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合集下载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他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概括:豪放洒脱、婉约细腻、自由开放和意境深远。

苏轼词的豪放洒脱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他的词作中常常表达出豪情万丈、慷慨激昂的情感。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体现了苏轼豪放洒脱的风格,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对人生长久和美好的愿望。

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以自然为依托,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使人感受到一种豪情壮志的气息。

苏轼词的婉约细腻是他的另一大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温婉细腻的情感。

例如《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的“钟声何处听,荷花何处看”,这句词表达了苏轼对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深情体验。

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婉约的语言描绘细腻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柔而深沉的美。

第三,苏轼词的自由开放是他的又一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展现出一种自由奔放的气息。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己卯年,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句词表达了苏轼豁达开朗的心态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世俗约束的不屑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用自由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自由奔放的世界。

苏轼词的意境深远也是他的一大特点。

他的词作中常常通过意象的构建和意境的营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句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场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和感慨。

苏轼词的艺术风格以豪放洒脱、婉约细腻、自由开放和意境深远为特点。

他的词作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意境的构建,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苏轼的词作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和传颂,其艺术风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

结合作品对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那么苏轼创作的诗歌都是有哪些特点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诗歌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说理中显趣味——一理趣取胜。

宋代诗歌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理,而苏轼却是一说理大家。

所谓理趣,大体上就是诗中所含之理富于生机与灵气,即宇宙、社会、人生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诗人眺望庐山,看到山岭连绵,峰峦环列,高低巍峨的景象,横看、侧看、远看、近看,视觉不同,看到的情况各不相同。

于是作者想到,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身在庐山之中,只看见庐山的一个局部,或被某中现象所迷惑。

这也就告诉我们:凡是主观片面,各执一端,都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想见到真相,需要走出自身局限,从搞出全面洞察。

全诗融景物、感情、哲理于一体,是一首不朽的哲理诗。

苏轼诗的理不是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去感受、联想后,然后悟出一些新颖而深邃的哲理。

又如他的《和子由渑池相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

前四句比喻生动奇妙,单行入律,一气呵成,后四句再以所闻所见所忆的情景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使前后两部分紧密相连、虚实相生。

全篇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深邃的人生哲理,古能动人深情又发人深思。

其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苏轼的诗既具有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其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对穷奢极欲的统治者的不满。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精选6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苏轼词的豪放派风格论文篇1宋代的诗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正是豪放派诗词的最有代表性人物。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苏轼受良好的家庭文学氛围所熏陶,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其学识渊博,思维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他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查,而其诗词在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豪放便是其诗词的主要风格。

苏轼还对诗词进行改革,扩大了诗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诗词境,是苏轼改革诗词体的主要方式。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事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诗词,将传纺之只表现爱情之诗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诗词,使诗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从而形成了苏轼的豪放派诗词风。

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比较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欢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诗词,语诗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律。

苏轼是第一个用“豪放”作诗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诗词风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诗词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结合具体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浅谈苏轼诗词的豪放派风格。

一,其风格的诗词中形象一般而言,诗词的形象有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自我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除诗人自己以外的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景物形象是指自然界的客观形象,例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我形象是指抒情主人公自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

苏 轼词作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

苏 轼词作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

苏轼词作的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苏轼,这位在北宋文坛熠熠生辉的巨星,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和卓越的表现手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思考,更在表现手法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使抽象的情感和事物变得形象生动。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将自己渴望超脱尘世却又担忧孤寂清冷的复杂心情,比喻为对高寒天宫的向往与畏惧,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

又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把自己比作孤独的飞鸿,形象地描绘出了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处境。

拟人手法在苏轼的词作中也屡见不鲜。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赋予月光人的情感,“共孤光”一词,仿佛月光也懂得他的孤独,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

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春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主动地带来春风,使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苏轼还常常通过用典来丰富词作的内涵。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引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心愿。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借用了关盼盼独居燕子楼的故事,抒发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对比手法在苏轼的作品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将对故乡的思念与当下的新景新事进行对比,展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在《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里“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把功成名就的期望与现实的漂泊不定相对比,凸显出内心的渴望与无奈。

苏轼的词作在写景抒情上独具匠心。

他能够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赏析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作文

赏析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作文

赏析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作文要说这苏轼的词啊,那可真是词坛里的一座高峰,高到让人仰望还得使劲儿仰脖子的那种。

一、风格多样,不拘一格。

苏轼的词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百宝箱,啥风格都有。

有时候他特别豪迈,就像个超级英雄站在高山之巅,大喊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就像一道闪电,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那波澜壮阔的长江边,让你感受到历史的长河里英雄豪杰就像江里的浪花一样,起起落落,那气魄大得不得了。

这种豪迈风格,在以前的词里可不常见呢,他就像个开拓者,把词的境界一下子拓宽到了广阔天地间。

可他又不只是会豪迈,也有特别婉约的时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几句,就像一个深情的男子在黑夜里独自思念亡妻,那种哀伤、那种思念就像细细的丝线,一圈一圈地把你的心给缠住了。

他写得如此细腻,你能感觉到他内心深处的柔情就像涓涓细流,悄悄地流淌着,让人为之动容。

这种在豪迈与婉约之间自由切换的本事,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会十八般武艺,想耍啥就耍啥。

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苏轼的词里常常能营造出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你看,他在雨中走着,不在乎那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还一边吟诗一边慢慢走。

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感觉他就像个仙人一样,超脱尘世。

而且这里面还藏着哲理呢,他告诉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困难所干扰,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要是能有他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那很多烦恼也就不算啥了。

他的词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一点启示,让我们从他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三、语言灵动,创新独特。

他用词那叫一个妙啊。

他的语言很灵动,就像活蹦乱跳的小鱼,充满了生命力。

比如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他把西湖比作西施,这个比喻简直绝了。

西湖的美本来就很复杂,晴天有晴天的美,雨天有雨天的美,就像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好看一样。

东坡诗的特点范文

东坡诗的特点范文

东坡诗的特点范文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扩展阅读苏东坡诗词赏析1、《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气干云,让我大滴口水。

陆游云:“试取东坡诸乐府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信然!“自东坡以浩瀚之气引之,遂开豪放一派”,苏轼因此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水殿风来暗香满”,孟昶与花蕊夫人纳凉的摩河池,简直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刘熙载说:“东坡词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笔”,黄庭坚称苏轼与为“两谪仙”。

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旷达词”。

这首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生动,种种精妙之处已经被无数“苏迷”热烈谈论过。

东坡诗的艺术特点1、苏轼的诗词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的作品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

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苏轼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具生命力,并且对后世作家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诗词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内容丰富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他兼收并蓄的同时还勇于革新,倡导了词之诗化,开创了豪放词风,反映了乐观旷达和执著超脱的情怀,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诗词的艺术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文学巨匠,开创了一代文风。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数量最多。

苏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歌。

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游金山寺》等,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抒发自己对人生踪迹无定的感叹和对往事旧迹的深切眷念;或以道路的崎岖隐喻自己仕途的坎坷。

二:另外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虽数量不多,但都“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鲜明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三:苏轼差不多还是第一个把农村题材引入诗词中的诗人。

在他以前,虽然有作家塑造了一批关于渔夫、浣女、莲娃的形象。

然而,那里的渔夫实在只是隐士的乔装,而农村少女则是被当作民间美人来描绘的。

虽然也不免渗入诗人自己的主观情趣,但他笔下的老农、村姑、幼童、渔人、船夫等,都有一种劳动者淳朴善良的品质。

他写田舍风光和农村习俗,也较有真切动人的泥土气息。

如《新城道中》,‘溪流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通过描绘乡间秀丽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间习俗来表达自己希望人民富足的愿望。

概而言之,苏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立意高妙,深邃独到。

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

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

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 8000字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婉约词艺术特点摘要:苏轼在词作方面的发展将以诗入词为核心,逐步开创宋词词风既柳永后的又一变。

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主要针对婉约词中“以诗入词”核心特点,阐述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多样化风格、打破了音律的束缚的表情达意、多样化的题材以及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婉约词,以诗入词,风格,音律,语言表达丰富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

从前期初窥词令的游赏山水的短调小令,作《南歌子》、《行香子》及《临江仙》等。

到中期渐入词境的附有种种不同的小标题的成熟词作,如《江城子》的“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与《烷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词等。

最终独创词风,开旷达之个性词风,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满庭芳》(归去来兮)等等[1]。

苏轼背誉为“开豪放词之始创”,而豪放派词代表人物也必有苏轼其人。

然当读过一些文章后,我发现,苏轼更多的是独具一格的婉约词,并且其婉约词与豪放词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而我将针对苏轼的婉约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并加入一两首典型豪放词作为完善。

一、概念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

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2]苏轼的婉约词:婉约词风是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风的。

他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他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

本文试就苏轼对婉约词风由俗而雅,对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的淡化、内化及词的个性化等方面谈一些浅见。

[3] 现存东坡词三百余首于《东坡乐府》中, 词风不拘一格, 现根据其三个发展阶段,试举他的几首婉约词加以赏析, 以探索苏轼这一类词之的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的艺术特点——苏轼婉约词艺术特点摘要:苏轼在词作方面的发展将以诗入词为核心,逐步开创宋词词风既柳永后的又一变。

在此篇文章中我将主要针对婉约词中“以诗入词”核心特点,阐述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多样化风格、打破了音律的束缚的表情达意、多样化的题材以及丰富的语言表现形式等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婉约词,以诗入词,风格,音律,语言表达丰富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

从前期初窥词令的游赏山水的短调小令,作《南歌子》、《行香子》及《临江仙》等。

到中期渐入词境的附有种种不同的小标题的成熟词作,如《江城子》的“密州出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与《烷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词等。

最终独创词风,开旷达之个性词风,自然地用小词抒写襟抱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大江东去),《满庭芳》(归去来兮)等等[1]。

苏轼背誉为“开豪放词之始创”,而豪放派词代表人物也必有苏轼其人。

然当读过一些文章后,我发现,苏轼更多的是独具一格的婉约词,并且其婉约词与豪放词在艺术特色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故而我将针对苏轼的婉约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并加入一两首典型豪放词作为完善。

一、概念婉约词:词的一种流派,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

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2]苏轼的婉约词:婉约词风是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风的。

他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内化了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他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给传统婉约词注入了活力和生气。

本文试就苏轼对婉约词风由俗而雅,对以艳为美的婉约词风的淡化、内化及词的个性化等方面谈一些浅见。

[3] 现存东坡词三百余首于《东坡乐府》中, 词风不拘一格, 现根据其三个发展阶段,试举他的几首婉约词加以赏析, 以探索苏轼这一类词之的艺术特色。

[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3 (1985): 015.[2] /subview/80349/12366791.htm?fr=aladdin百度百科[3]二、艺术特色总述程千帆先生说: “苏词的基本特征, 如前人已指出的, 是以诗为词” ,“它意味着词境的空前扩大, 作家个性的更其鲜明、呈露与语言、风格、音律的解放。

”(《苏词札记》) 。

“以诗为词”给东坡词带来的一系列变革,一是“从题材内容方面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无论豪放词或其他风格的词皆独具格调, 内容上“无所局限”。

[4]苏词的多样风格,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

有人将其细分为“清丽”“浓艳”“清淡”“韶华”“缠绵”“风趣”“超旷”“豪放”八项,其宏大的抱负、超旷的情怀和豪迈的气魄, 使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 令人耳目一新[5]。

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于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诗的题材十分丰富,前人之词较之苏轼之词,范围过于狭小,仅限于女子缱绻,即使柳永开男子角度写词之先河,扔难离绮罗香泽之态。

苏轼将词的内容扩大到诗的程度,将词与诗看为同一水平,从而内容上无局限。

二是“从创作形式上改造了词的体例的各个方面”。

如“不仅在字句、读法上打破了词体的上下两片内容分段的格局”如《水龙吟》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文法与音律导致的句读问题,“把诗序入词”及创作“集句词”、运用书卷典故及口语等也是其表现。

具体将结合词分析,可往后看。

三是“冲破音乐束缚《苏轼新论》”清人刘熙载就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引领北宋新词风,发展了词律,他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语调句法。

三、具体婉约词分析(一)、乌台诗案前之什(1060——1077)1、《少年游》潤(润)州作代人寄远[6]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妇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题曰“代人寄远”应为代王氏夫人寄远方之苏公,苏轼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王润之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

此词是作者假托妻子杭思己之作,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

上片写夫妻别离时间之久,诉说亲人不当别而别、当归而未归。

“去年相送,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

”很像《诗。

小雅。

采薇》中"昔我往矣,杨[4]崔海正. "东坡词研究评论述要." 文学遗产1 (1990): 125-131.[5]周晓音. "试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杭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1997).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工整,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应是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

更显孤苦、凄冷。

结尾三句是说,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的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的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送别之际,雨雪霏霏。

冬去春尽,离人犹不见回家。

思念之时,只能饮酒解愁,对双燕而自我怜惜。

这么一首抒写别离情思的词作,读起来却感觉到爽快利落,朗朗上口。

与他人之牵肠挂肚、肝肠寸断之作明显不同。

引诗入词,使诗更具雅致。

所设置的境界也更为开阔。

2、《江神(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7]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杆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帷有泪千行,料得得年年肠断处,明日夜, 短松冈。

题曰:“记梦”可见由梦引发情感的倾泻,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看做悼念亡妻之词。

上片“十年生死两茫茫”,开篇悲痛陈述,十年永诀。

欲诉近况,难耐阻隔,纵使相识,亦应不识,只因我变了模样。

“不思量,自难忘”说不思量,却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跌宕,一处自嘲,几点辛酸。

对亡妻的深爱挚情与对词人自身遭遇的感叹融汇一起, 痛切之中, 渗透了作者愤慨不平之情。

下片,词人哀思深切,以致成梦。

梦中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集。

“小轩窗,正梳妆”情景再现,温馨的画面加剧了结尾的悲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梦幻写真情,梦幻的折射,正是现实人物心状的揭示。

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境中断, 哀思无限。

整篇词作,结构谨严,由一“情”字贯穿,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语,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

(二)、黄州与留寓江淮之什(1080——1085)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8]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题曰:“黄州定慧院”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做诗“诽谤朝廷”罪被捕入狱百余天,出狱后被贬至黄州,吟此诗,借咏物“孤鸿”,抒发其旷达情怀。

上片写的是幽居者在幽冷、孤寂气氛中惆怅寂寞的心情——幽人似孤鸿。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句设问由独往来的幽人引出遗世独立的“孤鸿”,[7]《东坡词编年笺证》P135使幽人成为其神似的意象,暗示词人虽困厄、寂寞却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下片写孤鸿惊惧,彷徨而又执着——孤鸿似幽人。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孤鸿因受惊而飞起,回过头来。

空有满腔的心事无人知晓。

写出了孤鸿的孤寂、凄苦。

结尾“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拣尽了所有的寒枝,却还是不肯栖宿在上面,最后只好又飞回那寂寞的沙洲,忍受孤单与寒冷。

借孤鸿充分反映了作者虽历尽人世的寂凉、凄苦,却依旧孤高自赏,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始终不渝,也表现了词人不屈服于现实,不同流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2、《水龙吟》次韻(韵)章質(质)夫杨花词[9]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题曰:“次韵”可见为和原作而咏杨花。

又一首风格不同的咏物词。

上片“似花还似非花”,起句不凡,句句写杨花,又句句写思妇,语意双关。

由花写人,以花拟人,使杨花人格化,形象刻画出一位闺中少妇愁思百结、幽梦寻郎的情态,缠绵凄恻。

下片,春天一过,“落红”遍地,杨花也难逃命运,风吹杨花入水,化作一池飘浮的碎萍。

化用唐代诗人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的名句,“春色”喻指杨花,三分之二的杨花飘落路旁,化为尘土,三分之一付于流水,推陈出新,出神入化,意境新奇。

[10]结句画龙点睛,照应首句,自然贴切,生动地描叙出思妇青春已逝而情人不归的怨忿, 惜春伤离,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11]【有关音律】苏词其实大部分都是合乎声律的,偶有少数不合律之处,不过以其天才患纵,如晃无咎所云“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此词结尾处的“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十三宇长句,按一般格律,原当将之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如此不仅不会有文法不通之感,且由于音节之顿挫,乃更可见其情意的曲折深婉之致。

若此者,当然并非苏词之不合律,而只是后人标读的不同。

但一般选注苏词者,却大多将此一句标点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则因古人诗词之读法,原有依声律为准之读法,与依文法为准之读法两种。

一般说来,讲解时可依文法为准,而吟诵时则应依声律为准。

一般苏词选注本将此句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依文法的断句。

但依声律,则仍可将此句读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9]《东坡词编年笺证》P269[10]姜惠平. "苏轼婉约词的艺术特色浅析."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 (1990): 004.[11]叶嘉莹. "论苏轼词." 中国社会科学3 (1985): 015.(三)、入翰林后之什(1086——1101)1、《定风波》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在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因为缀此词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