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

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r——浅析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词创作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大概也是最能展示出他那执着而又超脱的诗化人生的时期就是他在黄州时期的诗作。
一、苏轼在黄州官职的生活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先后担任桐庐县丞,贡官,黄南军使,左迁大吏,担任过劳役,几乎可以说是遍体无过。
然而,即使受封为官,他也不忘保持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并努力为贫弱敦倒而尽职。
这种贫穷又伟大的人生最终变成了苏轼的精神家园,为他的诗作提供了无数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二、作品沉浸精神生活在黄州时期,苏轼的诗作尤其接近精神生活,展现出执着而又超脱的独特的诗意观。
他的诗歌立意深邃,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平面的讲述,诗意清新纯净,抒情优美,诗句中蕴藏着他对生命、社会、空间世界及时间意义的深刻体悟。
三、苏轼诗中时空交融苏轼的诗歌中,内心思考和对时空现实的反思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又博大精深的诗思系统。
他把历史、地理空间作为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意象,向人们展示他对于生活和存在的审视及理解。
有的诗里,苏轼把古典的传统神话、历史经典,融入时空交融的灵性主题,诗句中对时间的伟大及空间的无限深刻的叙述,让我们在仰望生命的旋律中,从容而踏步的前行。
四、文学传统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作直接或间接受到唐宋文论传统的影响,其诗思贯穿了儒家自我立论,认为生命唯有永恒不变这一原则可以获得畅达,例如他的《柳林居士离别写井》,他欣赏人生的静谧把握了自然的生命活力,里面充满着深深的宗教意义,强调一种有序的静态空间定格于焦灼而不断变化的时间流转。
总结来说,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诗歌创作刻画出他深切而又超脱的诗意世界,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他把内心思考与对时空实在的反思有机结合,将时空与精神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精神家园,这也意味着他为未来的诗人精神状态树立了一个宝贵的标杆。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

收稿日期:2020-4-12作者简介:孙中天(1996—),男,安徽淮北人,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孙中天(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 712082) [摘 要]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宋政治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作为旧党的代表,苏轼否决鼎新,屡遭冲击,最终酿成“乌台诗案”。
案件审理的结果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此时的他可谓死里逃生。
“乌台诗案”期间,新党不断的搜集诗文罪证,使得苏轼在创作中谨小慎微,表现出强烈的畏祸意识。
本文主要从其黄州时期创作的文章和诗词中分析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
[关键词]苏轼;熙宁;元丰;思想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12-0192-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12.085[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苏轼创作思想意识转变的原因元丰二年(1079),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的苏轼历经杭州、徐州几任地方官后,到了湖州,写了《湖州谢上表》,表示对朝廷的感谢之情。
由于御史台又叫乌台,这震惊了整个王朝的诗歌被称为“乌台诗案。
因为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谦虚,也可以看做是苏轼的牢骚之语。
虽有一些抱怨,又听闻朝廷最近上任的多为年轻人,而且多和苏轼的政论不合,所以会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以此用来讥讽朝廷新任用的人们多是随波逐流的迎合小人。
苏轼的这几句话刺激了新党成员,于是他们向皇帝施压,将苏轼逮捕关押在京师御史台监狱。
包括收集了数十万字的苏轼的叙述和收集苏轼讽刺文字的人名单,有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部分新党想将苏轼置于死地。
但神宗犹豫不决,他并不想杀死苏轼,此时退居于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多方的努力下,苏轼保住了性命但是也退居到了黄州去担任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团练副使。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黄州时期苏轼的创作与思想

中图分类号: 1 2 o 6
l 潇洒智慧的东坡居士 由于宋太祖立下了“ 不杀士大夫” 的祖训, 加上王安石、 苏 辙等部分亲友的多方营救,经历 了牢狱之灾的苏轼在乌 台诗 案 中 幸 免于 死 , 被 贬 为黄 州 团练 副 使 。元 丰 三 年 二 月一 日, 苏 轼到达黄州贬所, 寓居定惠院。初到黄州的苏轼人生地不熟, 不仅要为衣食发愁 , 而且与亲友联系甚少, 其实是朋友们不敢 与他联络以免惹上麻烦,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苏轼 的孤
苦寂寞。
《 初到黄州》 作于苏轼 刚到黄州时, 一家人 生活的困窘状
况可 见 一斑 :
自笑平生为 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
竹连 山觉 笋香 。
逐客不妨 员外置, 诗人 例作水 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
费 官 家压 酒 囊。
苏轼 与 妻儿 寄居 僧 舍 , 有 时温 饱 都成 问题 , 苏 轼 意识 到 自 己“ 事业荒唐” , 与一个毫无价值的落魄文人相差无几 。 幸 运 的 是 ,苏 轼 在黄 州 的老 朋 友 马 正 9 即 不 顾 苏轼 的戴 罪 之身,帮忙苏轼寻得一片荒废 的旧营地。苏轼与家人辛勤劳 作, 开辟出一 片田地, 还修建起了居所—— 东坡雪堂 , 苏轼不 无兴奋地 自封为 “ 东坡居士” 。经过一些时 日的经营, 苏轼一 家人的生活局面得 以改善, 至少不用再为衣食住操心 , 他们与 当地的百姓相处融洽 , 过着普通农夫的生活 。 虽然后来衣食无忧、 扁舟草屐 、 放迹 山水之间的日子无 比 逍遥 ,苏轼心中仍不免会生出无限的孤苦惆怅。苏轼给李端 叔写过一封信 , 其中有这么一段 : “ 得罪 以来 , 深 自闭塞, 扁舟 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 往往为罪人所推骂, 辄 自喜渐 合他 如今, 他把 内心的情深爱真, 宽容豁达 以及对未来生活 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 无一字见及 , 有 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 的希冀融入黄州这 片土地 ,继而呈现于 自己那一篇篇精致绝 伦的诗文作品中。这些文字全然是他真实灵魂 的袒露 ,是在 几免矣。 ” 元丰五年 ( 1 o 8 2 ) 十二月苏轼寓居定慧院时, 所写的《I - 算 绝 境 之地 走 出坦 途 的透 彻 的 生 命 哲 学 。 元 丰五 年 三 月 , 苏 轼 到黄 州 东 南 三十 里 的沙 湖 买 田 , 途 中 子・ 黄 州 定慧 院寓 居 作》 同 样流 露 出他 难 以言传 的悲 愁 :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遇雨, “ 同行 皆狼狈” , 唯独他气定神闲, 边引吭高歌边徐步 向 惊起 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 寞沙州冷 前 , 来看苏轼在那个春天所作的《 定风波 ・ 沙湖道 中遇雨》 。 夜 深 人静 的时 刻 , 月 光 黯淡 , “ 幽人” 难 以安眠 , 在 月下独 序: 三月七 E l 沙湖道 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 故作此词。 自漫步, 多少愁苦无人倾听, 只好 独 自品尝 。孤鸿惊 飞, 回首 独 不觉 。 已而遂 睛 ,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没有追求虚无的理想,而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把握住自己的机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谋求发展。
他在黄州参加考试,担任官职,积累了财富,增加了社会地位。
二是坚定信念。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所干扰,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影响,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不被外界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是增强自我意识。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他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把握自己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不断发展自己。
四是追求自由。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追求自由,他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不断追求自由的理想,不断挑战自由的极限,不断拓展自由的边界,不断探索自由的道路,不断努力追求自由的梦想。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坚定信念、增强自我意识、追求自由,以此来改变自己的。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的论文

浅谈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儋州;精神财富[论文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刨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人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人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似梦”的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自吟《梅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碟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脱——浅谈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思想和创作

3 回 首 向 来 萧 瑟 处 。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也
个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 . 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上没有人类所 固有 的弱点 . 而是因为他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弱点 在理想 和现实的矛盾 中. 苏轼也 和常人一样感 到无奈和悲哀 但是他却 不会被这种 阴郁的 情绪长期主宰 , 他永远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现实 , 重新安 排 自己的生活。 儒家“ 三不朽” ——立德 、 立功 、 立言 , 是有追求 的封建 知识 分子实现 自 我价值的三种途径 .苏轼早在少年时代便 已将 自 我道 德人 格的完善 、 社会责任 的完成 和文化 创造 的建树 融合一体 。确定为 自己的人生 目 标. 现在事功 世界 的业绩 固然无法 完成 . 但趁此谪 居闲赋 的 日子躲进 安静 的书斋 . 著书立说 . 为人类精神文化大厦添砖加 瓦 。 不也一样有补 于世吗? 所 以, 他开始研究《 论语》 易经》 写成两 部分别训释儒家 和《 , 经典 的作 品《 论语说》 易传》 和《 。 他是一个智 者 , 他在 三者中找到 了平衡 , 修身 以儒 , 治心 以佛 , 养 生 以道 . 三种思想武器随着生活境遇 的不 同而交替使 用。于是我们看 到 了虽 自身无权无力 . 但依然成立救儿会为去除 当地杀婴风俗而四处 奔走的苏轼 : 我们看到 了在 自然的怀抱 中无忧无虑 、 自在闲逸的苏轼 , 我们看到 了一个像 陶渊 明一样“ 种豆南 山下” 的苏轼 。 他用 内儒外道 的 形式将三者在心 中完美融合 , 形成 了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 于是 . 一个成熟 的苏轼展现在我们面前 , 比陶渊明更积极乐观 , 他
士” 。身体的忙碌并没有消除他精神上的痛苦 。 在他写给子 由的诗 中。 他 曾将他 的生命 比作“ 爬在旋转的磨盘上的蝼蚁 , 旋风中的羽毛” 。 他常 常在夜晚散 步出游 . 面对 着这 自然的江水 山色 , 他开 始沉思 自己的个性 。 他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境 的真正安 宁。 当他一 向用 来安身立命 的儒家思想成 了他痛苦 的根源时 . 他转而将 目光投 向了佛 老 。他焚香 默坐 、 自 深 省察 、 物我相忘 、 心皆空……仿 佛一切都在佛 身 老思想 的影 响下归于平静 和安宁 . 但在 内心深处 . 他却依然不能忘记那 根深蒂固的儒 家思想 。 于是他时而能愉快的躬耕于 田野 ; 时而能潇洒的 荡 舟游行 ; 午夜梦 回之 时 , 但在 在酒酣耳热之 际 , 他还是会想到 自己的 儒生使命 , 自己的政治仕途 。儒家人世 、 家超世 、 佛 道家避世 , 三种思 这 想在苏轼心 中交流着 、 撞击着 , 他站在赤鼻矶上 , 望着滚滚而逝的长江 , 情感喷薄而出, 出了 自己的千古绝唱— 念奴娇 ・ 引 赤壁怀古》 : 翻 大江东去, 浪淘尽 . 风流人 物。故垒西边 , 是 , 千古 人道 三国周郎赤 壁 。乱石穿空 , 惊涛拍 岸 , 干堆雪 。江山如画, 时多少豪杰 。 卷起 一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 了 , 雄姿英 发。 羽扇纶巾 , 间 , 谈笑 樯橹灰 飞烟灭。 国神游 , 故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浩渺 的长 江 . 他能豪放 的歌 出“ 石穿空 、 涛拍 岸 、 乱 惊 卷起千 堆雪”但在洒脱 之余 . , 他还 是会不禁 的想 到那年轻有 为 、 意气风发 的 周瑜 , 想到早生华发却至今 功业无成的 自己。在 《 赤壁赋》 中, 能空 他 灵的“ 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所 止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而登仙 。 , 羽化 ” 但 在淡泊的背后 . 他还会忍不住的想唱出“ 桂棹兮兰桨 . 空明兮溯 流 击 光。 渺渺兮予 怀. 望美人兮天一 方 ” 不能人世与不甘出世的矛盾在他 心中纠结着 、 斗争着 , 他只能无奈的感 叹“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半随飞雪渡关山”将诗人内心的失落、苦闷跃然纸上。
但诗人并未因白己的失意而与“草棘”同流合污,依然保持着如梅花般高洁的品格,这正是他儒家情怀的自然流露。
第二首紧承第一首,“开自无聊落更愁”七句寄托了诗人对梅花境遇的深切同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痛楚,并将白己与梅花落英合二为一。
魂落清溪而不陷污沼是花之大幸,摆脱官宦樊篱而得珍贵的自由是诗人之大幸。
“幸”字浓缩了诗人对得失进退漫长而痛苦的思索过程。
从梅花寂寞中的孤傲品格,我们看到了诗人“钟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和高傲。
从苏轼另一首初到黄州的词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苏轼这种孤寂心境和孤傲的人格理想。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被贬谪黄州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也暗示出词人当时处境的凄凉。
这一时期,苏轼政治上陷入绝境,心理饱受摧残,生活困窘不堪。
二、黄州后期在到黄州的后两年多时间里,苏轼从思想到创作都有了质的飞跃。
儒家入世思想使苏轼陷入困境,他开始以佛老思想作为白己在逆境中的处世哲学,在困境中的不断省思使他终于解脱出来。
把那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满庭芳》)彻底抛诸脑后,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的旷达去面对白己的生活。
这一时期,苏轼的创作极力表现出了乐观豁达、随缘自适、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执着、不强求的自在状态。
他以苦难为契机,把白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地,以一种更加成熟、超脱的心境迎接未来的生活。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水调歌头·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是苏轼送给朋友张偓佺(张梦得)的,而张偓佺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黄州的。
词中完全看不到“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凄凉孤寂,而是通过对风的抒发,表达出一种人生哲学。
快乐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和地位,而取决于内在的心境与修养。
苏轼这种无视苦难、在苦难中保持淡定从容的态度并不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而是他在对人生苦难进行了深刻的省思之后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这种心境在《定风波》中表现得更加透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年)三月,此时,苏轼已融入黄州,爱上黄州,并准备在这里买田终老。
苏轼和几个朋友到离黄州城30多里的沙湖去看田,不巧途中遇大雨,因为没带雨具,大家都觉得很狼狈,但苏轼却在这场烟雨中吟啸徐行。
现实中的风雨何尝不是词人人生途中的风雨?傲视风雨,是一种态度,而无视风雨,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再看苏轼这一时期的《前赤壁赋》。
文章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秋江月夜泛舟图,诗人意兴盎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然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美人不可见,报国无门的苦闷情绪深深地印在苏轼心中,纵有清风明月的美景良辰相伴,也挥之不去。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客人箫声之悲,正是苏轼本人之悲,“客”不过是苏轼借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
借客之箫音,倾诉自己的一腔不平之气,并由此思考、探究人生之悲、社会之悲、宇宙之悲,使其更具有历史的普遍性和反思性。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羡长江之无穷。
”这里的“吾生”已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而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命。
吾生渺小而天地无穷,吾生须臾而宇宙永恒,这是谁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同样也是谁都无法克服的矛盾。
至此,作者以一种智慧、超拔、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坚定的成熟战胜了内心的烦恼,心境复归于清明澄澈。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仍然紧扣水和月展开富于哲理的思辨。
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去,但千万年来却还是那样无穷无尽;月半盈满,月初虚损,但千万年来却既无消损又无增长,这就是变中有不变。
若从变的角度看,人生固如蜉蝣一般短暂,而天地万物又何尝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若从不变的角度看,则天地万物固然是生生世世无穷无尽,而“我”亦同万物一样,也是无尽的。
这种理论既是辩证的,又有老庄相对主义的成分,体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见识和达观从容的情怀。
“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的“我”既是“大我”,也是“小我”。
人类,作为个体而言,每一个人如同天地间的具体物体,都是极为短促的;然而,就整个人类而言,又同整个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因此,“而又何羡乎”明确地告诉客人“衰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完全不必要。
既然“物我一致”,既“一瞬“又“无穷”,那么,“吾生须臾”不仅不能成为悲哀的原因,相反,却更应该成为珍惜生命的理由。
可见,苏轼不仅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而且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适”的生活意义。
“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
”此时客的喜已非单纯的山水之乐,而是冲破了忧患意识的阴霾,显得分外欣慰和轻松。
至此,客与苏了合二为一,是肉体和灵魂都得到再生和提升的苏轼,是更加觉悟、更加成熟超然的苏轼。
三、黄州生活对苏轼后来人生的影响苏轼被贬黄州后,在吸纳佛老思想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觉悟、成熟、超然,在他身上有了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乐观洒脱、随遇而安的个性特质,为他面对被贬惠州、檐州更苦难艰险的人生旅途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心理基础。
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被贬滴到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四月又离开惠州再赴被贬之地海南儋州。
苏轼在诗歌《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中写道:“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
”但是,由于有过黄州的经历,苏轼却能化解苦难、随遇而安。
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某睹近事,已绝北归之望,然心中甚安之,未说妙理达观,但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知之免忧。
”并且以乐观的心态从苦难中发现惠州的美,“罗浮春欲动,云日有清光。
处处野梅开,家家腊酒香”(《残腊独出》)。
苏轼的博大胸襟及抗争厄运的秉性,使他成为不被厄运所折服的强者。
虽然穷愁交加,屡遭贬滴,但苏轼绝不就此沉沦,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即使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生活得快慰,在任何环境里都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唱出“日啖荔枝三白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欢歌。
苏轼在被流放到海南儋州时,已“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
初到儋州时,苏轼暂租公房蔽身。
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时一夜三迁。
当地官吏张中景敬仰苏轼,派人修葺漏雨公房。
当局得知,将苏轼逐出,并追究了张中景的责任。
苏轼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建茅屋,自命为“桄榔庵”。
在庵中,“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下无寒泉,然亦未宜悉数,大率皆无耳。
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而居,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苏轼文集》卷五十五《与程秀才》)然而,苏轼在儋州的三年,不但不见“衰惫之气”,反而快意优游,敷扬文教,传播文明,与当地黎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收获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苏轼在诗中写到:“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比如事远游。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已然把自己视为儋州人,把海南视为自己的故乡了!苏轼在被贬生涯结束北归的途中,看到金山寺挂有白己的画像,他写了《白题金山画像》诗一首,后两句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
虽属自嘲,但苏轼洒脱的气质使其形象超脱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体现出旷达超脱的神韵。
苏轼虽然屡遭打击迫害,丢官被逐,但是他自始至终并未苟且偷生,消沉遁世,而是很好地融入人问天地,豪迈从容,给所贬之地带去了文明教化,为当地人民所崇敬热爱。
这应该是儒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精神与佛道忘我无我、空静澄明境界相互杂糅融和的结果。
苏轼的精神魅力也正在于此,这也是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书目[1]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2]曾枣庄.苏轼评传(修订本)[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3]周新华.天风海雨吟啸行[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4]潘卫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信手烦推求——苏轼《梅花诗贴》艺术创造探微[DB /0L].www.chongyi606 blog , 2010—01—01.[5]杨海明.“文学”与“哲学”完美结介的佳作--读苏轼《前赤壁赋》[M].古代抒情散文鉴赏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杜勍姝.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003):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