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坡作品观苏轼人生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论文成绩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姓名乔丽红学号311061专业汉语言文学批次/层次指导教师学习中心目录一、论文摘要 (3)二、正文 (4)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1)苏轼生平简介 (4)(2)苏轼诗词简介 (5)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1)仕途之坎坷 (6)(2)人生之无常 (7)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1)苏轼的词作 (9)(2)苏轼的诗作 (9)(3)苏轼的散文 (10)(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5、小结 (12)三、参考文献 (13)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论文摘要【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

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苏轼作为中国文坛的巨匠,其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苏轼的文化遗产中,我深受他的人生哲学启发。
以下是我对苏轼给我的人生启示的总结。
一、理性思考,勇于创新。
苏轼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他不断地推陈出新,挑战传统。
在其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经常融合多种文学形式和流派,尝试新题材、新格律的创作。
他不断地以创新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这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
于我们而言,在遇到问题时,不妨多方面探寻,追求更加创新和富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法。
二、不畏挫折,坚韧不拔。
苏轼时常面对生活和创作中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
他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机遇,摆脱困境并不断前行。
通过他的诗文,我们能够看到他遇到挫折时,仍然能够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应该学会自我激励,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把握当下,珍惜眼前。
苏轼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但他总能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保持希望和乐观的心态。
他以惊人的洞察力和细致的观察力来描述生活,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从而感悟出生活中的美好和哲理。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珍惜眼前,学会把握当下,过好每一天。
四、突破自我,不断进步。
苏轼很早便十分知道自己天性喜好文学创作,他为了提高自己的才华,刻苦钻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不断超越自我,开拓新的诗文表现方式。
我们在今后的人生探索中,也应该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发掘潜能,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五、心怀敬畏,追求真理。
苏轼的作品表现了他对人生深刻的理解和悟性,他从生活中感悟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他关心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深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他总是具备一颗虔诚的心去开掘真理、追求智慧。
在我们的人生路上,也应该抱有敬畏之心,对真理保持敏锐的感觉、努力学习、平衡取舍,才能准确地看待并行动。
总而言之,苏轼的精神影响和人生哲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独步一时,被誉为“苏门六一”之一,对宋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文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观论文出发,探讨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
苏轼在其诗文中展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追求,他认为人生短暂而宝贵,应当珍
惜每一个当下。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慨与领悟。
比如《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生而知之者尽欢,死而后觉者长乐。
”这句诗表达
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呼唤人们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美好。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人生的坎坷与变幻,认为人生充满挫折与磨难,需要从容
面对。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现出对逆境的坦然与豁达。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波澜起
伏的认知,呼唤人们在挫折与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岁月沉淀中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他倡导珍惜当下,从容面对人生坎坷,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这些人生观念不仅贯穿于其诗文之中,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着人们热爱生命,顽强前行。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活出精彩的人生,不负光阴,不失初心。
—感谢您阅读本论文,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

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苏东坡,北宋文豪、艺术家。
其散文、诗、词、赋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十首诗词看尽苏轼一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沁园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创作赏析苏东坡与其弟苏辙兄弟情深,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熙宁七年(1074)起程赴密州。
这首词便作于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
苏东坡是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前往密州的。
由于与新法派的矛盾,朝中难以立足。
赴密途中,触景伤情,凭鞍沉思,思绪万千,不禁感慨唏嘘,通过词作,把胸中块垒一古脑儿向子由倾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赏析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东坡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东坡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思考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一、出仕与退隐。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
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其退隐的内在要求格外强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
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与现实。
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
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
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苏轼的人生思考

苏轼的人生思考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巨人,他的一生思考和经历,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苏轼的人生思考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上。
苏轼关于人生的思考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思考上。
苏轼在他的《东坡志林》中曾经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继世无闻,洞其心者,天之罚乎!”这段话表明了苏轼对人生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认为人生虽然有限,但是对知识和追求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他主张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知识和智慧,并且要在为善为恶的选择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正直,不追求名利和权势,而是要追求心灵的洞悉和内心的平静。
苏轼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也是他人生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苏轼在他的《论贞固》中提到:“贞固者,不可一日无以慰忧,不可一日无以斗志,不可一日无以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才能在社会中扮演一个有价值的角色。
苏轼在他的一生中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他一方面担任重要的政府职务,尽力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他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积极为他们发声。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追求。
苏轼对于艺术和文化的思考也是他人生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
他在他的诗词中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美丽和和谐的画面。
他的书法作品也展现了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苏轼认为艺术和文化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苏轼的人生思考主要体现在他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思考上,他追求知识和智慧,注重内心的洞悉和平静;他也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为改善民生尽力;他对艺术和文化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认为艺术和文化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从东坡作品观苏轼人生学号:S121100874姓名:张叶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诗、词、文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苏轼一生坎坷, 多次被贬,九死一生, 但他虽处逆境, 然而独立不依, 刚正不阿, 他在出仕与退隐间彰显个性, 理想与现实间困顿排徊, 宇宙与人生中淡定通达,以乐观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这里结合苏轼的作品,从他坎坷的人生境遇,分析他面对逆境时超然自适、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加透彻的进行作品研究。
关键词: 苏轼人生境遇作品研究苏轼的豪放词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他的婉约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旷达词代表了他深刻思想和宽广胸襟及性格特征。
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 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人格魅力,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奋厉有当世志。
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 而是爱民和为直道而献身, 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
二是忠言谠论, 直而不随,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
三是超然物外, 旷达乐观, 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 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 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四是和诗歌共着生命。
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
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 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 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 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
而这些作品特征都和他坎坷波折的人生境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章苏轼的逆境人生极其文学创作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 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 内忧外患。
为了富国强兵,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 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
朝野之中, 一时分成两派: 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 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
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 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
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 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 或者说他毫无主见; 实际上, 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诚然,作为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他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所持的观点也未必正确。
但是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 他在作品中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和角度, 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 在《送黄师是赴浙宪》中:“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禀,饱不及黎元。
”描绘了洪灾过后民不聊生的惨状; 在另一首《吴中田妇叹》中他写道:“官今要钱不要米, 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对当时赋税沉重, 谷贱伤农的现象进行了批判。
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
在这场牢狱之灾中, 苏轼九死一生, 历经磨难, 经过4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 侥幸获释, 谪贬黄州。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一腔忠君爱国之心, 却被见疑流放。
在黄州的这段时间, 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 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
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 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 傲岸的心性, 从容面对,淡然处之。
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虽然苏轼在历次党争中都是处于被排挤、受打击的处境, 但苏轼并没有苟容取合。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变法时, 他不顾自身安危, 屡次上书, 反对骤变, 认为欲速则不达, 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弊端时,时时缘诗人之义, 托事以讽。
因此遭到新党排斥, 通判杭州。
他离京时, 友人文同曾劝他说“北客若来休问事, 西湖虽好莫吟诗”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 但苏轼并没有听从朋友好意的劝告。
从通判杭州到湖州的九年间, 针对当时新法的流弊, 他写了一系列的政治讽刺诗, 如《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山村五绝》《吴中田妇叹》等。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
但他在任地方官期间, 看到了新法的某些利民之处, 于是改变了对新法的态度, 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元丰年间写给朋友的信中, 他坦率地说“吾挤新法之初, 辄守偏见, 至有异同之论。
虽此心耿耿,归于优国, 而所言差谬, 少有中理者。
今圣德日新, 众化大成, 回视向之所执, 益觉疏矣。
若变志易守, 以求进取, 固所不敢,若晓晓不已, 则优患愈深。
”《东坡续集》卷《与滕达道》> 反省了自己对新法的偏激态度, 但他并未利用自己认识缺点的机会去谋求上进。
旧党专权后, 苏轼批评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 不复较量利害, 参用所长。
”《东坡奏议集》卷《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因而又遭到旧党排挤。
无论受到多大的打击, 苏轼始终坚持自己的节操。
苏辙《东坡墓志铭》说苏轼“临事必以正, 不能俯仰随俗。
”就连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敬仰他的品格。
与苏轼的蜀党相对立的朔党人物刘安世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 才意高广, 惟己之是信。
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 人欲杀之。
在元佑则虽与老先生王安石> 议论, 亦有不合处, 非随时上下也。
”见马永卿辑《元城语录》卷上> 苏轼在《与杨元素》里说“昔之君子,惟荆是师,今之君子, 惟温是随。
所随不同,其为随也。
老弟与温相知至深, 始终无间, 然多不随耳。
”《苏轼文集》卷 > 我们从“非随时上下”、“然多不随耳”可以看出, 苏轼始终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
而对外界强加于他的打击、压迫, 苏轼都忍不住要在作品中发泄不满, “如食内有蝇, 吐之乃已。
”《曲淆旧闻》> 其性格真是率真得可爱。
《东坡事类》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 士无贤不肖, 欢如也。
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陪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 少许可, 尝诫子瞻择交, 子瞻日Α‘吾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
”在这一点上, 苏轼更近于道家的“真”的本质。
道家对儒家的“礼”、“仁义”的批评, 和苏轼批评程颐如出一辙。
苏轼并非不知道这种真率个性给自己带来的麻烦。
他也曾努力地晦藏自己的个性。
尤其是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 过着“深自闭塞, 扁舟革履, 放浪山水之间, 与渔樵杂处”的生活《答李端叔书》>。
苏轼欲学阮籍“口不藏否人物”“君不见阮嗣宗减否不挂口, 莫夸舌在齿牙牢, 是中惟可饮醇酒。
读书不用多, 作诗不须工, 海边无事日日醉, 梦魂不到蓬莱宫。
”《送刘海陵》>他的朋友滕达道常写信嘱咐他要“益务闭藏而已”。
苏轼对此深有领悟, 以为“终日无一语一事, 则其中有至乐”,还把这称之为“奇密”之法,“惟不肖与公共之,不可广也”清人周心如《纷欣阁丛书》本《东坡先生翰墨尺犊》八卷收苏轼给滕达道之书简第<封>。
他在黄州可谓是缩着头过日子。
但他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
一离开黄州,他的个性就又露出来了。
“空肠得酒芒角出, 肝肺搓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 吐向君家雪色壁。
”《郭祥正家, 醉画竹石壁上> 一旦有了牢骚, 苏轼还是忍不住要发出来“我本不违世, 而世与我殊。
”《苏轼诗集》卷8 《送岑著作》> 苏询当年对两个儿子的看法是对的, 他担心苏轼“不外饰” ,将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麻烦。
苏轼始终不能做到象子由那样深藏不露, 所以他一生受到的打击也就比苏辙要大得多。
他自己说“予尝有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 茹之则逆予。
以谓宁逆人也, 故卒吐之。
与渊明诗意不谋而合, 故并录之。
”《东坡题跋》卷三《录渊明诗》>宁可得罪人, 也要一吐为快。
他胸中毫无芥蒂, 因此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意见。
秦观《答傅彬老简》对比苏轼、苏辙的文章风格时说“中书之道, 如日月星辰, 经纬天地, 有生之类皆仰其高。
补胭则不然。
其道如元气, 行于混沦之中,万物由之而不自知也。
”《淮海集》卷)> 这其实就是两人不同性格在文章中的反映。
“三十三年, 飘流江海, 万里烟浪云帆。
”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 空回首, 弹铁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人之间徘徊。
在词人看来, 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 还乡”。
然而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
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
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
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广东惠州),3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 海南儋州)。
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1年后就病逝了。
第二章从东坡作品看苏轼旷达的处世态度纵观苏轼坎坷的人生境遇和他的经世之作, 我们就可推衍出如下两点认识: 一是苏轼广泛地吸收了儒、佛、道三种思想,为我所用地建立了自己/ 混合的人生观0 ; 二是, 虽然苏轼彻悟到人生的短暂和虚空, 但他最终却仍以其热爱生命和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观主义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并以其善于解脱忧患的达观的处世态度倾倒了无数的中国读书人。
1、处变不惊, 执着追求古人说: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苏轼一生光明磊落, 为人正直率真。
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 不阿附权贵, 不投机取巧。
当风雨袭来的时候, 苏轼没有见风使舵, 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
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 太阳总会出来。
因此他履险如夷, 泰然自若。
在任何环境下, 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正因为如此, 他从不趋炎附势, 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刚贬到黄州时, 在定惠院寓居, 他作了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笔者认为, 这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正是苏轼独立不倚刚正不阿的政治操守的象征。
2. 随缘自适, 超然物外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
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 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 悲观厌世的念头, 苏轼没有, 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 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人事的调动。
我们来看他的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
逆境中的苏轼和其它农夫一样, 春至而耘, 秋至而收, 完全融入当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