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州时期苏轼创作的转型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

收稿日期:2020-4-12作者简介:孙中天(1996—),男,安徽淮北人,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意识的转变孙中天(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 712082) [摘 要]宋熙宁、元丰年间是北宋政治动荡最为剧烈的时期。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
作为旧党的代表,苏轼否决鼎新,屡遭冲击,最终酿成“乌台诗案”。
案件审理的结果是苏轼被贬谪黄州,此时的他可谓死里逃生。
“乌台诗案”期间,新党不断的搜集诗文罪证,使得苏轼在创作中谨小慎微,表现出强烈的畏祸意识。
本文主要从其黄州时期创作的文章和诗词中分析这种思想意识的变化。
[关键词]苏轼;熙宁;元丰;思想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11X(2020)12-0192-0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0.12.085[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苏轼创作思想意识转变的原因元丰二年(1079),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到贬谪的苏轼历经杭州、徐州几任地方官后,到了湖州,写了《湖州谢上表》,表示对朝廷的感谢之情。
由于御史台又叫乌台,这震惊了整个王朝的诗歌被称为“乌台诗案。
因为苏轼在《湖州谢上表》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可以看做是一种自我谦虚,也可以看做是苏轼的牢骚之语。
虽有一些抱怨,又听闻朝廷最近上任的多为年轻人,而且多和苏轼的政论不合,所以会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以此用来讥讽朝廷新任用的人们多是随波逐流的迎合小人。
苏轼的这几句话刺激了新党成员,于是他们向皇帝施压,将苏轼逮捕关押在京师御史台监狱。
包括收集了数十万字的苏轼的叙述和收集苏轼讽刺文字的人名单,有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部分新党想将苏轼置于死地。
但神宗犹豫不决,他并不想杀死苏轼,此时退居于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多方的努力下,苏轼保住了性命但是也退居到了黄州去担任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团练副使。
苏 轼流放黄州时的文学创作有何突破

苏轼流放黄州时的文学创作有何突破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
而他流放黄州的这段经历,对于其文学创作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实现了诸多突破。
黄州时期,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他之前的创作中,虽也有感慨与思考,但多是较为含蓄和隐晦的。
然而,黄州的遭遇让他的情感表达变得更加直接和深沉。
他不再隐晦地抒发内心的苦闷,而是以一种坦荡的姿态,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毫无保留地呈现给读者。
在题材的选择上,苏轼有了新的拓展。
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词主题,开始更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比如《东坡八首》,他详细描绘了自己在东坡耕种的情景,将劳作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融入其中,使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这种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和书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苏轼的这一突破,让文学更加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生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起落,他对功名利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透彻的领悟。
《赤壁赋》中,他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联想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探讨了人生的短暂与永恒、变化与不变的哲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几句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渺小和短暂的感慨,但同时又在思考中找到了一种超脱和豁达。
他意识到,虽然人生短暂,但只要能够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便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领悟到无限的意义。
这种对人生的深度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艺术风格上,苏轼也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他的作品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工整的对仗,而是更加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意境的营造。
语言简洁明快,却又韵味无穷。
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和坚定的心境,让人读来感到无比畅快。
苏轼在黄州——论苏轼从“子瞻”向“东坡”的转变

一
、
子瞻其人
用 “ 平步青云 ”四个字来形 容苏轼青壮年时 的政 治文坛 生涯 ,虽然浅薄 了些 ,但是很贴 切。彼时的他 ,在文坛 上太 过 于 璀 璨 , 以至 于 把 其 他 人 比得 无 处 可 安 。再 者 , 由 于他 对 待 政 事谨 慎 客 观 ,又 能 深 切 体 察 百 姓 所 需 ,敢 于 发 声 ,勤 于 亲 为 ,在 同 僚 及 民 间都 有 着 很 高 的 声 望 ,备 受 敬 仰 , 皇 帝 也 很 敬 重 他 ,所 以他 一 路 从 凤 翔 判 官 升 任 湖 州 太 守 。
“ 洒 脱 ”这 么 简 单 ,或 者 说 ,不 是 那 么纯 粹 , 就 如 光 芒 , 除 了 “ 亮 ”,还有 “ 刺 ”。他 自己也 曾承认 ,他的性格 比较 急 躁 , 虽 有 无 限才 学 ,但 由于 性 子 耿 直 , 并 且会 无 意 识 的展 露 才气 , 因此会 遭人嫉 妒 ,埋 下祸 根 。不光 如此 ,关键 他还 爱开玩笑 ,这就有 点让人哭笑不得 ,玩笑开得好 ,那就 是幽 默 , 但 如 果 讥 讽不 当 , 那 就 让 别 人 如 鲠 在 喉 了 。 比如 他 在 风 翔 当 官 时 ,与 一位 武 人 出身 的 陈太 守 相 处 得 挺 不 融 洽 , 所 以 苏轼便趁着在 凌虚 台上写碑文 的机会 ,在文章 中小 小地 讽刺 了一 下 陈 太 守 , 这 就 是 有 名 的 《 凌虚 台 记 》 。 陈太 守 事 后 并 未计 较 ,苏轼 也在 后来 的交 往 中发觉 这个 陈太 守 是个有 度 量、负责任 的好官 ,所 以二人修 好。 当然 ,苏轼 的这些个小 玩 笑 都 是 无 伤 大 雅 的 ,从 我 们 今 人 眼 光 看 来 , 更类 似 于 孩 子 似的顽皮 。 他 态 度 中 真 正 的 强 硬 与 耿 直 , 只 有 在 事 关 国 家 百 姓 的 时 候 ,才 严 肃 起 来 。他 不 在 乎朝 堂 的 倾 向 ,他 只 知 道 百 姓 想 要 什 么 ,所 以 他 永 远 在 那 颗 赤 子 之 心 的驱 使 下 ,用 高 超 的 文 笔 ,舒 尽 心 中 所 感 ,哪 怕 得 罪权 贵 , 他 也 要 一 吐 为 快 。 在 杭 州做官 时,他 写 了几首和诗 ,开头都是顺承 的,连 起来看便 是: “ 天 雨 雪 , 云 满 湖 , 楼 台 明 灭 山 有 无 。 兽 在 薮 , 鱼 在 湖 , 一入 池 槛 归 期 无 。 东望 海 , 西 望 湖 , 山平 水远 细 欲 无 。 君 不 见 ,钱 塘 湖 ,钱 王 壮 观 今 已无 。 ” 当权 派 看 到 这 里 已开 始 坐 如 针 毡 , 危 险 就 此 酝 酿 。 苏 轼 足 善 良而 天 真 的 , 他 以为 天 下 人都 同 他 一 样 识 对 错 , 却 不 明 白哪 怕 同朝 为 官 的 儒 者 , 眼 中所 见 还 是 利 字 当先 。他 的 这 份 光 芒 , 终 于 在 神 宗 元 丰 _ Ⅲ _ 年 ,给 他 引来 了近 乎 灭 顶 的灾 难 ,史 称 “ 乌 台 诗案 ” 。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及思想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创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檐州;精神财富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入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状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入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吃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法口对酒杯浑似梦”伪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白吟例每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主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苏 轼在贬谪地是否有新的创作突破

苏轼在贬谪地是否有新的创作突破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一生波折起伏,多次遭遇贬谪。
然而,正是在这些艰难的贬谪岁月中,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展现出了新的突破。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黄州,他的心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
之前,苏轼的诗词文章多有豪迈奔放之气,而在黄州期间,他的作品增添了更多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对自我的内省。
《赤壁赋》就是苏轼在黄州时的经典之作。
这篇赋文中,他借赤壁之景,抒发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样的语句,将个体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相对比,流露出一种深邃的哲思。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在他之前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是他在贬谪地的新突破之一。
同时,苏轼在黄州还创作了大量的词作,其中《定风波》颇具代表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中展现出了他在困境中豁达超脱的心态。
不再是单纯地抒发豪情壮志,而是在逆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以一种从容淡定的姿态面对生活的风雨。
这种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坚韧和达观,也是他创作上的新亮点。
苏轼被贬惠州、儋州期间,创作依然不断。
在惠州,他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仍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在儋州,他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了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出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在贬谪地,苏轼的创作题材也有了新的拓展。
他不再局限于朝堂之上的政治风云和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自然山水以及内心世界的探索。
他写民生疾苦,如“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他写自然风光,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些作品丰富了他的创作内容,使他的文学世界更加多彩。
此外,苏轼在贬谪地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他的语言更加质朴自然,情感更加真挚深沉。
苏轼在黄州的嬗变

苏轼在黄州的嬗变黄州苏东披纪念馆苏轼不仅名号变成了苏东坡,其整个人生态度、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角色嬗变。
当苏轼从“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不得不于元丰三年新春佳节之际,赶赴贬地黄州,接受“不得不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的任职时,却因罪臣之身不得入住黄州官邸,只能寓居成南水寺庙定惠院。
他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适应人生这巨大的变化,如何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是他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初来黄州的苏轼,心理和精神的苦闷及调适年过“四十而不惑”的苏轼,在官场已历练近二十年,历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行政长官,对官场认识不可谓不深。
虽然早先他已认识到了朝廷政治环境的险恶,多次请求外任,想要远离是非中心,但还是未曾料到自己会遭遇了第一次沉重地打击。
被捕下狱,出狱被贬,他的政治理想几乎破灭,生活信念也应该有所动摇,到黄州后心态和人生态度必将有大的变化。
为适应新的角色,面对新的处境,苏轼经历了复杂而痛苦的心灵煎熬。
刚开始畏人畏事,忧谗畏讥的心态很明显。
他在给一些朋友的书信中,往往流露出畏祸的情绪。
在《与章子厚书》中说:“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
”初来黄州,面对的是生活的清苦和精神的寂寞,政治上的巨大挫折,对于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人来说打击不可谓不大。
事实上,苏轼儒家的入世思想还是其精神内核,一有适当的机会或朝廷有召唤,他便会全力以赴。
而现实处境使他只能借助佛道的修炼来平复自己的情绪,解脱苦闷,安放自己的灵魂。
同时,他还广泛交友,放浪山水,勤于读书、著述和创作,凭借作品,来宣泄和抒发自己的心绪、思想、人格和心胸。
终于,苏轼摆脱了忧谗畏讥、迷茫彷徨的思想,达到了自我调适、自我解脱的新境界,豪放旷达的苏东坡越来越鲜明。
黄州东坡赤壁苏东坡像二、从苏轼嬗变为苏东坡,人物质到身心的解救苏轼以罪臣之身份来到黄州,最大的现实问题是生活困难,尤其是家眷来了以后,很快有断炊之虞。
苏东坡在黄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写下这首著名的词

苏东坡在黄州,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写下这首著名的词苏轼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文学家,苏轼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苏轼不仅做文章做得好,做人也是没得挑,人品好,擅长写诗。
苏轼非常值得人们去研究,苏轼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苏轼因为总是遭到贬谪,他在各地当官的时候,经常去一些名胜古迹去游玩,写下了大量的诗篇。
从这些诗篇中我们看到了苏轼的生活轨迹,感受到了苏轼的精神状态,仿佛看到了苏轼那颗跳动的心。
苏轼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
《东坡志林》卷一云:“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余作歌云。
”这里所指的歌,就是这首词。
苏东坡谪居黄州,这本来是一场灾难,虽然其政治生涯处在低谷的时期,但苏东坡的文学创作在此期间却走向了他一生中的巅峰。
很多时候,成就一个人的往往是一次灾难。
苦和乐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的苏东坡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到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苏东坡谪居黄州有五个年头。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书法创作

试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书法创作江山中学岩风一、综述苏轼书法的成就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北宋时期最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在诗、散文、词、书法、绘画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是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与尚韵书法的代表王羲之、尚法书法的代表颜真卿可谓三峰并立。
而最能体现苏轼书法的代表作《寒食诗帖》、《前赤壁赋卷》都是在流放黄州时创作的,所以说黄州时期是苏轼书法创作的巅峰时期,达到最高成就。
二、简述苏轼词、散文、书法创作的发生期及特点苏轼书法列为宋四家之首,考其书法,“东坡先生少日学兰亭,中岁喜学颜鲁公”(黄庭坚语)。
据《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介绍,佥判凤翔时写的《亡伯父苏涣诗帖》是较早的作品,小楷诗稿,此帖极具典型的晋人小楷风味。
熙宁年间在京时写的《治平帖》,赵孟钊衔白只缌髟鲜ぁ保慌泻际钡摹肚撂贰⒅苁钡摹镀虺惶ㄊ贰⒅焓钡摹痘坡ヌ贰⒅时的《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等都是任情纵意,字字断还欲连的小行书,真正的兰亭风格。
所以在黄州以前,苏轼的书法主要是继承二王,继承传统,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乌台诗案”的人生磨难经历是苏轼创作的转折点苏轼父子三人在嘉祐年间进京应试,兄弟同科进士,被欧阳修赏识,于是三苏文名传天下。
但真正成为文坛领袖人物,是在任徐州知州时期。
此时王安石退居江陵,欧阳修已去世,苏轼四十岁左右,且政绩显著,文章妙天下。
天下士子皆欲投其门下,文坛盟主之名即降到苏轼头上,此时的苏东坡正像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的“太响亮,太出色,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寒伧,能把同时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正因为这样,引起政敌和一些无耻文人的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了。
徐州任满,调任湖州,被舒亶、李定等人告发。
罪名是反对变法,诽谤朝廷,对君不忠,都是从苏轼诗文中寻章摘句找出来的。
苏轼像一般犯人一样被抄家、审问、关押达四个多月。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很大针对大文豪的大文字狱,牵涉到当时很多大臣和文人,世称“乌台诗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苏轼 ;黄州 ; 创作转型 [中图分类号 ] I20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284 (2009) 11 - 0157 - 03
苏东坡一生创作乐府三百多首 ,而其中又以黄州时 期尤为典型 。无论是数量上 ,质量上都是苏词创作的巅 峰时期 。正如苏轼自己所云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 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虽然“对于兴邦治国的‘功业 ’ 来说 ,这是一句自嘲的反话 ;而对于建树多方面的文学业 绩而言 ,这又是自豪的总结 。”[1 ]300
生活的窘迫 ,疾病的困扰还不算什么 ,最让人无法忍 受的是精神的痛楚 。
昔日的苏轼是帝称“奇才 ”,名震京师 ,今日的东坡是 “江城他瘅蕃草木 ,只有名花苦幽独 ”[2 ]917如此的怀才不 遇 ;昔日的苏轼是“用舍由时 ,行藏在我 。”[6 何 ]132 等积极 主 动 , 今 日 的 东 坡 是“长 恨 此 身 非 我 有 , 何 时 忘 却 营 营 。”[6 ]376如此消极被动 。昔日的苏轼有“此事何难 ”[6 ]132 何等信心十足 , 今日的东坡是“也拟哭穷途 , 死灰吹不 起 。”[2 ]982如此失落无助 ,正如他在《答李端叔书 》云 :“足 下所见皆故我 ,非今我 。”
文人一旦遭到迁谪 ,所学的圣贤之道遇到非议 ,壮志 难酬 ,抑郁寡欢 ,于是 ,满怀悲愤 ,倾注笔端 ,用文字来宣 泄心中的愤懑 ,这些作品 ,因为创作主体具有特殊的创作 心理 ,所以作品独具审美意蕴 。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所言 :“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 左 丘失明 ,厥有《国语 》; ,孙子膑脚 ,《兵法 》修列 ;不违迁蜀 ,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 》、《孤愤 》;《诗 》三百篇 ,大 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此词多为长调 ,豪放特色渐趋显现 ,可谓初露锋芒 。但思 想较多体现儒家思想 ,风格主要为豪放之风 ,比起黄州时 期的词的内容的广泛性 ,风格的多样性 ,思想的丰富性 , 佳篇的层出性来讲 ,则远远不如 ,密州似乎仅有密州三曲 可谓佳篇 。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 ·密 州出猎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 由 》)而黄州时期 ,佳篇可谓俯拾皆是 。而且从编年词数量 上看 ,“乌台诗案 ”之前其词作为 121首 ,凡 17 年 ,“乌台 诗案 ”后共作 116首 ,凡 17 年 ,而黄州时期凡 4年就共创 作 80 首 , (据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三秦出版社 1998 年版 )可见此时期是苏轼词创作高峰时期 ,而且令人注意 的是 ,相对而言 ,谪居黄州时期是苏轼一生的创作历程中 词作最多而诗篇最少的一个时期 。这使他从“天马行空 ” 的诗人到“豪放旷达 ”的词人 。
·158·
尽者 ,以待宾客 。”仕宦生活的优越感此时已荡然无存 。 生活的窘迫让他难以承受 。此时东坡正如他自己所言 : “我谪黄四五年 ,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 ,疾病 饥寒疑死矣 ”[ 2 ]1508
这期间 ,苏轼“先后患过腹泻 、臂疾 、中暑 、水疫 、疮 疖 、红眼睛等病症 。少则几日多则一月半载 ;轻则闭门休 养 ,重则卧床不起 。”[5 ]13他给友人张天觉的信中流露出无 奈之感可见一斑 :“废弃之中 ,病患相仍 ,默作观者 ,虽无 所得 ,而向之浮念杂好 ,尽脱落矣 。”在给蔡景繁的信中说 得更是悲凉 :“某卧病半年 ,终未清快 。近复以风毒攻右 目 ,几失明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 ,这期间苏轼先后失去乳 母 、侄女 、堂兄等亲人 ,可谓满怀“异乡衰病 ,触目凄感 。”
·15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则决坏藩墙 ,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 。 (《答秦龙虚 》之四 ) 某自窜逐以来 ,不复作诗与文字 。所谕四望起复 ,固
首先 ,“乌台诗案 ”后 ,心有余悸 ,不敢轻易为诗 。[4 ]90 “乌台诗案 ”,是因诗而落罪 ,所以因诗而谪居黄州的 苏轼 ,就分外小心 ,不敢轻易做诗 ,以免再招祸罪 。在给 友人的信中一再表白 : 但得罪以来 ,不复做诗与文字 ,自持颇严 ,若复一作 ,
[收稿日期 ]2009 - 07 - 10 [作者简介 ]赵伟东 (1970 - ) ,男 ,黑龙江五常人 ,副教授 ,从事新闻传播与汉语言文学研究 。
宿志所愿 。但多难畏人 ,逐不敢尔 。其中虽无所云 ,而好 事者巧以酝酿 ,便生出无穷事也 。 (《与陈朝清 》之二 )
虽然求诗者芸芸 ,但都被苏轼一律拒绝 ,即使他的知 心门人秦观亦不例外 ,由此可见苏轼是怕再度因诗得罪 , 这时的苏轼虽也偶尔为诗 ,但大都秘而不宣 。
其次 ,词为文字游戏 ,作“小词不碍 ”。[4 ]91 谪居黄州的苏轼 ,对诗词的态度判若两人 ,在与友人 的书信中 ,他反复强调“不复作 ”诗 ,“不敢作 ”诗 ,几乎谈 诗色变 。而谈及词时则颇为轻松 ,主动唱和 ,我们看他在 信中所言 : 重九登栖霞楼 ,望君凄然 ,歌《千秋岁 》……遂作一词 云 :“霜降水痕收 ……。”其卒章 ,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 和诗也 。 (《与王宝国 》之十二 ) 记得应举时 ,见兄能讴歌 ,甚妙 。弟虽不会 ,然常令 人唱 ,为作词 。近作得《归去来引 》一首 ,寄呈 ,请歌之 。 (《与子明兄 》) 可见东坡对于词作 ,不像诗那样处处小心 ,以免生出 事端 ,而是自由如意地书写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到 : “比虽不作诗 ,小词不碍 。辄作一首 ,今录呈 ,为一笑 ”。 (《与陈大夫 》之三 ) 此时东坡论词的文字也颇多 。谈及词作的尺牍有 17 篇 ,其中 16篇作于黄州 。 这说明写词 、论词已是他此时生活的一部分 。并非 偶一为之 。 同时苏认为作“小词不碍 ”,这与当时轻视词体的观 念 ,词体的非功利性 ,非意识形态性有关 。 众所周知 ,“诗尊词卑 ”是苏轼以前五代北宋人公认 的观念 。词被视为一种消遣性的“游戏 ”文字 ,而非意识 形态性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 王安石就曾嘲笑晏殊所谓 :“为宰相作小 词可乎 ?” (魏泰《东轩笔录 》卷五 )似乎“作小词 ”,有损宰相尊严 。无 独有偶 ,韩维也认为写词的晏殊之子晏几道是“才有余而 德不足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卷十九 ) ,作词被看成是一件 有损德行的行为 。显然 ,这些言论反映出北宋人 ,对词体 的鄙薄蔑视 。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词是不能登大雅之 堂的 。是不能与诗文相提并论的正经的文学“创作 ”这样 的观念和社会氛围 ,无疑为苏轼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 操作平台 。他可以避开政敌的注意 ,以这样的游戏文体 尽情地抒情写意 、倾心而发 、落笔而成 。原本无奈的选择 却促成了他词创作的辉煌 。 最后 ,“秀语出寒饿 ,身穷‘词 ’乃亨 ”。[2 ]1504 谪居黄州的东坡面临三重困境 :生活的窘迫 ;疾病的 困扰 ;精神的痛楚 。他在《答秦太虚书 》云 ;“初到黄 , 廪 入既绝 ,人口不少 ,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 ,日用不得过百 五十 。每日朔 ,便取四千五百钱 ,断为三十块 ,挂屋梁上 , 平旦 ,用画叉挑取一块 ,即藏去叉 ,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
2009年 11月 学 术 交 流 Nov . , 2009 总第 188期 第 11期 Academ ic Exchange Serial No. 188 No. 1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试论黄州时期苏轼创作的转型
正如胡寅在《酒边词序 》中所云 :“词曲者 ,古乐府之 末造也 。文章豪放之士 ,鲜不寄意于此者 , 随 亦自扫其 迹 ,日谑浪游戏而已也 。唐人为之最工者 。柳耆卿后出 , 掩众制而尽其妙 ,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 ,及眉山苏氏一洗 绮罗香泽之态 ,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 高歌 ,而逸怀浩气 ,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 》为皂 隶 , ,而柳氏为舆台矣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几为上之上矣 。” 所以李植置云 :“要之词至东坡 ,实一大转关也 。后
世论词 。未有不及东坡者 ……”[7 ]160而且苏轼一出 ,词坛 为之一新 。
东坡自己也有这样的表白 。他在《定惠院顒师于竹 下开啸轩 》一诗中 ,借禽虫之物 ,言物皆有声 ,不平则鸣 : “皆缘不平鸣 ,恸哭等嘻笑 ”。
此外许多人也都有如是看法 : 王十朋在《游东坡十一绝 》中云 :“再闰黄州正坐诗 , 诗因迁谪更瑰奇 。读公赤壁词并赋 ,如见周郎破贼时 。” “少年下笔正如神 ,主到黄州更绝尘 。” 朱弁《风月堂诗话 》卷上 :“东坡文章 ,至黄州以后 ,人 莫能及 。” 今人吴熊和也说 :“强调黄州的经历对苏轼诗词的重 要影响 。研究苏轼词风的形成 ,应对苏轼黄州期的思想 态度和生活情趣予以特别注意 。”[3 ]214所以东坡谪居黄州 虽然落空了仕途功业 ,却成就了他作为大词人的真正出 现。 其实正如《白雨斋词话 》卷七所云 :“人知东坡古诗古 文卓绝百代 ,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 字之列 ,东坡诗文纵列上品 ,亦不过上之中下 、下 ,若词则