初的杰出诗人王士祯的观点则更加明确了。

他在他的《州山人词评》里就这样说:词须婉转绵丽,浅至儇俏,于闺詹内奏之,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乃为贵耳。

至于慷慨磊落,纵横豪爽,抑亦其次,不作可耳。

作则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也。

”⑵但作为研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不能仅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他的词不仅只有豪放,也不只是婉约可统概之,但可以说这两种是主要的词风,这并非否定它风格的存在,我们应该从客观、综合的角度去看待他词的风格。

(二)婉约与豪放的对立与统一明代张綖曰:“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

”清初王士祯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⑶从这些角度来概括和定义宋词中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而且并以秦观、辛弃疾、李清照和苏轼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样可以说几乎在宋词研究中成为了的通论。

以前代论词者来研究,多以崇尚婉约而以豪放为别调;而对近世论者则有独推以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

那些非要将宋代词人划分为对立两派并且在他们中强分优劣的,都不免有他们的片面性或属机械论,虽然有学者完全否定这样的两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但是也只像是矫枉过正。

宋代词人之所以会出现分派这种情形也只是后人参照其代表的主要特色而作,而大概的将其归纳分类,不是指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欣赏和创作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方面的,更不是说除了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就再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总之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的存在,两者中词人的个性特色各有不同,兼综两格而独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骚雅”等等,这样就出现了词坛呈现出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

这样的两种风格既显现了区别的一面,也出现了互补的一面。

(三)苏词一豪放为主,婉约为次,又兼具其它词风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的开创人,但以他本身当时所处的环境,坎坷的经历,且经常远离故乡,他有着始终难解的深刻的思乡之情,又因为苏轼本人有着与弟弟间夜雨对床之约,甚至是与朋友对坐庄门吃瓜子炒豆的陈年往事,再加上苏轼在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政治上不得志空怀抱负的郁情,使他的词风总的倾向豪迈奔放和旷达清新,但仍然让人感觉他的词有着深深的“柳七情结”,对于柳永是婉约词风,仍是亲昧有加,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词中。

⑷苏词除了夹揉了两种主要风格外,还表现出其它特色,不能单纯以豪放、婉约概括之。

正如赵宗湘所评价“豪放奔肆,婉约清丽兼而有之”。

1、豪爽旷放的豪放词风夏承焘在《东坡乐府笺序》中评价苏词,“其词横放桀出,尽覆花间旧规,以极情文之变,则洵前人所未有,撷其粗迹,凡有数创”⑸。

最能代表苏词豪放风格的当推《念娇奴•赤壁怀古》。

词一开篇,气势浩瀚,“大江东去”。

所谓柳永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豪迈之情此即可见。

滔滔江水,淘尽千古英雄。

蕴含着宇宙人生的无限与有限的深层哲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作者以大笔勾出了一幅“长江胜景图”,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境界。

本词写人写景都抓住特征,加以集中提高而达到形神具备的境界。

词的最后落实到词人自己。

作者时年四十七岁,被流放江滨,忧患的余生,蹉跎的岁月,报国无期等,不禁黯然神伤。

因为太丰富的感情,使头上新添银丝,而被人嘲笑⑹。

对照自己的老大无成,词人更加神往周瑜的年轻有为,愤然向自己的壮志长才被压迫提出了无色的抗议。

词人通过赞美江山,歌颂英雄,来反衬自己壮志难酬,空怀抱负却不得志,早生白发的苦闷。

整首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声势磅礴,气象峥嵘,并且意境阔大深沉,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作豪放派代表作的千古绝唱。

2、婉藉的婉约词风约蕴《水龙吟》亦是婉约词的代表。

整首词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人亦物,通过了杨花随风飘转的情形,形象的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中的妇女形象,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起笔的“似花还似非花”便已不同凡响,是诗中始终贯穿这一矛盾现象的指导思想。

“抛家路旁”三句转入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梦随风万里”这三句主要是表达思的内容,是万里寻夫,思念才刚停而随即又被莺声呼起了。

描绘出了杨花轻盈飘逸而无所定的神韵。

下文先以花红隐衬杨花,再接下去则深描一笔,一笔点明出了杨花的归宿。

“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干净利落而回味无穷,愈出愈奇,以情结束全词⑺。

使全篇熠熠生辉的则是紧扣开篇的“似花还似非花”。

这首词写的既是杨花,又是思妇,它既是在写杨花,又是在写人。

不即不离,是全篇之妙。

词中“也无人惜从教坠”仿佛是暗指那些遭人遗弃的思妇无人怜惜,让人在隐约间似乎可以看到了作者以及与作者遭遇相似的某些人的命运。

词人在杨花形象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不幸遭遇的唱叹。

这样对杨花的描写也可以看到与词人命运不幸的共鸣。

做到了虚实兼到,形中有神,花中有人,神形兼备。

在《艺概·词曲概》刘熙载说:“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⑻后人评价苏轼的词,曾以“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繆婉转之风”来形容,而在《水龙吟》这首可谓是“旷达豪放世闻名,婉约之作情亦浓”。

因为在这首词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了词人旷达、豪放中隐含着的含蓄、委婉,《水龙吟》一词的细腻传神。

3、凄清感伤的感伤词风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死离别之情。

在东坡夫人逝世十年之后,苏轼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最凄惋、最感人、最能表达诗人真实情感的的悼亡诗的内容引入了词中。

词中所描写的“不思量、自难忘”的感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形,“明月夜,短松岗”的情景,凄绝悱恻,足以与此前最为著名的晋人潘岳和唐人元稹的悼亡诗鼎足而三。

这一首悼亡词所表现的对爱妻永世难以忘怀的真挚感情,就能够完全胜过柳永等人多年的咏唱。

也恰恰是这首词,让许许多多的把宋代词人简单地规划为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的评论家为难。

正如王恒展提出“苏词在豪放旷达格调背后,弥散着一片沉郁浓重的感伤情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