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苏轼三次贬谪所写名诗》**导言:**苏轼,北宋文学巨匠,被誉为“东篱乐府、西园雅士”,他的一生饱经沧桑,历经三次贬谪。
在这三次贬谪中,苏轼挥洒着豪情壮志,以诗歌表达出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以下将从三次贬谪的背景出发,挑选苏轼在各次贬谪中创作的代表性诗篇,展现其豁达、豪放的诗歌风采。
**第一次贬谪:黄州。
**公元1079年,苏轼因得罪权臣,被贬谪至黄州。
黄州位于湖北省,地势险要,环境艰苦。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贬谪,苏轼以豁达的心态迎接生活的变迁,他在黄州的岁月中创作了《黄州快哉亭记》、《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千古传世之作。
其中,《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沧桑变化的洞悉和对自身命运的豁达心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二次贬谪:儋州。
**公元1097年,苏轼因被牵涉到靖康之役,再次被贬谪至儋州。
儋州地处海南岛,气候炎热,环境险恶。
在这片荒芜之地,苏轼依然以豁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创作了《病起书怀》、《浪淘沙·北戴河》等感人至深的诗篇。
其中,《病起书怀》表达了苏轼在疾病中对人生的领悟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三次贬谪:惠州。
**公元1100年,苏轼因涉及到靖康之役的后续事件,被贬谪至惠州。
惠州地处广东,气候潮湿,环境严峻。
然而,苏轼并未被这次贬谪击垮,依然以旷达豁达的胸怀面对生活。
在惠州岁月中,苏轼创作了《和子由温江秋望》、《惠崇春江晚景》等令人叹为观止的诗篇。
其中,《和子由温江秋望》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坎坷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总结:**三次贬谪,苏轼并未因命运的坎坷而颓废,反而在逆境中迸发出更加绚烂的文学光芒。
他的诗歌,如一轴轴画卷,记录了他在黄州、儋州、惠州三地的风雨人生。
苏东坡一生的三起三落

苏东坡一生的三起三落苏东坡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东坡属于汉族,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东坡与其父亲、兄弟均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东坡虽然文学成就很高,但他的人生坎坷可以用“三起三落”来形容。
一起:步入仕途。
l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的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并不高属从八品,干了近3年后被召回朝廷,任职史馆。
神宗熙宁四年(1071),被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
一落: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
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
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因此受到政敌的打压。
政敌一心置他于死地,但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将其贬至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
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
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
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短短l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二落:知难而退。
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
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
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
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才高八斗。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经沧桑和风霜。
他的谪贬经历,可谓人生苦旅。
苏轼自幼聪慧,诗词歌赋皆能娴熟地运用。
他进士及第后,历任教谕、知州等职务,而后召为翰林学士,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然而,美好的生活却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
庆历之变后,苏轼被贬戍黄州。
他的身份地位一下子从高架到落地,受到极大的打击。
黄州的艰苦生活更是让他倍感压抑和无力。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打垮,而是以更加热情的文学创作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数年后,苏轼得以重返官场,被任命为太子宾客。
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未走上正常的轨道,反而又因为《礼部试禁闱案》而重新遭到贬官。
此后,他被调往崖州,在此地度过了10余年的流放生涯。
崖州的烈日酷暑,海峡两岸的暴风骤雨,极大的考验着苏轼的意志。
但他仍然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苏轼的贬谪生涯,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一方面,贬谪并不代表人生到了尽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信念和勇气,前行着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另一方面,难处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风范,让他成为不朽的文化名人。
在苏轼的生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才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更是他一路走来将理想转换成现实、对人生执着的无限追求和探索。
正因为这种精神,苏轼才能成为古代文化的巨匠,是毕生坚持追求的最好写照。
苏轼人生的三起三落简述

苏轼人生的三起三落简述一起:初入仕途,名震京师。
苏轼自幼聪慧,才华横溢。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苏轼一时名震京师。
之后他开始步入仕途,在凤翔等地任职,政绩斐然,且在文坛上不断展现非凡的才华,诗词文章创作颇丰,其豪放旷达的文风开始崭露头角,备受士大夫阶层推崇,在北宋的官场与文坛都开始崭露头角,可谓意气风发。
一落: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起:重获启用,仕途小兴。
宋哲宗即位后,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得势。
苏轼也被重新启用,他被召回京城,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参与朝政,对旧党的一些政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并不完全赞同旧党尽废新法的做法,在朝廷中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姿态,展现出他的政治卓见。
在文坛上,他依然是领袖人物,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落:不容于新旧两党,再贬岭南。
由于苏轼既反对新党的激进变法,又对旧党全盘否定新法不满,他逐渐不容于新旧两党。
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到岭南的惠州。
岭南在当时是偏远之地,条件艰苦,但苏轼却能苦中作乐,他在这里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豁达的诗句,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并且积极为民做事,如改善当地的水利等。
三起:渡海北归,有望重用。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赦北归。
途中他受到各地百姓和文人雅士的欢迎,人们对这位大文豪充满敬重。
当时朝廷有重新启用他的意向,他的命运似乎又有了转机,苏轼也对未来抱有一定的期望,希望能再为国家效力。
三落:病逝途中,壮志未酬。
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和生活的磨难,苏轼的身体状况很差。
在北归途中,他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常州病逝。
一代文豪就此陨落,他一生坎坷,虽有起有落,但在文学、书法、绘画等多方面都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
三苏受到的挫折

三苏受到的挫折苏洵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在文学上他们都曾创造了一代文坛的传奇。
苏轼的文笔极富魅力,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苏洵则为人宽厚,有大度,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阶段,他们都有过不被重视的经历,也都遭受过挫折。
苏东坡从小就受到良好家族熏陶,而苏洵从小就与父亲苏洵对着干,父子二人可谓世交。
苏轼七岁时随父亲苏洵到了洛阳读书,这也让他与当时还未成年且尚未出名的小苏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里苏轼经历了三次重大挫折,每次都让他感到十分痛心和失望。
一、被贬谪到黄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苏轼刚刚十六岁,他已经初出茅庐,他要去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这个时候宋朝的政局正处于由司马光主政的时期,王安石改革派势力强大,朝廷内部一片混乱。
苏轼也是其中一员,在这一年他也参加了殿试。
经过几轮考试苏轼也没能取得好成绩,苏轼无奈之下只得被贬谪到黄州。
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东坡先生传》以表心中的不满与无奈。
苏轼被贬谪后也没有灰心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创作诗作并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当地知名的诗人。
而这时在苏轼身后跟随他的苏洵父子也成为了当地官员们公认的“铁杆粉丝”。
二、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十年后的1063年,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第一次被贬。
在这个节骨眼上苏东坡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为百姓们除害。
苏轼曾在《定风波》中写道:“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可见他对官运亨通深信不疑。
其实苏轼被贬到黄州一段时间后他还写了一首《定风波》:“平生不肯做神仙,怕老来无成遭雷劈。
欲济苍生不是药,只恐老来无药医”。
由此可见苏轼在政治上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他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下去。
三、被贬密州,郁郁而终嘉佑六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又下诏让苏洵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并在九月再次下诏让他参与修撰《新唐书》,苏洵当时已是八十四岁高龄,在这样一个年纪已算老迈的官员面前被贬出朝廷是很让他难过的事情。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 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 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1
生于眉州
2
湖州知州 (太湖附近)
3
京师问罪 (乌台诗案)
4
谪贬黄州
5
被调回京
6
出任杭州
7
被
出任扬州 (江苏扬州)
10
出任定州 (河北保定)
11
英州惠州
(广东)
12
被贬儋州
(海南岛)
13
死于常州
14
15
苏轼的坎坷一生(被贬路线)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
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
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幸被释后, 谪贬黄州。
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已被调回京的苏轼又
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元佑六 年召回京师,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 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 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简介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一生可以用三起三落来形容,他的仕途和创作都受到了时代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影响。
苏轼的第一次起是在1057年考中进士,成为朝廷重臣王安石的门生。
他先后在陕西、杭州、密州等地任职,表现出了才干和正直。
他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文。
苏轼的第一次落是在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乌台诗案是指苏轼和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士人在御史台前吟诵讽刺新法的诗歌,引起了宋神宗和新党的不满。
苏轼被关押130天,差点被处死,最后被流放到黄州。
苏轼的第二次起是在1085年神宗驾崩后,太后摄政废除新法,召回苏轼回京任职。
苏轼此时已经成为文坛领袖,他在杭州建造了东坡堤,并且创作了许多名篇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的第二次落是在1094年因为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而再次被贬惠州。
此时宋朝内外交困,辽金入侵、民不聊生、朝政腐败。
苏轼在惠州期间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感慨时事和人生无常的诗歌。
苏轼的第三次起是在1100年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给予了他极大的尊敬和礼遇。
徽宗还收藏了苏轼的书画作品,并且亲自题跋。
苏轼的第三次落是在1101年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
他虽然没有见到自己最爱的儿子苏迈(小东坡),但是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声和影响。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

一代文豪苏轼,一生处于贬谪之中,浅析其仕途不顺原因前言: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诗人文学家虽然满腹才华、见识不凡,但是往往都是怀才不遇,在政治上颇少建树,即使一些人执意从政,但是效果也都不是很理想,或被排挤,或被贬谪。
宋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苏轼的时代。
对于苏轼,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他是为数不多可以被称为大文豪的人,由此可见其才华。
在北宋曾经有过苏家的一个佳话,“苏门三学士”,苏轼是唐朝大臣苏味道的后代,家学渊源厚重,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中年时顿悟发奋进学,然后父子三人一同科考全都考中,在当时也是非常轰动的事情,在父子三人中苏轼才学名望最高,后来苏轼还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加之北宋重文轻武的风气,苏轼应当混的风生水起才是,但是事实恰恰想法,苏轼的仕途之路非常不顺,可以这么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谪,就是被贬谪的路上。
这不禁令人好奇,苏轼如此有才华,能力出众,却唯独不受重视是何原因?苏轼画像党争不断,未能立稳脚跟北宋开国皇帝通过兵权夺得天下,因此十分忌惮拥兵自重的武将,于是一直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这样一来很多文人都受到重用,文人多了弊病也多了起来,朝堂上酸腐之气、勾心斗角也多了起来,然后慢慢就演变成党争。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党争是险恶的,也是慢慢腐烂国家的根基,北宋时期的党争十分严重,苏轼处于其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牵连。
苏轼第一次来到京城的时候,北宋的党争还没有摆到明面上,苏轼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无所顾忌,但是此时苏轼母亲去世,按照惯例苏轼要守孝三年,于是错过了在朝堂上站稳脚跟的时机,等他再回来,新旧党争开始,苏轼没有选择阵营,新党当政苏轼因为反对上书被新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旧党当政苏轼上书陈述新党政策好处,被旧党排挤构陷,最后被贬,这一切不仅是苏轼性格问题,也和朝堂有很大关系,当时的朝堂不允许一个仗义执言的人出现,所以苏轼仕途才会如此坎坷。
就是这样的党争,埋没了很多人才,也牺牲了很多人才,苏轼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注定是没有立锥之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眉州
湖州知州 (太湖附近)
师问罪 (乌台诗案)
谪贬黄州
被调回京
出任杭州
被调回京
出任颖州 (安徽阜阳)
出任扬州 (江苏扬州)
出任定州 (河北保定)
英州惠州 (广东)
被贬儋州 (海南岛)
死于常州
苏轼的坎坷一生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大致经历如下: 第一次被贬: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 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押解进京下狱。侥幸被 释后,谪贬黄州。 第二次被贬:元佑四年(1089),已被调回京的苏轼 又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出知杭州。 元佑六年召回京师,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 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第三次被贬: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 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 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