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

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案标题:苏轼诗词文学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2. 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享苏轼的代表作品,如《东坡乐府》、《水调歌头》等,并简要解读其背后的含义;2. 介绍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文学特点,如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对诗词的创新和发展等。

三、文学欣赏(25分钟)1. 分发苏轼的部分诗词作品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2. 引导学生分析苏轼的诗词语言特点,如运用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3. 鼓励学生就苏轼的作品进行个人感受和评价,展示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创作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苏轼的诗词题材或写作启示,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2. 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借鉴苏轼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作品朗读或分享给同学,促进交流和互动。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对诗词的贡献;2.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如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或了解其他文学派别。

教学资源:1.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相关解读资料;2. 苏轼的诗词作品选集;3. 创作实践的题材或写作启示;4. 图片或视频展示苏轼的形象。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苏轼诗词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探索其他文学派别和代表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的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苏轼古诗翻译鉴赏教案

苏轼古诗翻译鉴赏教案

苏轼古诗翻译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二、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介绍;2. 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苏轼的画像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学习(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古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环境。

3. 实践(25分钟)教师给出苏轼的几首古诗,让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并讨论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可结合古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进行翻译,注重传达原诗的意思和诗意。

4. 分享(10分钟)每组学生选择一首翻译的古诗进行分享,并解释翻译的思路和技巧。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讨论不同的翻译可能带来的不同效果。

5. 鉴赏(15分钟)教师选取苏轼的一首古诗进行鉴赏,解读其中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要点1. 苏轼及其古诗的背景和特点;2. 苏轼古诗的翻译方法和技巧;3. 鉴赏苏轼古诗的诗意和艺术价值。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翻译作品和鉴赏讨论,评估学生对苏轼古诗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自主选择苏轼的其他古诗进行翻译和鉴赏,或与其他学生合作进行诗歌创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翻译和鉴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古诗翻译和鉴赏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宋词初中苏轼语文教案——品味文学艺术

宋词初中苏轼语文教案——品味文学艺术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其中苏轼的作品更是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喜爱。

作为经典的教材,苏轼的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艺术,掌握苏轼的词艺之美,是语文教师们关注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苏轼的经典词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以及词作品特点和展现主题。

2.感受苏轼的词作品中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力,加深学生对文学艺术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3.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识别词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作品,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写作风格。

2.难点:掌握苏轼作品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和代表词作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和写作风格。

2.分析法:结合词作品,对比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表述方式,分析苏轼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艺术的精髓。

3.互动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15分钟)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包括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官场生涯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苏轼与历史的关系。

2.介绍苏轼的文学成就,包括所写诗词、散文、赋等作品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价值。

第二步:欣赏苏轼词作品(30分钟)1.选取苏轼的代表性词作品进行欣赏,包括《定风波》、《水调歌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2.通过朗读、韵律、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苏轼词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主题表现。

3.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苏轼词作品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语言表达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苏轼诗词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诗词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诗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2. 能够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意义;3. 学习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2.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意境和意义;3. 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PPT;2. 苏轼的诗词选集。

四、教学过程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苏轼诗词的兴趣,可以通过播放苏轼的音乐或演唱苏轼的歌曲来引入课程,让学生感受他的文化魅力。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15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苏轼的生平简介,包括其个人经历、政治生涯等。

并介绍苏轼的诗词创作背景,如唐宋八大家、文人雅集等对苏轼的影响。

2.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30分钟)挑选几首苏轼的代表作品,对每首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

重点关注其中的意境和意义,并与苏轼的生平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苏轼的诗词之美。

3. 学习苏轼的诗词写作技巧(40分钟)通过分析苏轼的诗词作品,总结苏轼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巧对于诗词的表达和表现力的作用,并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写一两首自己的诗词。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25分钟)通过与学生共同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从中领略诗词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5.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朗诵比赛,展示他们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表达;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书评、读后感撰写等活动;3.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主题的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苏轼的写作技巧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朗诵和创作等形式展示对苏轼诗词的理解和运用;2. 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评价;3. 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苏轼相关作品的阅读和写作。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两首词的背景,词语的含义,翻译和解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和翻译两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教学难点:1. 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翻译。

2. 苏轼的词风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其中包括两首苏轼词的文本、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二、学习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共同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初中语文_苏轼词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苏轼词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轼词赏读》教案课题:潇洒苏东坡——苏轼诗词赏读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诵读把握,了解苏轼词的特点,提升诵读水平。

2.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的方法鉴赏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情怀,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自己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北宋有一位大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文人,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更称之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大文豪苏轼,感受他别样的潇洒的人生。

(屏幕出示课题)二、出示教学目标三、知人论世我们要想鉴赏一首诗,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

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研究他的家庭背景、身世经历、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诗作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

这是诗歌鉴赏最主要的一个方法。

(1)大文豪苏轼有着怎样的身份地位和贡献呢?(屏幕显示)(2)课下让同学们搜集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请同学来说一说苏轼22岁时,随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以清新洒脱的文风赢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紧接着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上书陈说新法的弊病,遭王安石打击,自请出京到杭州,任通判,又于熙宁七月至元丰二年十年间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他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想不到一起“乌台诗案”险些让苏轼丧命,最终被贬官到萧索的黄州,任了个没有官俸、没有收入的团练副使这个闲职,“东坡居士”因一块东坡之地而起,而且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召还朝,任过中书舍人等职,因不容于新旧两党,再度自求外调到了杭州,西湖著名的“三潭映月”“苏堤春晓”就是他当时为政的杰作,他后来又被贬到惠州,最后到了儋州,据说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他却成了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鉴赏苏轼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2)掌握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词作;(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作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豪放精神、乐观态度;(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2. 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教学难点:1. 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2. 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1. 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重点讲解其政治生涯和文学成就;2. 分析苏轼词作的创作背景,如宋代的社会背景、词坛现状等。

三、鉴赏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1.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分析苏轼词作的豪放风格;2. 以《水龙吟·咏杨花》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鉴赏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1. 以《赤壁赋》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2.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一步阐述苏轼词作中的豪放风格。

三、鉴赏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1. 以《水龙吟·咏杨花》为例,分析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2.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一步阐述苏轼词作中的意境美。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强调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2.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引导学生鉴赏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教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操作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准备
①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
②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
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②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
③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
④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
⑤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
⑥浅论词的欣赏方法
⑦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3.研究方案的制订:
资料搜集方式
①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
②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
③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
4.教师指导
如何开展个人研究
①阅读方法:
②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
③参考资料提供(部分)
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
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
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

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
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
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
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
①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
(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
1.知人论世法: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含英咀华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解说的合理性、解说的艺术性、解说的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二)方案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一.设身处地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设身处地,常把旁人的痛苦变成我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篡夺了我本心的情感。

”举例:
联系苏轼身世、经历及所处环境,运用“设身处地”原则阅读苏轼的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所作的一首词,进行鉴赏、创造。

西江月(之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简析: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元丰二年(1079)秋,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贬到黄州;旧党执政后,升迁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旧党的一些做法,再贬出知杭、颖、定三州;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又贬到惠州、琼州。

被贬谪黄州,这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首次年作于黄州的中秋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情。

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感叹世事如梦,人生短促;下片借景抒怀,感叹世道险恶,人生寥落。

词中充满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愤难抑和孤寂难耐之情,以及寻求理解的渴望之念,在牢骚和怨愤之中,还寄寓着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这种心态和情怀在古来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中是不少见,因此千百年来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